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促织》教案【优秀7篇】_1.docx

    • 资源ID:94591630       资源大小:48.01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促织》教案【优秀7篇】_1.docx

    促织教案【优秀7篇】促织教案 篇一 在对促织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安排了三课时: 1、学生自读,解决疑难; 2、剖析课文,文学鉴赏; 3、在教师指导下解决并巩固有关疑难字词和文言句式知识。 设计第二课时教案的指导思想是: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具体措施是:避轻就重,选点爆破。教学目的是:以“点”带“篇”,归纳扩展。依据信息论原理在教案设计中形成交叉错综、相互联系的网络认知结构,爆破的重点是小说的结构特点,难点是其生动传神的描写,即我所谓的“人民用鲜血与悲泪催开的无比璀璨艳丽的花朵。”这张网的总绳是使用归纳法,在文学鉴赏中对作品主旨进行深入剖析与扩展,借以走进蒲松龄,了解他笔下的封建社会。删繁就简,点击要害,设置的这三个点,是这个网络认知结构中的杼纽,牵动每“一点”都会引动全篇,现分述如下。 一。用比较法凸显小说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快速掌握小说情节。 1、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心理特点有三个阶段:松散、集中、疲劳。在起始阶段的导语之后,为提高信息输入的强度,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活思维,我将学生在解读小说时高度期待的热点问题,即颇具吸引力的小说情节,用结构示意图在字幕上打出,又火上浇油般在字幕上打出一段关于明代蟋蟀野史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在在比较中判断情节结构的异同,其课堂教学密度和强度自然要比单一的思考判断记忆大得多,而由于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正是兴趣盎然的热点所在,所以当然可以放大瞳孔,乐此不疲了。 异同比较结构示意图: 促 织 蒲松龄 斗献议 捕 再捕 三捕 征 卜 丧 野 史 (吕毖明朝小史) 好促织换促织妻缢夫自尽 附原文:(字幕显示)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2、 用比较法导学,尤其对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中牵移能力的培养凑效。其间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要有明确方向,教学要有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具体方法,有可操作性。我设计的课堂讨论习题是: 促织与野史比较,有那些异同?讨论并填空: 促织与野史的主题同是 刺虐 ,野史以 悲 剧结局,促织则由 悲 转 喜 。 野史仅记述了事情的梗概: 起因 (皇上好促织之戏), 经过 (枫桥粮长受郡长官派遣,用所乘骏马换蟋蟀), 发展 (妻窃视,蟋蟀被鸡啄食), 结果 (夫归,亦自经)。促织的高超之处在于 想象丰富,构思巧妙,能把流传民间原始粗放的同类素材加工演化成 复杂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的小说情节,很值得我们借鉴模仿。 请课后展开丰富想象,在情节结构上进行巧妙构思,并借鉴模仿促织的细节描写技巧,将野史扩展成一篇血肉丰满的小说,标题自拟。(此小题除读写结合之外,其用意也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环环相扣,以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紧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二。拦腰爆破,选择课文第6自然段进行精读,用攻坚战术解决难点(课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以此辐射全篇,以“点”带“篇”,贯通全文。 学生一般不善于或还没掌握小说细节描写的写作,阅读时也比较粗放浮躁,所以我引导学生体察此段以心理描写为主的神情动态,交给学生“你认为在主人公成名心中,更看重儿子还是更看重蟋蟀?”这样的两难论题。 成名“怒索儿,” “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 当儿子“半夜复苏”,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呑,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重锤之下,“人不如虫”的社会现实怎能不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引起共愤。