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挫折心理的调查研究报告(精选多篇).docx
-
资源ID:94436995
资源大小:36.13K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幼儿教师挫折心理的调查研究报告(精选多篇).docx
幼儿教师挫折心理的调查研究报告(精选多篇) 第一篇:关于幼儿老师挫折心理的调查报告 1、前言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资讯发达、变革急剧的时代,社会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加大,对人才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我国的独生子女的政策和早期教化思想的深化人心,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思想干脆表现为精挑细选幼儿园,帮助孩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幼儿园老师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因此而增加,她们能否接受挑战、战胜挫折,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和成长。因此,了解幼儿老师对不同挫折事务的挫折感受和应对状况,提高其耐挫力,培育其合理应对方式,就成为我们值得探讨的课题。为此,我们对300名在职幼儿园老师作了问卷调查,了解老师受挫折的程度及其缘由,借以找出规律,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和措施,帮助老师更好地提高抗挫折力。2、探讨方法2.1探讨的对象整个广州市省级园和未达标园的比例很少,而市级园占的比例最大,我们按这样的比例对省级园54人、市级园218人、未达标园33人,共315名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00份,回收率95.2%。2.2探讨的方法和过程本探讨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辅以访谈法收集资料,数据采纳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主要的统计手段有描述统计、交互分析、c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2.3探讨的工具探讨工具为自编问卷,问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老师的挫折感受,10个项目;(2)老师的主动心态,10个项目;(3)挫折产生的主要缘由;(4)了解挫折的可能来源健康、工作、生活、学习四个方面的状况,2个项目。3、结果与分析3.1幼儿园老师构成分析从老师结构基本状况一览表(略)可以得知,幼儿园老师队伍具有年青化、高学历化的特点,幼儿园老师的气质多为胆汁质和多血质外向型68%,活泼开朗、急躁、直率、热忱、反应快速、喜爱与别人交往,这同幼儿教化工作特点是一样的。接受调查的幼儿老师都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其中大专学历占43.0%,本科以上的学历有3.3%。这说明幼儿园老师的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的趋势,也体现了大教化观和接着教化所发挥的作用。3.2幼儿园老师挫折感受大小程度及其差异分析97%的幼儿园老师曾经感受过不同程度的挫折,只有3%的老师从来没有感受过挫折。曾经感受过特别大的、较大的、大的程度挫折的老师有48.7%,几乎占了一半人。这说明老师的挫折感受程度普遍较高,应当引起社会、幼儿园管理者、老师本人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为较深的挫折体验,会带来消极的心情反应。如忿怒、焦虑等。当然适度的焦虑可以增进工作和思索的效率,但若焦虑水平过高,会使工作效率降低。此外,人们应对挫折的行为方式也可能是不适当的,如:攻击、无趣不成熟的行为、刻板性的反应、用非现实的幻想方式应付挫折、心情性的压抑等,这些行为,对个体的内心简单产生严峻损害,久而久之形成不正常的心理适应。将老师挫折感受的程度与老师的年龄、职务、政治面貌、单位级别和文化程度进行交互分析,并对交互分析的结果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差异都不显著,但从交互分析的结果可得到如下趋势:老师的年龄越小,挫折感受相对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挫折感受的程度有递减的趋势;一般老师比园长挫折感受剧烈,班主任比副班主任挫折感受剧烈;团员比园长、群众挫折感受剧烈;省级园的老师比市级园和未达标园的老师挫折感受剧烈。3.3幼儿园老师十年来所受挫折量的改变及其差异分析老师比十年前所受的挫折多很多、多一些、一样多,三者合计占了70%,反映了近十年来幼儿园老师所受挫折处于增长趋势。这可能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幼儿园老师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客观现实有关。与十年前比,不同年龄的老师,所受挫折量的改变差异显著;不同政治面貌和单位级别的老师,所受挫折量的改变差异特别显著。详细地说,有更多的年轻老师(1830岁)认为自己比十年前所受的挫折多(51%),其他年龄段趋于相同;与党员和群众相比,更多的团员老师认为自己所受的挫折多了(53.8%);单位级别越高,感受到挫折增多的老师越多(省级园老师比例为49%)。幼儿园老师挫折产生的主要缘由在老师的年龄、职务、政治面貌、单位级别及文化程度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可以看到大部分老师认为挫折产生的主要缘由是内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有43.3%的老师认为主要是个人内在因素造成挫折,即由于自身的实力不足及其他条件的限制无法顺当达到目标。