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docx
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2017 年2020 年)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打造适应社会发 展需要、满足教育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助推我市率先实 现教育现代化,根据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意见 (杭教办人(2016) 258号)精神,特制订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以德为先、提升能力、优化结 构、增强活力”为基本原则,遵循人才培养和教师专业成长规 律,创新培养模式,统筹培训资源,根据杭州市中小学教 师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组织实施新锐教师培养工程”的 计划,在全市选拔一批各学科优秀青年教师予以重点培养, 形成完整的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培养梯队,并以此带动全 市教师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推进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培养目标“十三五”期间,培养1000名左右锐意进取的中小学、幼 儿园优秀青年教师,为其进一步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奠定坚 实基础。具体目标如下:(一)具有高尚师德牢固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信念,注重学生可持续的个性发展,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师德风貌,成为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 师(二)拥有扎实学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有正确认识,专业发展愿景明确; 了解国内外本学科教学研究前沿进展,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积极更新学科专业知识,夯实理论 基础。(三)锐意改革创新积极投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学习课程开发经验, 形成良好的课程开发能力;深刻理解信息技术革新对课堂教 学的多维影响,掌握多种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努力为我市“十 三五”期间教育改革贡献智慧和力量。(四)形成鲜明风格注重课堂教学实践,勤于反思凝练,不断优化自身专业 知识结构与执教能力,探索教学新路径,形成个性化教学主 张和鲜明的教学风格。(五)善于合作示范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注薄弱学校、区域教育 发展,积极参与各种合作共享平台的创设和运行;善于合作 示范、分享成果,积极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培养策略(一)师德为先、全程渗透帮助学员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信念。通过精读教育经典、研究儿童心理、对话师德楷模、公益支教送教等各 种途径,把师德培养渗透在培训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二)教学诊断、规划引领组织导师团队对学员的课堂教学能力逐一展开个别诊断, 从而明确学员未来三年的发展方向和本学科的个性化培养 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学员三年专业发展规划的设计、论证、 完善,形成清晰的专业发展愿景和具体目标。(三)集中研修、自主学习根据教师学习特点和工作实际,集中研修与自主培养相 结合。集中研修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诊断、名师跟岗、 主题研讨等形式开展;在岗培养主要通过名著研读、课题研 究、教学改进、反思凝练等形式开展。学员所在学校和当地 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创造各种机会帮助学员 在岗提升。(四)实践取向、凝练思想强调源于实践、面向实践和为了实践的“临床式”培训, 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在深化课改背景下,突出课程开发能 力培养;不断增进培养人选的教育智慧,帮助学员形成清晰 明确、具备实践支撑、符合学科发展规律、个性鲜明的教学 主张。(五)整合资源、形式创新充分发挥市师训中心、市教研室、区县培训机构等专业机构的作用,积极利用中小学实践基地、名师工作室、高等 院校等平台,整合构建灵活开放的培训资源体系。建立理论、 实践“双导师”团队,明确指导任务,强化过程督促;注重学 员参与,强调学为中心,创新培训形式,根据培养人选的基 础、特点和需求实施差异化培养,鼓励多元化发展方向,满 足我市基础教育事业改革的多样化人才需求。四、培养模块新锐教师培养工程培养周期为三年,经遴选认定的1005 名培养对象按学科或类别分为36个班,分批启动;在每个培 养周期内,集中研修不少于60天。60天集中研修按“6+1模式”设计6个必修模块、1个自选 模块。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设置为区间,不求整齐划一。