“失虫”,则会家破人亡,成名先前捉虫不得之时(第二段),“忧闷欲死”,“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惟思自尽”。这些己十分清楚地表明,一只蟋蟀重于成名的身家性命。这就是成名心理矛盾产生的社会根源,也是野史中枫桥粮长夫妻自杀的社会根源。 (第二个要点的分析讨论已为第三个教学环节铺路搭桥,使对于小说主题的揭示成为水到渠成之事。课堂教学结构呈层递状态。) 三。 文学鉴赏,归纳扩展。 1、在语文教学的“五级分类法”中,“文学鉴赏”处于顶尖级别,也是最难掌握的。针对学生手中资料有限,鉴赏理论有限,深入挖掘小说主题的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主要由教师归纳分析的方法揭示小说主题。 2、 文学鉴赏必须伴随学生的情感投入才能使之感动、感悟,既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缺乏心灵震颤的文学鉴赏,只会流于说教。所以营造悲剧气氛,在授课伊始的导语中,我就刻意为之了。 在音响方面,我设置了蛐蛐的叫声,间或穿插于授课的开始、高潮和尾声;在色彩方面:深蓝色的字幕上,是一盏摇曳的桐油孤灯;在知人论世、简介蒲松龄生平著述时,渐现字幕:“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一灯如豆,暗影摇曳,写尽人间鬼界悲欢情。” 把静态的书本,变成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唤起学生对悲剧主人公的情感体验,把文学欣赏的过程变成联想想象、审美的过程和形象再创造的过程。 3、 深入剖析小说主旨: 小说的“喜剧结局”,具有现实生活的不可能性,带有聊斋志异特有的强烈的浪漫主义理想色彩,类似于欧亨利小说结尾“挂泪的微笑”。所以只能理解为作者刻意设计的对封建统治者虐民的“毒骂”,使“刺虐”主题入木三分,更具讽刺色彩。 古今中外小说的变形题材,如搜神记中的狗变男人,齐谐记中的人变猛虎,还有宙斯变形,和卡夫卡的变形记;民间故事则有田螺姑娘等。成名的儿子“魂化促织”,因“轻捷善斗”,而使“上大嘉悦”,是以假求真,把幻境与人世联成一片,扩大人物活动的空间,赋予人超常的功能,把主观情绪自然地注入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中。作品形式上进入幻境,实质上始终把矛头指向现实,便于完成其“刺虐”主题的表达,揭露封建社会对人民在经济、肉体、精神方面的摧残虐杀。 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促织的“刺虐”主题思想,认识封建社会的本质特点,我又精心设计了扩展性的思考题,如: “虐民”的社会与“扶贫”的社会,其本质区别何在? 综上所述,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生活经验,也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体验乃至文学理论常识,因此,讲授课文,特别是长文,不必面面俱到,可以依据课文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避轻就重,选点爆破,集中力量抓重点,破难点,解疑点。 鱼渔兼授,教会学生可资借鉴的方式方法,比如本課教案设计其码交给了学生三把解读鉴赏小说的钥匙:从分析结构线索入手,从分析典型细节入手,从分析变形题材的特点入手深入剖析小说主旨。所谓“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高中生的理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将会在对于一个个交叉错综、相互联系的 “点”的掌握中,得到长足提高。 选准切入点,既是学生之需,又可节约教学时间,这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率,促进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织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一、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借前朝“治世”时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义的幻想、虚构,来揭露“康熙盛世”的黑暗现实。 二、掌握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跌宕有姿的特点。 三、学习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不但切合人物的处境符合情节发展逻辑,而且用语极有分寸的写法。 