这体现了老师的思想境界,当遇到挫折的时候,能从自身找差距、找缘由。另有32.7%的老师认为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导致挫折的发生,即由于社会或文化环境中的某些风俗习惯、法律、宗教、政治、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因素,使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和抑制,使自己不能如其所愿而造成挫折。对个别老师的访谈表明,内在因素造成的挫折,主要是指自己制定的目标,由于自身实力的问题而不能达到造成了挫折;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挫折,主要是指挫折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外界赐予的。来自于健康、工作、生活和学习四个方面的挫折,由多到少依次是:工作、生活、学习、健康;由大到小依次是:工作、健康、生活、学习。可见,工作方面的挫折已成为老师挫折的主要来源,也是最大的挫折,生活方面的挫折排其次多,但对个体影响其次大的是来自健康方面的挫折。依据卡方检验,幼儿园老师挫折来源的排列不存在政治面貌、单位级别和职务上的显著差异,但在年龄和文化程度上差异显著,其中,认为来自工作方面的挫折最多的年轻和年老老师明显多于3140岁的老师;反映其在工作方面所受到的挫折较大和较多的中专学历的老师明显多于大专学历的老师。被调查的幼儿园老师中,有96.7%的人主动心态得分在25-39分之间,属于中等水平。进一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发觉,老师主动心态得分在年龄、职务、政治面貌、单位级别和文化程度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老师的主动心态普遍较好,这可能与老师职业的特征有关,即工作压力虽然大,但相对比较稳定,下岗和失业的机率较低。但还可以看出,老师主动心态的凹凸与老师类别仍旧有肯定的关系:职务高的老师比职务低的老师主动心态要高一点;单位级别高的老师比单位级别相对低的老师主动心态要高一些;中共党员老师的主动心态要比其他人高,这体现了中共党员的先进性;但团员的主动水平低于群众,提示管理者要重视发挥团组织的作用,调动团员的主动性,提高年轻团员主动心态水平和追求志向的愿望。4、结论与建议措施4.1、结论由以上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4.1.1幼儿园老师的挫折感受普遍较高,一般老师比园长挫折感受剧烈,班主任比副班主任挫折感受剧烈;团员比园长、群众挫折感受剧烈;省级园的老师比市级园和未达标园的老师挫折感受剧烈。4.1.2幼儿园老师挫折产生的主要缘由是个体内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与老师的年龄、职务、政治面貌、单位级别及文化程度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异;4.1.3工作方面的挫折已成为老师挫折的主要来源,也是最大的挫折,生活方面的挫折排其次多,但对个体影响其次大的是来自健康方面的挫折。调查结果表明:工作方面的挫折最多的年轻和年老老师明显多于3140岁的老师;反映其在工作方面所受到的挫折较大和较多的中专学历的老师明显多于大专学历的老师。4.14幼儿园老师的主动心态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并且不存在年龄、职务、政治面貌、单位级别和文化程度的差异。4.2、建议和措施4.2.1建议幼儿园老师挫折心理调查结果表明:首先要关注年轻老师的挫折心理,年轻老师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简单受到挫折,受到挫折后,应让他们吸取错误和挫折的教训,使年轻人变得聪敏起来,不气馁,不消沉,不躲避,留意培育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坚决信念,克服障碍,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其次:工作方面的挫折成为幼儿园老师最多和最大的,所以要加以关注,尤其是幼儿园的管理者,要为老师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老师应当驾驭调适和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其三:幼儿园老师的主动心态处于中等水平,要提高老师的主动心态水平,就要通过树立老师正确的挫折相识和主动的心态,不断提高幼儿园老师的抗挫折实力和不断完善人格。现提出以下几点详细的措施:合理应对挫折的措施:1、正确相识挫折,是抗挫折的基础2、驾驭调适方法,是抗挫折有效的途径。3、懂得缓解压力的方法,是抗挫折的关键4、树立主动的心态,是抗挫折的动力。5、做好防范挫折的措施,是抗挫折的桥梁。通过调查发觉,园长比老师所受的挫折相对少,即职务高所受的挫折向职务低呈递减的趋势。而且幼儿园年轻老师在健康、工作、生活、学习这四者当中,工作方面所受的挫折是最大和最多的,这必需引起管理者们的高度重视,对年轻老师做好以下防范的措施:1)防范挫折在管理上防止不当、不公允、不适当,在管理上下工夫,为老师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2)对受挫折的老师实行宽容看法一项措施、制度的落实,要多方面考虑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而且要有所打算,对受挫折的老师要宽容、要理解、还要多关切;3)提高老师承受挫折的容忍力首先在认知成分方面,既对现实有正确的相识,对失败、挫折、困难与逆境持辨证的看法。其次在心情与情感因素方面,留意培育乐观主义的看法;其三在意志成分方面,要加强自觉性、坚韧性、坚决性、坚韧性、自制性等良好意志品质的培育。这些都是提高老师承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4)变更引起挫折的环境当老师在某一种环境中受特别大的挫折时,可以考虑适当调换环境,消退并放下包袱。