不 同学科班可以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学员培训需求,在分学科 培养方案中自行调整各模块时间。既从整体出发,考虑共性 要求,又从具体实际出发,实行针对性、个性化的培养。名称培养建议天数备注诊断 规划组织实践导师团队对学员进行逐个课 堂教学诊断;填写个人三年专业发展 规划表并组织论证和修改定稿。3天完成个人三年 专业发展规划 表1份理论 研修精读国内外经典著作,广邀国内外优 秀专家阐述教学前沿思想、课程开发 理论、学科核心素养等领域的最新知 识;走名城、进名校、访名师,拓展 视野、博采众长。1012 天完成考察报告1份实践 教学在培养基地及其他实践导师所在学校 进行跟岗实践,学习导师师德风范; 聚焦学科疑难问题,通过教学研讨、 课堂实践、观摩反思等途径,切实提 升执教能力;结合本校课程总体规划 和课程开发任务,设计实施选修课或 拓展性课程;学习前沿的信息技术手 段,实现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1618 天完成诊断课和 提高课的全程 录像及相应教 学设计各1套、 拓展性课程(或 高中选修课)实 施方案1份修己 育人系统学习儿童、青少年发展理论和学 习理论,聚焦学生发展热点难点问题, 探索在新时期如何实现班主任工作或 学生导师工作的与时俱进;同时学会 正确处理自媒体时代的舆情压力,缓 解职业焦虑,保持良好心态。6 8天完成班主任(或 学生导师)工作 师德故事1篇思想凝练在导师指导下,通过课题研究、论文 撰写等形式,提炼自身学科教学主张; 并通过教学展示、观点报告、专题讲 座等形式,不断验证和修正教学主张, 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68天提交总结自身 教学思想的论 文1篇或课题 结题报告1份成果 展示加入各种市级名师工作室并成为骨干 成员,展示学习成果,服务广大教师; 参加送教下乡等公益活动,服务乡村、 锤炼师德;参加“与特级教师对话”、“新 锐教师论坛”、结业展示汇报等专设活 动,展示培养成果。35天自选 模块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学员个性化需求, 设计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实施 差异化培养,鼓励多元化发展方向。515 天作业结合本模 块要求自定五、考核认定(一)对新锐教师培养对象实行全程动态管理,注重过程考核,建立淘汰机制。有下列情况者实施逐年淘汰:1 .未经同意不参加培训者;2 .累计缺勤超过五分之一者;3 .未能完成规定学习任务及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二)在培训结束时,学员应完成如下作业:1 .个人三年专业发展规划表1份;2 .班主任(或学生导师)工作师德故事1篇(不少于2000 字);3 .考察报告1份(不少于2000字);4 .实践教学实录一套(含诊断课和提高课的全程录像及 相应教学设计各1份);5 .选修课程或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1份;6 .提炼自身教学思想的论文1篇或课题结题报告1份(不 少于5000字)经考核合格的,市教育局颁发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工 程结业证书,市师训中心在省培管理平台录入180培训学 分。(三)考核合格学员按不超过25%的比例评选优秀学员。 评优基础条件为:1 .考勤达到全勤;2 .各项应交作业评定成绩80%以上为优秀;3 .热心班级公益、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服务。被评为优秀学员的,市教育局颁发杭州市新锐教师培 养工程优秀学员荣誉证书,培训学分乘1.2系数录入省培 管理平台。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结业学员创造各种后续 提升平台,在出国和高校研修、支教帮扶、教学成果展示等 工作中,优先考虑学员。结业考核成绩应作为学员申请晋升 高一级职务、职称和评先评优的参考依据。六、其他事项(一)“新锐教师培养工程”由市教育局负责组织领导、 管理协调,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负责总方案设计、各项制 度设计、考核认定等工作。市教育局将成立“新锐教师培养工 程''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成员由局人 事处、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市基础教育教研室、市职业 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市特殊教育 指导中心负责人组成,负责总体方案设计、培训机构遴选, 培养质量评估、项目推进协调、培训对象管理等。(二)“新锐教师培养工程”实施“双导师制”。理论导师、 实践导师原则上聘请在杭各相关高校学科专家、省市教研员、 学科特级教师、第二轮“名师工程”优秀学员担任。(三)根据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和 方案的要求,采用项目邀标方式,邀请相关高校、区(县、 市)培训机构及其他优质培训机构参与各学科项目招标。同 时依托原有24个“名师培养基地”,根据36个学科班的规模 需求,选择有社会美誉度较高的学校或教师发展学校,以特 级教师为领衔,整合教科研部门和在杭高校专家资源,经推 荐、审定等程序,由市教育局确定“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工程 实践教学基地”。(四)“新锐教师培养工程”依据相关培训标准采用缴费 制进行。由各学科班承训机构根据每次集中培训时间、形式 及相关培训收费规定确定收费标准;外出考察研修期间的交 通、住宿费用以及职业类学科的耗材等费用据实收取。由培 养人选所在单位在教师培训经费中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