四、掌握本课的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学习文言句子的正确意译。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 2、掌握本文的情节特点。 3、理解故事喜剧结尾的意义。 4、理解篇末评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提供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检查预习,指导常用词解析和课文朗读、概述。(控制在20分钟内) 具体进程是:先布置几个学生解答常用词解析题,布置完后指名学生朗读,然后回过头来订正常用词解析的正误,最后进行概述指导。每一步都注重知识拓展和方法指导。 常用词解析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四个学生按“思考和练习”第六题四组例句板书“岁”、“顾”、“报”、“令”的常用义。 参考答案: “岁”:A年;B每年;C年龄;D年。“顾”:A但、但是;B回头;C顾念、顾惜;D回头。“报”;A报告、告知;B报复;C报答;D报仇。“令”:A命令;B时令;C美好的;D命令。 点拨:上述常用词,均不止题中那几种意义。如“令”,就还有“一县长官名称”一义。特别是“顾”,意义用法复杂,除题中三种外,就还有:“看”(“顾野有麦场”);“回头看”(“赢得仓皇北顾”);“探问、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反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等等,此外,与“视”,“玩”合用,有“仔细端详”意,如:“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订鬼) 出示幻灯片,指四个学生快速解析: 参考答案: A旧时县的别称;B古代与都城对称的县镇,一说指未筑城墙的县城。 参考答案:A败退;B无、没有;C不;D浪费;E倒下、披靡 参考答案:A放进;B接纳、收留;C交纳;D采纳 参考答案: A回过来;B再;C又;D恢复;E回答、回复;F同“覆”,覆盖。 点拨:要特别注意“复”与“再”的区别。在古代,说“复”,着眼在重复;说“再”着眼在次数。如“再拜”,拜了两次”;“三年再会”,三年内两次会面,不是三年后再会面。 朗读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三个学生依次朗读第1段、第6段、第8段。 读前点拨:一是指出文言文的朗读要读得舒缓、从容,方法是要注意把句中词语稍为拓展开,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中间横线表示略带拖音,并读出抑扬顿挫来。二是每读一段,教师先三言两语提示一下该段在文中的作用(如第1段)或前面的情节。 读后点拨:一是纠正读音,特别是容易误读的字音,如:“如被冰雪”的“被”与“披”通假,读“披”;“抢呼欲绝”的“抢”,读;“亦厚赍成”的“赍”,读,不要读成“赉”(à),等等。二是重提读得舒缓,从容,有抑扬顿挫的要求。 口头概述的检查与点拨: 指名一成绩中上而又口齿清晰的学生在5分钟内概述完课文内容。 点拨:概述前指出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述时如有错误、缺漏,及时指出。概述后,重提概述前提出的要求,以引起学生注意。 关于作者和聊斋志异: 教师:为了深入研读课文,有必要先讲点有关作者和聊斋志异的知识。 作者蒲松龄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 促织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一、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借前朝“治世”时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义的幻想、虚构,来揭露“康熙盛世”的黑暗现实。 二、掌握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跌宕有姿的特点。 三、学习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不但切合人物的处境符合情节发展逻辑,而且用语极有分寸的写法。 四、掌握本课的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学习文言句子的正确意译。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 2.掌握本文的情节特点。 3.理解故事喜剧结尾的意义。 4.理解篇末评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提供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检查预习,指导常用词解析和课文朗读、概述。(控制在20分钟内) 具体进程是:先布置几个学生解答常用词解析题,布置完后指名学生朗读,然后回过头来订正常用词解析的正误,最后进行概述指导。