失败是对事物的批判,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不是对人格的宣判,不是永恒的状况,不是致命的错误,是一种强有力的成长。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挫折既是难免,只有有心去经营自己的生命,面对自己生命中的难题,才能创建胜利、创建佳绩。让我们敢于面对挫折、敢于正视困难,勇于挑战自己、战胜困难,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吧!其次篇:幼儿老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探讨幼儿老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陇南电大08秋教化管理本科屈东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化过程诸问题中的核心。幼儿教化是基础教化的第一阶段,幼儿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无疑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及其行为模式。因此,要想提高幼儿园教化水平,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与健康发展,必需充分保障幼儿老师的心理健康。同时,关切幼儿教化事业发展,不应忽视奋斗在幼教工作第一线上的幼儿老师,因为她们才是幼儿教化事业的最大功臣。本探讨通过对安化镇的幼儿老师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和探讨,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且抛砖引玉,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其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一、探讨对象和方法:1、探讨对象本次探讨抽样调查了安化镇的三所幼儿园一线任教的幼儿老师,共发出调查问卷49份,实际收回43份,回收率87.8%。其中,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91.2%。2、探讨方法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其中问卷调查部分,以自行编制的特地针对幼儿老师职业的问卷调查为补充,为的是既保证调查结果的信度,又保证能够针对幼儿老师职业。访谈实行每个幼儿园随机抽取12名幼儿老师单独谈话的形式进行,主要目的除了应证问卷上反映的结果外,还对造成幼儿老师心理健康现状的主要缘由进行调查和分析。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幼儿老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自评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在总样本49人中,有轻度症状反应(因子均分大于等于2)的为29人,占样本总量的59.18,此检出率远远高于全国常模20。参照相关标准,各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得分大于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有可能有中等以上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来看,在49样本中,有10人存在中等以上心理健康问题,比例达20.41,显著高于全国常模5。由此可见,幼儿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比较严峻的。2、自编问卷数据统计分析(见表一):表一、自编问卷数据统计表表一所反映的是自编问卷中显示出在幼儿老师心理健康问题中显得比较突出的项目。由此不难看出:(1) 在第1项对于幼儿老师这一职业的社会意义上,有65.69%的人认为意义重大,与此同时,其次项幼儿老师自身感受到的敬重的调查则显示有72.55%的幼儿老师认为没有受到社会应有的敬重,两项对比,所占比例都是如此之高,足以表明幼儿老师的心理落差有多大。一方面对自身所从事的工作的社会意义有很高的主观评价,另一方面却又得不到社会足够的主动评价,这种冲突冲突从总体上左右着幼儿老师的内心,造成了幼儿老师心理的不平衡状态,自卑感倾向严峻。(2) 对比第11、12项,希望或迫切希望得到进修提高机会的幼儿老师比例高达98.04%,而同比表示进修机会很少或者总是轮不到自己的比例亦高达90.24%。这“两高”的同时出现,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几乎全部的幼儿老师都相识到职后教化的重要性,并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足够的职后教化,然而事实上供应给幼儿老师的职后教化机会却远远无法满意广阔幼儿老师的需求。而在第7项,50%的幼儿老师感到教化理论与实践热点改变过快,让人应接无暇,这一点除了有幼儿园在对用于指导本园的幼儿教化理念的选择上改变过快,盲目追求“新理念”的缘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缘由,就是幼儿老师的职后教化的严峻缺乏。(3) 第9、10项则表明超过一半的幼儿老师的职业成就感低,而对比第8项,77.45%的幼儿老师工作的最大愿望是受到敬重和重视,有归属感。这又表明,在职业志向方面,幼儿老师的职业成就动机相当高。高的职业成就动机与低的职业成就感并存,这又构成一对冲突,进一步增加了幼儿老师心理天平上负面一端的砝码,使得幼儿老师心理失衡更趋严峻。信任这也是造成表一所反应的幼儿老师抑郁因子呈阳性的检出率较高的主要缘由。