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九)试题卷含答案.pdf
-
资源ID:94475766
资源大小:897.52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九)试题卷含答案.pdf
2024 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九)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么?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譬如有一个荒村,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画。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譬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就戏剧说,无言之美更容易看出。许多作品往往在热闹场中动作快到极重要的一点时,忽然万籁俱寂,现出一种沉默神秘的景象。梅特林克的作品就是好例。譬如青鸟的布景,择夜阑人静的时候,使重要角色睡得很长久,就是利用无言之美的道理。梅氏并且说:“口开则灵魂之门闭,口闭则灵魂之门开。”赞无言之美的话不能比此更透辟了。近代又有一种哑剧和静的布景,或只有动作而无言语,或连动作也没有,就将靠无言之美引人入胜了。雕刻塑像本来是无言的,也可以拿来说明无言之美。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要说明雕刻上流露和含蓄的分别,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是最好的例子。相传拉奥孔犯了大罪,天神用了一种极惨酷的刑法来惩罚他,遣了一条恶蛇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一块绞死了。在这种极刑之下,未死之前当然有一种悲伤惨戚目不忍睹的一顷刻,而希腊雕刻家并不擒住这一顷刻来表现,他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所以他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而不露的。倘若是流露的,一定带了挣扎呼号的燕子。这个雕刻,一眼看去,只觉得他们父子三人都有一种难言之恫:仔细看去,便可发现条条筋肉根根毛孔都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以上是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摘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言”是用以“达意”的,“言”有限而“意”是无限、瞬息万变的,因此“意”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B尽善尽美的首要原理是“和自然逼真”,文学上做不到“和自然逼真”,所以文学并不去追求尽善尽美。C上等作品多数言不尽意。如“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说诗人情绪,而自有一种闲情逸致。D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中,只把将达到痛苦极点那刻的神情雕刻出来,其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开篇以“言”难以完全达意,引出话题,而后分析艺术上的“无言之美”。B同样的内容,美术家只表现实物的部分就能引起美感,摄影家则可包罗所有。C作者运用举例、类比、引用等论证方法,使文章形象可感,论述更加亲切自然。D“画外之象、味外之旨”“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等文论,都强调艺术要含蓄隽永。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中“无言之美”的一项是(3 分)A刘墉在萤窗小语中谈到:“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婉约。”B庄子中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C司空图与李生论诗强调“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D济慈希腊花瓶歌中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4朱光潜先生认为图画比相片“美得多”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4 分)5苏轼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是关于“言”与“意”关系的名言,本文也对“言”与“意”的关系做了阐述,请结合文本分析。