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4《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解析版)-备战2023年中考复习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
-
资源ID:94696923
资源大小:31.78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专题24《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解析版)-备战2023年中考复习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二、文章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寓言。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三、课文内容概括。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故事背景。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第四段:神话的结尾。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说明了移山的结果。四、字音字形 万仞(rèn) 冀州(jì) 荷担(hè) 箕畚(j bn) 孀妻(shung) 始龀(chèn) 智叟(su) 穷匮(kuì) 一厝(cuò) 雍南(yng) 陇断(lng) 惩山北之塞(chéng)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1)年且九十 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 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 以:凭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 叩:敲,凿 (15)始龀 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思想 固:顽固 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二)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三)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 面: 名词作动词, 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四)一词多义。1. 方:方七百里 (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 (正当) 方欲行 (将要)2.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竟)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3.固: 汝心之固 (顽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固若金汤 (坚固) 4.亡: 今亡亦死 (逃走)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5.且: 年且九十 (将近)且焉置土石 (况且)6.苦: 何苦而不平 (担忧;忧愁)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7.穷: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尽) 穷凶极恶 (极端)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8.通: 指通豫南 (通向)初极狭,才通人 (通过) 政通人和 (顺利) 阡陌交通 (相通)通计一舟 (全,整个) (五)古今异义(1)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 (2)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3)达于汉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4)指通豫南 古义:直 今义:手指 (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6)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义:扛 今义:荷花 (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9)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10)虽我之死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1)惧其不已也 古义:止 今义:已经 (12)无陇断焉 古义:山冈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3)何苦而不平 古义:愁,担心 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六)重点虚词(1)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指示代词 “这,这样” 操蛇之神闻之 指示代词 “这件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人称代词,“他”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结构助词,的。 .甚矣,汝之不惠。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而:.何苦而不平 聚室而谋 表承接,不译。.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修饰,地、着。 .而山不加增 表转折,但是,却。(3)且:.年且 九十 副词,将。 .且焉置土石? 连词,况且。(4)于:.达于汉阴 介词,到。 .告之于帝 向 (5)其:.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其如土石何 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帝感其诚 代词,他的.其妻献疑 代词,她的(6)以:.以残年余力 介词:凭,靠。 .河曲智实亡以应 连词,用来。(7)焉: . 无陇断焉。 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相当于“了”“啊”.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五、特殊句式。(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主谓倒置装,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2)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3)何苦而不平(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4)帝感其诚 (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帝”是被感动者。)六、重点语句翻译。(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2)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译文: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4)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冬夏交换季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5)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6)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 (7)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用箕畚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9) 帝感其诚。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七、理解默写1.愚公移山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 “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应。5.愚公的精神是: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6.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七、内容理解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这两句话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显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显出愚公的形象的高大。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的看法呢?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其次是愚公妻“献疑”: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最后是意见一致,立即行动。3.愚心移山的艰巨性表现在哪里?.山高且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年事已高年且九十。.工具简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路途遥远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往返时间长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力量小全家,孀妻遗男。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4“平险”是如何进行的?除了愚公一家人,还有谁?表明了什么?“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5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1)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2)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3)气氛不同。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逃避困难。愚公艰苦奋斗精神;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7.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嫦娥”探月卫星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8.人物形象:愚公: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七、文章主旨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同时也说明了要想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八.写作手法1.运用对比烘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例如:(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角度说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但她没有反对的意思。而智叟显然是讥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尤显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讥笑愚公无能了。2.借助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帝,两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给这本难结局的故事以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这同一般的宣扬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