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9篇).docx
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学习研讨心得体 会发言(9篇)目录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1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3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5学习“千万工程”及“浦江经验”专题研讨发言心得7学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心得体会9学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心得体会13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会议发言15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学习体会20在坚守中砥砺创新浙江“千万工程”启示录25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众人拾柴火焰高。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抓得好、落得实, 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发挥好了各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在 坚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的前提下,不断调动起农民主体和市场主 体力量。浙江在“千万工程”实践中,总结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 门配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建设机制。这一机制“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20周年心得体会发言学 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会议发言稿读懂这份初心感悟思 想伟力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学习体会浙江“千万工程”经 验案例心得体会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 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决策。20年来,“千万工程”的内 涵外延不断深化拓展、迭代升级,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 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有 机融合,在浙山浙水之间绘就“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 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2018年9月,“千万工程”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一一 “地球卫士奖”。“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够在全国起到示范效应、 在国际上得到充分认可,根本就在于根植其中的精髓要义贯通历 史、现实和未来,链接浙江、中国和世界。“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 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推 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习 近平总书记对“千万工程”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经验的重要批示, 高屋建领、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为我们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坚持因地制宜、系统谋划、综合施策, 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的体制机制,突出党建引领,强化统筹协调, 健全政策体系,扎实抓好环境整治、产业振兴、基层治理、激发 活力等方面重点任务,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 良性循环,全力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要党建引领,高站位推动。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习 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每年都出席全省“千万工程”工作 现场会,明确要求凡是“千万工程”中的重大问题,地方党政 “一把手”都要亲自过问。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做法, 我们就要坚持党建引领,高站位组织推动,将“千万工程”经验 作为主题教育学习案例教材,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振兴始终,把 增强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作为实施好乡村振兴的 首要性、基础性、引领性工程来抓,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特别 是基层干部、“三农”干部强化使命担当、提升能力本领,在全 面推进乡村振兴生动实践中贡献力量、建功立业,把党的政治优 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要因地制宜,高起点谋划。浙江省“千万工程”坚持从实际 出发,因村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并坚持一次性规划与量力而 行建设相统筹,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程度、推进速度与财力承 受度、农民接受度的关系,不提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稳扎稳打、 久久为功,实施20年来,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深入学习 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我们就要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一 村一策,高起点谋划好全省各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同时要充分发 挥规划在引领发展、指导建设、配置资源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坚 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稳扎稳打,将规划的蓝图变为现实。要以民为本,高标准实施。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 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的根本所 在。浙江省“千万工程”坚持改善民生福祉,强化政府引导作用, 调动农民主体和市场主体力量,探索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 实现了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美丽乡村升级版的跃迁。 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我们就要以民为本,处理 好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在实现和维护人民 利益的基础之下来推动发展,高标准办好就业、教育、养老、住 房等基本问题,千方百计为农民增收创收,以改革之手推开农民 幸福大门,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 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我们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 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党建 引领、因地制宜、以民为本,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 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民有更多实实 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的新篇章。