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知识点及答题技巧及训练.pdf
高考小说知识点及答题技巧及专题训练一、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读 懂 文 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 规 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读。二、小说阅读考查要点一一围绕着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命题1环境“一景三考”,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2.情 节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3.人物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 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4.主题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5.构思:分析小说构思的特色6.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第一种考查角度一一情节【考查角度】:梳理概括小说情节【解题规律】:划分情节(找线索、找事件)概括归纳(围绕中心事件或线索,运用叠加法与合并法;主人公为主语)语言表形式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考查角度】: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解题规律】:1、掌握微型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设置悬念;情节曲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分析伏笔与照应);错位法;巧设误会)2、答题时一,要扣情节特点,运用术语,结合文本中特点的具体体现,举例分析。【考查角度】:探究某一情节的作用【解题规律】:答这个情节跟前后情节有何关联。(指向情节本身)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指向人物)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指向主题)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暗示了社会环境。(指向环境)(有时需要)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有时需要)【考查角度】:探究某一情节是否合理【解题规律】:表明观点(跟作者的观点保持一致)从情节安排本身、人物身份性格及文章的主旨出发,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第二种考查角度一一人物【考查角度】: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解题规律】:可以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抓肖像;抓语言;抓动作;抓神情;抓心理;抓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把握人物形象。答题格式为:具体语句分析+性格特点或性格特点+具体语句分析。即:作为什么人,他有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考查角度】: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解题规律】:a.正面描写:语 言(对话)、行 为(动作)、外貌、心 理(内心独白)、细节b.侧面描写:对比、对比;环境烘托;他人介绍;其他手法。【考查角度】:分析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解题规律】: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考查角度】:评判主人公的方法【解题规律】: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a.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b.在小说中的地位,谁是正面描写,谁是侧面介绍;c.作者的着墨程度。d.小说的情节是围绕谁展开的。e.谁与小说标题有关。第三种考查角度一一环境【考查角度】:考查的是社会环境的特点【解题规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时代特征、人际关系来概括。若问的是自然环境的特点,答题思路为:先在文中找出写景的句子,看它写的是什么景物;抓住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修饰语分析,分析时要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形容词(有些形容词可直接提取),然后归纳。特别提醒:注意题干用语“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的不同。”景物描写特点”是要答描写技巧(手法)的。【考查角度】: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解题规律】: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等;暗示社会环境;渲染的氛围;奠定的 基 调(篇首)第二部分析环境对人物所起的作用:烘托的心理,表现人物的 性 格;.暗示人物身份、命运等。第三部分析环境对情节所起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为下文作 铺 垫;线索。第四步分析环境对主题所起的作用:暗示、揭示,主旨;.深化主旨。另外环境描写还有其他作用:点题;呼应;表现的特点。友情提醒:小说任何位置的环境描写作用:渲染的 氛 围;烘托的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表现的特点。