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_1.docx
爱莲说教学设计爱莲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气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操; 2、学习莲花的高洁品德,培育“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 教学内容 一、 导课 幻灯放映莲花的图片引入 导语:同学们,刚才图片中的是什么花(莲花),它美不美,宠爱不宠爱(宠爱)。宋代有一位哲学家叫周敦颐,他不仅宠爱莲花,还写了一篇千古传诵的短文爱莲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熟识一下他。 二、作者及文体学问介绍:(出示图片)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老师补充两点: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 了解文体“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谈论,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一)同学自读课文,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出示图片,学习生字,检查预习。 (二)老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 (三)同学再读,找出文中描写莲的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体态 香远益清 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风度气质 这些描写不仅写出了莲美丽的外表、芳香的气质,而且对莲高洁的品德、奇妙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来朗读这段文字) (四)作者宠爱莲花仅仅是宠爱她的外形吗?书中把莲比作什么?(君子)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像之处呢?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自然,不显媚态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 ,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像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人生态度:要做一个像莲一样品德高洁的君子。 作者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志愿,想一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托物言志 托莲花形象,言君子之志 现在我们真正了解了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让我们将这一段再大声的朗读一遍,留意读出对莲的崇敬之情。 (五)作者写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写莲是为了赞美像莲一样的君子,质朴正直、志洁行廉;将菊比隐逸者,虽具高洁品质却超凡脱俗,不愿没有滞留在世俗之中;将牡丹比富贵者,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六)对于花的宠爱是由人的思想感情来准备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宠爱,那么作者对宠爱菊、宠爱莲、宠爱牡丹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 提示:菊-惋惜 牡丹-鄙视 四、课堂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也不悄于像世俗之人那样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以莲自喻,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是难能宝贵,让我们在大声朗读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阅读.感悟.实践”(二) 2、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2 语文版七班级下册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宠爱哪一种呢?为什么宠爱它呢?说说看。(同学众说纷纭)有人说,宠爱花的人,都有一颗和善的心。我很欣慰今日看到了这么多和善的心。 二、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留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三、解题 “说”是谈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àn) 亵玩(xiè) 隐逸(ì) 颐(í) 噫() 鲜有闻(xian) 师:一同学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留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得意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阅历,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老师范读 五、理解重点字词 1、蕃 (多) 独 (只有) 甚(特殊) 而不染(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 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长藤蔓)( 长枝节) 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 芳香) 亭亭净植(矗立的样子)( 立) 焉(呢) 予谓菊(第一人称我)( 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 (畅通 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 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何陋之有 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亮(濯清涟而不妖);芳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行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六、分析课文 1、周敦颐宠爱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缘由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远益清 姿态 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德?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 香远益清 ( 美名远扬) 姿态 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由于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由于莲的品德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德高尚,作者把它比方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德,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宠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 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情愿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简洁的宦海中摆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闲适得意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躲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宠爱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由于牡丹花特别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宠爱吗?(特别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宠爱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鄙视!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德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八、小结 本文通过对莲花形状的叙写和评论,借花喻人,阐述自己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 九、齐背课文,再次感受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结束语:通过今日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播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爱莲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理解、学习莲花“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的珍贵品质,做莲花一样正直的人!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德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莲花”)。多美的莲花啊!纯净,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 2、请同学们搜寻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比如:咏莲 池塘一夜风雨, 开起万朵红玉; 怜君自来高格, 爱莲谁若敦颐。 赏莲 炎夏雨后月, 春归花孤独; 满塘素红碧, 风起玉珠落。 3、同学朗读以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 师:同学们平常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沉醉,令人难忘。今日,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投影课题:爱莲说) 二、解题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闲适见南山”,始终称为名句。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多媒体.播放图文并茂诗朗诵,同时要求同学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同学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同学留意订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四、翻译课文 (一)查阅解释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1)。晋陶渊明独爱菊(2)。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7),亭亭(8)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9)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0)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1);莲,花之君子(12者也。 噫(13)!菊之爱(14),陶后鲜有闻(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6)众矣! (二)、指导翻译 (1)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宠爱莲花,宠爱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 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3)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4)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5)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6)亭亭:矗立的样子。 (7)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8)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情愿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9)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0)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1)噫(y):叹词,相当于“唉”。 (12)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3)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三)、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我却宠爱莲花,宠爱它从污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中间空,外部直,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枝,它的气味越远越芳香,它又端庄又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欣赏它,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不大听到了;爱莲花的人,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的了! 五、分析课文,品尝语言,领悟课文 1、师: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其次、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躲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特殊鲜亮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我们把课文读好了,也翻译了课文,理解课文就简洁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的清高。 3、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珍贵品质。 4、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 5、这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6、老师小结: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重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受,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亮的独特的共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缘由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关怀解决。 六、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予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宠爱”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留意两点:第一,要留意内在联系;其次,要有新意。 (同学活动,老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日,社会上消逝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同学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同学争辩,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七、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长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同学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八、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假如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劝告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日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香气 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 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莲花 花之君子 二00九年 四月 爱莲说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老师PPT上呈现的上是什么花呀?