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语文人教必修1).docx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 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使说服了秦君。 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 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 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本课为高中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如何结合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更好地吸取传 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鉴于此,我们根据高 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提出的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积 累语言知识的要求,将本科教学设计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结合课文,根据文言文教学 重点、落实文言字词知识;另个层面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 分析,探究烛之武劝说的高超的艺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史书的基本体例。2、积累掌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简单了解外交辞令及烛之武的论辩技巧。【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讨论探究文章,识记相应的文化常识掌握翻译技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掌握占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教学难点】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预习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自主杳阅左传相关知识和当时社会背景,标记自己阅读时产生的问题。4、查阅近两年的高考题中对文言文的考查,思考:你认为文言文该学些什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问题导入: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方屈服,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 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课题、作品 出处)【设计意图】用设计好的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又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对 文章产生深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探究的好奇心。二、梳理文化常识知识1、关于左传的相关知识明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 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2、史书的体例明确: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 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3、写作背景大的背景是在春秋时期,可以说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春秋无义战,只有利 益(财富),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 方面。第一方面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 相待(晋文公重耳在国外颠沛流离19年,辗转了 8个诸侯国,分别是:狄国,卫国,齐国, 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二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 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 郑四国联军。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多次出使晋 国,想与晋结好,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第二方面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 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 晋在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的联合也就成为必然。第二方面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 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在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 的联合也就成为必然。【设计意图】了解作品在历史上的文学价值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知人论世,为后面学生分 析人物形象、把握烛之武能退秦师的劝说技巧做了很好的铺垫。三、串讲课文、梳理文言知识点。检查同学预习,小组展示,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或将相关用法总结。1、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行李之往来(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明确:(1)无能古:不能今:没有能力(2)以为古:把当做今:认为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 主人(3)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4)夫人古:那个人 今:丈夫对妻子的称呼2、找出活用的词,并归纳相关用法。(1)晋军函陵(2)与郑人盟(3)夜继而出(4)朝济而夕设版焉(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6)邻之厚,君之薄也(7)共其乏困(8)若不阙秦(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明确:(1) - (5)属于名词的活用(6) - (7)属于形容词的活用(8) - (9)属于使动用法,补充:在未涉及的课文中活用的句子,可让学生补充,来检查学生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 握情况。3、找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是寡人之过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3)夫晋,何厌之有(4)以其无礼于晋(5)且贰于楚(6)佚之狐言于郑伯日(7)若亡郑而有益于与君(8)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明确:(1) - (2)是判断句(3) - (7)是倒装句式(8)是省略句补充:在此可让学生补充文中相关的具有某种句式特点的句子。【设计意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 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 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引领,学生探究,共同 合作找出文言知识点共性的东西,既利于学生识记,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第二课时一、文本解读1、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复述故事情节,看看谁概括的完整。明确:秦晋围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临危受命, 通过合情合理的分析,说服秦伯,不仅退兵,还帮助郑国防御晋国,晋文公无奈也撤兵回国。2、文章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大家看可以再加一个什么字,使它更清楚的表现文 章内容呢?明确:烛之武(说)退秦师3、烛之武是怎样劝说让秦伯退兵的呢?4、下面我们请两组同学(教师可以充当秦王的角色)来展示相关的对话,看哪组能劝 说成功?并考虑其中的原因。(学生积极参加,演绎其中角色)第一组:烛之武:郑国离秦国那么远,灭了郑国对你有什么好处?秦伯:灭了郑国,我们秦国就可以有很多土地了。烛之武:郑国离秦国那么远,却离晋国那么近,即使你灭了郑国也不好直接管理,这不 等丁将你攻打下来的郑国的土地白白送给晋国吗?秦伯:秦晋两国关系一直很好,我即使得不到郑国的土地,晋国也会分给我相应的好处 的。烛之武:秦伯你的目光太狭隘了秦伯: 你敢说我目光短浅,给我轰出去。以此为例让第一组的其他同学也展示,注意说话的语气口吻、神情、手势等等,本组展 示完毕,请同学们谈谈不能劝说成功的原因,例如:没从秦的立场出发、语气太生硬、没博 得秦伯的欢心等等。第二组:提示学生注意刚才大家提出的一些劝说需注意的小细节,进一步完善劝说内容。 让第二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在一旁观察,即使让其他学生评价,给学生展示自我 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5、总结劝说成功的原因有:以利相诱处处为秦阐明利害说退秦师秦晋矛盾只有永远的利益。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烛之武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口吻比较谦和。(让学生畅所欲言,合情合理即可。)6、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论辩的精髓。7、小结:如此精彩的论辩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心得、体会呢?(同桌之间讨论)明确:(1)说话要讲究技巧,委婉含蓄(3)(4)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语言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对方的心理。(注1)以上小组表演的内容,教师可根据自己班学生的特点及学情酌情使用,不用亦 可。(注2)在讲解中渗透“外交辞令”这一概念。【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所以设计了学生进行情境表演的学习方式,调动学 生的生活经验,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学生在体会和思考中提 高语文素养。教学反思:烛之武退秦师的情节相对简单,但涉及郑、秦、晋三国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涉及人物 的称谓和外交辞令,当然,更涉及许多古汉语词语。扫除了这些障碍,学生们才能领略到文 章的理性之美、辞令之美。阅读、鉴赏文言文,要把握“言”“文”这两点。所以,先引导 学生落实文言基础,再分析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烛之武的爱国情怀。本篇教学是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合作探究, 老师再重点解决疑难字句。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老师应该对学生 学习文言文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