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经济地理学教案(李小建第二版).docx

    • 资源ID:94343505       资源大小:1.18MB        全文页数:20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济地理学教案(李小建第二版).docx

    优秀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 .时期:17世纪以前。2 .特点: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3 .代表性著作中国:ft海缈、螭匏、使逾、取书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二)商业地理研究1 .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2 .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3 .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 .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2 .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一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一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 .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2 .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2)其它区域研究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3.全球化研究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英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优秀教案优秀教案(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 .规范性分析(normativeanalysis)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2 .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3 .行为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4 .结构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图1.1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1)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2)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4)空间尺度,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军,到世界性的研究。表1.1欧美学者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1 .早期的争论(1)区域学派代表人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2)部门统计学派代表人物: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2 .20世纪70年代的新发展特点: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生产的地理配置。代表性观点:研究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系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的方法论原理的科学,它的最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3.特色与缺陷苏联学者强调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域生产综合体”、"经济区”、"生产力的配置”、"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等,加强了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1 .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观点的发展(1)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两派观点传入我国,并形成相应的争论。(2)20世纪60和7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根据本身的实践体会,形成了自己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3)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学者的观点也开始引入我国经济地理学术界。2 .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吴传钧,1985)o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吴传钧等,1997)。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也可以说,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系统的一门学科(曹廷藩等,1991)。(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胡兆量等,1987).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李振泉,1992)o(四)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3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4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二、学科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图1.2)。图1.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四)公司(企业)地理学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公司地理学一词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司增长的空间研究,公司的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等。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一)地理学学科体系优秀教案优秀教案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地理学可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技术学科。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图1.3地理学学科划分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因此,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二)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三)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该考虑国家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影响。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学好经济地理学,应该具有相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理论。经济地理学对于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因此,经济地理学家必须掌握这些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才能提高研究水平。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欧洲地理学家指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而经济地理学家却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一)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地理学始终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地理学可以从多角度对建立人地关系理论做出贡献。(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优秀教案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四)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一)以理论和研究方法为重点在内容上,以介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重点,服务于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应用研究。(二)以可适用理论为主在选择经济地理学理论上,着重介绍适用我国目前实际和短期发展的理论和观点。(三)反映中国经济地理特色作为我国的经济地理教材,应积极反映我国经济地理学家的工作,尤其是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成果。(四)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注重理论方法分析,提供案例练习,分析现有理论方法的不足及继续研究的方向,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本书的结构安排首先沿着单区位企业一多区位企业一跨国企业进行企业区位及空间组织分析(第二章至第六章)。然后从单一企业跳出,研究区域内、区域间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第七章至第九章)。接着,从一国内的区域跳出,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至第十二章)。最后,介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新近理论研究上的一些观点(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图1.8本书的结构设计思考题1 .何谓经济地理学?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4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5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6,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7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8 .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是什么?9 .学习经济地理学有何作用?10 .如何学好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提出的。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二)区位理论1 .区位理论的定义(1)区位理论;(2)区位主体;(3)区位理论体系2 .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优秀教案优秀教案(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3 .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之间存在如下区别:(1)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一)区位条件1 .问题为什么人类活动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的表面,而是仅仅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其原因是,不同的场所并不是能同样地满足人类所从事某项活动的要求,即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2 .区位条件的概念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3 .区位条件的特性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二)区位因子1.概念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利益,即费用的节约。2.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3,区位因子的分类超2.1区位因子的分类而2.1工业区位条件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 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 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 经济活动空间移动的限制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优秀教案优秀%案图2.2城市的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利用分化图2.3城市区位型工业的收益性空间界限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影响机制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原料按来源可分为初级原料与加工原料,初级原料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或经人工培育的原料。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开采成本的差异性,使得处于不同区位的经济活动主体获取它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到原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较大比重的原材料型工业的区位选择。(二)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随着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变化现代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料,而且原料配合比例以及原料本身的价格变动程度不一,因此原料对区位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些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口等)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而言的区位优越性。现代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活动,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即在全球生产组织与体系中寻求既能满足自身需要,又价格相对低廉并且供应有保证的原材料供应商。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能源分类1 .一次能源:为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2 .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二)影响机制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要求选择的区位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地。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资本的类型:资本不仅仅指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二)影响机制:1.固定资本:2.资金(三)资本流动与经济区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因此,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本地区的投资,本地区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关键是在于是否具有使资本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劳动力特色劳动力是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人口。一般而言,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也是劳动力最密集的地方,特别是大城市地区,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经济活动主体(企业)而言,大城市将比劳动力质、量都受到制约的小城市或农村地带的区位更为有利。