一一共性在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暗示社会环境;奠定的基调;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暗示、揭示主旨;在小说中间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在小说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暗示、揭示主旨;呼应。全文:线索【考查角度】: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方法【解题规律】:答题格式为:运用了手法,突出了(表现了)第四个考查角度一一主题【考查角度】: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解题规律】:意蕴:普 通 道 理(不局限于小说中的人物)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a.人与环境 b.主 要 情 节 c.人 物 d.人物间关系【考查角度】:探究小说的情感取向【解题规律】:答题格式为:情感词+对象+相 关 事 件(精神品质)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a.作品的内容层次 b.人 物(人物间关系)c.情节 d.社会环境 e.写作背景。小说阅读必备锦囊一、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要领(一)、读懂,才能做题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尤其对于小说阅读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轻视文本阅读,最核心的任务是读懂,然后才是做题、会答。(二)、考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所谓整体阅读,就是能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1.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一经过一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一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2.初步认识人物形象通过情节的发展及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3.初步概括小说主题小说好读不好懂,这“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上。小说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复杂性、模糊性。在小说中,作者不能直接告诉读者写作意图,至多可以借侧面告诉,其主题只能靠读者自己借助情节、人物等感悟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概括小说主题的具体方法有:从题材内容看主题小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来传达怎样的感情,来表现怎样的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拟定好的。所以从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其主题方向。具 体 需“两抓”:抓标题。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 祝福。抓主要事件。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环境、作者的看法等都包括其中,把握住故事的主要事件,也就确定了小说的主题方向。从人物塑造看主题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把浓墨重彩皆泼洒在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如 水浒传中林冲的性格转变就暗示了主题。寻找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要素。这些要素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关联着。寻找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很明显地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倾向性,蕴涵着作品主题的重要信息。辨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人物,这都和表现主题有关联。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小说的某些典型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通过分析典型情节的阶段性意义、所涉及的人物关系、人物的心理状况等等,可以领悟情节的主题内涵。从环境看对主题的暗示环境描写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具体需要“一分一抓”:分析环境的特点。小说中的环境为小说的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背景,怎样的环境生成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性格决定人物怎样的命运,而小说人物的命运蕴涵作品的主题。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题。如 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抓背景介绍。小说中故事的发生离不开它的社会土壤,把故事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抓背景时要关注文章后的注释和写作时间等。(5)从文中重要语句挖掘主题小说主题虽然不能靠议论、抒情句直接表现出来,但借助文中重要语句还是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的。如一些感情强烈的句子、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等。