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模板(17篇).docx
-
资源ID:94551242
资源大小:50.10KB
全文页数:6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模板(17篇).docx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模板(17篇)(文档) 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善的教案呢?下面是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送阅读共享,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模板意图模板篇1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设计 熟悉负数 教学内容: 1、熟悉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熟悉负数(一)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p13; 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具预备: 一张联系纸、一个信封、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图片2:南京的气温是0摄氏度 师:南京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出示图片3: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 师:和南京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师: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呢? 6、练一练 (2)小小气象记录员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练一练(p6的1、2两题) 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出示:+3,-3,40,-12,-400,-155,+8848 师: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限,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练一练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p6第3题。 3、小结:今日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模板意图模板篇2 小学数学买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 通过买书这一详细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胡计算方法。 2、 使学生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3、 培育学生胡估算力量与求异思维。 教学预备: CAI课件,学生自备学具。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书店吗?今日啊,调皮在动物王国的欢乐书店开开张了,老板调皮进了不少的新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挂图课本主题画:书架上层依此放好28本汪汪乐园,4本海底世界。) 2、 提问:欢乐书店都进了什么新书呢?你能向老板调皮提出问题吗? 3、 学生争论,相互提问。指名学生就刚刚的.主题画提出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棒,教师能提出一个问题吗?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多少本? 2、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在黑板上板书:28+4= 3、 师:这个算式可真难,是我们以前都没有观察过的,你们有信念把算式的答案给算出来吗?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小棒,纸,还有笔开动我们的脑筋来战胜这个难题。 4、 分小组争论,讨论算法。 5、 小组代表汇报争论结果,教师有选择性地板书。比方: (1) 摆小棒 (2) 28+2=3030+2=32 (3) 8+4=1220+12= (4) 用竖式计算: 28 +4 32 (当学生想出方法用竖式计算时,教师准时进展指导。) 师:这个小组可真棒,想出了用我们刚学过的新学问:列竖式来进展计算,谁来说一说列竖式时要留意什么(数位要对齐)。刚刚我们发觉写算式的时候个位上加起来等于12,那那个十位上的1我们把它写到哪里去呢?我们把它先写到横线的上面,算十位的时候再把它给加进去。 6、 尝试练习。 师:小朋友们聪慧了,为了难住大家,调皮又买来了好多书(连续图片出示7本调皮历险记,16本咪咪学校。) 提问:你能算出下层共有多少本书吗?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三、稳固应用 1、 找书嬉戏。 (1)把剪好的书模型贴在黑板上,书上写有得数。 (2)发计算卡片给局部学生,自己上台找书。 (3)其余小朋友观看他们的书找对了吗? (4)讲评。 2、 师:调皮看小朋友们这么聪慧,很喜爱同学们,于是他请来了他的小牛售书员。(CAI出示课件,图片出示四种书的价钱。)你们想买书吗?看看小牛怎么说。 动画小牛提问:你最想买哪两种书?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列出算式算出答案。指名告知教师你用了多少钱。 3、 师:同学们买书买得可真好,啊?那边有个小男孩遇到难题了,我们去帮帮他好吗? 动画小男孩提问:我有30元钱,可以买哪些书? 让学生先估算,再列算式计算,然后进展争论和沟通。 4、 套圈嬉戏: 调皮套中了42分,你能说说他都套中了哪些小动物吗?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模板意图模板篇3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是“能结合详细情境进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熟悉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熟悉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很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然后让学生依据已有的估算阅历,自己尝试着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根底上让学生面对详细情境进展估算,通过对“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和“多少个纸箱能装下?”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育学生敏捷解决问题的力量。 课前预备 教师预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父母外出旅游时留心在宾馆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了吗?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8。 思索: (1)从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生依据已有的阅历自由发言,大约就是也许的意思,结果要进展估算,得数不能用“”连接,要用“”连接) (3)鼓舞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267÷3) 师强调说明:问题中“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不需要算出精确结果,只需要进展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提醒课题。 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应用除法的估算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自主预习,探究算法 1引发思索。 师:你会估算267÷3的结果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相互沟通一下。 (1)鼓舞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依据学生的汇报进展板书。 267300 300÷3100(元) 267÷310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267270 270÷390(元) 267÷39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看除数,想口诀) (2)引导学生观看比照,小组争论两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 由于不需要算出精确的钱数,所以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 其次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更准确一些,精确结果应当比90少,比80多。 (3)总结估算的方法。(课件出示)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再口算出结果。 (4)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假如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纳。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和探究使学生明白,估算时要看除数,想口诀,找到和被除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0页例9) (1)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问题中的“够装”是什么意思? (3)小组合作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依据学生的汇报进展板书。 