(4 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大地之灯大地之灯欧阳杏蓬日出的时候,地里的庄稼汉们已经汗湿鬓角,头发短的,脑顶子上已经闪出了微薄亮光,背上的衣服也湿了一片,贴在后背上。东干脚的农民,不喜欢戴草帽。尤其是男人,不仅不戴草帽,汗巾也不会备一块。汗润湿了衣裳,牵扯了行动,爽性脱了衣服,光着上身,什么蚊虫尘土,随便。女人讲究些,年纪大点,戴一顶黑顶黄边的棕丝斗笠,在高粱地里、玉米地里、红薯地里,忘乎所以地挥动双手。年纪轻点,顶一块带着绺子的绿花白汗巾,偶尔捋起垂在胸前的一角擦擦脸,脸上是细细密密的汗珠子。日落的时候,太阳像卡在了西山的平顶上。苍茫之中,一片通红,要把山顶半边天熔化。夕暮下的大地,染了一层淡黄的夕光。天上鳞状的、片状的、絮状的、肉瘤状的、不可名状的云,像烧红的铁。云间的阳光像金光,道道射出来,还没落下,在半空里就消逝殆尽,把天空的瓦蓝衬托得更为深远。夜幕苍黄,人们在地头收捡工具,不忘回头看看村庄,机耕路上、阡陌上、村口晒谷坪上,见不着一个人影。庄稼地边土坡下的田野,已经完全被山阴和暮色笼罩,绿色已经染了夜色,一潭死水般乌青。太阳落山,最肆无忌惮的,是蚊子。在地里干活的人受了蚊虫的侵扰,干不成活了,不甘地回头看一眼庄稼地,才轻缓地往水田方向走去。农民的算计,不是在地里,就是在田里。农民的时间,不是在地里,就是在田里。农民遵循着自然规律,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直到归土前,还在想着一年的庄稼,还一门心思扑在作物上,还一门心思想着饭碗,没有所谓的诗和远方,心头在乎的只是春播秋收和温热的一日三餐。东干脚,是农民用了几代人在南岭山区扎下的一个楔子。这个小盆地四围都是山。北面的阳明山余脉像个“人”字,左边一撇撇在了西边,像一条蛇逶迤,也像牛背脊一样平实,直接撇到了宁远县城北面的仁河,与南面九疑山的北向余脉相撞,撞出了县城那块谷地。东边的山是“人”字的那一捺,也是阳明山的余脉,直接捺到了新田的武当山。捺到几公里之外的朱家山,用一座不长寸草的岩峰做了总结之后,再往东就是适合杉木生长的黄土岭。东边的东春水,西边的西春水,隔着一片二十几里的山地,泛着波光,向着南边的阳明山余脉奔流。它们在流过这片大地之后,在南边山尾名曰“五百亩”的地方相会,之后舍掉了春水之名,成了“仁河”,继续向南汇入潇水。两河之间,村庄、水田、庄稼地、道路、阡陌交织,这片天地里的十数万人口,靠山靠水,悄悄默默,生生不息。山不巍峨,却层层叠叠。河不滔滔,却弯弯曲曲。山是那么坚硬,水是那么微弱。唯有这里的人,不屈不挠。烟火味道在天底下弥散开来,悲凉与温润交替,希望与四季纠缠。蝼蚁一般的人前赴后继,咬着牙关洒着心血,推着生活向前。我是惧怕白天的。白天的劳动无止无休。除了田里除草施肥耕种收割,地里也是刨挖不尽。偶尔抬起头,看到的是庄稼,是山林,空气含含糊糊得裹人,让人有种莫名的窒息感。黄昏也不得闲。踩着暮光回家,挑着猪草,或搂着柴草。回屋,鸡鸭猫狗猪,都要伺候。点灯,在厨房、杂屋、猪圈一顿忙,鼎锅的米饭熟了,灯也搬到堂屋中间的饭桌上,一家人看向灯时,一天的事情才算清了。男人吃完饭,会在大门口的石墩子上歇歇脚,默默然卷上一根烟,对着月亮消遣。爱喝酒的大伯父,把小酒桌搬到门口的空地上,省了灯油,趁着月光,一个人自斟自酌,一个人叹息,一个人咂摸。其他喜欢饭后闲聊的人,有的洗澡了才赶往晒谷坪,有的还轮不上洗澡,摸上一条澡帕,一边走一边挥着赶蚊子,赶向晒谷坪,来“打话平伙”(聊天)。月光里的晒谷坪铺满月辉,柔柔的,像极了一个水波平静的池塘。人凑在晒谷坪边缘,或坐着、或蹲着,或站着,像极了蛙或鸭。闲话之后,人人皆自还家,田里的各种蛙鸣虫叫叽叽呱呱哇哇混在一起,像汹涌春潮般覆盖过来。门外遍地月光。放眼望去,大地像个无边的湖面。四边的山岭,像码头,堆满了盖了篷布的货物。那些模模糊糊的村子,大大小小,像泊在湖边一动不动的船。田野中间的苦楝树,像水文标志杆。村前的石板路,像铁甲,闪着清冷的光。草丛里,蝈蝈、土狗子已经一声响一声断,要打烊了。稻田里,田埂上,青蛙偶然会叫一声,像往湖里投下了一颗石子,响了一声,没有回应,也偃旗息鼓了。龙溪河从柳林里出来,过了桥底,在桥前的滩头铺了一滩闪闪的银光,哗哗地,奔向春水,潇湘。河水的浪花像白杨树在风里翻动着银叶子。附近的庄稼地鬼影瞳瞳,我屋子里的那盏油灯,像鬼央眼的星星一样微弱幽远。我像一只孤独的虫。正在我意兴阑珊时,在遥远的西南大山下的春水边上,有一盏灯,像星星落在地上。西春水在大水田边上带起一番绿意,龙一样向南进发。21月已向西。在茫然和模糊的夜里,居然还有一盏灯,像一瓣桃花一样神秘,像一个弹孔一样隐藏着故事,像一个故事一样埋伏着传奇22但它和我一样寂寞。23春水边上的那盏灯并不能给我温暖和希望,我身后的那盏灯亦不能照亮我前行的路。