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pdf

    • 资源ID:94342880       资源大小:8.10MB        全文页数:5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pdf

    第9讲 生物与环境第34讲 种群及其动态、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2、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1)概 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2)调查方法逐个计数 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 体 较大的种群。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 动物,如昆虫卵,蜉虫,跳蛹等;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小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口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I 植物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道里(即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样方面积可取100 m,本植物可取I m2);、而定五点取样法瀬木可取9m,草样方数量依总面积方法等距取样法施叫样方内的个体全部H 数;甲图中边界线的个体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用I.的乙图中边界线上的个体只计数虚线 側压线个体(遵 循“计上不计.计左不计右”原则 甲.乙两图中实心例表示需统计的个体).一一,(种楙所有样方种群幅度之和国号密度 样方数M+M+.+N.a.样方大小确定方法为根据被调查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确定样方的大小。b.样方法调 查 时要强 调“随机”取样,原因是为了确保所选 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 样方法统 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C,样方多少会影响调 查 结果吗?调 查 时若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 计 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 而 言,样方越多,其统 计 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 间、精就越多。从统 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 统 计 结果的真实性。d,某兴趣小组 调 查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结果如表所示。其中,第四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图所 示,则 该植物种群密度是株/nA样方用用N3 4N5种群密度(株/m2)878X9标 记重捕法调 查 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 类、爬行类、两栖类、鱼 类和昆虫等调 查程序确定调 查 对象1捕获并标 记数量为M心 捕获数重捕、计数 L*,标 记数即1计算种群密度N=M丝 纟注意事项调 查期间,被调 查个体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 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 记 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标 记物不易脱落,要能维持一定时间黑光灯诱捕 法:对于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 查种群密度。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增长型稳定暨老年个体数成年个体数幼年个体数衰退型L 出 生 率”.迁入率讐年龄 岁构.屋种群址(种胖密度),死率察 迁 出 率影响:-性别比例注:“分别表示增加、減少“”分 另诔示直接作用、间接作用.(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年龄 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 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 测种群数量变化趋 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 生 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 剂 诱 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性引诱 剂 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导致种群密度明显降低。(4)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5)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 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蝗虫的年龄 结构为增长型。1、(2021年山东卷)调 查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 记3 9 只鼠,第二次捕获3 4 只鼠,其中有标 记的 鼠 15只。标 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 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 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 该区域该种鼠的实 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A、6 6 只/公顷 B、77 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 只/公顷答 案 B解 析 分析题意可知:调 查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 记3 9 只鼠中有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 记的鼠的数量视 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 记的 鼠 15只,设 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 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七77.07,面积 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 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只/公顷。故 B 正确。2、(2 0 2 2年山东卷)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 I 0 0 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 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A、2 X1 0 4条 B、4 X1 0*(条 C、6又14条 口、8X1()4条答 案A解 析 由题意可知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该种群数量为N,则1 0 0 0 950N N-1 0 0 0解得N =2 x1 0”,A正确。3、(2 0 2 1年辽宁卷)灰鹤是大型迁徙鸟类,为国家H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者对某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灰鹤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灰鹤种群通常在同一地点集群夜宿,经调查,该灰鹤种群数量为2 4 5只,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 6只。通过粪便分析,发现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B、可由上述调查数据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C、为保护灰鹤,保护区内应当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D、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答 案A解析 灰鹤数量较少,个体较大,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A正确;题干中信息只能说明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迂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 6只,不能说明新生个体只有2 6只,故不能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B错误;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则不能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当合理安排人类的生产活动,C错误: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因此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部分,D错误。4、(2 0 1 8年全国卷3)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 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 案 B解 析 昆虫以植物或微小动物等为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项正确;黑光灯传 递的光,是通过物理过程传 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项 错 误;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 查其种群密度,此外还可运用此方法探究该 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D项正确。5、(2017年全国卷3)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 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 的 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 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答 案 B解 析样方法调 查种群密度的关键就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两种,计数时无须 标 记即可直接计数;若种群个体数量过少,则 应适当增加样方面积。6、(2016年全国卷2)如果采用样方法调 查某 地 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 的 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 案 C解 析 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 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 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 值。