(4)在第6项,赞同“老师应当多奉献少索取”这一观点的仅占总人数的6.86%,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改变,幼儿老师也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生观的“市场经济化”比较普遍;同比第1项,认为幼儿老师的社会意义重大的人占总数的65.69%,这表明绝大部分幼儿老师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够相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而有多大社会价值就应当有多大个人价值的观点又深深影响着幼儿老师群体,以至于造成第9项56.86%的幼儿老师认为个人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三、思索与对策: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幼儿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确特别严峻,而对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缘由进行的分析也表明,幼儿老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全国幼儿老师群体中并没有特别性。也就是说,幼儿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幼儿老师职业的特点造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全国幼儿老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是不容乐观的,幼儿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也就是全国幼儿老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缩影。因此,以下作为抛砖引玉之用的对策建议,主要是针对我国幼儿老师职业特点提出的。1、营造“幼儿园文化”任何一个单位,要想保持活力,就必需营造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如同社会上近几年所提出的“企业文化”一样,幼儿园也同样须要自己的文化。文化的感染力是无可替代的。调查显示:在对工作的最大愿望方面,选择“受到敬重和重视,有归属感”的占67.86%,可见敬重人、重视人,营造一个让人有归属感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园应当营造自己的文化,并且这种文化要高举“人本”大旗,管理者和领导机构在对幼儿老师的管理中要到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幼儿老师的各种需求并仔细对待。对于那些合情合理的近期能够赐予满意的需求,肯定要设法满意;而对于那些合情合理但是幼儿园近期无法予以满意的需求,以及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和需求,则须要进行劝服安慰,让老师信任对于合理的需求在条件适当的时候幼儿园肯定会给予满意,同时可以考虑用其他可以实现的方式进行“替代满意”以示补偿。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并不在于为老师补偿多少实质上的利益,而是让他们能够感觉到幼儿园对他们的关切和重视,感觉到幼儿园对他们的敬重。这是早就被闻名的“霍桑效应”所验证了的,也是马斯洛所提出的第三、四级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和敬重的需求,这两个层次的需求得到肯定程度的满意所产生的效果将会是惊人的。2、为每一个幼儿老师供应进修提高的机会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得几乎每一个幼儿老师都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他们深知在教化日益受到重视的现代社会,作为一名老师,始终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必需不断提高、充溢和更新自身的学问体系,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做好一名现代幼儿老师。然而,现实是许多幼儿老师在工作的同时很难有进修提高的机会,这使得他们基本上断绝了进步提高的希望。其实,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人生最忌讳的不是贫困,也不是劳碌和劳累,而是看不到发展前途和希望!前面的调查数据也显示,98.24%的幼儿老师希望得到进修提高的机会,然而却有90.20%事实上得不到进修机会,绝大部分老师无法实现自我提高的愿望,长此以往,幼儿老师就会感到没有发展前途,从而丢失信念,造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渐渐滋长,这样既不利于幼儿老师自身心理健康,也不利于幼儿教化事业的发展。为此,为每一个幼儿老师供应专业进修提高的机会,不仅是解决幼儿老师心理健康问题,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幼儿教化效率不高问题的一剂良方。3、适当提高幼儿老师的待遇调查数据显示,71.42%的幼儿老师反映工资收入太少,与自己的劳动付出不成比例。在访谈中,许多老师表示,其实工作负担重也好,各方面要求苛刻也好,只要能得到足够的报偿,再苦再累,也是乐意的。这些都显示:幼儿老师的需求主要还停留在须要层次体系中最低级的层次。然而对职业志向的调查又显示,67.86%的幼儿老师又有很强的敬重、爱与归属的须要。依据马斯洛的须要层次理论,人有很多“似本能”的须要,由低到高共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须要、平安须要、爱与归属的须要、敬重的须要、自我实现的须要。一个人只有在低一层次的须要得到满意或部分满意后,才能过渡到更高一个层次的须要。心理学最新探讨表明,当高级须要得不到满意时,人也可能会反过来追求其实并没有得到充分满意的低级须要。这表明 幼儿老师总体上来说,物质需求已经得到了部分满意,主要还是因为建立在低级须要部分得到满意基础上的高级需求没有得到满意,使得幼儿老师不得已返回来追求较低级的物质需求。