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最新汝坟原文拼音及翻译汝坟原文带拼音标准版四篇(精选).docx

    • 资源ID:94378039       资源大小:23.15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最新汝坟原文拼音及翻译汝坟原文带拼音标准版四篇(精选).docx

    2023年最新汝坟原文拼音及翻译汝坟原文带拼音标准版四篇(精选)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育人的视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信任很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汝坟原文拼音及翻译 汝坟原文带拼音标准版篇一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最终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坟:水涯,大堤。 条枚: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惄:饥,一说忧愁。 调: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意。 肄: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遐:远。 鲂鱼:鳊鱼。 赬:浅红色。 毁:火,齐人谓火为毁。如火焚一样。 孔:甚。 迩: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这在诗之首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其实已透露了消息,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现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担当了。读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原委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缘由:原来,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没有人能来肩负。“惄”者忧也,“调饥”者朝食未进也。满腹的忧愁用朝“饥”作比,自然只有饱受饥饿熬煎的人们,方有的真实感受。那么,这倚徙“汝坟”的妻子,想必又是忍着饥饿来此伐薪的.了,此为文面之意。“朝饥”还有一层意思,它在先秦时代往又被用来作男欢女爱的隐语。而今丈夫常年行役,他那可怜的妻子,享受不到丝毫的眷顾和关爱。这便是首章展示的女主子公境况:她孤苦无依、忍饥挨饿,大清早便强撑衰弱之身采樵伐薪。当凄凉的秋风吹得她衣衫飘飘,大堤上传送来一声声“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的怆然叹息时,令人闻之而酸鼻。 其次章诗情发生了意外的转折。“遵彼汝坟,伐其条肄”二句,不宜视为简洁的重复:“肄”指树木砍伐后新长的枝条,它点示了女主子公的劳瘁和等待,秋往春来又捱过了一年。忧愁悲苦在岁月漫漫中持续,期盼或许早已化作无望,此刻却意外发觉了“君子”归来的身影。于是“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二句,便带着女主子公突发的欢呼涌出诗行。不过它们所包含的情感,好像又远比“欢呼”要丰富和困难:久役的丈夫最终归来,他终归思我、爱我而未将我远弃,这正是哀痛中汹涌升腾的欣慰和喜悦;但归来的丈夫还会不会外出,他是否还会将我抛在家中远去?这疑虑和猜思,难免又会在喜悦之余萌生;然而此次是再不能让丈夫外出的了,他不能将可怜的妻子再次远弃。这又是喜悦、疑虑中发出的深情吩咐了。如此种种,实难以一语写尽,却又全为“不我遐弃”四字所涵容国风对困难情感的抒写,正是如此淳朴而又婉曲。 女主子公的疑虑并非多余。第三章开首两句,即以踌躇难决的丈夫口吻,无情地宣告了他还得弃家远役:正如劳瘁的鳊鱼曳着赤尾而游,在王朝多难、事急如火之秋,他丈夫不行能耽搁、恋家。形象的比方,将丈夫远役的事势渲染得如此窘急,可怜的妻子欣喜之余,又很快跌落到无望之中。当然,无望中的妻子也未放弃最终的挣扎:“虽则如毁,父母孔迩!”这便是她万般无奈中向丈夫发出的凄凄质问:家庭的夫妇之爱,纵然已被无情的徭役毁灭;但是面临饥饿绝境的父母呢,他们的死活不能不顾。 全诗在凄凄的质问中戛然收结,征夫对此质问又能作怎样的回答。这质问其实贯串了亘古以来的整整一部历史:当惨苛的政令和繁重的徭役,危及每一个家庭的生存,将支撑“天下”的民众逼到“如毁”、“如汤”的绝境时,历史便往往充溢了这样的质问。周南·汝坟在几经忧喜和无望后发出的质问,虽然化作了结句中征夫的不尽缄默。但是读者却分明听到了此后不久历史所发出的巨大回音:那便是西周王朝的轰然倒塌。 相传为孔子编辑成书,集入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类别。而其中的汝坟则是我们能见到的歌颂汝州风土人情最早的一首诗。该诗写一位妇女在汝河岸边一边砍柴,一边思念远征未归的丈夫。全诗用语简洁,比方奇妙,思念和哀怨化作缕缕青丝,充满于字里行间,纯情感人。风土人情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汝坟在展示民族文化,促进我国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牵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韩诗章句则以为,此乃妇人“以父母迫近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之作,明显并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近人大多不取毛、韩之说,而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笔者以为似更切近诗意。 