综上所述,A、B、D 三项均错 误,C项正确。7、(2 0 2 2年全国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答出3点即可)。(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 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3)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答出2点即可。答 案(1)随机取样、样方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2)(S X n)/m;(3)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8、(2 0 2 2年全国甲卷)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若要调查 某 种 鸟 的 种 群 密 度,可 以 采 用 的 方 法 是。(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答出2点即可)。答 案(1)幼年个体数较多、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少;(2)样方法;标志重捕法;(3)物种丰富度;(4)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三、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其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 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 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 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一通过 进步实 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 验或修正。(3)表达形式:数学方程式:科学、准确,但不够直观;曲线 图:直观,但不够精确。2、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形增长模型种群数量 增长校曲”时间增长率增长速率形线种酔增长率和-増长速率模型胴桐形 成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血员i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写雙 戰 公式尸:该种群的起始数址t:时间M:,年后该种群的数量A:该种群数噂是前一年种 群数的的倍数拓展归 纳准确分析“曲线21.510.5当年种群数短一前一年种群数最.5 10 15 20 25 30 35 40 时何/年“段/I 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段 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c 段 =1 ,种群数量维持相对 稳定。段 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e 段 尽管呈上升趋 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2)种群的“S”形增长种群数最增长模型模型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模型。时间It时间一源.空间条件有 限,随 种群密度增 出”:大 种内竞争加剧.从而使出生率降,原因低、死亡+升 高.长至平衡形曲“4 L种群数域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纹 ”;种 群 数 时 达到环境容纳收(即K值芯.“L将停止增长减少环境阻增大K值保护野生资源回I 值 _ 増大环境阻隆低强值防治冇宙生物草原最大载畜址不超过K值合理确定我斎址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取在K/2厂 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幺 他 他 产 址K/2前防治有害生物,严防达到K/2处下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图中b 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环境阻的时间:b 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环境阻。对于鼠、蚊虫等有害生物的控制,应该采取的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存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地面硬化,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使种群数量剩余在K/2左右,原因是种群数量在 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剩余在国2 能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有利于获得最大持续 产量。下图是某自然区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比随时 间 变化的曲线 图。则。,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均呈“S”形曲线增长 吗?不 是(填“是”或“不是”)。其理由是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形增长。随时 间的推移,甲、乙种群的数量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f2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被淘汰。热点归 纳聚焦K值KK力才趣有原来的环境容纳量一 新 的环境容纳量a b c 时间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 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 间很短,因为 环境会遭到破坏。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 负反馈 调 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如下图所 示,图中时所对 应的种群数量为K/2,时所对 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3、种群数量的波动(1)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2)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3)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涸出件率死y率长育物长育生发动生发影响/影响物合度胞谢平恒光强细代水影响影响照度.率光强温水气用因隼陽素一生物I捕食,竞争,寄因素厂生病原体等物物群依化动植种数变四、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形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形曲线增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实验流程3、结果分析种群数属K/21 时间,天(1)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S”形曲线增长模型。(2)d e 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 H 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4、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自身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小误差,应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4)如果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 5 个酵母细胞为宜。(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I、(2 0 2 1 年广东卷)如图所示为某S 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A、aB、b答 案 B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正确。2、(2 0 2 1 年山东卷)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升高B、水蚤种群密度为1 个/cn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义)毎乂去筱S: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 2 个/co?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答 案 D解 析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 错误;水蚤种群 密 度 为 1个/c n?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 刻,B 错误: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个/cn?时,增长率接近3 0%,增加量约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 个/co?时,增长率大约为2 0%,增加量约为1.6,C 错误: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 4 个/cn?时,种群增长率为,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个/c m,时,种内斗争进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 正确。3、(2 0 2 1 年浙江卷)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最大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使松树得到恢复。反过来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加。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实线)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一幼虫密度一松针长度年份A、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B、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C、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答 案 D解 析 根据图示,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与落叶松种群数量存在负反馈 调 节,呈周期性波动,A正 确;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分别为被捕食者和捕食者,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C 正 确;由图可知,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落叶松松针 质量,还包括天敌的数量、寄生生物的数量、竞争者的数量,以及环境因素等,D错 误。