二、“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训练(-)阅读实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父 亲 智利奥莱加里奥拉索 巴埃萨一个小老头下巴蓄着又白又长的胡须,上唇的小胡子被尼古丁熏成了红色。他披着一件大红斗篷,一脚蹬高跟皮鞋,头戴一顶龙舌兰编的草帽,胳膊上挎着一个小篮子,来到兵营的门口,走过去,倒回来,走过去,倒回来,反反复复,显得十分胆怯。他想向哨兵打听什么,但哨兵没等他开口就高声喊道:“警卫班长!”一个班长从门后跳了出来,仿佛是埋伏在那儿的。他仰起头用询问的目光打量着他,老头儿说:“我儿子在吗?”班长笑了起来。“他叫曼努埃尔叫曼努埃尔萨巴塔,先生“我不知道哪个士兵叫这个名字。”乡下人骄傲地直起身子讥讽地笑了:“可是,我儿子不是士兵,他是军官,是正儿八经的军官”警卫团的号手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凑过来低声告诉班长:“是新来的,刚从学校来的”班长看他是个穷人,没敢请他去军官俱乐部,而是叫他去了警卫团。老头儿坐在一条木凳上,把篮子放在伸手可及的身边。士兵们一下子围拢来,他们以好奇的目光看着那个农民,对那个篮子很感兴趣。篮子不大,用一片口袋布盖着。那帆布下面先是听到啄食声,接着便有一只红冠老母鸡露出头来,由于闷热,它的嘴张开着,不停地喘着气。看到那老母鸡,士兵们一边鼓掌一边像孩子似的高声叫道:“炖鸡吃!炖鸡吃!”农夫急切地想见到自己的儿子,面对那么多持枪的士兵又十分紧张,_不禁傻乎乎地笑起来,思想也乱了:“哈,哈,哈对,炖鸡吃,炖了给我儿子吃。”说罢,老人却是一阵心酸,脸上立刻蒙上了一层阴影,接着又说道:“我都五年没见他了!他不愿意回村里去”一个卫兵去叫中尉。中尉正在驯马场上跟一伙军官在一起。他个子矮小,长得黑不溜秋,躯干粗得像个木桶,面容俗气。卫兵打了个立正,两脚并拢时靴子底掀起一股尘土,报告道:“有人找您我的中尉。”不知怎么回事,中尉的脑海里一下就闪现出了他老父亲那干瘪矮小的身影。他仰起头,为了让他的同事们听到,以鄙夷不屑的语调大声说道:“在这个镇子上,我谁都不认识”卫兵又主动解释说:“是个满脸皱纹的小老头,披着斗篷他从很远的地方来,提着一个篮子”年虚荣心顿时把中尉闹了个大红脸,他把手举到帽檐上说:“行啦您走吧!”军官们的脸上露出诡异的神色,他们不约而同地朝萨巴塔扫了一眼。那么多道询问的目光令中尉实在难以承受,他垂下头,咳嗽了一声,点上一支香烟,开始用刀鞘包头在地上胡乱划起来。过了五分钟,又来了一个卫兵:“有人找您,我的中尉!是一个乡下老头子他说他是您父亲”中尉没有纠正卫兵的话,他把香烟扔到地上,怒冲冲地一脚踩灭,喊道:“滚吧!我就来。”为了不做任何解释,中尉一头钻进了马厩。老人坚持要见儿子,卫兵班长每五分钟向上司报告一次,上司军官被弄得烦了,就去找萨巴塔。与此同时,那个变得像孩童似的可怜的老父亲越来越心神不宁。他竖起耳朵听动静,只要听到一点儿声响他就伸长脖子往外看。那脖子又红又皱巴,跟火鸡脖子一样。听到脚步声,他就激动得浑身发抖,以为是自己的儿子来拥抱他,来给他讲述他的新生活,让他看他的武器、马具和马匹来了。警卫团军官佯装检查马厩找到了萨巴塔。他开门见山、干巴巴地对他说:“有人找您说是您的父亲。”萨巴塔移开目光,没有回答。“他在警卫团一定要见到您才走。”萨巴塔狠狠地往地上跺了一脚,恼怒地咬了咬嘴唇去了那儿。他一进警卫团,有个士兵就喊道:“立一一正!”听到喊声,士兵们立刻如弹簧一般霍地站了起来,团部里响起一阵大刀声、脚步移动声和鞋跟撞击声。士兵们对儿子的尊敬弄得老头儿晕头转向,他忘掉了篮子,也忘掉了老母鸡,张开胳膊向儿子迎过去。_ 他那像老树皮一般的面庞上绽出了欢欣的笑容,一兴奋得浑身颤抖着高音叫道:我亲爱的曼努埃尔!我的小曼努埃尔”尉官只冷冷地向他打了招呼。农夫的双臂落了下来,脸上的肌肉抖动不止。中尉偷偷地把他拉出军营,到了街上,悄悄地对他说:“你都干了些什么呀干嘛到这来看我我有军务在身不能出去。”说罢,转身走进了军营。乡下老汉又回到警卫团,浑身哆哆嗦嗦,茫然不知所措。他狠狠心把鸡从篮子里掏出来给了警卫班长。“给你们吧,就你们吃。”他向士兵们告了别,失望之下,拖着沉重的步子慢慢离开了。走到门口时,他又转过身来两眼含泪地补充了一句:“我儿子特别喜欢吃鸡脯,你们给他一块”(选 编 自 外国文艺)第一时段(5 8分钟):读懂文本1.标段画句:标出段数,画出有关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方面的关键性词句。(提示:见文中画线处)2.梳理情节:请概括出小说的情节脉络。答案小说以父亲求见儿子为线索,先写父亲在兵营求见儿子(段),再写父亲在警卫团等儿子的心情(段),再接着写卫兵多次报告给儿子,儿子却一再躲避(所 段),然后写父子相见的情形(段),最后写父亲把鸡送给了士兵而离开兵营(段)。3.感知形象:父亲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案 父亲是一个贫穷卑微的农民,有点自卑、怯弱,但以儿子为荣;尽管对儿子失望,但还是十分疼爱、牵挂自己的儿子。4.探知主题:请初步概括出小说的主题。答案小说通过父亲抱着鸡来见儿子却遭到儿子冷漠对待的故事,真挚地表达了父爱之情,讽刺了儿子的虚荣心,启发人们对人性的反思和对亲情伦理的忧虑。第二时段(8 10分钟):做题验证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儿子一再拒绝与父亲见面,直到军官来找他时,才迫不得已去警卫团,这是因为他虚荣心作祟,不想让同僚知道他的出身,以免影响前途。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理,儿子以鄙夷不屑的语气大声说话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紧张,他点上香烟用刀鞘包头划地是为了逃避他人询问的目光。C.小说背景设置在军营,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塑造了警卫班长、哨兵、号手等军人形象,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D.小说地域特征鲜明,尤其是对父亲外貌的描写和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但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南美的风俗人情画。答 案B解 析A项“以免影响前途”的分析只是推测,小说中并未明确交代。C项“性格鲜明”是不准确的,小说对哨兵、号手的形象一笔带过,没有表现他们鲜明的性格。