每一步都注重知识拓展和方法指导。 常用词解析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四个学生按“思考和练习”第六题四组例句板书“岁”、“顾”、“报”、“令”的常用义。 参考答案: “岁”:A年;B每年;C年龄;D年。“顾”:A但、但是;B回头;C顾念、顾惜;D回头。“报”;A报告、告知;B报复;C报答;D报仇。“令”:A命令;B时令;C美好的;D命令。 点拨:上述常用词,均不止题中那几种意义。如“令”,就还有“一县长官名称”一义。特别是“顾”,意义用法复杂,除题中三种外,就还有:“看”(“顾野有麦场”);“回头看”(“赢得仓皇北顾”);“探问、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反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等等,此外,与“视”,“玩”合用,有“仔细端详”意,如:“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订鬼) 出示幻灯片,指四个学生快速解析: 参考答案: A旧时县的别称;B古代与都城对称的县镇,一说指未筑城墙的县城。 参考答案:A败退;B无、没有;C不;D浪费;E倒下、披靡 参考答案:A放进;B接纳、收留;C交纳;D采纳 参考答案: A回过来;B再;C又;D恢复;E回答、回复;F同“覆”,覆盖。 点拨:要特别注意“复”与“再”的区别。在古代,说“复”,着眼在重复;说“再”着眼在次数。如“再拜”,拜了两次”;“三年再会”,三年内两次会面,不是三年后再会面。 朗读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三个学生依次朗读第1段、第6段、第8段。 读前点拨:一是指出文言文的朗读要读得舒缓、从容,方法是要注意把句中词语稍为拓展开,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中间横线表示略带拖音,并读出抑扬顿挫来。二是每读一段,教师先三言两语提示一下该段在文中的作用(如第1段)或前面的情节。 读后点拨:一是纠正读音,特别是容易误读的字音,如:“如被冰雪”的“被”与“披”通假,读“披”;“抢呼欲绝”的“抢”,读qing;“亦厚赍成”的“赍”,读j,不要读成“赉”(lài),等等。二是重提读得舒缓,从容,有抑扬顿挫的要求。 口头概述的检查与点拨: 指名一成绩中上而又口齿清晰的学生在5分钟内概述完课文内容。 点拨:概述前指出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述时如有错误、缺漏,及时指出。概述后,重提概述前提出的要求,以引起学生注意。 关于作者和聊斋志异: 教师:为了深入研读课文,有必要先讲点有关作者和聊斋志异的知识。 作者蒲松龄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 12下一页 促织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2.了解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跌宕多姿等特点,了解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和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3.掌握课本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多义实词,尽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词语。 教学设想 促织是一篇长篇文言课文。但学习起来有两个便利条件:一是该文的故事,大多学生已相当熟悉;一是课文解释相当详细,高三学生大多数能独立读懂课文。教学应走在学生智能发展的前头,而高三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向,已比较注重研讨的探索性、深刻性和广阔性,因此本文的教学必须具有适当的难度,无论词语解析、内容和写法分析,都要带有往深一层探究的因素。有些问题的探讨,要介绍一些有关文史知识,来丰富学生头脑,开拓学生的思路。 具体设想如下: 1.不在课堂上通读全文,不逐字逐句逐段串释,以免把有限课时过多用在这两方面。初读阶段的词句理解,只重点挑出一批词句、语段来引导解析,并交给解析方法,力求使学生能获得较深的印象。其他词语容许学生“不求甚解”。 2.贯彻教师指导下的独立自学原则,不追求课堂讨论的热闹,师生问答也适可而止,以免耗时过多而学生所得有限。词语解析、情节提纲的编写、创作构思和手法分析,是本课教学的三个重点。或问题导路,或提供样例,或介绍有关知识,目的都在使学生的每一步探讨都有门径可循,不致茫无头绪。 3.用3课时教完。一、二两课时着眼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和情节分析,并着重拓展学生的语言知识。