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4课百丈山记1.docx
-
资源ID:94313855
资源大小:25.12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4课百丈山记1.docx
第4课百丈山记E)基础整合1 .通假字以组其胜同“记”,记载。2 . 一词多义十余级乃得度:才,就,副词(1)乃,乃为前所谓小涧者:是.其沫乃如散珠喷雾:这样,如此阁据耳上流:代小涧(2)其以纪再胜:那.而最基可观者:句中语气词.词类活用循磴而养:名词作动词,向东走。(2)独其西阁为胜:形容词作名词,美丽的风景。(3)于林薄间卷用望:名词作状语,向东南。(4)日光旭之:名词作动词,照,照粮。(5)旦起下视:名词作状语,向下。3 .文言句式乃为前所谓小涧者:判断句。(2)而作神祠于其东:状语后置句,于其东作神祠。4 .翻译下列句子(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译文:它的水花这样如同散珠喷露,阳光一照,璀璨夺目,不可正眼观看。(2)口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弹数。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翠重叠,不可胜数。整体感知一、结构图解'登山经过一J描绘山门前后景点一幽静美白丈山记人描绘石台、瀑布一壮美、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二、中心主旨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 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作者于描绘之中赞 美胜景,也体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观察力。重点突破.第二段作者循水而上写了哪些景物?答:答案 以水流为线索,写了以下景物:小涧一石梁一山门一石池一石梁一石梯一小庵一老屋f西阁。1 .课文是怎样把美丽的百丈山的美景一一呈现出来的?这样写对总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什么作用?答:答案文章第二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第三段采用了定点换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步呈现出来。这可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山水的美景,也可以从局部感知山水之美。学后自评E1基础达标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拴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控:临B.前拶芦山,一峰独秀出揖:正对着C.日薄西山,余光横照薄:迫近D.卑瘴迫隘,无足观足:足够答案D解析足:值得,配。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或涌或没,国刻万变B.风来两峡间,孥0不绝C.既皆煦诗,以纪其胜D.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闸下答案D解析 “阁下”,文中指西阁楼下;今义指敬辞,称对方。从前书函中常用,今多用于外交场合。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例句词类活用方式不同的一项是()例句:水皆清澈,自通症下A.宾主尽东南之蓑B.是故举益圣,愚益愚C.其进愈难,而其兄愈奇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年答案C解析C项动词作名词。例句及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eqB.eqC.eqD.eq答案A解析 A项都是表示大约的数目,可译为“多B项即使/虽然。C项有时/有的。D项副词,才/表转折, 而、却。a阅读达标【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7题。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蒲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鸳硕而出,投 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老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 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为处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基重叠,不可弹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 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5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见瀑布自前岩穴学通而出:水同源而分流(2)台学山西南缺:面对,向亦皆炉为在眼:分明的样子.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日光烛之,璀璨夺目B.乡人凿石容磴以度C.旦起下视D.于林薄间东南望答案B.翻译下面的句子。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译文:畏险的人就有不敢过的了。而上的美景,也到这里为止了。【文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游赤松山记吕祖谦浮餐十五年,两毛后一日,与二三友访吕兄仲平之庐。后二日,呼儿觅藜杖,命友戒行囊。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而晴光亦时若人。 又二里许,至季氏之庐。所居依山,茂林清池相映带。季氏兄弟与其知友陈岩夫,亦赍袱被,欲共宿山中。 义行十里,至小石桥。望赤松山,积霭横翠,蔚然深明。复行三里许,入山门。长松偃蹇道旁,若不肯与 ”土为伍。至桥亭,坐于老木之上。与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复曳杖 入''桃源",暝色已满岩谷矣。徙倚“枕流”,四际溟蒙,天水一色,泉声松韵,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徐 行察之,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云间时有硫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清澈无底。坐而假麻我责 如游的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晨兴复至其处,潮气游衍,天宇无滓。再至“过清”,驻目久之。即寻支径谒二仙祠,世相传以为黄 初平田觅亡羊之地;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偕行者俱欲登山,酌丹井 饮,造之。