D项”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但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南美的风俗人情画”是不恰当的,小说情节在军营中展开,人物对话没有乡土气息,小说也未对当地风俗进行描写。2.小说主人公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答 案(1)贫穷卑微:穿着朴素,探视儿子只能带一只鸡,进入军营前胆怯紧张,遭到士兵的嘲笑和轻视。(2)以子为荣:为儿子是一名军官而骄傲,看到儿子受到尊重而喜悦。念子心切:在军营中等待儿子时忐忑,见到儿子时激动,被儿子赶出军营时虽气愤,但仍对儿子十分牵挂。3.小说中两次说到吃鸡,父亲的表现和心情都不同,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 第一次是士兵起哄要“炖鸡吃!”老人不禁乱了方寸,说“炖了给我儿子吃”。这背后是初进军营的紧张和对儿子的惦念;第二次是父亲把鸡送给警卫班长吃,还不忘请求分一块鸡脯给儿子吃,这背后是对儿子的失望和无法割舍的爱。效果:两次描写,对比鲜明,凸显了父亲的心理变化,丰富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小说主题。(二)、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分 鱼蒋先平明天是元旦。上午,处长把办公室主任小王叫到办公室,说新的一年马上就要开始了,你去买几条鱼,每人分两条,年年有余嘛。小王去了鱼市,挑了 1 6 条大小几乎一样的鲜鲤鱼,拉回了处里的仓库。小王戴上手套,拿着从鱼市要来的塑料袋在仓库里分起了鲜鱼。一个人两条大鲤鱼,装 好8袋以后,筐里竟然剩了一条。小王又仔细数了一遍,一共8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里都有两条鱼。看来是在鱼市买鱼时自己多装了一条。多出来的这条鱼分给谁呢?把它装进处长的袋子里吧,处长是单位一把手,日夜为大家操劳,多分一条理所当然。于是,小王随手把鱼放进了靠门口的第一个塑料袋里。这些年处里分东西大伙养成了习惯,都知道从门口算起,打头的是处长的,后面依次是副处长、综合科长、执法科长、办公室主任,最后面那三个依次是干事老马、老李、小郑。不行,中午下班,大伙都坐处里的这台通勤车,一看到处长的塑料袋里是三条鱼,背后会议论领导多吃多占啊,这不是毁掉处长一向廉洁的美名吗?还是给副处长吧。副处长在处里年纪最大,再有一年就退休了,人称老黄牛的副处长不光能干,而且人品还特别好,这条鱼给他,大伙保准没有意见。、王长舒了一口气,摘下眼镜擦了擦,盯着处长袋里的两条鱼和副处长袋里的三条鱼看了一会儿,突然拍了一下脑门,小王啊小王,你咋这么糊涂呢,这鱼哪能这样分呢?单位加上临时工司机共9个人,虽然不大,可也是个处级单位啊。处长是单位的一把手,哪能副手分的东西比一把手还多呢?这不是当着大伙的面给处长难堪吗?想着想着,小王的脸上冒汗了。心里说,幸亏及时纠正了错误,不然,这办公室主任的工作还能干下去吗?小王把鱼从副处长的袋子里拎了出来。眼睛盯着剩下的那六个袋子,在地上反复划起了圈。处长、副处长如果不能分这条鱼,那么,这条鱼还是分给中层干部吧。现在,处里算上自己有三名中层干部,这鱼应该给谁呢?我是办公室主任,负责分鱼,这鱼断然不能装进自己的袋子里,我不能因为一条鱼毁了自己的名声。那就给综合科科长老姜,听说他老伴最爱吃鱼。小王刚想把手中的鱼放在老姜的袋子里,突然又把鱼拎了回来。不行不行,平时我总是喊老家同在一个村的姜科长二叔,其实,和他没有什么亲戚关系,只不过都是一个村子里出来的,可同事们不知道啊,要是把鱼给了老姜,大伙儿会不会说我分东西偏亲向友呢?还是给执法科科长老邢吧。小王果断地把鱼扔到了老邢的袋子里。听大伙说副处长还没有退休,老邢就惦记上这个位子了。我要是多给老邢一条鱼,心思缜密的老邢咋想呢?不行,年底组织部来考察推荐副处长时,万一有人拿这分鱼的事说老邢多拿多要,老邢一旦当不上副处长,把过错算到我头上,那可是费力不讨好啊!还是把这条鱼分给最基层的同志吧。小王把眼光转向了靠墙角的三个干事老马、老李、小郑的袋子上。老马和老李倚仗资格老、年纪大,对于提个一官半职早已抛在脑外,整天晚来早走,工作应付了事。这样的职工再多给条鱼,这不让人笑掉大牙吗?小郑倒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处里的工作他干了一大半,可小郑分到单位才一年多,资历太浅,给他多分一条鱼难以服众啊!这条鱼在小王手里成了烫手的山芋。单 位8名正式职工给谁都应该,但给谁又都不合适。干脆把这条鱼分给单位聘用的唯一一名临时工司机小关吧。小王找来塑料袋把鱼装了进去。大伙都分两条鱼,司机小关才分一条,这回大伙都不会有意见了吧。小王摘下眼镜揩擦着镜片,擦着擦着,忽然想起单位临时工的福利待遇的事。这些年,单位搞福利分奖金啥的,从来没有司机的份。记得老处长说过,临时工嘛,是临时聘用人员,怎么能享受正式干部的待遇呢,如果临时工也都有一份,那正式干部的优越性咋能体现出来呢?看来这条鱼是不能给司机小关的,我总不能破了单位的规矩吧。小王把多出来的那条鱼放在一边,蹲在地上擦起了眼镜。手机响起了铃声,小王站起身接电话。接完电话,突然发现放在一边的那条鱼不见了。难道这条鱼插了翅膀飞走了不成?抬眼一看,一只大花猫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鲤鱼美餐。小王高兴地锁好仓库门,钻进了办公室。(选 自 小小说选刊,有删改)第一时段(5 8分钟):读懂文本1.标段画句:标出段数,画出有关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方面的关键性词句。答 案 略。2.梳理情节:请概括出小说的情节脉络。答案小说以小王分一条多出来的鱼为线索,先写小王从鱼市买鱼回来分好之后发现多了一条(段),再写小王把多出来的这条鱼到底分给谁的种种困难(段),最后写大花猫偷吃了那条鱼,帮小王解决了分鱼的难题(段)。3.感知形象:小王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案 小王是某机关的办公室主任,他为人谨慎,考虑问题周全、公道,但又世故圆滑,八面玲珑。4.探知主题:请初步概括出小说的主题。答案小说通过某机关办公室主任小王分一条多出来的鱼遇到的种种困窘心态,最后是大花猫帮他解决了难题的近乎荒唐的故事,揭示了当前社会一些官员在官场中如履薄冰的复杂心态和官场复杂、庸俗的生态,启示人们如何消除官场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从而让社会风清气正,侧面表现了对民主监督的呼唤。第二时段(8 10分钟):做题验证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元旦前夕办公室主任小王买鱼、分鱼的经过,塑造了小王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处长关心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B.