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篇)2023年“建设教育强国”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docx
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 体学习,就建设教育强国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的讲话,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强教到强师,从立德树人到人才 培养,从观念创新到体制机制改革,从“引进来”到“走出 去”,系统阐明了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的性质、目标、任 务、使命、保证、路径、功能、落脚点等根本性问题,深入 阐述了教育的根本问题、生命线,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基点、龙头、重要任务、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从教育大国到 教育强国跃升的一系列目标任务等重要问题。也进一步凸显 了教育强国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先导”“支 撑” “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要统筹高 等教育,推进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教育的外部 性,体现其服务社会功能。近年来,我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 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动人 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 长足成绩。对于经济管理学院来讲,也一直在深入思考梳理“*需发展道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带头积极培育和弘 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带头讲好中国故事,厚植爱党爱 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努力培养 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国之栋梁”,将为人民服 务的初心使命教育融入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全过程 中去。崇峻不凌霄,则无弥天云。在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教师要永葆攻坚精神,以实际行动闯 关夺隘、攻城拔寨,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 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 国二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加快建设教育强 国的政治保证、政治底色。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给我带来了很多启 示和体会。首先,高校教师应强化理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 讲话深刻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我们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 的宏伟蓝图和实施路径,是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 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理论自信的 重要性,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 高政治意识和纪律意识,做到言行一致、模范表率,为学生 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教学和研究中更好地传递正能量。其次,高校教师应关注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 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 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这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高校教师的使 命和责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素养和创新能 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次,高校教师应融入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 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任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将教 学和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走向实践,注重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最后,高校教师应坚持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 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这对教师和 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注 重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产教 融合,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有广阔视野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在全力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始 终牢记习总书记关于高校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党 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 任务。我将不断深化学习,将思想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为培 养更多有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扎实学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做出积极贡献。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最大的感受是建设教育强 国,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生力军作用,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 个首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首先要推动教育本身的高质量 发展,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当前,世界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 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目标任 务,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感受:第一,要旗帜鲜明把稳“方向盘建设教育强国,前 途光明,任重道远,要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回归 教育初心,让教育聚焦“育人育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 任的时代新人。第二,要以“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立足*区域 优势,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机遇,借力京 津优势资源,聚集优质智慧资源和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围绕 学校高水平地方性师范类应用型建设目标,坚持问题导向、 效果导向,开拓思路、拓宽渠道,围绕大学主要职能,聚焦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探索专业特色发展、加强教学改革创 新、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提升学科层次水平,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建成特色。建设教育强国,还要做到以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校 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 地,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融汇点,要充分发 挥高校生力军作用,建设形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 中心和创新高地。第一,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可用人才。紧 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培养高水平人 才培养体系,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促进的协同育人体 系,落实立德树人、因材施教,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做深校企专业共建、合作育人,为地方经济发展 输送更多应用型创新人才。第二,要持续加强科学研究,增强科研创新使命担当。 坚持创新第一驱动力理念。聚焦专业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省、 市科研平台,博士创新团队引领作用,加强教学科研创新, 加大校企合作,打造产学研用高地。鼓励教师深入思考“河 北推动什么、*需要什么、师院突破什么“,主动对接地方, 敢于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产出更多高端科研 创新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第三,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立足教师学科特长,凝聚高校科技力量,发挥省级科技特派 员功能,主动对接京津冀产业,承接地方企业项目申报咨询, 进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培训,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能 力提升。