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docx
-
资源ID:94676814
资源大小:14.1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市科技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docx
市科技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2023年,市科技局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紧紧围绕 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建设创新型县(市)和创建国家 高新区为双抓手,聚焦创新主体培育,优化创新要素配置, 不断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切实为推动天门建设四化同步发展 示范区贡献科技力量。一、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一)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创新体系加快推动国家高新区建设。按照“以升促建、同步推进、 补足短板、全面提升”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国家高新区创建, 成立市委书记、市长“双牵头”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截至 目前,天门市已向省政府行文提出升级请示,省政府转批至 相关省直部门,获得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等 部门积极肯定的支持回复;天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 战略规划(2023 2025年)和天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产业发展规划(2023 2025年)经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 初步完成园区近三年基础数据统计和政策清理;对接省级媒 体制作国家高新区创建宣传视频,在高速公路出口沿线、公 交站台等区域设置宣传广告,各项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全力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严格对标创建指标体系 要求,强化协调推进,召开创建成员单位工作调度会议2次, 11个约束性和18个预期性考评指标数据基本达到省级创新 型县(市)建设要求。高位谋划天门(武汉)离岸科技创新中心。积极融入武 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深度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主动向武 汉借势借力,立足“研发攻关、创业孵化、成果转化、招商 引资、招才引智”五大功能定位,高位谋划了天门(武汉) 离岸科技创新中心。科创中心现已落地东湖高新区招商蛇口 高新网谷,成立了湖北天创通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园区 运营主体,EPC招标已挂网,待12月底招标结束后组织施工 单位进场,入驻管理办法(初稿)正在征求相关部门和企 业意见,预计2024年上半年可正式组织企业入驻。(二)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活力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 程,全年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74家,认定通过39家,高 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6家,同比增长39. 1%;入库科技型中 小企业271家,同比增长96. 4%;新增新物种“瞪羚”企业 5家,总数达到9家;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企业数达到 146家,同比增长41. 7%。加快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出台 天门市新型研发机构备案管理实施方案,首次启动市级 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企校联合创新中心认定工作。天门工业智 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天门现代纺织产业技术研究院、天门市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天门市铭禾蔬菜种苗产业技术研 究院和芯创半导体封装测试技术研究院已初步建成,其中湖 北省工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已和7家企业达成合作项目13 项,累计培训产业工人700余人次;湖北天门现代纺织产业 技术研究院参与市内外招商7次,同卓尔天龙医纺、天门纺 机、稳健医疗等5家重点企业进行技术对接。开展工业企业 研发机构摸底行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 达到50. 6%。积极争取科技计划项目。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组织动员企业参与承接国家、省科技项目,围绕“卡脖子” 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全年获批省级项目11项,分别为天瑞 电子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及“揭榜制”技术需求 项目,康顺达农业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鸿远马铃薯 乡村振兴类科技项目,市人民医院大健康类省级科技项目及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润驰环保、徐工环保等5家企业助企纾 困类省级科技项目,争取省级财政资金535万元,同比增长 256%。(三)优化要素配置,聚焦创新提能聚焦双创平台建设。加大政策宣传和兑现力度,鼓励企 业建设高层次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市级双创载体建 设,邀请省信息院、省农科院专家开展企业辅导。新获批省 级星创天地3家,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1家,累 计建成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密 集区48个。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联动科 惠网和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现科技成果、需求、人才 信息互联互通。组织企业线上参与省科技厅“联百校转千果” 湖北大学专场等科技成果云推介7次,征集企业需求35项, 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5. 1亿元,备案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项 目10项,登记企业科技成果H项。加快集聚创新人才。以高层次研发平台为载体,从华农、 纺大等高校柔性引才100余人,全市科技人才总量增至1505 人。新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6个,新选派科技特派员80 名,组织全市380名科技特派员开展服务乡村振兴活动,推 广新技术42项,新品种30个,培训农民1万余人次。优化政银合作模式。与建设银行天门分行和中国银行天 门分行深度合作,推广科技转化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金融 产品,精准对接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需 求。组织科技型企业参加全省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升 级版,帮助26家科技型企业获得贷款7955万元,其中知识 产权质押3360万元。二、存在的问题科技投入不足。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不足,全社会研发经 费占GDP比重还比较低,规模以上企业在研发投入中的主体 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平台层次不高。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 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平台层次不高,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基 础设施、技术支撑、科研团队、投融资保障等承载力和服务 功能不尽完善,孵化作用未能真正凸显。产学研用融合不够深入。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缺乏平台 支撑,优势资源开发走向产业化存在诸多限制,高校、科研 院所与地方企业没有形成稳定有效的合作机制。三、2024年工作思路(一)加大重点项目推进落实力度,提升创新“动力源”。 一是建成省级创新型县(市),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县(市)。 强化“一盘棋”意识,全面统筹协调,抓好数据监测调度, 做好考察评估准备,确保2024年顺利通过省级创新型县(市) 验收,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二是推动国家高新区 创建。建立沟通联系协作常态化机制,实施园区形象提升工 程,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向高新区 集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互动融合,进一步完善申报材料, 积极争取尽早在科技部正式挂号,力争创成国家高新区。三 是天门(武汉)离岸科创中心运营见效。加快离岸科创中心 空间载体硬条件和科技服务软实力建设,进一步完善支持政 策体系和绩效评价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入驻率和创新绩效, 充分发挥五大功能定位作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二)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壮大创新“主力军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力度。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 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 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接 服务。开展企业技术需求征集,引导企业参与省科技厅“联 百校转千果”等科技成果推介活动,联合省技交所举办天门 市专场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力争2024年实现技术合同认定 登记额25亿元以上。(三)实施创新平台提质工程,建强自主创新“加速器”。 一是完善新型研发机构梯队。突出“三区三基地”产业发展, 进一步组织和开展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工作,围绕“4+1” 主导产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支持天门纺机、润驰环 保等企业完成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备案,推动纺织服装产 业技术研究院成功备案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二是推进创业 孵化载体建设。重点支持双创孵化器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 化器,推动电商产业园、龙腾服装小镇备案省级众创空间和 科技企业孵化器,2024年认定市级创业孵化载体3家。三是 加强农业科技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市级星创天地和乡村振兴 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认定工作,“优中选优”支持2 3家申报 省级星创天地,1 2家申报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力争2024年新增省级农业科技平台2家。(四)实施科技体制攻坚工程,营造科技创新“好环境”。 一是加强创新人才引育。认真贯彻落实人才“1 + 3”政策, 对接省内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落实“科技副总”、“博 土后工作站”等专项工作。开展市级科技特派员绩效评价, 实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镇域全覆盖,为科技特派员入户服务 打通“最后一公里”。二是深入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对照天 门市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加强推进落实,做 好改革引导和服务保障工作。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对 改革攻坚的跟踪督导,力争形成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