小王之所以不把多出的鱼分给处长,是因为怕毁了处长的名声;之所以不把鱼分给老马和老李,是因为他们两个工作不敬业。C.小说以处长让小王买鱼为开端,以小王分鱼为发展,以小王分鱼遇窘为高潮,以大花猫叼走这条鱼、小王高兴地钻进办公室为结局。D.说三次描写小王揩擦眼镜,前两次揩擦眼镜表现了找到分鱼方案的轻松心情,第三次揩擦眼镜表现出找不到最佳方案的焦虑心情。答 案A解 析A项“表现了处长工作作风”穿凿附会,捕风捉影。B项“表现了小王具有工作粗心马虎的一面”无中生有。2.小说以“分鱼”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 案(1)“分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是在“分鱼”中逐渐显示出来的,以“分鱼”为标题,有利于塑造小王身为办公室主任这一艺术形象。“分鱼”是小说的中心情节,以“分鱼”为标题,故事情节显得更加紧凑。以“分鱼”为标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如何分?分的结果如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小说中的小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答 案(1)考虑问题周全,办事公道。在分鱼过程中,不让任何人吃亏,也不让任何人占便宜。为人谨慎。在如何分配多出来的一条鱼这个问题上,不是简单处理,而是把每个人的情况都考虑到。世故圆滑,八面玲珑。他逐一猜度处内成员的心理感受,考虑各种利弊情况,力求想到万全之策,不愿得罪任何一个人。三、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模式(一)、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阐释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是小说构成的四要素,也是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小说的命题重点也正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当我们透过林林总总的答题步骤和方法而试图寻找小说答题的规律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小说的答题也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抓住了这四个关键词,可以迅速切入思路,保证基本不遗漏要点,因此,称之为“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那么具体如何运用呢?(一)人物形象题例题“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 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 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 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意思对即可)解 析 第 点 是 从“我”自身人物形象方面答题,第点是从情节方面答题,第点是从衬托他人形象方面答题。这样,分析人物形象作用题主要是从情节和人物两级概念答题的。(二)情节结构题例题 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答 案(示例)(1)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信赖与朦胧的爱意。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解析答案提供了六种不同的角度,其中分别是从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角度答题的,运用了四级概念中的三种。(三)环境描写题例题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解析 第点是从环境自身角度答题的,第点分别是从人物形象、主题角度答题的。运用了四级概念中的人物、环境、主题三种。(四)主题题例题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16年全国乙卷第11题题答案 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解析 该题四个答题要点,点是从人物形象角度答题的,点是从主题角度答题的,涉及人物、主题两级概念。当然,其他标题类题目有的也会涉及情节、环境两级概念。小结答人物题,首先要从人物自身的正面和侧面描写考虑,其次要考虑人物所处的环境、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表现。答情节题,往往要考虑情节本身、人物、主题三方面的作用。其中情节是主要的。答主题题,往往要从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入手,还要考虑到情节的推进、社会环境的设计等。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的精髓在于:该题涉及哪个概念,先从自身概念角度答题,如是环境题,就先从环境角度答题;如是情节题,就先从情节角度答题。然后再从其余三个概念角度考虑答题。这种答题法只是提供思考的角度,不可模式化、机械化。(二)、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实战演练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归 来女真李大壮心疼。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二百块钱啊!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吃不舍得,穿不舍得。养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咸了,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李强在鞋厂做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择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她不肯吃药。