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五年级音乐工作计划三篇.docx
有关小学五年级音乐工作计划三篇小学五年级音乐工作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新课标新课改精神,培养学生一定的音乐技能,尤 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认谱、识谱的能力。更要 使一部分学生转变思想(认为学习音乐无用,认为音乐课是副课), 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二、基本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已是高年级学生,有相对的自制能力,课堂纪律 总体不错,音乐基础相对较弱,但接受能力不错,有一小部分学 生音乐素养不错,乐理知识的掌握,唱歌的状态,音色、乐感都 可圈可点。中等生的人数占多数,大约是50%55%,这批学生对 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 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音乐有 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乐观。这些学生在班级中的人数不多,但 他们对全班同学的影响很大,给班级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这些 学生上课时乱叫,音不准,做小动作等。但我相信,经过一学期 的'努力后,他们一定会有所改善。三、任务目标(一)、唱歌部分1、紧扣教材、课程标准,教唱书本上的歌曲2、遵循没节课前先教10分钟乐理知识,再教唱歌曲3、教唱歌曲遵循先听录音范唱,再由教师教谱,教2遍词, 然后教师弹琴学生听音高自学,直到正确为止。4、每学一支歌曲,下一节课应该进行检查,让个别学生起来 演唱,若有不正确的地方老师及时教正。5、有学习有记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课的意义。(二)、发声训练部分: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音高;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 音色表现;唱时保持音高,声音要饱满;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 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三)、欣赏部分:综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以进一步 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 欣赏。(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反思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 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 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 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小学五年级音乐工作计划篇2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届五年级学生,经过四年的音乐教学,已具备了一定的音 乐基础知识。如:乐理、识谱、视唱等。演唱的技巧和声音都日趋 完整。并有一定的竖笛吹奏能力。能够自觉的聆听音乐。整体素 质不错,但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待纠正。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是新的人音版教科书,沿袭了以往的以单元为单位 的编写风格,严格遵循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学 科为基点的理念。加强了时间与创造,加强了综合与渗透,把激 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与始终。教材中所选的歌曲或乐曲都 能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童趣。本册教材共有8个单元,每个单元 安排了2首歌曲进行表演,另外2首作为聆听曲。内容围绕主题 展开,如第2单元“农家乐”就选择了富有农村气息的歌曲和乐 曲。如苹果丰收,赶好归来啊哩哩为表演内容,丰收锣鼓,快乐的农夫为2首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充分感受“农家 乐”。而教材中的乐理知识,如:6/8拍,装饰音,升降记号等的 '认识和运用则要求渗透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领会和运用。另外, 本册教材加强了合唱的训练,要求教师在每节课中都能渗透和训 练。三教学目标(一)表现能充满自信的独立背唱24首歌曲。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表演合唱曲目。能自编动作,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排演歌曲。(二)基本乐理知识能认识6/8拍并了解强弱规律。认识倚音,波音等音乐标记了解变拍子的含义能视唱所学歌曲的旋律。(三)聆听能积极的聆听教材中的乐(歌)曲,并随着音乐的情绪进 行情感的表达。能用语言,线条,图片描绘听到的音乐了解中外著名音乐家的生平,如舒曼,格里格。(四)器乐 能独立吹奏24首歌曲或乐曲。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合奏多声部曲子。能用竖笛为歌曲伴奏。四教学措施1 .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参与程 度纳入考查范围。2 .认真备课,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3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多鼓励,少批评。4 .鼓励学生课外学习音乐。5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多方位感受音乐。五教学进度1 2周第一课朝夕3 4周第二课农家乐5 7周第三课足迹8 9周第四课可爱的家10 11周第五课故乡12 13周第六课欢乐的少年14 15周第七课雨花16 17周冬雪18周复习19周音乐宫20 21周 考查小学五年级音乐工作计划 篇3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 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2、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 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 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 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4、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具,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