182180,182÷820,需要的纸箱确定超过20个,所以18个纸箱装不下182个菠萝。 1820,20×8160(个),20个纸箱只能装160个,所以18个纸箱确定装不下。 (4)组织学生对以上的估算过程和方法进展比拟。(课件出示) 第一种方法与例8的把被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的方法一样; 其次种方法是把纸箱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乘每箱装的菠萝个数,然后和菠萝总数进展比拟。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制造更多的估算空间和沟通时机,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力量。 稳固练习 1完成教材30页例9下面的问题: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来解答) 2完成教材31页1题。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估算的一般方法,提高估算力量。 3完成教材31页2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感受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全课总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同学们只要依据实际状况,选择适宜的估算方法,就可以把学到的数学学问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模板意图模板篇4 小学数学几何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41。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在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通过合作沟通解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以及不规章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忱以及培育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红线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看一看,感知边线、一周的意义 (1)同学们,你们喜爱看跑步竞赛吗?现在教师就带你们到蚂蚁王国的跑步竞赛现场,去看看蚂蚁的跑步竞赛。 (播放课件:蚂蚁王国跑步竞赛。一号蚂蚁沿着枫树树叶的边线跑完一周回到起点,小猴裁判示意顺当通过。接下来是二号蚂蚁沿着银杏树树叶的边线跑完一周回到起点,小猴裁判也示意顺当通过。) (2)你们看到了什么?一号蚂蚁、二号蚂蚁它们是怎么跑的?(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 板书:边线、一周) (3)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图片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请同学们连续看课件(播放课件:三号蚂蚁出场了,它从起点开头沿着树叶的边线只跑了一半就停了,小猴裁判示意犯规)。 (5)三号蚂蚁是怎么犯规的?(通过争论学生明白三号蚂蚁没有沿树叶边线跑完一周 ) 谁情愿当当三号蚂蚁跑一跑,让它能顺当通过!(指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用树叶图片指一指、说一说,以稳固一周的概念) (6)提醒课题 从起点开头,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日,我们就一起来熟悉周长。(板书:周长) 2、描一描,感知树叶周长的意义(1)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三号蚂蚁竞赛的场地,(教师拿出三号蚂蚁竞赛的树叶图片)教师给每个同学们也预备了一张树叶图片,请同学们拿出树叶图片并在白纸上描出它的周长(指名一位同学在实物展现台上描)。 (2)议一议,感知起点 刚刚同学们都描好了树叶的周长,我们先来听听这位同学们的描法(在实物展现台上描的同学):你的起点在哪里? 你们的起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上任何地方都可作为起点) (3)归纳描树叶周长的方法和树叶的周长 刚刚我们描了树叶的周长,说说你是怎样描的?你发觉了什么?(引导学生发觉描树叶的周长起点可以不同,但一样的是都要沿着树叶的边线描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这样描出的都是树叶的周长) 二、 贴近生活,体验物体的周长 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外表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汇报沟通。 三、 动手操作、熟悉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1、想一想 (1)刚刚同学们找到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图形?(教师在黑板上贴上长方形) 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正方形、三角形等) (2)谁来说说怎么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 (3)师:假如是圆形、月牙形这样的图形呢?怎么求它们的周长。 2、小组合作,探究图形的周长。 每个小组选择3-4个图形进展探究,并将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3、汇报沟通:你是用什么方法量出周长的? 四、总结评价 回忆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学问?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模板意图模板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科书第63页例1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消失不进位的,突出乘的挨次及局部积的书写位置,帮忙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把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根底。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根底。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根底上,把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展计算。 2、培育学生精确计算的力量。 3、培育学生书写工整、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及擅长思索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挨次和其次局部积的书写位置。 【教具预备】课件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科书第63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根底上,把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展计算。 2、培育学生精确计算的力量。 3、培育学生书写工整、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及擅长思索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挨次和其次局部积的书写位置。 【教具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动数学列车复习铺垫 1、口算(指名说得数并说出怎样口算的) 30×40= 80×30= 900×10= 60×70= 21×20= 88×10= 13×30= 32×20= 2、笔算: 24×3= 38×2=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教师。新课开头,我便以预备带同学们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充分调起学生的胃口,然后再以邀请 同学们乘坐数学列车的方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完成预备题。 二、进入儿童乐园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63页例1的情境图 (1)学生观看: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要算一共付多少钱,该怎么列式呢?(2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提醒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3、分小组争论,尝试计算 4、全班沟通,整理算法 5、设疑:刚刚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那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6、生尝试用笔算方法计算 7、师生共同分析24乘12的笔算方法 说明:在把两个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便利,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8、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1)一样数位要对齐; (2)用其次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 (3)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盼望自己是一个发觉者、讨论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殊剧烈。”