学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心得体会近日,中央有关部门赴浙江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 面对面交谈切身感受等方式,与浙江的同志一起总结实施“千村 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 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 村的面貌。如今,全党上下正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广大党员干 部要从“千万工程”中深刻领悟“调查研究”之道,推动调查研 究工作走心走深走实。心中有方向,查之有据、有的放矢,调查研究要“带着问题 去”。识大势才能方向明,方向明才能步子实。21世纪初,浙江 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 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村庄布局 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乡村基础 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失。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时任浙江省委 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广泛听取干群意见、充分研判风险形势的基 础上,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实践证明,这是一次卓有成效的调查研究之作,对浙江省 加强乡村治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要有 行动,更要见成效。如何才能取得成效?最重要一点就是坚持问 题导向,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做好调查研究之前的准备工作,对所调查的区域要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提前梳理总结出要看 的重点、要问的情况、要听的汇报,带着问题去调研,有效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做无用功,让调研更有目的性、更有 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脚下有力量,明察秋毫、动真碰硬,调查研究要“紧盯问题究“。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千万工程”是 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 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充分掌握省情农情作出的重大决策。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习近平同志紧盯农村环境“脏乱差”、农村 经济“来源少、基础弱、发展低迷”等突出问题,决定将村庄整 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 建设,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并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整治重污染高耗能 行业,关停“小散乱”企业,大力创建生态品牌,积极培育“美 丽乡村+”新业态,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习近平 同志“严谨踏实、明察秋毫”的调研态度在新时代的今天更值得 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强化问题导 向,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 大排查,紧盯突出问题不放手,深究细查、入木三分,敢于直面 矛盾,勇于动真碰硬,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眼前有目标,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调查研究要“拿着办法 走”。方向明则思路清,目标明则步履坚。在脱贫攻坚战推进过程中,要求“把不清不楚变成一清二楚”“不搞大水漫灌,不搞 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 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国推进 “精准扶贫”明确了目标、确定了方向。20年来,“千万工程” 的精准实施、有效落实、持续向纵深迈进,得益于在调查研究后 形成的一系列针对性强、适配度高、行之有效的举措做法。广大 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扑下身子、投身基层,把“解决 问题”作为推进这项工作的根本目标和开展好这项工作的根本 检验标准,沉下心来、脚踏实地,解剖麻雀、体悟实情,在真听 真看真研究中找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和死角盲区。要善 于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向基层干部“取经”,向农民 群众“求学”,自觉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从人民群众身上 汲取智慧和力量,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为科学决策提供坚 实依据和有力支撑,以调查研究实现“工作纠偏”,推动经济社 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会议发言2018年9月,浙江“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 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指示批示精神,近日,中央有关部委下发了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 作的报告,对此,学习中获得以下认识:一、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意义重大1、深入学习浙江经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 要举措。浙江经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 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 想,深入学习浙江经验,多举措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多渠道打 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多形式构建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才能实现农村生态美与百姓富的 统一。2、深入学习浙江经验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 在要求。浙江省在推进“千万工程”中,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农民群众的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 质量和健康水平。深入学习浙江经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才能持续增强农民群众 的获得感幸福感。3、深入学习浙江经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浙 江省通过“千万工程”,创新升级、与时俱进建设美丽乡村,走 出了一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城乡融合发展协同推进的新路子。 深入学习浙江经验,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农村建设 这块突出短板,切实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为乡 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4、深入学习浙江经验是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 标任务的重要保障。浙江省坚持循序渐进,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 “千万工程”,治理农村垃圾、污水,实施农村“厕所革命”, 全面改造村容村貌,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大提升。