这首诗的背景,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的教化在汝坟这个国家施行的很好,妇人能劝诫丈夫尽力正直卫国而流传下来的民歌。但是近人大多认为这是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而唱的诗歌。 汝坟原文拼音及翻译 汝坟原文带拼音标准版篇二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真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译文 汝河岸边有个贫困住家女,边行边哭声音凄凉又悲怆。 自己说道:“家中父亲年已老,独生小女孤寂没有男丁壮。 郡吏抓丁之来何等粗暴相,县官惟命是从不敢来相抗。 督促遣送不要一刻有停留,老态龙钟抓去还要扶拐杖。 殷殷勤勤嘱托四旁之近邻,有幸能得众位多多来相帮。 最近听说有的同乡已回家,打问消息疑虑生死心惊慌。 果真在那冰冰寒冷冬雨中,老父冻僵死在壤河岸边上。 女子质柔体弱无力将父拖,横尸旷野又无银钱作安葬。 始知世上生女不如只生男,虽存世上原委何事可承当。 扪胸声声悲号大呼叫苍天,我生我死究竟将是怎么样?” 赏析 诗里通过汝河边上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怆控诉,描叙了一个由于征集乡乒,致使贫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时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遇的苦难。和另一首田家语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笔两句入题:“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这个诗题汝坟贫女定得很有意义,诗经·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坟诗,“汝坟”,指汝河堤岸边上。那首诗,用一位妇女的口气描写乱世,说丈夫虽然供役在外,但父母离得很近,仍旧有个依靠。这一篇取汝坟旧题,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来描叙,但这位妇女的遭受却更加凄惨。作者从她走着哭着的凄怆声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诉说。诗从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将奈向”,全是贫女控诉的话语。这段话可分为三小段。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愿相依傍”八句,诉说老父被迫应征的状况。前四句诉说家中孤苦,没有丁壮,老父年迈无依。郡吏征集弓手,强迫老父应征,县官虽知实情,却不敢违背。后四句诉说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紧迫,不许稽留,老人只得拄着拐杖应役。在老父上路之时,贫女殷殷地嘱托同行的乡邻,请求他们照看年迈的父亲。根据当时诏书“三丁籍一”的规定,这家本不在征集之内,但是官吏们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致超过兵役年龄的老人,也被搜寻入役。田家语诗中所写的“搜素稚与艾,唯存跛无目”,与这里所说的状况相同。 其次小段由“适闻闾里归”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诉说老父出征之后,隔了一段时日,闾里有人从戍所回来。贫女前来问讯,怀疑她父亲还在牵强撑持,但回答的是她父亲已在寒雨中僵冻而死,露尸在壤河边上。 第三小段由“弱质无以托”至结尾句“生死将奈向”六句,叙说老父死后,贫女弱质,孤苦无依,老父的尸体运到村里,也无力安葬。只好捶胸痛哭,呼天抢地,哀思自己是个女儿,不如男子,虽然活在世上,却没有什么用,就连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了结。 全诗语言质朴,字字悲辛,纯用自诉口气,真挚感人。诗里写的,仅仅是在兵役中被熬煎而死的一个实例,但这个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它道出了当年兵役过滥,使人民遭遇苦难的凄惨实况。诗的小序说:“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可见当时无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内殃,所造成的社会悲剧是非常惨痛的。 创作背景 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襄城(今河南中部县治)县令,在汝河流域。当时西夏犯边,朝廷下令征集乡兵,如司马光论义勇六札子所言,造成“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离散,田园荡尽”。又值夏雨成灾,河水暴涨。作者区区县令,无力变更局面。做此诗与田家语同时。诗经·周南有汝坟篇,为乱世之辞,作者以之为题。 赏析二 这首诗是描写汝坟贫女哭诉朝廷的兵役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苦痛。此诗所写是有史实依据的,作者原注称“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据与作者同时的司马光论义勇六割子之第一割子说:“康定、庆历之际,赵元吴叛乱国家乏少正兵,遂籍陕西之民,三丁之内选一丁以为乡弓手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流离,田园荡尽。”