为此,我创设了好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算理与计算方法,让孩子在不断的探究与沟通过程中理解算理,把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在操作探究过程中,也培育了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力量,张扬了自己的共性。 三、回忆反思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你还有什么不清晰的吗? 设计意图:课尾对本课学问准时进展回忆反思,可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悟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第1、2题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模板意图模板篇6 教学内容:数学乘法速算技巧 教学目的:帮忙学生把握乘法速算小技巧 教学重点:五种数学乘法速算口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想让你的乘法计算变得更快更便利吗?大家可以来学习一下下面的这些两位数乘法计算技巧,对学习可能有些帮忙哦。 1.头一样,尾互补(尾相加等于10),如23×27; 2. 十几乘十几, 如12×14; 3. 第一个乘数互补,另一个乘数数字一样,如37×44; 4. 几十一乘几十一,如21×41; 5. 11乘任意数, 11×23125 . 二.新课讲解: 1. 头一样,尾互补(尾相加等于10) 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 例:23×27=? 解: 2+1=3 2×3=6 3×7=21 23×27=621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 2. 十几乘十几 口诀: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 例:12×14=? 解: 1×1=1 2+4=6 2×4=8 12×14=168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 3. 第一个乘数互补,另一个乘数数字一样 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 例:37×44=? 解: 3+1=4 4×4=16 7×4=28 37×44=1628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 4. 几十一乘几十一 口诀:头乘头,头加头,尾乘尾。 例:21×41=? 解: 2×4=8 2+4=6 1×1=1 21×41=861 5. 11乘任意数 口诀:首尾不动下落,中间之和下拉。 例:11×23125=? 解: 2+3=5 3+1=4 1+2=3 2+5=7 2和5分别在首尾 11×23125=254375 注:和满十要进一。 三.稳固练习: 1.35×35 2. 13×14 3. 46×33 4. 61×71 5. 11×2345 四.小结: 1.头一样,尾互补(尾相加等于10); 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 2. 十几乘十几; 口诀: 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 3. 第一个乘数互补,另一个乘数数字一样; 口诀: 第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 4. 几十一乘几十一; 口诀: 头乘头,头加头,尾乘尾5. 11乘任意数; 口诀:首尾不动下落,中间之和下拉。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模板意图模板篇7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构造特点,理解并把握解题思路。 2、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提高思维力量。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舞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阅历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 教学难点: 懂得要解决最终问题必需先找出隐蔽的中间条件。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日教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假如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其次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助。 媒体演例如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答复,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依据两只猴子的采桃状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索,列出算式 依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知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需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依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回忆:刚刚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板书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呢? (4)教学试一试 刚刚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相互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拟: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争论教师归纳:一样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其次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其次步用减法计算。 三、拓展练习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知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示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连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消失了什么?依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依据学生的答复,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解决了好多问题,真是了不起啊!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呢?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模板意图模板篇8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手偶小猴灵灵,教师表演并配音:小朋友,我是小猴灵灵,今日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好吗?我们先来做一个嬉戏:请小朋友从袋子里先取9个桃(实物图),再从袋子里任凭取出一些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共取了几个桃)会列算式吗? 依据学生答复板书:9 + 1、9 + 2、9 + 3、9 +4、9 + 5、9 + 6、9 + 7、9 + 8、9 + 9、9 + 10(有挨次地排成一竖排) 小猴灵灵:大家列出的算式真多,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提醒课题:9加几) 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 教学例题,探讨算法。 (1) 看一看:小猴灵灵也取出了一些桃,我们看看它是怎样取的?(出例如题图:盒子里9个桃,盒子外4个桃)学生观看后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列出算式:9 + 4。 (2) 算一算:请大家想方法算一算9 + 4得多少,也可以用学具来摆一摆。 说明:学生在生活阅历、认知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教师能留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学生共性化的学习供应宽松、开放的空间,鼓舞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探究算法,最大限度地满意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共性的过程。 (3) 说一说:鼓舞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不同的算法。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数一数。 9 + 1 = 10,10 + 3 = 13。 4 + 6 = 10,10 + 3 = 13。 10 + 4 = 14,14 - 1 = 13。 