根本问题是幼儿老师已经产生的较高级的敬重、爱与归属的需求没有得到满意,但是必需指出的是,产生高级需求的这一基础并不坚固,因为低级的需求得到满意并不充分,只是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第三篇:农村中小学青年老师心理挫折问题的探讨论文标题:农村中小学青年老师心理挫折问题的探讨 工作单位:姚安县弥兴中学姓名:白彩华联系地址:楚雄州姚安县弥兴中学邮编:675303联系电话:农村中小学青年老师心理挫折问题的探讨近几年,随着青年老师的大量充溢,给学校带来勃勃朝气。但由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由于部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放松,部分老师在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工作看法,生活作风等诸方面或多或少形成了一种消极的社会心理,有的甚至产生逆反性的社会行为,这影响了教化质量的全面提高,影响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因此,仔细地探讨青年老师的心理问题,并实行相应的改进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农村中小学青年老师心理挫折的表现形式、产生缘由、调试对策等做了一些探究。一、心理挫折的现状和主要表现青年老师的心理挫折是指他们在实现自我目标过程中,由于外界客观环境的恶化或若干不良事务的影响,使心理受到挫折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2(一)、政治淡漠,思想偏激,缺少上进动力。他们对政治不感爱好,政治学习不仔细,对公益事业缺乏热忱,有的甚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不中听;校事、国事、天下事,事不关己”。有些青年老师缺乏综合分析和明辨是非的实力,不能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往往以偏概全,对社会不合理现象以及安排制度的某些弊端不能正视,对前途迷惘。(二)、教化思想偏颇,自我修养不够,缺少敬业奉献精神。他们对事业、对学生爱得不深,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教法简洁粗暴,工作敷衍了事。他们渴望别人的理解,又不想过多地理解别人;他们懒于看书学习,埋怨多,思索少;他们更愿望冲出校门,而不是躬耕于课堂。(三)、一切向钱看,道德伦落,缺少对社会民族的责任感。改革开放的大潮造就了大批弄潮儿,一部分人靠实力、机遇或不正值手段一蹴而成为“大腕”、“大款”,但广阔青年老师的地位待遇的提高与期望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再加上受短视、浅薄、浮夸的社会心态的影响,部分青年老师产生了剧烈的职业自卑思想和失落感,他们不再甘当“人梯”,甘为“蜡烛”,甘做“春蚕”。(四)、志向与现实的反差,自我相识定位与客观环境认可的冲突,令他们困惑、悲观、焦躁担心。青年老师大多 3是经过高考、中考筛选出来的幸运儿,他们的自我感觉良好,有较强的成就感,他们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剧烈追求个人的自我发展,渴望胜利。但是现实却是“无情”的:他们被安排到了农村中小学(有很多地方现在仍旧很偏僻、闭塞、落后),生活、工作、学习有种种不便不适,人际关系也经常不尽如人意。另外,他们对教化的弊端有相识或有切肤之痛,却又无法变更现状的冲突,使他们觉得自我价值难以实现。二、心理挫折产生的缘由以及危害后果青年老师心理挫折产生的缘由可概括为“先天不足”和“后天养分不良”。(一)、“先天不足”主要指国家对基础教化投入不足,在一些地方并末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据统计,我国国家财政性教化经费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到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公共教化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5.1。因缺经费,全国约有半数中小学未能配齐教学仪器设备;因缺经费,中小学的教学、办公用房普遍不足,甚至有很多危房、破旧房未得到修缮;因缺经费,老师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交通、通讯设施等大多不佳。老师的婚恋难、住房难、子女就业难等问题,时常困扰着老师,影响了他们的工作主动性。(二)、“后天养分不良”是指师范生在校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后,部分学校对他们培育无力,教化无方,指导不够,运用不当。1、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升学,学校放松了他们的思想品德教化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2、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设置、教材等与中小学实际不太适应。部分学校对师范生“放任自流”,对他们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心理素养的教化很难说是胜利的。这也使得很多师范生一旦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往往难以适应,以至于意志消沉。3、很多学校的客观环境和在管理、指导、运用青年老师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青年老师的心理挫折是由多方面缘由造成的,其危害后果也是多方面的、严峻的。(1)、产生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影响成才。(2)、挫伤工作热忱,不利于教化质量的提高。