4、(2020年江苏卷)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 态 变化”实 验的叙述,错 误的是()。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 态 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 态 变化的因素之一答 案 B解 析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摇匀后,并进行第一次计数,A项正确;上清液中酵母菌数量少,取上清液计数误差大,因此计数时要先将培养液摇匀,B项 错 误;为保证 变量唯一,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每天要在同一时间取样 计数,C项正确;酵母菌增殖需要营养,所 以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 态 变化的因素之一,D项正确。5、(2020年海南卷)用 4 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 为a、b、c、d,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 题:(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 0c左右,原因是。(2)曲线a 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 最丰富。(3)曲线d为 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该 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定程度 后,种群增长逐渐 变慢,其 限 制因素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答出2点即可)。(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答 案(1)最适合酵母菌繁殖;(2)营养物 质;(3)不换培养液;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4)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解 析(1)由于2 0 C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2)据图分析可知,a曲线的酵母菌培养液更换的时间间隔最短,营养物质最丰富,所以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3)曲线d为对照组,应该不换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限制因素有: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第 35讲 群落及其演替、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 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 群 的集合。(2)特 征:包 括 物 种 组 成、种 间关系、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群落演替等。2、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 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衡 量 指 标:物种丰富 度,即 个群落中的物种数 目。(3)规律 不 同 群 落 丰 富 度 不 同,一 般 越 靠 近 热 带 地 区,单 位 面 积 内 的 物 种越丰富。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数量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3、群落的种间关系(1)各 种 种 间 关系的特点与实例(连线)种间关系特点实例,岫公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2种间竞争h.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冇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现象I.蛔虫和人I I .根縊菌和豆科植物3寄生原始合作C.一种生物以另种生物为食d.种生物从另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I I I.鹰和鼠M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洲和斑就狗心宣玄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v篇,姓卜部 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一V畫 館共生 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奇居!(2)区别辨析下列几对关系捕食与竞争的区别:竞争是不同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 间 等 生 活 条 件 而 发 生 的 斗 争,并 不 以获 取 对 方 当 食 物 为 目 的;捕 食 则 是 一 种 生 物 以另一种 生 物 为 食,目 的 是 获 得 食 物 与 能 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的区别: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 对 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种间 竞争。捕食与寄生的区别:前者强 调是种生物以另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 调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后者是种生物生活在另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而宿主一般不会死亡。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前者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后者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原始合作与种内互助的区别:前者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通过互助共同发展:后者是指同种生物之间通过互助共同发展。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的区别:前者是指对双方都有利的种种间关系,但并没有发展到彼此相依为命的程度,如果解除这种关系,双方都能正常生存。而后者是物种之间不能分开的种种间关系,双方分开后,会出现双方或其中一方不能正常生活的现象。(3)下图为群落中的四种种间关系相关图示,图1为四种种间关系的数量关系曲线 图,图2为营养关系模式图。图中的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则: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和 b,属于种间 竞争关系的是和c,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和 a。细菌和噬菌体的营养关系属于图2中去XXX:时而 图!a b图2(4)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和狼达到相对 稳定状态后一段时 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 势,判定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方法有: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狼)的数量少,被捕食者(兔)的数量多:从变化趋 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兔),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狼)。4、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模型乔木屋灌木层X 3 t lX s r草本层醉,表现垂直方向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光照、温度、水分、无机盐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分层决定动物分层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以及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5、群落的季节性(1)原因: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2)结果: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6、生态位(1)概念: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研究内容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特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4)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实 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 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 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 强的活动能力,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 查。(3)统 计方 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 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2、实 验流程提出问 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I制订 计划:包括三个主要操作环节 取样、观察和分类、统 计和分析。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实施计划取样:选择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填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和时间等。采集小动物:从土填样本中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统计和分析:设计个数据统计表,分析所记录的数据,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得出结 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 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 间越长,物种越丰富,群落结构也越复杂。3、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上铁架台电 灯(40-60 W)诱虫器 吸虫器(1)简易采集法: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小动物后进行采集。(2)诱虫器采集: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避光的习性,使土壤小动物远离光源、热源。