同时,加大已有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业、软 件著作权等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与京津冀企业合作,推进科 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将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地方企业发展 的动力,在促进服务京津冀发展战略需求和*建设沿海经济 强市过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建设教育强国,是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以中国式现代 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作为高校教育工 作者,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 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守正创新、勇担使命,坚定 信心、久久为功,把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有 机结合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早日建成 教育强国不懈奋斗,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 支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 以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讲话,感悟于三个全新提法:一说 为高等教育的地位一一“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二说为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雄心一一“大力推进留学中国' 品牌建设”;三说为教师的理想和信念一一“树立躬耕教 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这些新论断和新主张为推 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指导和遵循。首先,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是基点,而 高等教育是龙头。这就把高等教育摆在了一个最高的制高点 ±o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要时常牢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服务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重要使命。高等教育“高等在哪儿? ”,那就是需要 各个高校认准定位、瞄准前沿;抓住区域协调战略,依托优 势学科,不断推进科研创新,使更多科研成果惠及于国、惠 及于民;持续增进课程思政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培养更多更 好、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其次,全面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我们不但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内培外引,吸引更多有志到中国学习、 希望了解现时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是一条很好的向世界推介 中国教育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渠道。我们外国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这个领域发挥很大作用一一通过 互联网交往e-friend (网友)、通过参加外事活动联络外国 acquaintance (泛交)、通过国际贸易洽谈结识partner (伙 伴)。让中国人不再以“出国留学”为傲,而让外国人以“留 学中国”为荣。最后,大力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四有”好老师需要不断弘扬尊师重教风尚、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通 过持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要通过持之以恒 潜心教学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要通过连续不断地深入学生 增强教师的人文情操。要让教师树立起建设教育强国,“成 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博大胸怀,将自己毕生的精 力全部贡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首当其冲、高校教师一马当先。我们要明确自己从教的初心使命,把党和国家的事业当成自 己终身奋斗的目标,为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教育强国而不懈 努力!6月5日,学校组织学习了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 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这次大会指出:建设教 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 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基础工程。基础越牢,上限越高,后劲越足。小学是基础教育中的 基础,它为每一个孩子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储备知识、储备学 习习惯和技能。学校帮助孩子打的基础越宽越牢,孩子以后 发展的上限就越高,后劲就越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 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 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一个学校的发展理念、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都要围 绕这一根本问题来思考和建设,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学校发 展体系。围绕这一根本问题,结合学习和工作实际,我认为 要构建一个“1+3+N”的学校发展体系,助推乡村学校教育 高质量发展。1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即“让师生过完整幸 福的教育生活",3就是开设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 程体系,构建和谐、快乐、幸福的校园生活,打造一支师德 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N就是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大力推进“双减”落地见效, 让教育回归本真。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 但更应该面对当下,让所有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 完整的生活。因此,我们学校把办学理念定位在“让师生过 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就是想给孩子创设一个幸福、快乐 的童年,塑造美好的人性,成就一个完整的自己。教师是实 施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如果教师没有职业的尊严和幸福,就 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幸福。教师的幸福在于专业的阅读,专业 的发展,用丰厚的理论指导教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在教 学过程中感受教育的愉悦和幸福,享受教育的诗意与智慧的 快乐。一所幸福的学校,应该有孩子们喜欢的课程。学校的课 程开设既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要兼顾孩子们的兴趣爱好。 因此,要严格遵循教育部有关课时的限制、根据国家课程计 划和课程管理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同时,要 建设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开发校园各类环境、设施、硬件 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内学习课程与学习资源。我校在 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 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现已开设的校本课程有:月亮 山文学社、华为科技小学堂、财商课堂、夏加尔美术、VR影 视、非遗一一甑笊舞等课程,建立起涵盖课内课外的多维立要什么、师院突破什么,我们学院为“地方能做什么、应该 做什么"。接下来,跟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们的工作思路, 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立足*,聚焦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培 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在中共河北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上 的讲话指出,要在推进深化改革开放中培育新优势,持续推 进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积极营造走在全国最前列的营 商环境,努力构建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中国共产党* 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会强调,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 话精神在*落地见效,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强市。这就要求我 们,抢抓机遇,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 切嘱托转化为加快沿海经济强市建设的实际行动。坚持产学 研用深度融合,抓牢抓实创新主体、产业应用、创新人才, 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上周日,我们学院电商运营团队刚从廊坊文安新镇镇回 来,文安新镇镇丰富的企业资源,建材产业非常发达,年销 售额达千亿元,但销售仍以传统业务渠道线下为主,存在很 多痛点,需要互联网转型。