中道或有依涧而上,观瀑泉,履白石,欲穷其源而不可得,复相与会于丹泉之上。山高而深, 下视群谷,莫不献状。归途高者平,险者顺。山回路转,乌纱欹斜,随意先后。至山下,日犹未中。饭竟, 信其所之。再寻“桃源”之游,昔林木交翳,今皆廓然。复循山磴,游于“物外”。乔木倚天,涧流清壮。 此间桃源之律所从始也。过小桥,缘山而行。泉石相捕,无风而涛。行且百步,幽意益邃。横涧为桥,榜 日“三峡”。惊涛怒流,与巨石相吞啮。前莫知其所穷,后莫知其所止。复行数十步过盘石,临浚流,景 象天逸。不特与所谓“物外”者异,亦与所谓“三峡”者异。久之,暮烟四合,不可久留,遂寻旧游而归。 抵夜复坐于“枕流”,林外灯火,久益微茫。泉流静深,尤与夜气相宜。是行也,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而于“枕流”“过清”之间,朝暮几与神交。自己未至千日,凡 三日而后返。(选自中华书局古今游记从钞,有删节)【注】黄初平,东晋人,着名道教神仙,俗称黄大仙。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B.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大/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C.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D.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答案B解析 结合句意及句子的成分结构加以分析,主要抓住“神清如游钧天”“始就寝”即可推断。原句为: 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淳熙”是南宋孝宗赵存的第三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共计16年。文中“淳熙十五年”即1188年。A. “南至”指时令节R,在春秋战国时代,民间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相当于今天的“冬至”。 C. “世士”对人的称谓。“世士”世上的贤士,指与众不同的人。文中表示长偃松的高洁超然之态。D. “辛酉”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的方法,属于60年一个循环的第58年。答案C解析“世士”即世俗之士,指一般的俗人。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淳熙十五年冬,作者与几个朋友到了吕仲平家,后又到了季氏兄弟依赤松山而建的住处,然后一起去 游览赤松山。B.作者一行先后两次游历“桃源”,第一次是傍晚时分,光线昏暗,树木互相遮蔽;第二次是午饭后,光 线明亮,视野开阔。C.作者一行在赤松山中住了两夜,赤松山的夜晚静谧而清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心情放松,梦中所到 之处也超尘脱俗。D.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记述了作者游览赤松山的经历,景物随作者游踪而变化,时远时近,有高有低, 动静结合,写景极具特色。答案A解析季氏兄弟住所并非依赤松山而建。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而晴光亦时着人。译文:缓步出城北门五里多地,山野风光渐渐迎面而来,晴朗的日光也时时让人喜欢。(2)或日,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译文:也有人说,这里是张良所说的愿意放弃人间事情想要跟从赤松子游仙的地方,难道果真如此吗? 【参考译文】淳熙十五年,冬至后一天,我与两三个朋友(一起)到吕仲平兄的家中拜访。冬至后两天,呼唤童子找出藜杖,让朋友备好行囊(准备去登赤松山)。缓步出城北门五里多地,山野 风光渐渐迎面而来,晴朗的日光也时时让人喜欢。又走了二里多,到了季氏兄弟的住所。他们的住所依山 而建,茂密的树林和清澈的池水相互映衬。季氏兄弟和他们的知心好友陈岩夫,也携带行囊被褥,要与我 们一起去山中住宿。又走了十里路,到了小石桥。远望赤松山,层层云雾笼罩着山林,树木茂密幽深有光 泽。又走了三里多路,进入山门。高大的松树在道旁高高耸立,好像不肯与世人为伍。到了桥亭,在老木 上坐下。山涧中横立着许多石头,溪水冲激石头形成湍急的水流,汹涌澎湃。人的说话声听不到了,心神 和眼睛因为它而清醒明亮。又拄着藜杖进入“桃源”,暮色已布满岩壁山谷了。在“枕流”徘徊,四周雾 蒙蒙的一片,天水一色,泉水声和松涛声就像暴风骤雨突然来到。(我)慢慢地边走边观察,又好像车马突 然狂奔而不停止。云间不时地露出几颗疏硫朗朗的星辰,点缀在树梢,和水影相映衬,流水清澈异常。坐 下来闭上眼睛休息,神清气爽好像在天上畅游,却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将近半夜才睡觉。睡梦中所到的 (地方),大概也不是人世间。早晨起身,又来到那里,山间雾气恣意游荡,天空中没有一丝渣滓。又来到“过清”,在这里留恋观 赏了好久。然后就寻找小路探访二仙祠,世人相传认为(这里就是)黄初平寻觅丢失的羊群的地方;也有人 说,这里是张良所说的愿意放弃人间事情想要跟从赤松子游仙的地方,难道果真如此吗? 一起来的人都要 登山,喝一喝丹井的水,于是就一起登山。登山的途中,有的人沿着山涧往上,观赏瀑布流泉,踏过白色 山岩,想要寻到山泉的源头却没有成功,然后就在丹泉之上会合。山高峻而幽深,向下筑视群谷,山谷都 呈现出各自的形状。回来的路上,感觉高的地方也很平坦,危险的地方也很顺利。山回路转,帽子歪歪斜 斜,随它前后颠倒。到了山下,太阳还没有到中天。饭后,信步闲走。再次来到“桃源”游玩,以前树木 互相遮蔽,现在都视野开阔。又沿着石阶,到“物外”游玩。乔木参天,涧中流水清漱浩荡。这里就是进 入世外桃源之路的起始点。过了小桥,沿着山往前走,山泉和石头互相冲撞,没有刮风却发出波涛汹涌的 声音。再往前走将近一百步,清幽之意更加深邃。横跨山涧建了一座桥,上书“三峡二惊涛激流和巨石 相互冲撞,往前不知道它的源头,往后不知道它的尽头。又前行数十步过了盘石,来到湍急的水边,景象 天然超绝。不仅仅与前面所说的“物外”不同,也和前面所说的“三峡”不同。过了很久,暮烟四合,不 能长久地停留了,就沿着来时的路线回去了。到了夜里,再次在“枕流”降坐,林外灯火,夜深更加微茫。 泉流静谧幽深,尤其和夜晚环境相适合。这次出行,在丹井纵目远眺,在桃源尽情游玩,并且在“枕流”“过清”之间,早晨和傍晚多次尽情 领略美景。从己未到辛酉,共游玩三天才返回。真题回放(2012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游龙鸣山记(明)陶安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邦、畅其心而发 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 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 小路,随两山势深育曲折。