(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可以与此诗所写相互印证。不同的是此诗以一个家庭的悲剧形象地反映这段历史,龙钟老人拄杖应征,死在阴雨寒冷之中,弱质贫女,无所依托,“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这种对生命无望的呼喊,比历史记载更生动、形象并深刻地揭露兵役的残酷和罪恶。这便是这首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这是一首叙事诗,开头二句交代环境,引出人物。“汝坟”,指河南汝河岸边。诗经·周南中有汝坟一首,诗中以妇女口吻说道:“鲂鱼额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朱熹集注认为是写“汝坟之人”,“供纣之役,其家人见其勤苦而劳之”。事情竟如此之巧,历史上最反动的纣王在这里征集徭役,宋仁宗也在这里募集兵丁,诗人通过这一令人简单产生联想的典型环境,便把这次徭役的性质告知读者。下面便同样以妇女的口吻控诉徭役的罪恶“行哭音凄怆”,真是高度的艺术概括!你看她一边行走,一边啼哭,那声音多么凄惨、悲怆!仅这一句造成的气氛已覆盖全篇。 从“自言有老父”以下,可分三个段落。这位女子只有一位老父相依为命,“孤独无丁壮”一句很像北朝民歌木兰诗所说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在交代了家庭成员以后,便说郡吏突然上门,把老父抓走。一个“暴”字写出了郡吏凶狠的气概,而“县官不敢抗”一句则是对“暴”字的补充,连县官都不敢违背,何况平民百姓呢。这里的“县官”,恐是诗人自指。“督遣”二句,几乎使人听到郡吏呵斥声,他们凶神恶煞似的督促壮丁们离村,不准拖延,更不准停留。女子的老父虽已年迈龙钟,步履维艰,还要拄着拐杖前往兵营。女儿见状,于心不忍,便一再叮嘱被抓去的邻人,希望邻人路上多多照看老父。这“四邻”二字,反映出被抓者之多,唯恐比历史上所载的“三丁选一”还大大地超过。以上为第一段。8 过了一段时间,村子里慢慢有人被放回,女子赶忙去打听,在她心目中,老父或许还能牵强支撑。“疑犹强”三字,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极为贴切,这使人们想到在老父去后,她心中始终忐忑担心,疑信参半:一会儿担忧老父累倒了,一会儿又希望他能活着回来。由于经过这样的铺垫,下面“果真寒雨中,僵死壤河上”,便如晴天霹雳,震撼着这位女子的灵魂。啊,老父果真死了,在大雨寒冷的时刻,在“僵尸相继”的壤河道中!诗笔至此,达到了高潮。这是其次段。 老父死了,只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又能依靠谁呢?老父的尸体横躺在壤河道中,又有谁给安葬呢?生者如此苦痛,死者如此凄惨,这是一幅惨绝人寰的图景。面对如此现实,女子毫无方法,只好自怨自艾:她恨自己身为女子,不能代父从军,又不能为父营葬,虽然活着又能顶什么用呢?最终她捶胸顿足,口呼苍天,是生是死,莫知所从。“将奈向”,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云:“义犹云奈何也。”如黄庭坚归田乐引词:“前欢算未已,奈向如今愁无计!”盖为宋时俗语。此诗用这三字作结,颇符合诗家所说的“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值得人们吟味和深思。这是第三段。 此诗的特色在于叙事中带有真挚的感情。作者虽是客观地反映当时徭役带给人民的苦难,但通过诗中人物之口抒发了父女之情、反对暴政之情,特殊是最终一段写老父横尸道路,女儿欲葬不能而自己的命运又生死未卜,呼天抢地,感人至深。因此此诗又可称之为“叙事抒情诗”。 通览全诗,值得惊羡的是诗人在创作上的志气。他把犀利的笔锋干脆指向宋朝的兵制,激烈地反对统治者所进行的斗争。“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二句,颇值得人们深思。郡吏为何那样凶暴?县官为何不敢违背?简言之,是因为来头很大。这不是在示意上有朝廷撑腰么?宋朝以诗歌讥切时政,往往是要受到处分的,苏轼的“乌台诗案”便是一例。比苏轼略早的梅尧臣用比苏轼激烈得多的诗篇,的确是非常难得的。 汝坟原文拼音及翻译 汝坟原文带拼音标准版篇三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最终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1.遵:循,沿。汝:汝河,源出河南省。坟(fén):水涯,大堤。 2.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3.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4.惄(nì):饥,一说忧愁。调(zhu):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意。 5.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6.遐(xiá):远。 7.鲂(fáng)鱼:鳊鱼。赬(chng):浅红色。 8.毁(hu):火,齐人谓火为毁。如火焚一样的颜色。 9.孔:甚。迩(r):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牵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韩诗章句则以为,此乃妇人“以父母迫近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之作,明显并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近人大多不取毛、韩之说,而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笔者以为似更切近诗意。 