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94651586
资源大小:32.78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赤壁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2.理解诗人的人生态度一、导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北朝文论家刘勰这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宋代著名作家苏轼的脚步去赤壁泛舟,并悉心领悟其中的意趣。二、知人论世1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诗被后人不断吟唱,并成为人们的精神食量,当代学者康震在百家讲坛这样介绍苏轼: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沉醉流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2背景探寻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3文体知识赋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三、积累文言词句“言”的教学活动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1.学生自由朗读,读不准的字音查词典举酒属( )客 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倚歌而和( )之 舳舻( )千里酾( )酒临江 而卒莫消长( )也。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 相与枕藉( )乎舟中2.听范读。活动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1.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古汉语词典,自己翻译课文,要求字字落实。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翻译中不会的词句。3.检查并积累重点词句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检查并积累课文中加点词(归纳总结: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翻译。(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举酒属(劝人饮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从)东山之上,徘徊于(在)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之间。白露横(笼罩、覆盖)江,水光接天。纵(任)一苇之所如(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浩浩乎如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而歌之。歌曰:“桂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兮兰桨,击空明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循,依)歌而和(同声相应,唱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细丝)。舞(使起舞,使动用法)幽壑之潜蛟,泣(使哭泣,使动)孤舟之嫠妇。(第3段)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端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缭,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方(当)其破荆州,下(攻占)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斟酒)临江,横槊赋诗,固(本来)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打鱼砍柴)于江渚之上,侣(以为伙伴)鱼虾而友(以为朋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片刻),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屡次得到),托遗响于悲风。”(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此,这里指水),而未尝往也;盈(满)虚(缺)者如彼(那,这里指月亮),而卒(到底)莫消长(消减和增长)也。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通“已”,停止)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如果)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这)造物者(自然)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第5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重新斟酒)。肴核(菜肴和果品)既尽,杯盘狼籍(凌乱)。相与(相互)枕藉(枕着垫着)乎(于,在)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白。学习翻译,积累重点文言句式抽查学生翻译以下句子,教师点评答案,总结翻译的方法。第 3 页 共 3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