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刺客列传第4课时苏教版选修七.docx
刺客列传第四课时一、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一奉一发一把一 持一? ?一逐一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一引一起一拔 一走一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 谢日”、“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 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 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 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 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格。如:太子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 之。” 一句话,太子丹仁慈之心可见。荆轲与樊於期的一席对话,荆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谋,大智大勇;樊 於期,痛于骨髓,切齿拊心,复仇之心,溢于言表。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的神 态,“偏袒扼腕”,“自刎”的动作,使他的语言形象化了。“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似乎“万事俱备” 了,但 荆轲迟迟不动,不动也是一种行为。太子迟之,荆轲叱之,但均未名其妙处。直到“至 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方才省悟到荆轲为何“留待”。这就是通过行为来表 现荆轲的性格。荆轲易水一曲,名垂千古。人物的神态、表情,慷慨悲壮。“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 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色变振恐”的神色, 写出武阳的年幼胆怯;“群臣怪之”的神态,说明荆轲一行行迹可疑。荆轲一 “顾”, 一 “笑”,一 “谢”,竟然化险为夷。秦王“还柱而走”的狼狈,以剑击轲的残酷,以行动说明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的 暴君。荆轲被断左股,虽然,仍“引其匕首提秦王”;身“被八创”,“知事不就”, 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通过荆轲的行动、语言,塑造出一个了不起的英雄。秦强燕弱,矛盾尖锐,斗争复杂。作者把人物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 的活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3.词句点拨: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 壁等统称币。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 达效果。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弛,内容缜密,使“以手共博 之'算实可信。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语“群臣”。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如“侍殿上”。四、布置作业:1.指出加点的词哪些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a.不得持尺兵()b.不及召下兵()c.秦兵暮渡易水()a.图穷而匕首见()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a.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b.恐惧不敢自陈()a.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b.乃遂私见樊於期()a.至陛下()b.窃为陛下惜之()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二拓展延伸荆荆轲刺秦王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吗?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 的原因是什么?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 燕国的危亡.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 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 的局限性。三补充介绍:对荆轲刺秦王的不同评价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 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 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 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 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 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 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 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当年唐雎当廷怒斥 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 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裱降于天,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 私而是为“国家大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