在这片天地,在最含混不清的时候,总会有一盏灯,不是指明方向,只是给人一点亮光,不至于绝望。就像我们无休止的劳动,谈不上丰功伟业,但一定有创造。为一日三餐,为心有所系,为一生平安,我们愿意日复一日,不怨劳累,不怕麻烦,如一根灯芯插在大地之上。(有删改)【注】欧阳杏蓬:湖南人,现居广州。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写东干脚人过着规律而望不到头的生活,这是漂泊多年,与乡土渐行渐远的作者对过去的回望和检阅。B文章写东干脚农民的日常生活,劳作是辛苦的,时间都花在田地里,透露出一种浓浓的无奈感和绝望感。C作者笔下的乡土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山川,更是无休止的劳动所创造出的天地,是“大地之灯”的隐喻。D全文语言质朴生动,句式参差错落,有写实与诗化的和谐交融,实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相统一。7以下对“月光下的东干脚”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日没月升,自卷烟的烟味,自斟自酌的身影,使月光下的东干脚自有一番微醺的生活味道。B作者运用比喻,写出了月光下晒谷坪的平静,衬托出田里的各种蛙鸣虫叫吵闹而扰人心绪。C月光下的大地无边寂静,作者笔下的万物姿态形象又富有趣味,萌动着生命,释放着力量。D月光遍地,东干脚结束了一天的艰苦、劳累,春水边上的灯亮着,寂寞却又含着一股坚韧。8本文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 分)9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村庄中说:“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请分析本文中作者和故乡之间的“意味不尽的关联”。(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申屠蟠字子龙,陈留外黄人也,少有名节。蟠父母卒,哀毁思慕,不饮酒食肉十馀年,遂隐居学治京氏易,严氏春秋,小戴礼,三业先通,因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学无常师。(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材料二:同郡缑氏女玉为父报仇,杀夫氏之党,吏执玉以告外黄令梁配,配欲论杀玉。蟠时年十五,为诸生,进谏曰:“玉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时,尚当表旌庐墓,况在清听,而不加哀矜!”配善其言,乃为谳得减死论。乡人称美之。家贫,佣为漆工。郭林宗见而奇之。同郡蔡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辞让之曰:“申屠蟠禀气玄妙,性敏心通,丧亲尽礼,几于毁灭。至行美义,人所鲜能。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方之于邕,以齿则长,以德则贤。”后郡召为主簿,不行。遂隐居精学,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始与济阴王子居同在太学,子居临殁,以身托蟠,蟠乃躬推辇车,送丧归乡里。遇司隶从事于河、巩之间,从事义之,为封传护送,蟠不肯受,投传于地而去。事毕还学。太尉黄琼辟,不就。及琼卒,归葬江夏,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互相谈论,莫有及蟠者。先是京师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以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蟠独叹曰:“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为拥簪先驱,卒有坑儒烧书之祸,今之谓矣。”乃绝迹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居二年,滂等果罹党锢,或死或刑者数百人,蟠确然免于疑论。后蟠友人陈郡冯雍坐事系狱,豫州牧黄琬欲杀之。或劝蟠救雍,蟠不肯行,曰:“黄子琰为吾故邪,未必合罪。如不用吾言,虽往何益!”琬闻之,遂免雍罪。唯蟠处乱末,终全高志。(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常师,固定的老师,与韩愈师说中“圣人无常师”的“常师”含义相同。B哀矜,哀怜;怜悯,“哀”与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的“哀”字含义不同。