汝坟原文拼音及翻译 汝坟原文带拼音标准版篇四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真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原序: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河岸边有个贫困住家女,边行边哭声音凄凉又悲怆。 自己说道:“家中父亲年已老,独生小女孤寂没有男丁壮。 郡吏抓丁之来何等粗暴相,县官惟命是从不敢来相抗。 督促遣送不要一刻有停留,老态龙钟抓去还要扶拐杖。 殷殷勤勤嘱托四旁之近邻,有幸能得众位多多来相帮。 最近听说有的同乡已回家,打问消息疑虑生死心惊慌。 果真在那冰冰寒冷冬雨中,老父冻僵死在壤河岸边上。 女子质柔体弱无力将父拖,横尸旷野又无银钱作安葬。 始知世上生女不如只生男,虽存世上原委何事可承当。 扪胸声声悲号大呼叫苍天,我生我死究竟将是怎么样?” (1)汝坟:河南省汝河岸边。诗经·周南有汝坟诗,以妇女的口吻诉说“王室如毁”,此诗也写妇女的哭诉。此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2)再点弓手:其次次征集弓箭手。 (3)道死:死在路上。 (4)壤河:疑即河南省的禳河,流经鲁山县入沙河。 (5)昆阳:故地在今叶县。 (6)行哭:即哭。行,从事,做。 (7)丁:成年的男子。 (8)壮:壮年人。 (9)督:督促。 (10)遣:遣派。 (11)稽留:停留。 (12)龙钟:老年人行动迟缓、衰惫的样子。 (13)去携杖:老人拄着手杖去充乡兵。 (14)依傍:依靠。这两句是说老父临行时,女儿殷勤地请求四邻一同应征的人予以照看。 (15)适:刚才。 (16)闾里:乡里。闾里归,指同乡应征回来的人。 (17)疑:迟疑。 (18)强:牵强。是说想打听一下父亲的消息,又怕凶多吉少,所以迟疑不敢问。 (19)弱质:柔弱的身体。贫女自谓。 (20)何所当:活着有什么用?当,抵当。 (21)拊膺:捶胸。膺,即胸。 (22)奈向:犹言活下去呢?还是一死完事呢?奈,犹何。 诗里通过汝河边上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怆控诉,描叙了一个由于征集乡乒,致使贫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时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遇的苦难。和另一首田家语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笔两句入题:“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这个诗题汝坟贫女定得很有意义,诗经·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坟诗,“汝坟”,指汝河堤岸边上。那首诗,用一位妇女的口气描写乱世,说丈夫虽然供役在外,但父母离得很近,仍旧有个依靠。这一篇取汝坟旧题,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来描叙,但这位妇女的遭受却更加凄惨。作者从她走着哭着的凄怆声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诉说。诗从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将奈向”,全是贫女控诉的话语。这段话可分为三小段。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愿相依傍”八句,诉说老父被迫应征的状况。前四句诉说家中孤苦,没有丁壮,老父年迈无依。郡吏征集弓手,强迫老父应征,县官虽知实情,却不敢违背。后四句诉说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紧迫,不许稽留,老人只得拄着拐杖应役。在老父上路之时,贫女殷殷地嘱托同行的乡邻,请求他们照看年迈的父亲。根据当时诏书“三丁籍一”的规定,这家本不在征集之内,但是官吏们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致超过兵役年龄的老人,也被搜寻入役。田家语诗中所写的“搜素稚与艾,唯存跛无目”,与这里所说的状况相同。 其次小段由“适闻闾里归”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诉说老父出征之后,隔了一段时日,闾里有人从戍所回来。贫女前来问讯,怀疑她父亲还在牵强撑持,但回答的是她父亲已在寒雨中僵冻而死,露尸在壤河边上。 第三小段由“弱质无以托”至结尾句“生死将奈向”六句,叙说老父死后,贫女弱质,孤苦无依,老父的尸体运到村里,也无力安葬。只好捶胸痛哭,呼天抢地,哀思自己是个女儿,不如男子,虽然活在世上,却没有什么用,就连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了结。 全诗语言质朴,字字悲辛,纯用自诉口气,真挚感人。诗里写的,仅仅是在兵役中被熬煎而死的一个实例,但这个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它道出了当年兵役过滥,使人民遭遇苦难的凄惨实况。诗的小序说:“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可见当时无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内殃,所造成的社会悲剧是非常惨痛的。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最新汝坟原文拼音及翻译汝坟原文带拼音标准版四篇(精选).docx)为本站会员(1319****208)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