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跨入自主学习之门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docx
让学生跨入自主学习之门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 摘要:新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出发,对语文教育提出了“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要求。教师需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让他们自己去阅读、理解、思考、判断,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 兴趣 能力 习惯 创新 新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出发,对语文教育提出了“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要求,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学习,从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强烈欲望,变被动为主动,让他们自己去阅读、理解、思考、判断,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关于自主学习,学者庞维国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借鉴,他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基础上的“坚持学”。能学想学坚持学,为我们打开学生自主学习之门,提供了学习探索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知识倾向,对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首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多一些有创意的设计,采用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图画展示、音乐渲染等新奇灵活的方式,解放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思考;解放学生的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解放学生的双手,增强动手能力,使学生心情愉悦,精神饱满。其次,要允许学生发展求异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真正的舞台。不同的学生因各自的生活经历、理解水平不同,对课文的感悟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给学生自我表现和独特质疑的机会,允许学生大胆地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再次,要重视课内外的结合。单纯的课本学习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广阔的天地。例如在讲解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就可以把名著水浒的有关内容引入课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阅读、理解和掌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可以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一步。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我要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要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是要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班级的语文水平和学生的认知差异,制定适度的、有层次的,既能为全体同学接受,又能使基础好的有更好发展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二是要适时给予点拨和启发。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疑问,教师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智慧,帮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获得答案,使学生自己在探索中获得自主学习的技能,并逐步使之强化。三是要使学生掌握一些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比如工具书的运用、圈点批画、要点摘录、卡片制作、笔记整理等,使之掌握,并通过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在实践中不断有所进步。比如在作文教学中,为了提高语文素养,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多阅读读者、青年文摘、语文报、故事会等课外书籍报刊,经常性地开展写读后感和随笔等方面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证明,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运用越熟练,效果越明显,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人终生受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就要十分注重学生平时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课上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使之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具体实践中,通过对预习整理、广泛阅读和重点阅批、勤于积累、善于倾听和表达等习惯的训练和培养,加之方法和技巧灵活运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长期坚持,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当然,良好学习习惯也需要一个积累和适应的过程,教师需要适时地给予帮助和引导。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人能力上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给予指导。如培养自主写作的习惯,刚开始教师对学生的习作不要求讲究格式,也不要求中心突出,至于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更不必追求细节。重点放在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上,只要学生有了真情的流露,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就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基础。教师只要在结构、语言、材料组织等方面稍加指导,就可以使学生完成一篇不错的作文。这样的作文,学生基于自己的所思所想,写起来就不会觉得有多大困难,再由老师加以点评和鼓励,学生就会对自己有信心,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也会随之增强,写作文就会成为一种乐趣。 四、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 语文探究性学习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读者的个性心理不同,决定了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不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所以,我们既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分析理解、欣赏吸收;也不可用教师自己的分析、结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语文素养。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不可能有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语文探究性学习应当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不唯书、不唯师、不唯权威,大胆质疑,敢于挑战。例如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有学生提出不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并引发学生争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千百年来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上均没有涉及,这是学生读书中的个性体验。对于问题的解答,完全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开展争鸣。“不求甚解”作为一种读书态度和方法,历来褒贬不一,争论不休。叶圣陶先生曾指出:“陶氏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宋代学者杨慎指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教师自可有一家之言,但还应由同学们查阅有关材料,深入探究,找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学贵有疑,同学们质疑问难的精神非常可贵,应支持鼓励。这样的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有利于避免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自主学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操作性。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能热爱语文而又了解学生,切实使学生树立“我能学,我想学,我会学”的思想,用自主学习引导他们步入自主学习之门,用中华文化的神韵去滋润他们的心田,就会使他们享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一个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