学生每说出一种算法,教师便追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方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结合学生沟通,用学具演示凑十法的思索过程,并随机板书。 指出算法名称:凑十法。 说明:为了不使沟通流于形式,确保沟通的有效性,学生沟通算法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与同伴比拟方法的异同,实现相互沟通和理解,从而自觉实现算法的优化。 (4) 议一议:你最喜爱哪种方法?为什么? 指出:以后你们喜爱用什么方法来算就用什么方法来算。 2. 教学试一试。 (1) 出示花朵图。 提问:图中的花分成了哪两局部?各有几朵?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算式?(板书:9+7) (2) 提问:你能先圈出10朵,再计算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的思索过程填在图右边的式子里。 (3) 追问:为什么不把7分成3和4或2和5呢? 3. 小结。 引导: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先要怎样想?然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 分层练习,内化新知 1. 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插图,提问:你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吗?能把右边的式子填出来吗? 展现学生的答案,并让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共同评议。 2. 想想做做第2题。 (1) 让学生先圈出10根,再计算。 (2) 和同桌沟通想法。 (3) 集体订正。 3. 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比拟每组上下两题,想一想,你发觉了什么?(通过计算、比拟,引导学生体会到凑十法就是用上面的连加来计算的) 4. 想想做做第4题。 要求学生拿出数字卡片,照想想做做第4题的样子把卡片排在课桌上,同桌合作口算。 5. 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答复,教师将得数板书在新课引入时列出的算式后面。争论:你发觉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比拟,体会算式间的联系,知道可以直接利用相邻的算式算出得数,并且发觉9加几,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比加上的数少1) 说明:争论你发觉了什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敏捷选择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培育了思维的敏捷性,同时渗透了函数思想。 6. 自由练习。 请学生当小教师,出有关9加几的算式考其他同学。 随机追问:你想请谁答复?你对他的答复满足吗?有什么话要对他说? 说明:将提问、评价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充分的学习时机,体会胜利的喜悦。 四、 自由沟通,总结延长 提问: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会了什么本事?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 谈话:回去后把你们今日学到的本事告知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模板意图模板篇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676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熟悉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外表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 2。通过让学生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拟角的大小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力量和创新意识; 3。在合作中培育协作精神,培育学生的数学沟通力量,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外形。 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究比拟角的大小的多种方法。 【教学预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学具:活动角的模型、不规章纸张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想无限, 激趣导入 师:今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甜甜的生日,你们想一起参与他的生日晚会吗?让我们去欢乐一下吧!(课件:甜甜的生日晚会并展现礼物) 师:(这些图形中有角吗?)关于这个问题你们能解答吗? 师: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角呢?快来说一说。 师:(教师评价学生的答复)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谈到了各种角。今日我们就要来熟悉一种角,通过学习,我们再来推断刚刚同学们所说的角是不是我们今日学习的角。 (评析:新课伊始,许教师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甜甜过生日”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环节,并利用课堂再生资源,留下伏笔:同学们的举例是不是都是我们今日学的角?) 二、观看感知,出示课题 (电脑出示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六角形。) 师:我们学过的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来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角?(生来答复,师随之指出图形的角。) (课件出示闹钟、剪刀、扇面等物体中大小不同的角,电脑闪耀。) 师:同学们,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它们的外表上有角吗?,我们一起把它们的角找出来吧! 师:让我们把几个角从物体上搬下来看看。(课件演示角的抽象过程,屏幕上留三个大小不同的角。) 师:同学们,这些在图形上、在生活中所找到的角,就是我们今日要熟悉的新朋友平面图形角。(板书课题: 熟悉角)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图形上、物品上找角这一环节,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为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外形而设计的,是为使同学们初步感知生活是数学的蓝本而设计的。) 三 、操作实践,自主建构 1。演示操作(折一折、摸一摸) 师:看着角的样子,你们能不能用这样一张不规章的纸折出一个角来呢?(同学动手折一折) 师:我也折一个角,同时教授角的“顶点”和“边”。) 师:同学们,拿着你自己折的角,请你和同桌说说哪里是角的“顶点”和“边”,并摸一摸它,看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一边摸角一边说感受:顶点是尖的,两条边是直的。) (评析:新课标特殊强调学生对新学问的感知、体验的过程。教师设计“折一折”“摸一摸”“说一说”的这一环节,表达了这一理念。强化了角的特征的熟悉:尖尖的点,直直的边。) 2、演示操作(画一画) 师:你们会折角,那你们会画角吗?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好吗?(师示范:先画一个小小的点,它的名字叫“顶点”,再分别从顶点动身画出两条直线,它们的名字叫“边”,我们用“”表示一个角。小朋友,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这是表示角的符号。同时,为了区分不同的角,我们通常在这个符号的后面注明一个数字或字母。这个角我们把它读作:角1。) 师:这就是我们的平面图形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熟悉“顶点”和“边”这两位新朋友快乐吗?现在请同学们用笔和尺子跟着电脑一起来画一个角,别遗忘把角的“顶点”和“边”写上。 教师:通过折角、说角、画角,谁来说说,角的组成。(角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 (评析:孩子的才智来自于指尖, 操作参加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熟悉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力量。动手实践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学生由详细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详细,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学问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学问得到更深的理解。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对原本枯燥的角各局部名称的熟悉感到了兴趣,并且记忆很坚固。通过画角,总结角的组成,使学生对角形成完整的熟悉。) 3、推断并标出角 (1)师:同学们刚刚学得很好,下面我们来推断一下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桌拐(无顶点)、椅拐(有顶点,有一条边是弯的)、操场一角、磁砖一角,请学生推断在这些图片上所标出的物体的轮廓线,是不是角,不是角的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