对财务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 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这一次的考察学习和访企拓岗,为未 来我们的专业与产业更好融合奠定了基础。体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 发展,助推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一所幸福的学校,应该有孩子们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 一所好学校,就应该让校园生活成为每一个学生终身美好记 忆的巨大源泉。为营造浓厚的“读起来,动起来”的学风, 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学校就要大力举办好书 香节、体育节、书画周、六一文艺汇演。书香节,用以展示 学生“读、写、绘、说、演”系列读书活动成果,让读好书, 读经典的书,写心得体会或读后感,制作阅读手抄报,讲故 事,演儿童剧成为日常教学常态,全力打造书香校园品牌; 体育节上,运动健儿驰骋赛场,赛出水平,赛出风格,这是 对体育教育最好的回应。学校在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基础上, 要根据学校实际开展好特色体育项目,做到人人有运动项目、 人人有体育器材、班班有运动队,全力创建体教融合特色示 范校;美育是最美好的教育,书画通过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审 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书 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揭示人们美好事物的追求,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就是从一个人的写的字中能看出一 个人的品行、性格。绘画通过线条、形状、色彩、色调等艺 术语言表现生活,因此,要努力推进美育教育,上好每一节 美术课、写字课,开展好书画比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充分发挥美术的育人作用;“六一”儿童节是孩 子们专属的节日,也是每个老师寻找童年的日子,每年成功 举办好六一文艺汇演,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健康,积极向 上节日,让六一成为孩子终身最美的回忆,全力构建让师生 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一所幸福的学校,应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 师队伍。钱理群教授曾说:“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 长和一群爱读书的老师带着一群孩子一起读书J读书是最 好的修养。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就会发现,任意一本好书, 都能引发我们有所联想,对我们的教育、管理、教学都有启 发。邱富生校长经常勉励教师们要多读书,班子成员要带头 读书,他向班子成员和教师赠送了我的教育理想爱的 教育新教育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深度学习:走 向核心素养在课例研究中提升课堂品质等书籍,引导 广大教师用书香浸润灵魂、涵养师德,用专业阅读提升幸福 指数。为了营造“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教风,近年来学 校开展了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主题读书活 动,通过每月一主题,每月一分享,一学期一评选等活动, 推进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 善于学习、乐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助推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一所幸福的学校,应该有孩子们喜欢的丰富社团。因此, 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开设了足球、篮球、 乒乓球、曲棍球、冰雪等体育类校级社团,文艺类社团有舞 蹈、大合唱、书法、绘画、非遗文化传承等45个社团,每 个社团都有专业教师辅导,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特长的 平台。学校是育人的地方,要基于学生的真实需要提供教育 服务。孩子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就开什么课,让他 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幸福成长。孩子们通过参加丰富的社 团活动,最终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高质量、高水平 的社团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其更快成才,最终实现 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与老师们一起 努力,在上级和领导的关心、帮助下,以追求创建理想学校, 构建和谐、幸福、快乐的校园生活,推动乡村学校高质量发 展为己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培 养一代又一代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 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 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 话,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 的前进方向。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讲话精神为指引,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为全面推进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既要修炼“内功”,也要开放交流。教 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提高国家影响 力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统筹做好引 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 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 中心。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 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 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 解放思想,创新举措,以更加务实的态度传播中国经验、积 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提高我国教育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 努力。一、发挥大国影响、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推 动世界认同的奠基工程来华留学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 教育对外开放和对外形象的窗口,是中外友好交往的桥梁, 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战略资源。然而,来华留学大潮也为我 校整体教育水平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例如,如 何提升来华留学工作的教育层次和质量;如何以开放、包容 的心态推动国际化进程,为在华留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 诚信和谐、学位互认、学分转换的良好环境;如何改革与完 善专业课程设置,打造一支适应国际化教育交流的“双语型” 师资队伍;如何建立稳固的来华留学招生渠道等。我校有丰厚的教育资源,专业的国际汉语教育师资团队, 十几年国际文化交流的经验,一支敢打敢拼,敢打硬战的管 理队伍。自2020年以来,我校连续3年承办由中国侨联主 办,省、市侨联协办的“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线上夏令 营。来自韩国、巴拿马、加拿大、英国、西班牙、印度尼西 亚的400余名营员小朋友,学习汉语、聆听神话故事、习武 剪纸、欣赏国乐,经历一场传扬中华传统文化、见证祖国飞 跃发展的学习之旅。来华留学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检验着 我校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也扩大了我校的国际形象和声誉。二、抢抓机遇,拓宽渠道,中外合作办学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办 学体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增强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 和竞争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 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和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有机 组成部分。当前我校中外合作办学申报面临新机遇、新形势 和新挑战。中外合作办学工程工作量之大,任务量之重,牵 扯头绪之多是无法量化的。一方面要加强与外方合作者的充 分沟通,让外方理解和尊重我方教育发展需求和要求,并愿 意为此改变和创新;一方面要让外方理解和尊重中外合作办 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特点和要求,配合中外合作办学申报;还 要增强质量保障的灵活性、包容性,更好地发挥中外合作办 学的作用;更离不开学校党委坚强的领导和各学院领导、专 业教师的理解与配合。自2021年以来,我校分别与意大利 贝宁卡萨大学、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师范大学、特维尔国 立大学、维亚特卡国立大学、波兰玛利亚大学、克罗地亚里 耶卡大学、美国东北州立大学等优质高校开展广播电视编导、 学前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 动化、化学专业的合作办学协议拟定和人才方案匹配工作, 目前与俄罗斯维亚特卡国立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 业、与克罗地亚里耶卡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合作办 学进展较为顺利,有望在今年9月份及明年4月份申报教育 部。