(3)、影响老师群体关系,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三、心理挫折的调适对策我们青年老师心理问题的调适必需坚持正确的相识、高度重视、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坚持不懈的原则;必 5须依靠多方努力,协调各种关系,进行综合治理。(一)、增加教化投入,提高老师地位待遇。(二)、加强师德建设,开展有成效的政治活动,提高老师思想政治素养。(三)、端正管理思想、实行科学民主管理。调动老师主动性。(四)、多办实事,努力改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学校领导要敬重青年老师的价值,注意他们的关系,依靠他们,关切他们。(五)、搞活学校,激励冒尖,让青年老师得到实惠。(六)、重视自我发展,满意青年老师的成就须要。(七)、组织青年老师安家社会实践,加强学习,提高自生素养。6第四篇:幼儿老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的探讨开题报告浙江师范高校题目: 本科生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姓名:王瑾雅 (专升本) 学号:04952114 导师:滕春燕老师 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老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的探讨一、选题目的与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和改变,家庭结构与教养方式的变更,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惊慌因素,儿童的行为问题也较以往明显增多。探讨表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关探讨资料显示,幼儿的行为问题是比较普遍的,脾气暴怒、说谎、爱骂人、语言障碍、自私、自卑、厌食、咬手指甲等问题行为存在于不少幼儿中。有观点认为,由于人们对外显的行为问题关注较多,行为问题通常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症状得到减轻,甚至消逝。因此,儿童行为问题则可以“顺其自然”。其实这种观点并不行取,儿童行为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在幼儿期,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从理论上讲,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而行为本身就是在正常和不正常之间发展的连续体,绝大多数幼儿的行为都居于两者之间,因此一般幼儿都存在一些问题行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行为问题是学龄儿童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正因为如此,我国年颁布实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需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保健工作。”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化指导纲要(试行)则指出,“幼儿园必需把爱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有这些有关幼儿园教化的政策法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幼儿老师法定职责。然而在目前的幼儿园中,心理健康教化是针对全体幼儿进行的,幼儿老师对行为问题儿童的应对可以说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化当中隐性的但是重要的一环。但是,随着儿童行为问题的渐渐增多,幼儿老师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却无从把握。面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有些老师最多实行制止的方法,使儿童的行为问题短暂性回避,但是到了另一个情境,该行为问题又会出现;也有老师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过度反映或不予理睬;有些甚至会说骂儿童表现不好。不允许幼儿参与任何教学活动,导致儿童的行为问题更加严峻。儿童出现了行为问题并不表明他就与正常儿童有多么大的不同,不过是表现出有短暂性的偏离正常轨迹而已。因此,幼儿老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正确应对,将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因此,切实从儿童的行为问题动身,来探讨幼儿老师的应对心理,探讨幼儿老师应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并设计一份适合幼儿老师的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将是一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工作。二、文献综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儿童行为问题呈明显增长趋势。发达国家已累及学龄儿童的5 15% 。行为问题, 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 如退缩行为、过度焦虑和恐惊、不听从、脾气暴发和不良习惯等, 是一些一般名称, 描述不像精神病、神经症和发育迟滞等那样明确。美国教化界常用的定义是: 学校学习存在问题、人际关系不好、不适合的行为和情感、泛化的抑郁和苦痛、与学校恐怖有关的躯体症状。英国把行为问题分为a行为(antisocialbe-haviour,即违纪行为)和n行为(neurotic bheaviour)两类。