深入学 习浙江经验,借鉴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先点后面、 先易后难,从规划示范到全面推开,才能确保全面完成农村人居 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二、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有七大要点1、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15年来,浙江省通过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教育,让习近平总书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推进“千万工程” 的自觉行动。把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改善农村人居 环境的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扎实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 绿色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奠定基础, 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注入动力。2、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习近平总 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每年都出席全省“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 明确要求凡是“千万工程”中的重大问题,地方党政“一把手” 都要亲自过问。浙江省历届党委和政府坚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把手”责任制,成立由各级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 每年召开一次全省高规格现场推进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 到会部署。全省上下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省委省政府把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群众办实事内容,纳入党政干部绩效考 核和末位约谈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奖惩激励。注重发挥各级农 办统筹协调作用,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住建等部门配 合,明确责任分工,集中力量办大事。3、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浙江省注重规划先行, 从实际出发,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 一次性规划与量力而行建设相统筹,专业人员参与与充分听取农 民意见相一致,城乡一体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因村制宜编制村庄 建设规划,注意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程度、推进速度与财力承 受度、农民接受度的关系,不搞千村一面,不吊高群众胃口,不 提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和阶段 性工作任务。不照搬城市建设模式,区分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分区域、分类型、分重点推进,实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地方经 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协调发展。4、始终坚持有序改善民生福祉,先易后难。浙江省坚持把 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 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做起,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 污水治理等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到实施绿化亮化、村庄 综合治理提升农村形象,到实施产业培育、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美丽乡村创建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先易后难,逐步延伸。从创建示范村、建设整治村,以点串线,连线成片,再以星火燎原之势 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实 现了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美丽乡村升级版的跃迁。5、始终坚持系统治理,久久为功。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 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充分发挥规 划在引领发展、指导建设、配置资源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充分体 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 体。坚决克服短期行为,避免造成“前任政绩、后任包袱”。推 进“千万工程”注重建管并重,将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 长效管护机制同步抓实抓好。坚持硬件与软件建设同步进行,建 设与管护同步考虑,通过村规民约、家规家训”挂厅堂、进礼堂、 驻心堂”,实现乡村文明提升与环境整治互促互进。6、始终坚持真金白银投入,强化要素保障。浙江省建立政 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 多元化投入机制,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配套补助、 县级财政纳入年度预算,真金白银投入。据统计,15年来浙江省 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超过1800亿 元。积极整合农村水利、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各 类资金,下放项目审批、立项权,调动基层政府积极性主动性。7、始终坚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调动农民主体和市场主体 力量。浙江省坚持调动政府、农民和市场三方面积极性,建立“政 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调动各方齐心协力,同频共振,形成大合唱,有力保障了“千万 工程”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也必然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方法遵循和行动指南。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政府牵头抓总,解决单靠一家一户、一村一镇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规划编制、 政策支持、试点示范等。要明确各级政府职责,省负总责、县抓 落实,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监督考核激励,建立上下联动、部门 协作、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还要发挥好乡村干部的作用, 提升模范带头意识,做好组织发动真功。突出农民主体地位,为了农民,发动农民。立足实际,不提 不切实际的目标,从“清洁庭院”起步,鼓励农民开展房前屋后庭 院卫生清理、堆放整洁,迭代到“美丽庭院”,则要因地制宜,鼓 励种植花草果木、提升庭院景观。发动农民不能只有口号,还要 有办法,要通过“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积分制等,完善农民参与 的引导机制。保障市场主体主动进入,既要进来,还要进好。人居环境整 治是个大蓝海,存在大市场。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 各类企业积极参与,特别是发挥好心系农民、热爱乡村的本土龙 头企业、返乡创业主体的作用。要注重建用结合、高效利用,与 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机衔接,实现农村产业融合 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还要引导相关部门、社会组织、 个人通过捐资捐物、结对帮扶等形式,支持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 的建设机制。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做好规划编制、政策支持、试 点示范等,解决单靠一家一户、一村一镇难以解决的问题。