第三课时则进一步探讨作者的创作构思和手法,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写。 课前两天,布置如下预习作业: 1.细读“预习提示”,借助课文解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逐段读完课文。读完后试作课文内容的口头概述。 2.用比较舒缓的节奏朗读课文一遍。 3.解析下面两组常用实词(用板书出示): A岁、顾、报、令根据“思考和练习”第六题解析; B邑、靡、纳、复联系以前所学课文,想一想,各有几种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预习,进行常用解析和朗读指导,介绍作者和聊斋志异,提出研读任务和研读方法;提供疑难词句解析和情节提纲编写的样例,为下一节课的研读导路。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指导常用词解析和课文朗读、概述。(控制在20分钟内) 具体进程是:先布置几个学生解答常用词解析题,布置完后指名学生朗读,然后回过头来订正常用词解析的正误,最后进行概述指导。每一步都注重知识拓展和方法指导。 常用词解析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四个学生按“思考和练习”第六题四组例句板书“岁”、“顾”、“报”、“令”的常用义。 参考答案: “岁”:A年;B每年;C年龄;D年。“顾”:A但、但是;B回头;C顾念、顾惜;D回头。“报”;A报告、告知;B报复;C报答;D报仇。“令”:A命令;B时令;C美好的;D命令。 点拨:上述常用词,均不止题中那几种意义。如“令”,就还有“一县长官名称”一义。特别是“顾”,意义用法复杂,除题中三种外,就还有:“看”(“顾野有麦场”);“回头看”(“赢得仓皇北顾”);“探问、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反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等等,此外,与“视”,“玩”合用,有“仔细端详”意,如:“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订鬼) 出示幻灯片,指四个学生快速解析: 参考答案: A旧时县的别称;B古代与都城对称的县镇,一说指未筑城墙的县城。 参考答案:A败退;B无、没有;C不;D浪费;E倒下、披靡 参考答案:A放进;B接纳、收留;C交纳;D采纳 参考答案: A回过来;B再;C又;D恢复;E回答、回复;F同“覆”,覆盖。 点拨:要特别注意“复”与“再”的区别。在古代,说“复”,着眼在重复;说“再”着眼在次数。如“再拜”,拜了两次”;“三年再会”,三年内两次会面,不是三年后再会面。 朗读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三个学生依次朗读第1段、第6段、第8段。 读前点拨:一是指出文言文的朗读要读得舒缓、从容,方法是要注意把句中词语稍为拓展开,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中间横线表示略带拖音,并读出抑扬顿挫来。二是每读一段,教师先三言两语提示一下该段在文中的作用(如第1段)或前面的情节。 读后点拨:一是纠正读音,特别是容易误读的字音,如:“如被冰雪”的“被”与“披”通假,读“披”;“抢呼欲绝”的“抢”,读qing;“亦厚赍成”的“赍”,读j,不要读成“赉”(lài),等等。二是重提读得舒缓,从容,有抑扬顿挫的要求。 口头概述的检查与点拨: 指名一成绩中上而又口齿清晰的学生在5分钟内概述完课文内容。 点拨:概述前指出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述时如有错误、缺漏,及时指出。概述后,重提概述前提出的要求,以引起学生注意。 二、介绍作者和聊斋志异,提出进一步的研读任务和研读方法。 关于作者和聊斋志异: 教师:为了深入研读课文,有必要先讲点有关作者和聊斋志异的知识。 作者蒲松龄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 为什么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至于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中的作品,我们初中时读过一篇狼,但它并不是作者的代表作。现在要研读的促织,才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扬露当时的黑暗现实。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特别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记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自己这一创作意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很罕见的。