a幼儿行为包括:常常破坏自己或别人的东西、常常不听管教、时常说谎、欺压别的孩子、偷东西。n行为包括:肚子疼和呕吐、常常苦恼,对很多事情都烦、胆怯新事物和新环境、到学校就哭、或拒绝上学、睡眠障碍。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儿童行为问题(behavior disorder),亦称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在严峻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相应年龄所允许偏离正常范围白春玉,张迪,穆颖,吴惠颖:沈阳市行为问题儿童的特性特征分析.5%-15%的非正常行为,包括儿童在行为和心情两方面出现异样,主要表现为各种违纪行为和神经症行为。儿童的行为问题如得不到刚好解决,持续时间过长,问题会变得更加困难、严重,造成心理缺陷或人格障碍。国外报告其检出率达5%-30%。据报道,20世纪80年头发达国家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4%20%。我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416岁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2.19)%。肖湘宁等调查探讨显示在幼儿园教育机构中有70.5%的幼儿常常或间或“拒绝加入同伴的嬉戏”,主要表现为胆子小,不能主动与小挚友和老师交往,幼儿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对同伴缺乏宽容、接纳的看法。近年来,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由1994年至现今的资料显示,对儿童行为问题方面的探讨比较多,重点放在行为问题的治疗与矫正及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因素的探讨上。在幼儿老师如何应对儿童行为问题方面的探讨几乎没有,与此有关的探讨也少之又少。主要的相关探讨主要有以下几个: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化体系中,学问更新尚未跟上形式发展的要求,这就干脆导致了幼儿园有关切理健康教化专业学问的缺乏,进一步来说幼儿老师应对儿童行为问题方面的学问也就更加缺乏了。山东省的潍坊、聊城、菏泽、德州、烟台、济南等城市随机选择30个幼儿园作为测查园,特地对幼儿老师幼儿心理学学问作了封闭式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得知,(1)对儿童思维发展趋势的相识,通过率为14%;(2)对幼儿留意特点的相识,通过率为51%;(3)对幼儿记忆特点的相识,通过率为47%;(4)对幼儿言语发呈现象的认识,通过率为72%;(5)对幼儿想象发展的相识,通过率为86%;(6)对幼儿特性发展的相识,通过率为4%。各部分内容的通过率很不均衡,最高的是86%,最低的是4%,这反映了幼儿老师驾驭幼儿心理学学问的特点。最简单驾驭的是幼儿老师自身实际工作联系最密切,能干脆视察到幼儿心理特点的方面的题目。在关于儿童说谎的缘由分析,有的被试只认为儿童说谎与其道德品质有关,而不能全面分析儿童说谎。由此可得,一线幼儿老师缺乏系统性的心理学学问。然而,这些系统性的心理学学问干脆影响到老师的教化机灵和教化行为。通过率最高的是“对幼儿想象发展的相识”,而老师对幼儿想象发展的较高相识对如何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并不起相关的作用,也不能形成良好的教化机灵和教化行为。通过率最低的是“对幼儿特性发展的相识”,我觉得这一点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对儿童特性发展的清晰相识,有助于老师了解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相关因素,能使老师形成良好的教化机灵和教化行为。因此,要提高幼儿老师对幼儿特性发展的相识,为更好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供应理论基础。面对越来越多的儿童的行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为此,人们对幼儿园的这类状况赐予了关注和探讨,进行了适当的干预和探讨,取得了肯定的效果:(1)各别化训练。是有奥登和阿谢尔(odenasher,1997最早提出的。儿童对特定的人际关系行为的学问、儿童在交往情景中将学问转变为技巧的实力以及老师正确评价儿童的技巧表现的实力能,是儿童行为变更的基础。(2)嬉戏治疗。嬉戏疗法是对有人际障碍的孩子进行帮助的一种心理干预的方法。是用嬉戏作为与幼儿沟通的媒介,让幼儿在玩嬉戏的过程中,将受到的挫折和捆饶以及内心的焦虑、惊慌、胆怯、退缩等不良体验发泄出来,通过嬉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嬉戏治疗是一种帮助他们摆脱行为问题的有效途径。(3)z过程治疗。扎斯搂(zaslow,1960)等人提出一种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方法,同样可以对行为问题儿童在情感方面的障碍有治疗的借鉴作用。这种方法对内向胆小的儿童、攻击性强的儿童有肯定的效果。(4)拥抱治疗。对于严峻缺乏关爱的孩子,可以采纳这种方法,使其感受到老李成福等:儿童行为问题与学习成果相关的探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师对他的关注和酷爱。(5)“气球爆炸”。“气球爆炸”就是把吹大了的、并用绳子扎起来的气球弄破,以帮助幼儿发泄心情的方法。(6)“绘画疗法”。美国的阿尔修勒(aischuler r.h.)、日本的浅利笃等,受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认为儿童的画是儿童潜意识的表现,画面上的表象符号或色调都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凭借画面上的线、形、色的组合与象征,分析儿童的心理状况,了解儿童的需求、家庭关系、攻击性的倾向等,从而帮助和诊断儿童的问题行为。