(3)吸虫器采集: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1、(2 0 2 2 年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B、C、D、答 案 A2、(2 0 2 1 年山东卷)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 M 中的螺全部移入L 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藻类数量(x l();个)中业一甲)!*-乙海.丙辣藻类数珏(X10T个)2()时 间(天)。20时 间(天)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 乙藻 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 甲藻 丙藻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种间 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答 案A解 析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 乙藻 丙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 乙藻 丙藻,A正确,B错 误;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主要原因是引入了螺的捕食使数量下降,C错 误: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非生物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D错 误。3、(2021年河北卷)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 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 进行了调 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 误的 是()。种植模式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若虫(头/叶)天敌昆虫多样性指数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番茄单作22.73.20.816.51.2番茄玫瑰邻作1.40.20.11.82.2A、由单作转 为 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 结构改变B、由单作转 为 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C、由单作转 为 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 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答 案B解析 由单作转 为 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 为1.8:1.7,年龄 结构发生改变,A正 确;由单作转 为 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并无变化,仍然是上部叶最多,中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少,所以空间分布类型没有改变,B错 误;由单作转为邻作,增加了玫瑰,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正确。4、(2 0 2 0 年山东卷)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G-)S應2.00.5 1.51.0甲藻(单独培养)0 26 8 10 12时间(天).甲 藻(混合培养乙藻(单独培养)乙藻(混合培养)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X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形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答 案B解 析 据图可知,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 为2.0义1。6个,在K/2(即1.0X 106个)时,甲藻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A项正确:混合培养时,112夭,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此时乙藻的数量几乎为零,因此造成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而不是与乙藻的种间竞争,B项错误;混合培养时,甲藻种群数量变化不大,而乙藻种群数量下降并逐渐被淘汰,D项正确。5、(2 0 2 1 年全国乙卷)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 为 材 料 进 行 实 验,选 择 动 物 所 遵 循 的 原 则 是。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答 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答 案(1)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有 限 的;一 方(双小核草履虫)存 活,另 一 方(大草履虫)死 亡;(2)位置、时 间 等(合理即可);(3)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解 析(1)为了验 证 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 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起,因此,该 实 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 验出现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的结果时即可证 实 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 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 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位置、时 间等(合理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 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 论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6、(2021年湖南卷)某林场有一片约2 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栋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桥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桥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 5 个固定样方进行观 测,每 个样方的面积 为0.04公顷,某 时期的观 测 结果如表所示。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树高 X(m)马尾松(株)石栋(株)样方 1样方 2样方 3样方 4样方 5样方 1样方 2样方 3样方 4样方 5XW58975846485047455XW10252730283030252826271015131614151232122合计80818184858178847977回答下列问 题:(1)调 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根据表中调 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栋之间的种间关系是。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栋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 测 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 势 树种是,理由是答 案(1)随机取样;2055株/公顷;(2)种间 竞争;马尾 松;马尾松的成年树大于石栋,且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栋是耐阴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马尾松具有优 势,石栋会由于被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解 析(1)调 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80+81+81+84+85)+5X).04=2 055株/公顷。(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标生活在同一区域,会争夺光照、水和无机盐,二者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种间 竞争,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株是耐阴树种。表格中树高可代表树 龄,根据表中数据 可 知,马尾松的成年树大于石栋,且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栋是耐阴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马尾松具有优 势,石标会由于被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预 测 该次生林数十年后马尾松将成为优势 树种。三、群落的主要类型1、群落的主要类型器落的主空-外貌特征依 据L物种组成工,L 荒漠生物群落陆地生、西面蜘時喳要类型樹 群 落草原丄物時造森林生物群落-湿地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2、陆地生物群落的比较群落类型荒漠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生存环境极度干旱;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湿润或较湿润群落结构物种少;结构非常简单物种较少;结构相对 简 单物种繁多;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 稳定生存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物动植物具有耐旱特性植物占优 势,动物善于挖生植物利用光能较 强,特点洞或快速奔跑动物善于树栖和攀缘3、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 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每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所以说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四、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过程(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 间的推移,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2、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不同点起点在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演替速度慢怏形成群落趋向新群落趋向恢复原来的群落经 历 阶段相对 较多相对 较少相同点群落结构从简 单复杂;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最终都会达到个与群落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pdf)为本站会员(无***)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