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点智能测评与辅导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ocx
-
资源ID:94338853
资源大小:29.99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历史考点智能测评与辅导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ocx
高中历史考点智能测评与辅导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单选题(共72分)1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答案】C【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强调 的是“子贡”的历史作用,即“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C项,A项错误,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采用,排除B项,战国时期的局势 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发展,排除D项。2 .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 容。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 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名句。此名句出自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转化材料信息,材料可转化为:汉代尊奉孔子之前的“五经“为儒学经典。由此进行判断得出答案。15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材料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特点的相关内容 的能力。A项为无关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B项 与史实不符合,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 有关内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 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故答案选择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 朝法律特点16 .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 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 其中,他律,指的是A.仁者爱人B.君主法治C.礼乐规范D.三纲五常【答案】C【详解】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孔子的主张,结合所学可以知道,BD在孔子的时代还 没有出现过,故排除BD; A属于孔子的一个思想主张,不属于来自外部的约束, 故排除A; C是孔子认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所以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主张17 .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古礼,论语记载孔子和学生宰予的言论。宰予问:“三年 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食夫稻, 衣夫锦,于女(汝)安乎?”曰:“安。”子曰:“予之不仁也。”这体现出孔子强调( ) A.礼乐制度B.以德治国C.中庸人和D.孝悌之义【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题眼是“守孝”“予之不仁也”。礼乐制度 是西周时期维护等级秩序的文化制度,题干中谈论的是为父母守孝时间长短的问 题,与礼乐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以德治国是一种治国思想,题干中并没有谈论治 国问题,故B项错误;中庸人和是孔子提出的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与题干无关, 故C项错误;题干中宰予认为守孝三年时间过长,对此孔子反问他守孝不满三年心 里是否踏实,可见题干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孝悌思想,故D项正确。18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 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 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A.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B.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C.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D.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材料中未涉及要求废除严苛的法律,主张国君以德治国,故A项错 误;材料主张法律的实施,不是强调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故B项 错误;根据材料中“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 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强调的是对法律执行者即执法者的素质对 实施法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君子指的是执政者的素质, 不是君子和小人之分,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19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开I、德也。何谓刑、德?曰: 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对“刑、德”的解读说明了A.儒家主张“为政以德”B.法家主张刑德并用C.道家主张“无为而治”D.墨家反对君主专制【答案】B【详解】材料中“二柄者,开I、德也”表明法家主张刑德并用,故B项正确。“儒家主张 '为政以德'”,"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反对君主专制”均与题意不符,ACD三项错误。20.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其意在说明A.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B.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C.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D.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思想主张来自于荀子,荀子在材料中提出使百姓富裕和教化 百姓对调养百姓思想感情和整饬百姓本性的重要性,而没有提到富裕百姓与政治 教化孰先孰后的问题,故A项错误;荀子的治国理念的核心为礼法并重,然而 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德治与法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改善民生和思想教化 对加强统治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中改善民生并不能体现重利轻义的观念, 而且也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涵,故D项错误。21.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一个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一个主张“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 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B.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D.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答案】C【详解】“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属于墨子的“节用”思想,“和而不同”属于儒家的思 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儒家主张“仁爱”,c正确;无为是道家的思 想,A错误;主张战功是法家的思想,B错误;“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 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的是以武力、刑法、等统治天下的政策,属于法 家思想,D错误。22.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以下主张属于 荀子的是A. “人而不仁,如礼何?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D.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战国时期的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 上,又吸受了其他学派的思想,使儒家学派成为蔚然大宗。A项是孔子思想,B 项是孟子的思想,C项是道家的辩证法思想,D项中体现了儒家“礼”思想这外, 还强调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以及墨家的“尚贤”思想,故符合荀子的思想。