(二)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多地不是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劳动力的质量。普通劳动力的获取越来越容易,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小。相反,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却越来越大,高素质劳动力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因此,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成为最适宜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三)劳动力成本劳动力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移动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空间摩擦的制约,因此,事实上即使在一国之内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对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区位产生较大影响。(四)劳动力移动劳动力的空间移动也对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其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优秀教案优秀教案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1 .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响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而不同。2 .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1)内部规模经济(2)外部规模经济(二)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表2.2零售业设施的分类与区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市场战略的重要性市场战略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方面。一般而言,获取超额利润的竞争有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二)价格竞争与经济区位1 .概念:价格竞争以比其它企业低的价格增加销售额而获取超额利润的做法。2 .对经济区位的影响机制低成本化的实现与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相关联,是便宜的生产要素的获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来增强竞争力的经济活动,低成本至关重要,往往趋向于接近生产要素获取低廉地区。(三)非价格竞争与经济区位非价格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不仅仅注重成本节约,也特别注重收入增加。通过适应各地域市场的不同需求,通过垄断与控制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来达到其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企业在区位选择中,更注重高级生产要素的占有。所以,那些智力资源与高科技劳动力资源丰富、信息通达的区域成为经济活动的理想场所。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不仅有规模之差,更有内容之差,不同的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的特点而引起。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其它不同因素,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同。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竞争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产生激励。政府应保护企业的合理竞争,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以使市场保持相对自由的竞争状态。(二)市场秩序和管理良好的市场秩序是经济活动的激励机制得以发挥的前提。市场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往往构成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祛码。(三)市场意识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市场的认识是大不相同的,因而经济活动的区位吸引力就存在差异。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包括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具体地说,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 .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2 .“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3 .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4 .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优秀教案(一)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政府作为消费者表现在:为维系政府管理职能的正常运转,必须拥有政府用建筑物、政府办公用设备以及其它政府所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政府为维系国家安全以及社会治安所产生的设施与装备需求。政府对外交往行为以及对外援助所产生的需求。政府建设与管理的为公众服务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需求。政府的其它需求,例如地震、水灾等灾害发生下的需要以及战争状态下的紧急需求等。(二)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1 .政府通过制定规划以及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引导、调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2 .在促进国土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政府制定相应的鼓励经济活动在某一地区发展以及限制经济活动在另一地区发展的规划(三)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政府以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发展为原则,增加市场的开放度,维护市场秩序并加强管理,加强市场的法制环境建设,都将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四)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区位一般是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的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所决定的。对于那些成本高、期待收入低于成本的地区,如果政府鼓励其发展,政府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客观上起到增加该地区期待收入的作用,当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时,经济活动就可以在这一地区兴起与发展。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由于性质以及是否采取了控制性措施的不同,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二)环境保护与经济活动区位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和政府对环境的保护政策日益成为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区位变迁的重要因素。现代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多地寻求环境质量良好的区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可进入性概念1 .概念: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2 .重要性(二)地理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1 .概念:地理可进入性系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2 .地理位置与地理可进入性3 .距离与地理可进入性(三)经济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1 .概念:经济可进入性系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2 .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制度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1.概念:制度可进入性即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2,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五)社会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1 .概念:社会可进入性是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2 .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一)交通的概念优秀教案优秀教案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如图2.4所示)。”|图2.4交通现象示意氨(二)交通现象的要素1.交通网: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线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2.交通流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3 .地域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一)概念1 .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2 .交通网的特性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勺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图2.5交通网络分析图(-)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EP=V式中:B交通网的连结度;E一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_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三)通达度1 .通达指数(accessibilityindex)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由下式计算:nAi=Ei=1,2,3,.,ni=1式中:4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顶点i到顶点)的最短距离。2.分散指数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用。来表示。nnED.(R.同上式)i=lj-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一)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1.运费的构成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随之不同。3 .运费的定价制度运费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4 .运输距离与经济活动区位尽管由于交通手段以及交通距离不同,运价不同,但就远距离递减定价而言,在其端点配置经济活动是有利的(图2.6右上)。在现实中,交通手段在途中变化的转运点经常存在,在转运点布局产业一般不需要重新支付装卸费,因此,中间转运点经常是从运费角度来看的单佳区位(图2.6右下的|图2.6基于运费的经济活动区位与货物流动一(二)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1 .经济发展与航空运输的重要性2 .机场产业与机场产业区思考题1 .概念题:区位;区位主体;区位理论;区位条件;区位因子;可进入性;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社会可进入性;交通网;交通网的密度;通达性:连接度;机场产业区。2 .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3 .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4 .区位因子分为哪几种类型?5 .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是什么?6 .试述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7 .试述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8 .试述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9 .试述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10 .试述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11 .分析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12 .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13 .产业环境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14 .政府如何影响经济区位?15 .环境因素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16 .可进入性分几种类型?它们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17 .试分析交通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Heinrichvon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ft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2 .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优秀教案优秀教案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3 .杜能的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二)形成机制1 .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式中:R一一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2 .地租曲线概念: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则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2下部)。|图3.1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函-(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1,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3 .杜能圈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一)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图3.2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需(二)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三)纳瓦佛等人的研究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图3.3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五、理论与现实(一)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杜能放

    注意事项

    本文(经济地理学教案(李小建第二版).docx)为本站会员(无***)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