行三四里,隈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舟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 山外崇峰复嶂,查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幸,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 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篦十霄,森 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坐坐后堂,匾日“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 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二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 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援萝,侬苍莽中。上有天池沆港,其水下 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 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 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 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涕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 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雪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成。今 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着于世云。(选 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注】章:大材。褰裳:撩起衣裳。沆港:水深广的样子。心平气易:心情和悦。12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D奇无穷极杳:深远修篁干霄冲延坐后堂延:延请履苍莽中履:鞋子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A项“杳”可根据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句来推断。B 项“干”可根据成语“豪气干云”来推断。C项“延”可根据桃花源记中“各复延至其家” 一句来推 断。D项“履”本义为鞋子,但在句中活用作动词,引申为“践踩,走过”,与成语“如履薄冰”中“履” 用法相同。13 .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春霁既久,风口暄丽峭壁对立,状若华表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其北有“甘露室” 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A.B.C.D.答案C解析本题从景物描写角度考查信息筛选。筛选时注意题干中关键词“直接描写”。交代当日天气, 描写龙鸣山的峭壁,描写龙鸣山的云、树、花、鸟,说的是寺内的建筑,描写龙鸣山的攒峰,描 写的是寺庙后堂中的暖气,因此应排除、。1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 文。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萼”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答案B 解析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巨石不在潮音岩,而是在天池的西侧。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译文: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译文: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省略句。(1)“其”为代词,它的;“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下;“潮 音岩”前面省略了介词“于”,到;“引”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以”是连词,用来。(2) “斯”是代词, 这;两个“其”可看作助词,不译;“信”是副词,确实。【参考译文】游玩的美好之处,恰逢适宜的天气令人快乐,遇到理想的地点更令人快乐,而同游的又都是品行才学 兼优的人,就可以来抒发心中的和悦、舒散心中的郁闷、使内心畅快并写下文章,大极是快乐而不失纯正 的。至元丙子年二月甲午,厚斋严君矍备酒菜,邀请我同游龙鸣山,即无想山。当时春雨后转晴已久,风 和日丽,年长的与年少的,按年龄长幼依次而行,吹鼓手在前引导。从蓝溪向东南走五六里,两山对峙如 同两扇门,相距百步左右,绵延向东。中间夹着些石田,田右边有小路,依随山势深远而弯曲起伏。再走 三四里路,狭窄不宜耕种,只可作为道路。又走几里,山更加险峻,轻暖的雾霭,微微沾上衣帽。山外的 层层登登的山峰,深远而没有尽头。走了一会儿,峭壁相对而立,外形好似华表,松、杉等高大树木夹路 而立,道路转向北面。涧底多石,云多树茂,繁花覆盖岩石,鸟声清脆悦耳,好似来到了仙境。寺庙雄伟 壮观,匾额上题写着“禅寂二门外一棵古松挺拔秀美,有数抱粗。高高的篁竹直冲云霄,耸立在寺门内。 寺庙长老出来迎接我们,请我们到后堂坐下,后堂匾上题有“白云深处二 寺庙西侧有“听松轩”,再往西 是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种的桧树还在。寺庙北面有“甘露室”。再往北,继续向上是“招云亭”,环境空 寂广阔,密集的山峰挺拔,再看刚才经过的群山,低头能看到它们的山顶。于是攀登到潮音岩,怪石有各 种各样的形态。同游者登山疲惫不堪,就在这里停下。我为没有登到最高峰而遗憾,与两三个朋友决意登顶。(山)地势高而险,(我们)撩起衣裳抓住藤萝,穿 过荆棘之中。上面有个天池,池水深广,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天池西 侧有个极高的山峰,巨石雄伟平坦,可以坐下几十人。四下遥望,心胸豁然开朗。天池东侧的高峰,与西 侧相比更高,我们已疲倦不想再攀登,回到“白云深处”饮茶。这时室内暖气熏人,(时而)蒸热如同盛夏, (B寸而)凄凉如同深秋,(时而)寒冷如同隆冬,觥筹交错,(饮酒)不计其数,说笑甚欢,即使跟随的乐工也各 得其乐。喝完酒,长老引领我们赏花,缓慢行走登上环翠阁。而后与长老作别,走出寺门。走了将近一里 路,众人因为游兴未尽,席地而坐,分韵赋诗良久,写成诗后才离去。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是深州,不是四通八达的都市和重 要的通道,再加上此山隐藏在深远的地方,所以没有前代贤人和当代名家的题咏之作来表现山之奥妙,因 此我写下这游记。啊!快乐而不失纯正,是孔子弟子曾点所说的“浴沂风雪兰亭盛会,竟让人感慨 悲伤。今日同游者心情和悦,遣词造句写成诗,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这也是纯正的快乐啊!于是记下这 次游览的盛况,使无想山能够传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