C辞让,推辞谦让,“辞”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乃辞谢”的“辞”字含义相同。D易节,改变节操,与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易节”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申屠蟠遵守孝道,牢记父母之恩。他年轻时就以良好的名声和高尚的气节闻名,父母去世之后,为了表示对父亲的怀念,十多年不吃酒肉。B申屠蟠敢于伸张正义,能够主持公道。在同乡妇女缑玉为了替父报仇而杀死仇人后年仅十五岁的他就能劝谏县令以缑玉的节义而免除了其死罪。C申屠蟠读书博贯五经,深得蔡邕看重。当申屠蟠被州府征召做官时,蔡邕曾赞扬他,说他安于贫困,乐于修身,赞扬申屠蟠的美德是别人难于做到的。D申屠蟠具有美好品行,信守友人托付。他的太学同学王子居在临死之际将后事托付给他,他亲自推着装载王子居灵柩的车,送丧回到王子居的家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配善其言,乃为谳得减死论。乡人称美之。(2)黄子琰为吾故邪,未必合罪。如不用吾言,虽往何益!14文中蔡邕称赞申屠蟠“至行美义,人所鲜能”,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说明。(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遣怀遣怀白居易羲和走驭趁年光,不许人间日月长。遂使四时都似电,争教两鬓不成霜。荣销枯去无非命,壮尽衰来亦是常。已共身心要约定,穷通生死不惊忙。【注】羲和: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离骚所载,羲和是为太阳驾车的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联“趁”有抓紧、追赶的意思,日月轮转,时间飞逝,不允许人间的岁月多出一分一秒。B颔联承接首联,四季像闪电转瞬即逝,怎能让人不两鬓成霜,上下句内容相关,灵动紧凑。C颈联“荣销”对“枯去”,描绘自然更迭的规律;“壮尽”对“衰来”,道出人事变化的常态。D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争教”“无非”等语言浅近通俗,体现了白居易以文为诗的语言风格。16尾联有什么含义?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含意却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2)将进酒中,诗人以否定权贵来表达自己郁愤情绪的诗句是“_,_”。(3)洞庭湖烟波浩渺,壮阔无边,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词名句有“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820 题。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汉服在中国社会所处的生态早已,登上了官方主流媒体的“大雅之堂”,官方机构也会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组织相关的活动,在身边随处可见汉服出行的小哥哥小姐姐和小朋友。但如此“花团锦簇”的盛景并没有消解年轻人守护中国传统服饰的焦虑,而这一次的困境来自外部,这就涉及迪奥马面裙事件中出现的一个高频词汇文化挪用。(1)所谓“文化挪用”就是把他国的文化元素拿来,经过改造、包装、整合,再利用自己的渠道打上自己的标签对外推销出去。(2)这其中让我们无比被动的“短板”也是绝对不能用“清者自清”或者“不与你们一般见识”这样的理由轻轻带过的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传播力实在是太弱了,弱到不仅和本民族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不相称,也和我们、充满生机的流行文化的生命力不相称,更是与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不相称,这种全方位的不相称才是我们焦虑的根源。其实,这两年少数古装影视剧开始端正态度,正儿八经地请来服饰史顾问打造符合历史真实风貌的美术。观众惊讶地发现,无需盲目“改良”,盲目追求“设计感”,只要是还原历史真实的服饰、配色和美术风格就能做到无与伦比的“高级感”,就能打造大众普遍接受的“美”,就能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古文明令人震撼的魅力。