聊斋志异起初以抄本流传,乾隆年间正式付刻时,刻印者为了避免文字狱之祸,特意删去“异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几句话,就可见它明显地触犯了“时忌”。至于艺术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斋志异中一些名篇的特色,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迭伏,运笔跌宕多姿。这些都是我们研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分析的。 关于研读任务和研读方法。 先让学生根据上述关于作者、聊斋志异的介绍谈点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直截了当地提出来,目的是为研读导向。 关于研读任务,教师板书为下述三项。 一、重点解析若干疑难词句、语段。 二、故事情节部分的要点和线索分析。 三、作者创作意图、创作构思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关于研读方法,教师指出:重点疑难词句、语段的解析要注意词句、语段的挑选,要挑选出典型的,能带动其他词语理解的,其他可暂“不求甚解”。具体解析方法见下面示例。情节分析,要抓住编提纲一环,具体编法也见下面示例。创作意图、艺术构思、表现手法的分析,要以创作意图为纲,运用前面所介绍的知识来观察、探讨。 三、疑难词句解析和情节提纲编写示例。 关于疑难词句解析示例: “令以责之里正”、“里胥猾黠”“里正”、“里胥”,课本均有解释,你是否觉得还有疑问?下一段的“猾胥”是否就是指的“里胥”?课本是这么理解的。 点拨:国内已有人对课本上“里胥”的解释提出怀疑,认为“里胥”就是“里正”,胥是小吏,“里正”也是一种小吏,至于下一段的“猾胥”,是别指县城负责征收工作的胥吏,这样的解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别的“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为什么成名却“不敢敛户口”?二是成名既这么“迂讷”,为什么县里“猾胥”要上报他充当“里正”?为了解答这两个问题,解说者提供了如下史料:原来明清时代的“里正”,又叫“富户役”,负有替官府征收捐税、摊派徭役,以及驿递、供应的责任。许多富户不愿充任,结果就落到“中等人家”。“中等人家”当上“里正”的,有的就和官府、豪绅勾结,共同鱼肉人民,而像成名那样忠厚、“迂讷”的,就只好倾家荡产“赔偿”。这一说虽然顺通,但还不足以推翻课本上的解释,因为把“里正”看成“胥吏”,似乎抬高了它的品级。当然,“里胥”也不能看成是吏职的一个专有名称。这两种解释可以并存。提出来讨论,是要让大家明白,对课本上的解释是可以怀疑、商讨的。 关于情节提纲编写的示例: 提问:我们前面说过,小说的情节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你们看,本文的故事开端从哪里写起?整个故事的开展以什么为线索? 学生简答后,教师指出:本文的故事开端应是课文的第2自然段。第1自然段没涉及成名的故事,只是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它和结尾一段的议论一样,均不属情节的范畴。关于促织的情节线索,同学们指出是蟋蟀的求而不得,得而忽失,失而又得,这是对的。但还要注意它的内在感情线索,即由悲而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揭示主题,主要依靠的是这条内在的感情线索。 教师出示故事开端提纲(板书),并作说明。 说明:“开端”,表明情节的阶段性质;中间三项表示三个细节;最后二语,点明线索,揭示这一阶段内容的总特点。提纲用语要极其简明,尽可能援用课文词语。 学生可能问:为什么不把开头三句概括进去?要进一步指出,开头三句仍属交代性质,即交代成名的为人和当上“里正”后的处境,不是故事矛盾的发生(开端)。学生可能还会问:为什么不把成名妻子的建议也概括进去?要进一步强调:提纲只能点到为止,什么都写,就会眉目不清。 四、布置作业。 1.借助解释,边读边口译课文一遍,然后挑出10个左右的词句、语段,以备下一节课共同解析。 2.试编课文的故事情节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继续解析疑难词句、语段;指导学生完成情节提纲的编写。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一节课作业完成情况。 课前收缴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语段若干份,编写的情节提纲上、中水平各一份。 指名一个学生口译课文第1段,指名一个学生口译课文最后一段。 二、疑难词句,语段的解释及方法指导。 具体进程是:交代应解析怎样的词句、语段;简略提示解析方法;逐一解析一批词句、语段;词句、语段解析小结: 关于应解析词句、语段的交代:应选择比较典型的。所谓比较典型,是指:a有疑难,但课本未加注;b课本虽有注,但有别解;c反映一种词法、句法、修辞法,便于举一反三。具体选析哪些,由同学提出,教师确定。 