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三篇汇编).docx
-
资源ID:94544319
资源大小:17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三篇汇编).docx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习近平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守正创 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康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 章。”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才能真正使文化“活”起来,使之成为干事创业生生不息的 “动力源二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 的挖掘力度、传承力度、研究力度和宣传力度,在守正创新 中厚植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站” 得住,而且“飞”得远,焕发出熠熠夺目的时代华彩。加大挖掘力度,全面掌握资源。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 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 镇化建设日益推进,不少珍贵的传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受到了侵蚀或破坏,有的甚至濒临灭绝。新征程上,我们要 树立“文化是遗产,要为我所用”的理念,文化、文物主管 部门应深入基层,摸清家底,详细建档登记。古桥、古碑、 古建筑等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要保护历史风貌,避免大 拆大建,真正做到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对具有一定价 值的地域传统文化,要聘请国内外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 为顾问,为研究和探索传统文化献计献策、提供权威佐证。“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 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 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 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 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结合”巩固 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 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 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 精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 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 根本遵循。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强国建设、民 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让我们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 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 个维护”,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学习贯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 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 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 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 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来说,文化土壤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发 展提供思想智慧、精神养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 华民族历经沧桑,但是经久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 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 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 支撑。盛世修文,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 们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挖掘、宣传、创新,做好中华民族文 化传承的“昨天”“今天” “明天”,震续历史文脉、谱写当 代华章。深挖历史文化,弘扬“昨天”的故事。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先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察 万物之源得出了许多治国之道、为人之学、修身之法,具有 超越时空的价值。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因密码。只有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我们要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文物遗迹、传说故事、民 间风俗、民间技术、文学艺术等的保存与收藏,并深入研究 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打造融于生产生活、通俗易懂、生动 时尚的传承话语体系,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使传统 文化资源宝藏为更多的人所欣赏和传承。加强文化宣扬,增强“今天”的自信。古人讲,文以载 道,以文化人。文化精神是支撑中国人民向上向善更持久的 力量,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源、根脉和灵魂。我们 不仅要做好对文化的传承保护,更要做好对文化的宣传、弘 扬,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精神文明、宣传思想、新闻舆论、 文学文艺创作、网络文化等文化建设领域各项工作始终沿着 正确方向前进。要注重运用优秀中华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 心,将优秀中华文化引入学校、村社、机关,拓宽优秀文化 的传播面。要深入实施"文化+科技”融合战略,以科技赋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科技的翅 膀,增强文化传承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激发人民群众 对优秀文化传承的主动性,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生活品质。注重文化创新,做好“明天”的传承。创新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 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 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 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 文明,不能厚古薄今,还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做到“以古 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推动中华文化“苟日新,日日 新,又日新:要高度重视中华文化学者的培养,厚植创新 文化、打通体制壁垒,激励文化创造和原创性探索,加强对 具有创造精神的文学家进行奖励和扶持,坚决打击文学文艺 抄袭、版权盗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原创者利益,改 变文艺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 要鼓励文化文艺创作者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先的创作标准,始 终把人民的冷暖、幸福放在心中,坚持为人民而创作的导向, 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和信心,真正做到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对有较大价值的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措施,运用文字、 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全面、真实、客观 的记录,为传统文化“站”住脚跟夯实地基。加大传承力度,弘扬地域文化。把历史和老祖宗留下来 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尽可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以达到“存 史、资政、育人”之效,使传统文化“站”直“站”住“站” 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阵地建设,做好传统 文化的传承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地域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 艺人的保护工作,查找、挖掘、发现地域文化艺人,让掌握 一技之长的文化艺人脱颖而出,确保一些地域文化“香火” 不灭;另一方面,要建立地域文化传承基地,定期开设地域 文化辅导班,培养不同层次的爱好者、传承者,以各级各类 学校、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群众文化活动阵地为 载体,经常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激发民众学习和传承传统文 化的兴趣和热情,鼓励更多的人加入传承队伍,真正做到保 留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守护住我们的文化根脉。加大研究力度,塑造文化品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能 只看一时一刻,只有整体系统的研究和推广才能让优秀传统 文化既“站”得住、更为“飞”得远打下基础。新征程上, 我们要把研究地域传统文化和塑造文化品牌有机结合起来, 因为历史文化资源一旦被世人充分认识并加以开发利用,形 成广泛知名度的话,那么它们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将 无法估量。要将地域文化与当地城市精神、主要产业、乡村 振兴等有机融合,全力塑造和展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为高 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支撑。其次,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 自主研究与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借助外脑、借助周 边地区人才优势,广泛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文博机构、 文化人才合作,借助“外资”和“外智”,使地域传统文化 研究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加大宣传力度,讲好文化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 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因此讲好传统文化故事, 既要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 体宣传传统文化,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知晓度。同时,也 可组织老干部、土专家、进村大学生、乡贤人士等组成宣讲 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要文化”和我们“送文化” 匹配起来,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举办各种文化 讲座、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精准滴灌接地气, 开展宣讲冒热气。通过广泛宣传普及,让传统文化“飞”入 寻常百姓家,“飞”得更高更远更深,增强人民对传统文化 的普遍认同感,从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上升到高度的文化自 觉,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大的信念信仰精神支撑。学习贯彻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心组学习讲稿“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 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 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 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 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 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 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 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 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 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 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以时代精神激 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 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 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 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孔子故里曲阜,到“丝路明珠”敦 煌;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到广东潮州广济桥;从湘江之畔 的岳麓书院,到武夷山深处的朱熹园;从山西平遥古城,到 河南安阳殷墟总书记”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 遗产,探寻文明根脉。为开好这次座谈会,总书记先后考察 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中国国家版本馆嘱 托“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在中国 历史研究院勉励“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总书 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传承 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 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 明的突出特性。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 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 个方面特性。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 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 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 中国。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 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 事物的无畏品格。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 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 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 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 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 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 蓄的开放胸怀。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 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 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 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 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 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并从五个方 面对“结合”进行深入阐述。“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 的契合性。“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 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 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文化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 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结合” 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第二个结合“,是 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 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 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 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放眼中华大地,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中华文脉在康 续传承中弘扬光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 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结合正在开展的 主题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 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 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 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 主;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 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 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 新的正气和锐气,震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学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精神领会“第二个结合”心得体会“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 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 揭示“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入阐明“第二个结合”的 精髓要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党 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会枝荣。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 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 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 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表 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 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 新高度。“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 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 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 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 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 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 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就能 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 主义。“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 的化学反应。“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 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 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 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结合”筑牢 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 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 式现代化是康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 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 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 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 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