蕴藏在中国历史中的这些真实的文化遗产,就是“中国风”审美的精神源头,也是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对外进行文化传播,对内树立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19文中句中的“所谓就是”结构和句中的破折号,二者发挥的语法作用看似相同,都有解释说明的功能,但仔细思考又有所不同,请进行辨析。(5 分)20在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海岸线上,犹如一道“绿色长城”,保护着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平衡。这就是红树林。与其他生长在陆地的森林植物不同,它们长期适应于高盐、强酸、低养、缺氧、风浪等恶劣环境,使得它们有了许多特殊“技能”。比如,红树植物的根系有一套非常有效的海水淡化系统;它们具有非常发达的地上气生根,在狂涛巨浪前屹立不倒;它们的叶片常具有厚厚的角质层,隐藏于表皮下或叶片背面的气孔也能有效减少水分的蒸发,是名副其实的“节水专家”;还有相当一部分红树植物进化出了植物界少有的“胎生”繁殖方式,以适应潮间带恶劣的环境。红树植物庞大的地上气生根系统具备消浪、缓流、促淤、固土等功能,会在海岸形成坚实的天然屏障。这不但为动物躲避敌害提供了理想场所,还可以有效减弱台风及风暴潮的破坏力。此外,红树林还是重要的碳库。红树林由于周期性的潮汐淹没、土壤厌氧和独特的复杂根系,能有效捕获悬浮物质,埋藏有机物,并降低有机质分解速率,进而达到固碳的效果。,却十分稀有珍贵。全球红树林大致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因围海造田、围塘养殖及城市化等原因,红树林生长空间一度被压缩,现有的红树林更加弥足珍贵。2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6 分)22请用平实的语言解释文中“绿色长城”的含义。(3 分)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有人倡导圆,圆者,周密也,智不圆,则纰漏百出;有人认同方,方者,规矩也,行不方,则无以立身。方圆之间蕴含着无穷智慧。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2024 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九)答案解析-答案速查-13BCB67BB10EIM1112BC15D-详细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1B【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题目详解】B.“文学并不去追求尽善尽美”错,结合原文“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和自然逼真 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么?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可知,文学只是不追求“和自然逼真”。故选 B。2C【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题目详解】C.“作者运用举例、类比、引用等论证方法”错误,文中无“类比”的论证方法。故选 C。3B【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目详解】B.庄子强调的是“得意忘言”,“得意忘言”的意思是,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材料中的“无言之美”是指表达含蓄而带来的美感。选项不能体现“无言之美”。故选 B。4美术家在画画前,先要对素材进行选择,然后经过理想化的加工,表现美术家的人格。图画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含蓄隽永,所引起的美感更加深刻。【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详解】结合“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可概括出,美术家在画画前,先要对素材进行选择,然后经过理想化的加工,表现美术家的人格。结合“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据此概括出,图画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含蓄隽永,所引起的美感更加深刻。5“言”可以达“意”,“意”需要通过“言”来表达。“言”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以“言”达“意”,只能得其近似。