没错,就是美丽的莲花。莲花又称荷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志士描绘过莲花,赞美过莲花,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德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谁能呈现一下自己积累的古人咏荷的诗句?(接力呈现) 嗯,这位同学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下一位同学“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 再下一位同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靖立上头” 再下一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选两个即可) 大家的课外积累真丰富啊!莲花始终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宠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态。最宠爱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宠爱莲花主要并不是由于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创设质疑情境,导入课文,在老师讲授内容和同学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 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同学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惊奇心和求知欲,依据这一特点,鼓舞同学自主质疑去发觉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探究欲望,启发同学创新思维,以猎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莲花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的主体“莲” 通过课前看莲花生长录像,了解莲花的外形和特质,加深同学理解莲花的高洁品德。这样的带入方式,有利于把同学的心情调动起来,顺当进入课文情境中,为更好地理解“出淤泥染不染”蓄足了势。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引导同学自主学习,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解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逐句翻译,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前后左右可以争辩,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状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留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同学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深化研读是为了从细节微小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的漂亮之处。向同学提问,从而引导同学从小处看文章主旨,从细节把握整篇课文走向。这是个化整为零,然后化零为整的过程。 老师点化: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德 在这一部分,老师将会指导同学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德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精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德。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赐予莲花哪些品德? 同学们可以相互争辩,在争辩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芳香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奇妙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缘由。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留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德,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闲适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由于牡丹颜色明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情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留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其次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其次段呢? 谈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观赏呢?他也情愿隐逸吗?作者观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留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怜悯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其次段。指出: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当延长。 b、最终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简洁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留意体会,齐声把最终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宝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上述设计是为了让同学进一步深化文本,实现从语言到情感。通过上述几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化的问题,同学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即可以鉴赏语言美,又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穿插,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 六、看录像,品尝欣赏,同学轻声跟读。 在此过程中,再次感受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进而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 七、总结课文 1、同学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老师慢慢引导同学说出自己的体悟,引导同学大胆说出个人的想法,培育同学的个人总结力气。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德。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方、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谈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行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师生共同总结 在同学归纳的基础上,老师小结,本文构思奇异,选取莲花的属性来比方君子的品质,分散着一片真诚感人的爱,读来让人动容。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乐观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指导同学依据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九、布置作业 1.悟一悟:欣赏歌曲蓝莲花,领悟其中的道理。 2.写一写:以“爱说”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3.做一做:选择一株自己宠爱的花种植,观看和感受生命的成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培育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可以拓宽同学的学问面,培育同学良好的读 书习惯,又可以增加同学们对爱莲说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接受以上的板书设计,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而内容是高度的浓缩和提练。它通过简明的文字和图表凝练,而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既节省时间,又能把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同学,对授课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爱莲说教学设计5 一、自学目标: 1、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3、理解正反衬托的运用。 二、自学指导 走进名人故里,感受名人风采。 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楼田人。 道县莲文化、月岩风光、敦颐学校。 (通过以上提示激发同学的学习热忱) 三、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作为家乡的历史名人,请同学谈谈自己对他的熟识) 2、解读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晚年在家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他曾于府治东侧开拓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3、朗读品尝 四、再读课文,小组沟通,研读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赐予了莲花哪些品德?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五、拓展延长 1、仿按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由于她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 2、周敦颐故里行。 六、巩固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淤()泥洗濯()清涟() 隐逸()亵()玩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爱莲说教学设计6 【课文品读】 爱莲说是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周敦颐的传世之作。这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散文虽只119个字,但文字干练,语言漂亮,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清雅脱俗,立意高远,琅琅上口。文章借莲花的奇妙品德,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奇妙情操以及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 本文在艺术表现上有以下特色: 语言美 其一,表现在语音美。或叠音,或叠韵;或排比,或反复;或叙说,或感叹,语气多变,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课文中用叹词“噫”字,表示感慨,引出全文的要旨。然后分三层进行论述: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照应上文的“独爱菊”。二叹爱莲者少。“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照应上文的“予独爱莲”。用反诘的语气写出就比直陈的句式显得肤浅有力、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乎”语气词,用在句中表停顿,表感叹的语气。“宜”和“乎”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当然”。“矣”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示已然或必定的口气。这句话照应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语含讥讽,表示对时俗的鄙夷之情。 其二表现在句式美。句式多变,骈散结合,长短(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相间,既错落有致,又凝练流畅。当略者,寥寥数语,句子简练,明快;当详者,则用长句细心勾画,精工雕琢,绘形绘色。结尾三个短句的语气也迥然不同:一句直陈,一句反诘,一句感叹。语序在变化,语气在变化,归根毕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变化。叙陶句式平实、稳妥,有“俱往矣”的意味;叹自身,用反问句,有知音难觅的感伤;叹世人,则用感叹旬,把嬉笑怒骂、鄙夷不肖之情通过一个“宜”字尽力宣泄出来。 其三表现在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谈论、抒情于一炉。作者把“爱”这个主观感情作为线索,用它贯穿全篇,将全文连缀成整体。全文共有八句,“爱”字消逝七次,几乎一句一个“爱”字。起句开宗明义,指出“草木之花”可爱,一个“爱”字紧扣题目,把自然界中的花与人们主观感情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自己之爱。其次段,作者在前面描述“爱”的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爱”的实质即莲花的精神。结尾处又就“爱”抒发感慨:爱菊已少,爱莲何人,而爱牡丹何众!感情肤浅,引人深思。 其四表现在修辞之美。作者奇异娴熟地运用对偶、比方、拟人、排比、双关、反复等多种修辞方法。写莲又非单纯写莲,将莲的品性与人的品性进行了不动声色的融会贯穿。 形象美作者笔下描绘的莲形象是奇妙高洁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花虽身处污泥之中,但却保持着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天真自然和不显媚态的宝贵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从体态香气写出了莲花里外贯穿、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香气远播的高尚品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花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的清高形象。“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行亵玩”则道出了莲高洁傲岸的君子形象。 意境美爱莲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出笔不凡,远境大气,意境深远,吸人眼球,既点明白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白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就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而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开宗明义地点明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行独爱莲呢?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而且以此句切入,让那种对比感更为猛烈,为其阐述莲之高洁做了铺垫。意即我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陶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吾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样,就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引述。之后,周敦颐便直接进入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