三、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播好中国教育声音,弘扬中国教育优秀成果,吸取世界教育精华世界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了 更多不确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民间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包括更广泛意义的人文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不管国际形势 如何变化,不管国与国关系如何变化,人民之间的交流不应 该停止。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就要求 我们去促进交流、唤起友谊。疫情持续3年,我校没有停止教育合作交流的步伐。为 了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我校分别与克 罗地亚大使馆、奥帕蒂亚市、克罗地亚、波黑相关高校频繁 沟通,往来邮件达200多封,最终于2021年9月1日与克 罗地亚里耶卡大学、波黑班尼亚卢卡大学在第三届中国一一 中东欧(*)中小企业合作论坛上作为唯 项重点教育合 作项目完成云签约,并于当年n月4日顺利开启了国际中 文教学中心项目,目前正在推进第四期。国际中文教学中心 先后推出的儒家文化系列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等, 吸引了近400名海外师生参与课程,加深了外国学生对中华 传统文化的印象,促进了我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教育交流。相 关新闻登上冀云客户端、C0STF0T0平台和*日报,学习强国 *学习平台。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中国教育植根本土、融通中 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强国思想,不折不扣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 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落地见效,继续唱响与世界各国 友好高校合作的主旋律,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圈粉”,让中 国故事在世界“走红”!2023年“建设教育强国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共九篇第九篇】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 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 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 最大的感受是建设教育强国,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生力军作用,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首先要推动教育本身的高质量发展,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加速演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 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实现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目标任务, 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 .旗帜鲜明把稳“方向盘”。建设教育强国,前途光明,任重道远,要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铸魂育人,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回归教育初心, 让教育聚焦“育人育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 .以“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立足*区域优势, 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机遇,借力京津优势 资源,聚集优质智慧资源和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围绕学校高 水平地方性师范类应用型建设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 向,开拓思路、拓宽渠道,围绕大学主要职能,聚焦建设高 水平师资队伍、探索专业特色发展、加强教学改革创新、深 化产教融合育人、提升学科层次水平,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建成特色。建设教育强国,还要做到以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校 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 地,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融汇点,要充分发 挥高校生力军作用,建设形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 中心和创新高地。1.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可用人才。紧紧围绕 新时代新征程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培养高水平人才培养 体系,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促进的协同育人体系,落 实立德树人、因材施教,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做深校企专业共建、合作育人,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更 多应用型创新人才。2,持续加强科学研究,增强科研创新使命担当。坚持创新第一驱动力理念。聚焦专业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省、市科 研平台,博士创新团队引领作用,加强教学科研创新,加大 校企合作,打造产学研用高地。鼓励教师深入思考“河北推二是以新商科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作为抓手,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进而实现专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本学期,学院与浙江思睿和浙江师范大学合作的新商科 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正式揭牌。意味着学院现有的财务管理 和电子商务两个专业从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从行动计划到 师资队伍,都要向新商科数字化人才培养转型升级。本周学院派出两支队伍外出学习,一支由陈瑞坤书记带 队参加北京的数智化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会议,一是庞如超 和韩征两位教研室主任参加了数字经济人才研讨会,旨在把 握数字教育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三是谋划布局新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作为地方院校,立足地方产业需求是前提。今年的*政 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强调,*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黄 骅综合大港由原来的煤炭港向综合贸易港转型,加上*中东 欧合作园区及*跨境电商综试区的成立,对数字经济人才产 生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从*各县市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工作方案中可以看到,*多个产业集群,现状与痛点普遍 提到了业务规模小、专业人才匮乏,而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的举措中则提到了发展数字化、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等战略 举措。为此,学院将争取学校的支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学院组织精干队伍,谋划、调研数字经济专业,对市场人才 动什么、*需要什么、师院突破什么”,主动对接地方,敢 于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产出更多高端科研创 新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3.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 足教师学科特长,凝聚高校科技力量,发挥省级科技特派员 功能,主动对接京津冀产业,承接地方企业项目申报咨询, 进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培训,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能 力提升。同时,加大已有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业、软 件著作权等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与京津冀企业合作,推进科 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将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地方企业发展 的动力,在促进服务京津冀发展战略需求和*建设沿海经济 强市过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建设教育强国,是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以中国式现代 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作为高校教育工 作者,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 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守正创新、勇担使命,坚定 信心、久久为功,把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有 机结合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早日建成 教育强国不懈奋斗,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 支撑。