所谓“无言”即注重含蓄不露,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题目详解】结合“以言达意”可知,“言”可以达“意”,“意”需要通过“言”来表达。结合“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可知,“言”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以“言”达“意”,只能得其近似。结合“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可知,所谓“无言”即注重含蓄不露,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二)现代文阅读6B【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题目详解】B.“绝望感”错,不是绝望感,应当有满足感。故选 B。7B【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题目详解】B.“衬托出田里的各种蛙鸣虫叫吵闹而扰人心绪”错,是以声音衬静,也没有吵闹,而是生机。故选 B。8日出劳作场景具有画面感。运用外貌、动作和细节描写,写出日出时农民劳作的火热场景,表现农民的辛勤耕耘。日落而息场景具有画面感。运用动作描写、小场景叠加等,真实再现了结束农事后东干脚农民简单又充实的生活。自然风景描写具有画面感。如第 2 段,运用视觉描写、比喻修辞、色彩点缀等,生动地描绘出日落时暮色下天空大地的多姿多彩;又如第 8-10 段,运用空间转换、比喻拟人的修辞,准确地呈现出东干脚的山水姿态;再如第 15-17 段,运用堆叠的比喻、动静结合等,将月色下的事物一一生动呈现,晕染出月色下大地的静谧等。【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描写手法的能力。【题目详解】日出劳作场景具有画面感。“出的时候,地里的庄稼汉们已经汗湿鬓角,头发短的,脑顶子上已经闪出了微薄亮光,背上的衣服也湿了一片,贴在后背上”“汗润湿了衣裳,牵扯了行动,爽性脱了衣服,光着上身”“年纪轻点,顶一块带着绺子的绿花白汗巾,偶尔捋起垂在胸前的一角擦擦脸,脸上是细细密密的汗珠子”运用外貌、动作和细节描写,写出日出时农民劳作的火热场景,表现农民的辛勤耕耘。日落而息场景具有画面感。“男人吃完饭,会在大门口的石墩子上歇歇脚,默默然卷上一根烟,对着月亮消遣”“爱喝酒的大伯父,把小酒桌搬到门口的空地上,省了灯油,趁着月光,一个人自斟自酌,一个人叹息,一个人咂摸”“其他喜欢饭后闲聊的人,有的洗澡了才赶往晒谷坪,有的还轮不上洗澡,摸上一条澡帕,一边走一边挥着赶蚊子,赶向晒谷坪”运用动作描写、小场景叠加等,真实再现了结束农事后东干脚农民简单又充实的生活。自然风景描写具有画面感。如第 2 段,“苍茫之中,一片通红,要把山顶半边天熔化。夕暮下的大地,染了一层淡黄的夕光”“天上鳞状的、片状的、絮状的、肉瘤状的、不可名状的云,像烧红的铁”“间的阳光像金光,道道射出来,还没落下,在半空里就消逝殆尽,把天空的瓦蓝衬托得更为深远”运用视觉描写、比喻修辞、色彩点缀等,生动地描绘出日落时暮色下天空大地的多姿多彩;又如第 8-10 段,“左边一撇撇在了西边,像一条蛇逶迤,也像牛背脊一样平实,直接撇到了宁远县城北面的仁河,与南面九疑山的北向余脉相撞,撞出了县城那块谷地”“捺到几公里之外的朱家山,用一座不长寸草的岩峰做了总结之后,再往东就是适合杉木生长的黄土岭”“东边的东春水,西边的西春水,隔着一片二十几里的山地,泛着波光,向着南边的阳明山余脉奔流”运用空间转换、比喻拟人的修辞,准确地呈现出东干脚的山水姿态;再如第 15-17 段,“月光里的晒谷坪铺满月辉,柔柔的,像极了一个水波平静的池塘”“门外遍地月光。放眼望去,大地像个无边的湖面。四边的山岭,像码头,堆满了盖了篷布的货物。那些模模糊糊的村子,大大小小,像泊在湖边一动不动的船。田野中间的苦楝树,像水文标志杆。村前的石板路,像铁甲,闪着清冷的光”“草丛里,蝈蝈、土狗子已经一声响一声断,要打烊了。稻田里,田埂上,青蛙偶然会叫一声,像往湖里投下了一颗石子,响了一声,没有回应,也偃旗息鼓了”运用堆叠的比喻、动静结合等,将月色下的事物一一生动呈现,晕染出月色下大地的静谧等。9作者与故乡的景的关联。坚硬的山、微弱的水、遍地的月光等自然风景,是作者回忆中东干脚的生活背景和底色。作者与故乡的物的关联。故乡的“灯”映照着东干脚的生活,也是作者成长的见证,是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作者与故乡的人的关联。故乡的农民勤劳不息,不屈不挠,寄寓了作者对劳动创造的赞美,对平凡生活的讴歌。作者与故乡的关联。故乡是作者旅居漂泊生活中的慰藉和力量来源,寄寓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乡土的缅怀和眷恋。【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题目详解】作者与故乡的景的关联。