让儿童在自由绘画的过程中抒发情感和问题,通过绘画投射自身存在的问题。(7)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儿童被同伴接受的程度,而且还能削减社会退缩及攻击性行为。这些方法幼儿园老师在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也可以适当地进行接受。目前为止,我认为幼儿老师对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1)老师驾驭的心理学学问。教化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化施行者本身的素养,专业学问的结构及丰富程度。面对越来越多的儿童行为问题的增加,在上文所提到的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学学问的分析状况来看,拓宽心理学学问,丰富幼儿老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方面的学问,是适应现在社会的最基本的要求。(2)老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了解(行为问题与非行为问题)。儿童的行为问题也称发育性行为问题。在有的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中所列举的所谓儿童心理障碍或行为偏异,如心情简单改变,离不开母亲,不愿去托儿所或幼儿园,怕生疏,在家里呆不住等则属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国外有探讨发觉:任何孩子在特定年龄都会发生行为问题。一般孩子每年约发生五、六个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反映出全部健康儿童在正常发展过程中都承受着某些压力。因此,教师在看待儿童的行为问题时要慎重,不能盲目下结论。同时,也不能将幼儿的某些心理行为问题看成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3)老师的教学自我效能感。老师的自我效能感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理解,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对幼儿老师而言,“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老师对教化价值的认知;“个人教学效能感”则是指老师对自己是否具备能够有效引导幼儿,给幼儿主动影响的教化实力的知觉与信念。幼儿老师自我效能感的凹凸会干脆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发展。自我效能感高的老师,往往对自己能主动有效教化引导儿童充溢信念。因此,在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充溢信念,并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甚至能针对儿童的某一行为绽开肯定形式的探讨。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老师对自己的教化教学实力信念不足,倾向于简洁易行的任务。因此,在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缺乏自信,实行简洁方式去“限制”幼儿,在与幼儿的交往中不够敏感和主动,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提高幼儿老师的自我效能感高有助于提高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实力。(4)老师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的方法与措施。近几年,我国的学前教化发展很快,提出了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化教学方法。但由于长期应试教化的阴影,留下了很大弊病。在目前教化中,口头讲解仍旧占重要地位。我认为在解决幼儿行为问题上,口头讲解和预防不行少,但应有更多的措施和方法来替代相对落后的方法,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幼儿教化本身。(5)其他救济方法。教师在个人实力有限的范围内,无法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要求助于社会,使行为问题刚好得到解决。可以是家长,在家园的共同努力和帮助下,来处理儿童的行为问题,比家长和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效果确定好。对于行为问题比较严峻的,就须要求助于此方面的专家。(6)幼儿老师自身的应对方式(主动应对和消极应对)关于这方面的说明上文已有所提级,就不做绽开了。目前,幼教界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探讨比较多,但是在“幼儿老师如何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此方面的探讨上相对滞后。幼儿老师作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影响者,在对待儿童的行为问题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此次调查探讨将在以往探讨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量表,从分析“幼儿老师应如何对待儿童的行为问题”这一角度入手来探讨幼儿老师的应对心理,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工作。三、探讨方案(一) 探讨目的和基本思路幼儿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