注重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从“清洁庭院”鼓励农户开展房前屋后庭 院卫生清理、堆放整洁,到“美丽庭院”绿化因地制宜鼓励农户 种植花草果木、提升庭院景观。完善农民参与引导机制,通过“门 前三包”、垃圾分类积分制等,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贴近农村、 贴近农民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市场主体参与。 同时,通过宣传、表彰等方式,调动引导社会各界和农村先富起 来的群体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 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的大格局。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学习体会“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 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在之江大地的生动实践。20年来,“千万工程”先后 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 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向小康型发展和共富型发展需求的演 变,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 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千万工程”贡献巨 大,意义深远,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 群众,也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通过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案例,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更加深刻感悟“千万工程”的重大政治意义、理 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更加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 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生动体现,背后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结合农业农村统计工作实际,谈三点体会:体会一:感悟“千万工程”中的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 把为民统计作为统计工作的最大政绩。“千万工程”的核心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征询群众意见,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引领 人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 幸福感。“千万工程”不是用砖瓦建设出来的,他是党心和民心 的铸就,是历史的选择。“千万工程”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由 环境变革触发生态变革,激发文化、社会变革,从而形成一场乡 土重整、乡村重塑、城乡重构的社会变革,堪称中国式现代化的 “三农”先声,其蕴含的人民立场,既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落 脚点,更是正确政绩观的出发点。总书记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 中叶建成农业强国“;总书记还强调,“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 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 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农业是国之大者,对标对表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我们要时刻坚守人民立场,强化统计为民意 识。要围绕国家农业农村战略部署,提升统计监测能力;要科学 设置指标,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设;要加强对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监测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城乡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监测分析;要 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方法,完善设施农业调查制度,不断 拓展农业农村统计调查领域;要全面反映农业农村新发展新进程, 全面推动农村统计现代化改革,用实实在在的统计数据赋能助力 乡村振兴。体会二:感悟“千万工程”中的求实作风,坚持实事求是, 把调查研究作为统计工作的根本方法。2002年底,履新浙江、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 展开调查研究,寻求破解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2003年6月,习 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因地制宜,针对浙江省城乡发展实际,做 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 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 示范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应运而生,走出了一条建设美 丽乡村的特色之路。“千万工程”是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典范,不 仅为农村带来生态革命,更带来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革命。当下,我们树立正确政绩观,就是要学习“千万工程”的求 实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办实事、做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一方面,要带着问题找答案,另一方面,要扑下身子解难题。就是 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 “传家宝”,突出“深、实、细、准、效”, 要“钻进去”调查研究、总结规律,“走出去”沟通交流、学习 经验,“贴上去”剖析问题、破解困难,把调查与研究紧密结合 起来,推动调研成果加速转化应用。对统计部门来说,实事求是是立身之本,是工作的生命线, 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要求。 当前,就是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讲 话指示批示精神,千方百计防范统计数据造假,不断提高农业农 村统计数据质量,为加快推动江西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提 供坚强统计保障。就是要涵养优良作风,更多地走进田间地头, 裤腿沾着泥土,真正把工作做到实处。就是要紧紧围绕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国家 统计局有关农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工作部署和我省统计改革发展 大局,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就是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关 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目标,深入开展粮 油安全、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 重点选题调研,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客观反 映“三农”总体形势和最新情况,为“三农”发展添活力、强动 力、增后劲奉献统计之力。体会三:感悟“千万工程”中的方法论,坚持“功成不必在 我”的政绩观,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统计工作的责任担当。“千万工程” 20年的实践发展,每一个阶段都随着群众需 求升级而发展。