需求和对地方经济转型的支持开展论证,力图为地方经济高 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学院将结合岗位职责, 发挥专业优势,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教育强 国发表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政治任务,抓住和用好习总书记来 河北和*的历史性机遇,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贡献 自己的力量。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 时就建设教育强国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 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再次对建设教育强 国发出了动员令和集结号。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将教育、 科技、人才单独成章,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摆到突出 重要的位置,在擘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宏伟蓝图中,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依靠高质量发展,高质量 发展依托于人才支撑,人才队伍建设依仗于教育先行,形成 了明确清晰的逻辑链条,教育肩负着关涉全局的历史使命, 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提出了到2035年实现 建成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分析我国教育面临 的内外形势,切实增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教育的历史论、经济论、社会论、国际关系论出发,深刻 认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从经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 历史之变的战略高度,做到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 育、放眼长远看教育,牢牢把握住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教育强国这一根本性质不动摇、牢牢扭住“培养什么人、 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放松,牢牢锁定住高质量发展这条生命线,牢牢坚持住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 重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完善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按期高质量完成教育强国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强教 必须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 的基础工作来抓。结合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在如何培养和 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 质教师队伍这个问题上,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是抓根本,涵养师德,锻造躬耕教坛的师资队伍。坚定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不断完善师 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将审查、培训、考核关口前移, 使用好日常监督和年度考核两大保障,打造好先进典型培树 和宣传氛围营造两个渠道,引导全体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 冶道德情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情怀的人讲情怀, 形成全体教师争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表率的良好氛围。二是抓重点,尊师重教,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增强教育的认同和专业的尊重,是教师幸福感的源泉, 让每一个教师能够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学校发展间交叉 重合的精准坐标,工作有干劲儿,成绩有嘉奖,生活有奔头, 人生有方向,做到出门有面子,进门有位子是教师工作部的 职责。从教师入职宣誓那一刻开始直至为教师办理荣退仪式 结束,我们要全过程、全方位关爱教师、服务教师,建立健 全教师申诉工作机制,关注教师日常工作压力和心理问题, 积极为他们个人发展和能力提升便利,让他们在*师范学院 受到尊重,得到肯定,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教 书育人的工作中,投入到学校建设发展中。三是抓核心,控量提质,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引力度。老虎吃天,必要找准下口之处,提升素质永远是师资队 伍建设的核心要义。学校必须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 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建设规模合理、结构科学的人才队伍, 才能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聚集到建设沧师的队伍中来。用好 政策,帮助人才排忧解难,凝心聚力,专注工作,鼓励他们 多出成果,出高端成果;广开渠道,畅通人才引进的多种路 径。打破原有固化僵化思路,形成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 的新型引才思路,进一步拓宽软引进深度广度。同时,加大 鼓励校内教职工提升能力水平政策力度,让内培与外引双引 擎同时发力,实现师资队伍的快速提升。是抓改革,科学评价,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迈进。改革进入深水区,人事制度改革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国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下,能 否建好评价机制,用好指挥棒,形成科学正确的评价导向, 充分调动起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需要人事部门的智慧,更需 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在职称评聘、人才引进、人员考核等 方面拿出新举措。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 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百 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广大党员 教师,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全面贯彻落实“教 育强国”新要求,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厚植深厚教育情怀, 做好“育”、“量”、“守”工作,在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助推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走深走实。一、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人人皆可成才理念,春风化雨“育”桃李。我国正处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时 刻。因此,必须聚天下英才而教之,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纵深 发展。要继续巩固“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成果,确保适龄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要广开进贤之路,不拘 一格降人才,推进普职融通,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为人才评 价多设几把尺子,注重培养实用人才。古人云,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只有充分认识到人才的多元性和普及教育的重 要性,才能构建出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 成才的生动教育局面,从而将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并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人人尽展其用理念,“量”体裁衣用人才。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其暗藏的逻辑是务必充分 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在广育英才的基础上,必须坚持量 才用人。一是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用辩证观点来看待一个 人的长处和短处,在人才任用时尽可能避人之短,用人之长, 为各类人才提供最能充分施展才能的岗位。二是要着眼事业 长远,支持青年人才经风雨、见世面、挑大梁、当主角,注 重在用才过程中培养锻炼人才,以形成梯次合理、分布均衡、 衔接有序的人才队伍。只有做到真正的量才使用,才能实现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从而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 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为党育人忠诚于党理念,砥砺德行“守”初心。中国共产党是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政党,建设教育强国乃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逻辑旨归 仍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广大 党员教师要牢记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树立远大理想抱负, 在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中明理增信强志,从伟大的建党精神中获得启发、激发 信仰、增强信念,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培根铸魂、启迪润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 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