结合“山不巍峨,却层层叠叠。河不滔滔,却弯弯曲曲。山是那么坚硬,水是那么微弱”可知,坚硬的山、微弱的水、遍地的月光等自然风景,是作者回忆中东干脚的生活背景和底色。作者与故乡的物的关联。结合“在茫然和模糊的夜里,居然还有一盏灯,像一瓣桃花一样神秘,像一个弹孔一样隐藏着故事,像一个故事一样埋伏着传奇”可知,故乡的“灯”映照着东干脚的生活,也是作者成长的见证,是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作者与故乡的人的关联。结合“唯有这里的人,不屈不挠。烟火味道在天底下弥散开来,悲凉与温润交替,希望与四季纠缠。蝼蚁一般的人前赴后继,咬着牙关洒着心血,推着生活向前”可知,故乡的农民勤劳不息,不屈不挠,寄寓了作者对劳动创造的赞美,对平凡生活的讴歌。作者与故乡的关联。结合“在这片天地,在最含混不清的时候,总会有一盏灯,不是指明方向,只是给人一点亮光,不至于绝望”可知,故乡是作者旅居漂泊生活中的慰藉和力量来源,寄寓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乡土的缅怀和眷恋。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0EIM【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题目详解】句意:从前战国时代,士人们纵情议论天下大事,列国的君主(恭敬地对待他们),甚至到了(替他们)拿着扫帚作先驱。“昔战国之世”为时间状语,可单独成句,其后断开,故 E 处断;“处士横议”语意完整,“横议”做“处士”的谓语,其后断开,故 I 处断;“列国之王”做独立主语,其后断开,故 M 处断。综上,EIM 处断。11B【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题目详解】A.正确。句意:他在学习中没有固定的老师。/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B.“含义不同”错。“哀”,哀叹。二者相同。句意:难道反而对她不加哀叹同情么?/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C.正确。句意:蔡邕便推辞谦让说。/就推辞道歉。D.正确。“易节”,改变节操。/季节交替。句意:不因穷困而丧失气节。/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故选 B。12C【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目详解】C.“当申屠蟠被州府征召做官时”张冠李戴,根据文本中“同郡蔡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辞让之曰”可知,被征召做官的是蔡邕而不是申屠蟠。故选 C。13(1)梁配认为他的话说得好,于是审判定罪改变了对缑玉所判处的徒刑。乡里的人称赞申屠蟠做得好。(2)黄子琰是我的老友啊,他未必会判冯雍的罪。如果他不采纳我的话,我即使去了又有什么好处!【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题目详解】(1)“善”,认为好;“谳”,审判定罪;“论”,论处。(2)“为”,是;“故”,老友;“合罪”,判罪;“用”,采纳;“益”,好处。14“至行美义”就是好的行为与道义。“人所鲜能”就是别人很少能做到。例如申屠蟠看重别人托付,信守自己承诺,这是“至行美义”。他在太学接受王子居的托付后,亲自推着丧车将王子居的丧车送回王的家乡,这是“人所鲜能”。【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详解】从语义上看,“至行美义”就是好的行为与道义。“人所鲜能”就是别人很少能做到。由“遇司隶从事于河、巩之间,从事义之,为封传护送,蟠不肯受,投传于地而去。事毕还学”可得出:申屠蟠看重别人托付,信守自己承诺,这是“至行美义”。由“始与济阴王子居同在太学,子居临殁,以身托蟠,蟠乃躬推辇车,送丧归乡里”可得出:他在太学接受王子居的托付后,亲自推着丧车将王子居的丧车送回王的家乡,这是“人所鲜能”。【参考译文】材料一:申屠蟠字子龙,陈留外黄人,年轻时就有良好的名声和高尚的气节。申屠蟠的父母死后,他哀伤异常,非常思念,以至于不喝酒吃肉长达十多年的时间。他就退居乡里学习研究京氏易学、严氏春秋和戴圣的礼记,这三本书首先读通后,接着他又博览并贯通儒家五经,同时阅读了解河图谶纬一类的书籍,他在学习中没有固定的老师。(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材料二:同郡缑姓一个名叫玉的女子为了替父亲报仇,杀死了丈夫的家族,官吏逮捕了缑玉,到外黄令梁配那里报告,梁配打算将缑玉处死。申屠蟠当时只有十五岁,正是在学校里学习的诸生,向外黄令梁配进谏道:“缑玉的节义,足够感动那些无耻之徒,足够激励那些忍辱负重的人。