“千万工程”是基础工程、龙头工程、生态工程、 民心工程,更是伟大的乡村“探月”工程、民族筑梦工程、时代 共富工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系统理论和方法,那就是坚持从 实际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认准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 一锤接着一锤敲,久久为功,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一点点累 积起来,充分体现了 “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和“功成必定有 我”的责任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 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农村统计工作者距离“三农” 最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细微变化要先知先觉, 要有“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敏感性。要紧紧围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 政府对“三农”工作的要求,积极适应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 要求,加强对“三农”发展形势和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把问题 找准、把情况说透。要着力夯实统计基层基础这个“根本”,进一步完善农村基 层统计台账建设,健全村、乡镇基础统计台账,规范村、乡镇统 计台账信息采集记录,做到农村统计数据数出有源,有据可查, 从源头上管控好农村基础统计数据。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 之计、固本之举,建规范、强管理、稳队伍、提能力,让统计之 基“坚如磐石”,真正出统计“功成”之力,而不求统计“功成”之誉,切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统 计保障。在坚守中砥砺创新浙江“千万工程”启示录“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在很多人眼中,浙 江的另外一个名字是:创新。浙江的创新如同一种空气,无处不在,从“八八战略”的提 出,到“生态文明建设”大幕的拉开,从“千万工程”的波澜壮 阔,再到“文化大省”、“活力浙江”、“平安浙江”、“法治 浙江”每一个理论创新背后的智慧力量,总能穿越重重迷雾,指 引前路。今天解读“浙江精神”,应该要有新的涵义,那就是学会坚 守,懂得久久为功,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钉 钉子”精神。从表面看,坚守与创新,看似一对矛盾:有人说,伟大是“熬” 出来的,唯有坚守匠心,才能创造奇迹;也有人说,创新是灵魂, 唯有不断颠覆,才能走向成功。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予以审 视,这其实是一对有机组合。浙江的实践证明,成功的坚守需要 以创新为前提,伟大的创新需要以坚守为内涵。去年9月,联合国将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授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表彰其卓越贡献。这是 中国再次为世界多样化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 案”。从2003年至今,这一工程仍然是浙江抓城乡统筹的“牛 鼻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也让千万乡村蝶变为美 丽乡村,继而迸发出美丽经济的强劲活力。带着对坚守与创新的 思考,记者走进了浙江乡村,寻找思想的源泉,成功的奥秘。从“单重奏”到“大合唱”浦阳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南端,这里因地处浦阳江畔而得名, 然而水质污染一度成为“老大难”。近几年,通过重拳整治,绿 水清波又重新回归。借着这股东风,镇里发展沿江、沿山和沿路 资源,重金打造风情小镇,发展美丽经济。走进尖湖村的山坳里,梨花漫山遍野,景在村中,村融景中。过去默默无闻的小村,如今成了 “网红村”,引来众多游客,还 有不少外国人。眼下,浦阳每个村都在创建美丽乡村,更将迎来 一场场蝶变。事实上,对于乡村环境整治这件事,浙江已持之以恒抓了 16 年之久。时光回转到本世纪初。改革开放后,浙江工业经济高歌 猛进,群众收入增加了,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水脏了、山 秃了,特别是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尤为突出。群众揶揄,走在 浙江农村,要走过许多垃圾村才能找到一个干净的村。2002年,*同志到浙江工作。刚到任的118天里,他跑了 11个市、25个县,为了多看几个点,不断压缩吃假时间,匆匆扒拉几口,立刻赶往下一站。时任浙江省农办副主任、被*同 志称为“省级农民”的顾益康回忆说,有一次陪同*同志下村 调研,看到一个村环境很好。*同志问,这样的村在浙江多不 多?顾益康如实告知:不多。据省农办摸排,当时浙江仅有4000 个村庄环境较好,剩余的3万多个村庄环境普遍较差。差到啥程度?像经济最发达的杭州、绍兴等地,农民有了钱, 纷纷盖起小别墅,可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吹,污 水靠蒸发,河里满是垃圾和黑水,农民连洗拖把都嫌脏。当时,省里总结为“五个滞后”: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村庄 环境建设滞后、村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的文化 观念和行为方式转变滞后、政府指导服务滞后。一些到过浙江考 察的人士,曾形象地概括为:“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 了 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同志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考。2003年6月,一项名 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程,在浙江拉开帷幕。*同志 亲自部署:全面整治1万个行政村,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 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所要改变的就是农村现状,以此来 促进城乡一体化。“千万工程” 一经推出,就普遍受到欢迎。许多农民感慨万 分:政府不仅免了我们的税,还出钱帮我们修桥铺路搞卫生呢!对 此,顾益康同样深有感触:在浙江,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土地承包,还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样,让农民如此发自 肺腑地认同;也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样,让政府 投入那么大的精力、财力。时至今日,浙江每年召开一次有关“千万工程”的现场会, 省委书记每次都亲临现场视察、指导、讲话。与会的,不仅有地 方分管领导,还有主要领导,足显省里重视程度。“千万工程” 不仅赢得了民心,也教育了广大干部,在全省上上下下迅速形成 了城乡统筹的氛围和合力。可以说,一项工程启动了浙江全省城乡统筹的大合唱!浙江 原来就有众多的农村“工程”,如交通部门的乡村康庄工程,水 利部门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林业部门的 万里绿色通道工程、绿化示范村工程;经贸部门的千镇连锁万村 放心店工程等,这些工程纷纷聚集到“千万工程”旗下,按照 “示范村建到哪儿,配套资金就跟到哪儿”的要求,跟进配套。“千万工程”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局外人士”:省电力部 门主动提出要求,将“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 规划;一流学府浙江大学主动要求参与新农村建设,与湖州市达 成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众多脱胎于农村的乡镇企业更是不甘落后, 积极投身其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全省共有1.5万家企业参与 新农村建设。从此,浙江的城乡统筹工作高潮迭起,终成浩荡之 势,可以说,“千万工程”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了浙江 城乡统筹名副其实的“龙头工程”。从“环境佳”到“生活便”“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走进淳安县的下姜村,这句旅 游宣传语赫然可见。今天的下姜村,“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 织到下姜。” 一个人口不到800人的小村庄,去年接待游客超过 40万。而在15年前,下姜村也有一句歌谣:“土墙房,半年粮, 有女不嫁下姜郎。”说起总书记第一次来下姜村时的场景,老支 书姜银祥还有点不好意思。