关于解析方法的提示:a有辞书作依据;b联系语境揣摩;c联系旧知识比较、拓展;d联系课文中其他词语顺带解释。具体做法是学生先答问(较长语段试译),然后教师点拨。 关于重点词句、语段逐个解析: “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累”,课本的解释是“亏累”,你们是否有怀疑? (对学生解答情况的估计,略。下同) 点拨:把“累”解释为“受累”,是说得通的,促织初选为教材时,“累尽”的解释就是“受累而赔尽”。但辞书中,“累”还有“负欠”、“贴损”等义,所以课本再版时,解释改成“亏累”。这一义,同学们比较生疏,要特别注意。“累”,无论是作“受累”、“亏累”,都读第四声(lèi),只有在“堆叠”(“累土为山”)、重叠(“层楼累榭”)、屡次(“累战皆捷)时,才读第三声(li)。 “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然”、“败堵”、“发”、“迄”、“济”等词语,应怎样理解? 点拨:“然之”是意动用法,以妻子的话为对;“然:是不及物动词,意为“对,是的”,表肯定。“败堵”,破旧的墙壁。“败”作墙壁解,是它的古义与今义的重要区别之一;“堵”作墙壁解是它的本义,如“环墙萧然”,后来才用作量词。“发”的基本意义之一是“开”,具体解释应视具体语境而异。“探石发穴”的“发”是掘开;下文的“窃发盆”的“发”是打开。“迄”有“至、到”和“终究”两义;“济”的意义很多,这里是“成功”的意思。“迄无济”可译为“一直没有找到”。以上词语,课本均无解释,要联系旧课准确理解。特点是要注意“成然之”这种意动句法,因为这种现象文言中很普遍,不但不及物动词可用作意动,名词和形容词用作意动的现象更多。如本文中的“试使斗而才(之)”、“成以其小,劣之”,“益奇之”等句中的“才”、“劣”、“奇”就是。 “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具”,意为“准备”,“诣”,意为“往”,这是我们已学过了的。“红女”,课本注为“红妆的少女”,你们看,是否妥贴? 点拨:把“红女”解释为“红颜少女”,比课本上的解释精当。“红颜”对“白发”,都就容貌而言,在逻辑上更严密。 “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针针”、“伏”、“玩”,应怎样理解。 点拨:“针针”是“丛棘”的定语,解释为“又尖又密”是可以的。按“针针”连用,通常指“一针一针的”,作者显然不是此意。课本没有加注,可能不便说死,就留给我们意会。“伏”在这里应解作“藏匿”,“伏焉”就是“藏在那里”。后文的“小虫伏不动”,才作“趴伏”解。“玩”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展玩”的“玩”,是“琢磨体味”;下文“方共瞻玩”、成语“玩物丧志”的“玩”意为欣赏”;“玩法徇私”、“玩火自焚”的“玩”,又是另一个意思:“玩弄”。总之,文言词义要仔细辨析,不要因用通常义解释勉强可通就放过。如后文的“虫暴怒”的“暴”意为“猛然、突然”,不是“暴烈”;“一鸡瞥来”的“瞥”是“突然出现”,不是“瞥视”。查查字典,就会明白。 “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从语境看,“走”、“俨然”,应怎样理解才恰当? 点拨:从语境看,这句的“走”,义同现代汉语的“行走”,不是“疾行”,因为成名这次是忍着“股血流离”之苦“扶杖而来”,是寻觅蟋蟀,当然不能迅跑。作者用“走”而不用“行”反映明清时代,这个词的词义已不像古代那样专指“疾行”了。“俨然”在这里义同“宛然”。按“俨然”这个词有三义:“庄严貌”;“整齐貌”、“宛然、真的”。三义的区别很鲜明,根据语境,很容易看出用的是哪一义。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用的是“整齐貌”一义;“有美一人,硕大且俨”(诗经),用的是“庄严貌”一义。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而”的意思是什么?“复算”,课本解释是“算帐”,是否准确? 点拨:“而”,通“尔”,你;“而翁”,你的爸爸。以前学过,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就有这样的句子:“而翁长铨”。“复算”,课本解释准确,“算帐”本含有“复核”的意思,“复”不要另解为“再”。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向隅”、“聊赖”应怎样翻译,文意才顺通? 点拨:“向隅”,课本已注明是化用了说苑中“一人索然向隅而泣”一语,实际上是代指“哭泣”,坐实译成“面对墙角哭泣”,反而不妥。“聊赖”,课本未加注,意为生活上或精神上的凭借;“不复聊赖”,也是化用蔡琰悲愤诗中“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的句子,可活译为“不再有生趣”,死译成“不再有生活、精神上的凭借”就会显得生硬。这种化用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种修辞方法,目的是使平实的语句带有“古色斑斓”的韵味(旧时评注家冯镇峦语)。