只可惜没有碰到圣明的时代,不然还应当为她表旌庐墓,何况你这处理还是在清楚地听了她的情况之后,难道反而对她不加同情么?”梁配认为他的话说得好,便为缑玉请求重新审判定罪使她得以免死。乡人称赞申屠蟠做得好。申屠蟠家中很穷困,受人之雇做漆匠。郭林宗看见后很惊奇。同郡的蔡邕非常看重申屠蟠,等到自己被州里征召时,蔡邕便辞让道:“申屠蟠禀气玄妙,天性聪敏灵透,父亲死后能尽力按照礼的规定施行,差点毁了自身。他的美好品行,是别人很难做到的。他安于贫困,乐于修身养性,不因为气候变化而变质,不因穷困而丧失气节。和我蔡邕相比,年龄比我大,德行比我贤。”后来郡里召申屠蟠做主簿,申屠蟠没有去上任。申屠蟠从此就隐居在家精研学问,他博通 五经,还懂得图纬之学。开始与济阴王子居同在太学学习,子居临死时,把自身后事委托给申屠蟠,申屠蟠亲自推着车子,送丧回故里。碰见司隶在河巩之间从事,从事认为申屠蟠很讲义气,替他传符牒,使人护送,申屠蟠不肯接受,把符牒丢在地上走了。事情办完仍回太学。太尉黄琼召他出来做官,他不去。等到黄琼死了,归葬于江夏,四方名士豪杰会集在帐下的有六七千人,互相谈论,没有谁能赶得上申屠蟠的。当初,京师游士汝南范滂等议论朝政,自公卿以下的官吏都拜服范滂。太学士们争相仰慕他们的风度,认为文学将要兴盛起来,隐居社会中的处士将会重新得到重用。只有申屠蟠独自叹道:“从前战国时代,士人们纵情议论天下大事,列国的君主恭敬地对待他们,甚至到了替他们拿着扫帚作先驱,最后却产生了焚书坑儒的大祸,这说的就是现在这种情况啊。”申屠蟠就不再出现在梁、砀一带了,他用树木盖了间房子,把自己当成佣人一般。两年之后,范滂等果然遭了党锢之祸,有的死了,有的判刑,涉及数百人,而申屠蟠却实实在在地没有被人怀疑和议论。后来申屠蟠的朋友陈郡人冯雍因事坐牢,豫州牧黄琬想杀掉他。有人劝申屠蟠去救冯雍,申屠蟠不肯去,说道:“黄子琰(琬)是我的老友吗?他未必会判冯雍的罪。如果他不采纳我的话,我即使去了又有什么好处!”黄琬听说了申屠蟠的话,便免了冯雍的罪。申屠蟠处在乱世之末,始终保全高洁的志向。(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二)古代诗歌阅读15D【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题目详解】D.“即景抒情诗”错误。这是一首感怀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哲理诗,阐述了日月轮转时间飞逝的客观现实,劝谏人坦然面对一切,诗中并无具体的景物描写。故选 D。16尾联写作者已经跟自己的身心做了约定,不论困厄、显达,是生是死,都不惊慌忙乱。作者面对时间飞逝,生命短暂的现实,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人事变化的从容淡然,对命运无常的洒脱豁达。【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详解】尾联“已共身心要约定,穷通生死不惊忙”含义是,人的生老病死、命运的困窘和通达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面对穷困通达、生老病死不必惊慌失措。“穷通生死”指的是人生的困厄与显达,生存与死亡,“不惊忙”表现出面对人生命运变化的一种坦然自适的态度。联系整首诗来看,“遂使四时都似电”“争教两鬓不成霜”四季转瞬即逝,两鬓成霜是人生的必然,不可逆转;“荣销枯去无非命,壮尽衰来亦是常”,指出自然更迭和而人事变化是一种规律,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要坦然面对接受自然、生命、人事变化,以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穷困通达的命运,正确对待人生。(三)名篇名句默写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3)示例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示例三: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湖)【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关键字词】“指”“迩”“馔”“坼”。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18今非昔比方兴未艾【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题目详解】第一空,语境强调汉服所处的生态与二十年前相比变化很大,可填“今非昔比”。今非昔比:是指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二空,语境修饰我们的流行文化,与“充满生机”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