2003年4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 记*同志乘车从淳安县城颠簸了 60多公里的“搓板路”,又坐 了半小时轮渡,再绕100多个盘山弯道辗转来到下姜村。如今再到下姜村,早已换了个模样,住在村里不比城里差。 生活非常便利,水、电就不用说了,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房子 大,环境好,要买点啥,出门就有各色小店,有点小毛病,村里 的卫生服务站也能看,方便得很。在推进“千万工程”时,浙江并未就环境抓环境,而是把它 放到了城乡统筹的高度,按照“让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样全面享受 公共服务和生活便利”的要求,致力于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为所辖的每个县市都进入全国百强,社会和谐程度较高, 因此,嘉兴市早在2003年,就已成为全国第一个社保全覆盖的 城市,并且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第一个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纲要。那时,作为城乡统筹的先行之地,嘉兴面临的问题正是 整个浙江所需要突破的:统筹将从有形领域转向无形领域;从浅 层次的、用钱能够摆平的,转向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的建设。设和运行管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非一朝一夕之功,非一人一事之举,只 有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参与、持续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 的大格局,才能让美丽中国不落下农村这一块,才能让诗与田园 永在、乡愁乡情永续。202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 村的面貌。作为基层学员干部要善于学习“千万工程''的经验,解 锁山乡巨变的“四大密码”,走好新时代赶考路。解锁“人民至上” 的“民本密码”,常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真心,真情实感、真心 实意。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始 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服务人民群众乃“国之大者”,基层的年轻干部也应始终 心怀人民,从“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出发, 让,呼声,在耳、,诉求,在心、,愿望,在行,善于做群众的,泥腿子,, 让工作带有“泥土味”,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中“察其 言,观其色”,真抓实干、真情实感去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 事、操心事,用“人民至上”这把“密钥”解锁山乡巨变的“民本密 码为此,浙江先后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就业制度,建立了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等。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各个方面,浙江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行 动计划,逐渐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配置公 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 体系,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 差距。在基础实施上,浙江把“四好”农村路、万里清水河道、农 民饮用水源、小康体育村、现代商贸服务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农村危旧房和电气化改造等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水电路气网等基 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全面覆盖、全线贯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与此同时,浙江又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延伸。全面 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体 系。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打破信息孤岛,推动教育培训、劳动 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商贸金融等服务在服务 中心延伸集成,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 卫生服务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达 27302元,连续34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的首位。值得一提的是,浙 江城乡居民收入比同时再次处于全国各省区最低,去年这一数字 为2.036: 1,比上年缩小0.018。随着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浙 江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正连为一体,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映成 辉。从“公共品”到“市场品”各级政府投入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浙江乡村 的改造和提升,确实让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感受到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但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气、没有产业, 这些公共设施的效益最多就只能让留守的儿童妇女得以享受,无 法真正发挥其价值,另一方面,后期的运维成本也是现实课题, 根本无以为继。因此,在“千万工程”启动之初,浙江就将视角聚焦“市场 化”。彼时的浙江,人均GDP已经超过了 3000美元,*判断: 整个经济社会进入了转型新阶段,人们对于休闲的需求会越来越 旺盛。基于这个判断,城乡之间的要素应当互相流通,一方面, 要继续推进新型城市化,鼓励农民进城,另一方面,要让乡村成 为城市的后花园。怎么让“公共品”变为“市场品”?产业是基础。从2005年, 浙江就召开了首次农家乐大会。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近 年来为全国各地所重视,而浙江的农家乐之所以具有活力和生命 力,究其根本,在于自始至终坚持了 “农民主体、村为基础、农 旅结合”。从无到有,从初级走向高级,从低端转为高中低结合,浙江 农家乐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资源禀赋、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特质 的发展新路,成功地开辟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 渠道,也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一大新亮点。安吉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论断的地 方。没有名山大川,缺少驰名景点,这个地处浙北的小县,旅游 业却连续十多年呈两位数增长,呈“井喷”之势。现在,安吉整 个县就像个大景区,“一乡一品、一村一韵、一步一景”。早在2007年,安吉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以“村村优美、家家 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美丽乡村”建 设,把一个县当做一个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做一个景点来设 计,把一户人家当做一个小品来打造。县委书记沈铭权说,安吉 用建设中国最美县域做统领,抓住了全域旅游这个核心,并拧紧 了全域旅游的资源观、空间观、产品观、产业观、主体观等5个 “总开关”。在浙江,像安吉一样,乡村旅游风生水起的不在少数。这一 产业的全面开花,带来的不仅是人气与效益,更重要的是吸引了 大量人才回流。记者入住余杭一民宿,一问主人“樵夫与山”, 不料是当地农业局辞职回乡的创业者;不经意间闯进德清“枫华 山庄”,女主人范小明居然是浙大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