这种化用,本文中还有许多。如“东曦既驾”,化用了古代日神驾六龙的传说,“掩口胡卢而笑”,化用了旧注所引阚子一书中“宋人得燕石,以为大宝,周客见之,掩口胡卢而笑”的笑话,“胡卢”是笑在喉间;“蠹若木鸡”,化用了庄子·达生中“纪渻子为王养斗鸡”的寓言,原意是说把斗鸡训练到“望之似木鸡”的程度,其他斗鸡就“无敢应者”,只好赶快逃走;“裘马扬扬”、“裘马过世家”,化用了论语中子路的话:“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的“裘马”代指衣食往行方面的排场,不能只理解为穿皮袍,骑大马。此外,作者在一些浅显的语句中常常夹用一两个古义词,如“问者爇香于鼎”的“爇”,“唇吻翕辟”的“翕辟”、“中绘殿阁,类兰若”的“兰若”,“无毫发爽”的“爽”、“直龁敌领”的“龁”、“天子一跬步”的“跬”,目的也在增加语言的古雅韵味,阅读时也要注意。 “忽闻门外虫鸣喜而收之”在这个语段里,“超忽而跃”,课本的解释是否妥贴?“顿非前物”、“意似良”,课本均未加注,应怎样解释? 点拨:把“超忽”解释为“跳得远而快”,比课本注解“跳得轻快而高”,似乎更妥贴;“超”的在辞书里本有“远貌”一义,从紧接着的“急趋之”一句看,也以这样去解释才符合文中情景。“顿非前物”即“顿时觉得并非前物”的意思。“意似良”的“意”,最好解释为“意态”,因为前数语是列举蟋蟀形态上的几个特点,这一句可看成是承上总写其意态。但解释为“料想”,也说得通,两说可以并存。 “牛羊蹄躈各千计”“蹄躈”,课本笼统地注为“脚”,你们是否有不同看法? 点拨:大家提不出意见是必然的。按:“蹄躈”这个词语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和议书·货殖传,原句是:“蹄躈各千”,用个“各”字,显然“躈”与“蹄”有区别。但旧时注家对“躈”的解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大致有三种解释:一是认为同“噭(jiài)”“口也”;一是认为读qiào,即“尻(ko)窍”,肛门;一是认为“马四蹄为一躈”。均非确解,提出这个问题,是要让大家明白,读古书,有些难懂的词语,要多看几种注解本,一时无法弄懂的,只好存疑。 词句、语段解析小结: 重提前面所提示的发现疑难和解析的方法。进一步强调两点:一是要善于发现疑难,不要因有注解就轻易放过,要想想是否还可作别的解释,不要因按通常义理解勉强可通就轻易放过,要想想是否有根据;二是要养成勤查工具书习惯,单查现代汉语词典不够,还要学会查阅新版的辞源、辞海。一些有关文言诗文的词语汇释小册子也要注意。 三、情节提纲编写的指导。 具体进程:先用幻片放映学生编写的两份提纲,让同学们略作评判,教师简要点拨:然后教师出示自己所编写的提纲,供学生修改自己的提纲时参照。要强调教师的提纲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只供借览,不可照搬。 教师的点拨,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发展”与“高潮”两个阶段的区别。高潮,表现为矛盾比发展阶段更趋尖锐,往往形成一种新起的,惊心动魄的或更奇异的波澜。成名“虫死子亡”,就是这种矛盾更趋尖锐,别起波澜的重要标志。 2.情节的每一阶段都包含若干主要细节,主要细节间带有由一事向另一事发展或转化的性质。细节可单独成段,也可分属上下两段,还可一段包括几个细节,不要机械地按自然段划分细节。 3.每一阶段的线索提示,要兼顾“事”与“情”两个方面。单提“事”,不能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构思思路。 4.用语要注意简炼,语句的长短要大体一致。 教师所编的情节提纲,板书如下: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自己所编的情节提纲。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2)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3)作者思想的局限性表现在哪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局限性;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检查作业入手,导入课文分析。 巡视行间,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情节提纲的编写任务。指名学生,要求流畅地朗读课文第7段;指名学生用三言两语说明本文的创作意图和情节特点。然后教师宣布: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深入一步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看作者为了实现自己

    注意事项

    本文(《促织》教案【优秀7篇】_1.docx)为本站会员(麒***)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