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年。”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儿子李强不肯说话。他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还生气呢。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问题是:生气有用吗?!车过山海关。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现在,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瞟了一眼儿子。李强睡得正香。毕竟是孩子啊!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临走时一,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他还有退路。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他左手拎着包裹,右手提着旅行袋。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的东西。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世面的年轻人。挂甲屯、毛屯、姚千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了。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都是来接他们的!庆魁冲在最前面,问他:“我二嫂呢?”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家乡话!李大壮举起手里的包袱。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五百块钱买的。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广州医院的大夫也这样责问他。止疼片吃完了,还疼,疼得冒冷汗,发烧,说胡话,哭爹喊娘,这才张罗去医院。李大壮的媳妇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怎么不早点送来?!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媳妇这辈子活得太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长请来主事。因为村长收回养鱼塘,李大壮跟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大壮的妻子冯秋萍是出了名的抠门儿,在家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在广州打工时肚子疼也舍不得吃药,舍不得上医院,这反映了她的愚昧无知。B.儿子李强对母亲的病逝耿耿于怀,在火车上一直不愿与父亲李大壮说话,因为在他看来,父亲亏欠母亲太多,是父亲不早带母亲去医院,致使母亲病逝。C.李大壮望着前来候车亭接自己的乡亲,情不自禁想起妻子跟随自己的苦难一生,心中愧疚,决定大办丧事来弥补,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D.小说主要通过对李大壮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工艰辛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答 案A解 析A项说冯秋萍“愚昧无知”错误,从全文来看,这反映的是冯秋萍生活的窘迫,反映了她作为乡村打工者的艰难与不幸。2.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答案 第处是对车厢里环境的描写,通过描写车厢的拥挤,交代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乡村打工者的身份,揭示了乡村打工者生存的艰难,还起到了营造感伤气氛的作用。第处是对车站环境的描写,通过强调冬天早晨的寒冷,揭示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心境的凄凉,渲染了悲伤的气氛,有力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应细读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的内容,把握环境的特征,然后联系小说的情节,从其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氛围的营造、主题思想的揭示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时,应遵循规范的答题模式,先指出环境的特点,然后指出环境描写的作用,做到条理明晰、要点清楚。3.小 说 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以“回家”为线索,使叙事显得更加集中。从人物塑造来看,小说通过“回家”这一典型事件和火车上、车站等典型的场景较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以小见大,以李大壮一家的“回家”来展示乡村打工者群体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从艺术感染力来看,回家过年本是一件高兴的事,而李大壮一家的回家却是这么悲惨,对比中更能突出乡村打工者处境的艰难,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解析 题目要求答“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其实就是要求答“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解答本题,应当明确分析解读的角度不能局限于一个,应该有多个:既有情节展开角度,又有人物塑造角度,还有主题揭示角度及艺术效果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