所以 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23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 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这一言论A.是对儒家思想的严重背离B.成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C.反映了 “天人合一”的思想D.体现了汉代民间思想激烈交锋【答案】C【详解】材料“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礼之所为兴也”体现了 “天人合一”的思想, 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内容虽涉及礼 仪等,但并非强调道德标准问题,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间思想,排除D项。【点睛】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4 .汉书记载:“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材料 表明A.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B.举孝廉、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地位C.汉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的大意是:汉武帝 初立,魏其侯、武安侯、为相时就尊崇儒家,到了董仲舒时推举孔子的儒家学术, 罢黜百家,设立负责兴建学校的官员,州郡也都推举茂才和孝廉,故B项正确; A项说法明显错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董仲舒不是丞相,故C错误;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故D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名师点睛】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L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 因)2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3 .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 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二、材料分析题(共3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邦崛起于末吏,其政权基础,无以大胜于始皇。于是儒生效患者 乃以五德天命之术,附会造作,以宗教之信仰,拥已立之政权以叔孙通为代 表言天人而注重“受命”。而部分汉儒惩秦专制之失,略袭其旨,欲以灾异符命 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此盖图以天权限制君权,藉防君主 专制之流弊。凡言天人相应而注重革命之义者,皆其流派也。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 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 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摘编自吴云、李春台贾谊集校注材料三 秦对“以古非今”之儒的扫荡,并没有使儒者丧失关注现实政治的 兴趣。秦汉之际儒学精英为在新兴的汉家王朝的政治生活中担任某种重要的角 色,努力调适自身的政治态度,由“以古非今”转向“通于时变世务”。虽然汉 初君臣对黄老之术的偏好抑制了儒学大规模复兴的进程,但经过数代儒者的不懈 努力,特别是武帝朝又出现了大批儒者如董仲舒、公孙弘等,他们积极地进行自 我政治态度的调适并切实地参与到当时的政治事务中,以与汉家政权共谋新的社 会政治秩序的长治久安。这种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儒家文化在汉代的全面复兴。摘编自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一一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1)根据材料一,说明两种“天命观”的区别。(2)根据材料二概括贾谊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汉代“全面复兴”的原因。【答案】(1)“革命”:主张限制君权。“受命”:主张“君权神授”,神化 君权。(2)主要思想:强调民本;主张德治,教化民众。社会背景:吸取秦朝暴政速 亡的教训;汉初“无为”思想及儒学的复兴;恢复小农经济的需要。(3)原因:西汉中期,休养生息政策已使汉朝经济恢复并走向繁荣,国力逐步 强盛;王国问题、匈奴问题、思想混乱问题严重,汉武帝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体系;汉初推行的黄老之术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董仲舒 等对儒学的改造顺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详解】(1)区别:根据材料一进行对比,“受命”是“以五德天命之术,附会造作, 以宗教之信仰,拥已立之政权”,其主张君权神授;而“革命”是“以灾异符命 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此盖图以天权限制君权,藉防君主 专制之流弊”则主张限制君权。(2)主要思想:根据材料二中“夫民者,诸侯之本也”等信息,从民、教、 德三个方面概括贾谊的思想。社会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汉初政治、经济、 思想形势分析其社会背景。(3)原因:根据材料三“秦汉之际儒学精英”能“通于时变世务”说明了汉代 儒学的发展,再结合当时经济发展、思想混乱、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等知识进行 说明。三、论述题(共3分)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墨子(思想)之所以会灭绝,其实正是儒法结合的结果,儒家满口仁 义道德,法家讲究阴谋、阳谋控制术。这些东西都与墨家思想格格不入。无论政 治思想、制度设置、核心价值观,还是研究的范围。墨家的思想都远远超出了当 时的诸子百家。老子的道德经虽然玄之又玄,高深莫测,但是仅限于少数极 有智慧的人之间高谈阔论之用,形成不了制度,更无法与社会现实结合,产生实 效。墨子是真正哲学中的逻辑学与认识论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始祖, 他的思想是中国宗教的萌芽,也是中国最早的民主政治的开端。如果不因为西汉 汉武帝、董仲舒之间搞官学勾结,弄出一个摧毁中华文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墨家不可能在自由竞争中失败。摘编自许锡良墨家的灭绝及中国千年的悲剧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答案】观点:中国的皇权政治与儒家文化勾结,扼杀了墨家思想。论证:墨子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的手工业者等阶层,他提出将兼爱、尚贤、非攻、 尚同、节用作为治国方法,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迅速发展,并且形成了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原有的墨家思想已逐渐不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要。秦汉时期统治者分别以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通过“焚 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把道家、 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了 “大一 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得到统治者赏识 并付诸实践。【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提炼相关观 点,然后调用相关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述。根据“其实正是儒法结合的结果,儒 家满口仁义道德,法家讲究阴谋、阳谋控制术。这些东西都与墨家思想格格不入” 可知墨家思想的灭绝其实是中国的皇权政治与儒家文化勾结联合绞杀的结果,结 合所学内容进行论述即可。如从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代表的对象和墨家思想与 儒家、法家思想的冲突之处展开。要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四、材料分析题(共3分)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 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B.道德经,*4£【答案】B【详解】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仁”可以看出,复旦校训借鉴了儒家思想,B项正确;其 他ACD三项分别属于法家、道家、兵家思想,不符合题意。3.尚书酒佶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 要注意对材料含义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 作镜子”,体现了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 借鉴,即“当于民监”,反映的是儒家的主张。分析选项,A是墨家的主张;B是 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C符合题意;D是到家的思想。所以应选C。【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 子的政治抱负。【答案】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抱负:改变春秋时 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详解】品德:根据材料“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更应怀抱 经世济民的情怀”可知孔子心中的标准和理想人格;抱负:根据材料“修己以安 百姓”结合所学可知,在政治上,孔子面对当时天下动荡混乱的局面,主张“克 已复礼”,重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4 .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 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墨子)这说明墨子主张 A.反对厚葬B.贤人治国C.兼爱交利D.崇尚节用【答案】D【详解】由“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可知,题干材料强调“节俭”以增加国 家收入,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反对厚葬、兼爱及尚贤等思想,A、B、C三 项不符合题意。【点睛】黑子的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思想,体现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5 .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 宽猛,否定了 “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 点相吻合的是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僧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答案】A【详解】 题干材料否定秘密法,通过将刑书铸在鼎器上,强调法治的作用,可知其属于法 家思想,与“一断于法”思想一致,A项正确;荀子的唯物论思想“天行有常” 强调自然规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属于孔子的儒家思想,“无罪而攻之, 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属于墨家思想,BCD三项不符合题意。6.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指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 目之欲,有好声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 理而归于暴”。因此,他建议A.实行“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B.用礼乐制度规范人的行为C.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D.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国家【答案】B【详解】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体现了荀子的“性恶论”。为了遏制人的不当思想或行为,荀子强调用礼乐制度 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依次属于孟子、老子和 韩非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7.下列主张与“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 用之用也。”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材料意思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 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材料体现的是道家庄子的无用思想;A项是法家思想;B项道家思想;C项儒家 陆九渊的思想;D项是儒家荀子的思想。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8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 在“尊”。这说明了儒家学派是个备受争议的学派文化内容由先秦时期的综合宽容转向单一专制汉朝重视文化教育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A.B.C.D.【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儒学发展概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 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焚书坑儒旨在消除法家以外的各家 学说,统一人民的思想以便维护自己的统治;汉代独尊儒术也是希望通过思想上 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知,二者的做法 都是出于政治上的需求,符合史实和题意,即B项正确;“备受争议”的说 法明显具有片面性,据此排除A、C;“汉朝重视文化教育”的说法与材料主旨 明显不符,排除D。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9 .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A.佛教的因果循环B.儒家的天人感应C.道家的无为而治D.法家的严刑峻法【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窦娥受冤而天降大雪,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理论,故B项正确; 窦娥冤并没有体现因果循环,排除A项;窦娥受冤而天降大雪与道家无为无关,也没有体现法家的理论,故排除CD两项。10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 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A.光大儒家B.恢复礼乐秩序C.建立教育体系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汉时期,董 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认 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种思想 有利于神化君权,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11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 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 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宗法制度的形成【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 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本题信息是“汉代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君主专 制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因此A项错误;“黄老之学被推崇”和士人政府无关, 因此B项错误;”宗法制度的形成”是在商周,因此D项错误;汉武帝时“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这为士人政府的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正统地位的确12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 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 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B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人)性比于禾.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 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以判断出董仲舒 将“人性本善”与“君权神授”相结合。B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新儒学)【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3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 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 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 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 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 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 因此D选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者的政治 诉求14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 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商周历史文化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论语是为阐发孔子思想而作的,“五经”指的是诗经礼记易经尚书春秋,这些著作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故A项错误;汉代董仲舒新儒学是以早期儒学为基础的,故B项错误;儒学是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故D项不符合史实;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 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根植于比孔子还久远的 商周文化,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