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4《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原卷版)-备战2023年中考复习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
-
资源ID:94696939
资源大小:29.6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专题24《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原卷版)-备战2023年中考复习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本文选自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 和 。 列子,名 ,又名 ,战国前期 代表人物之一。二、文章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 。它的特点是: 。 三、课文内容概括。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故事背景。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第四段:神话的结尾。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说明了移山的结果。四、字音字形 万仞( ) 冀州( ) 荷担( ) 箕畚( ) 孀妻(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雍南( ) 陇断( ) 惩山北之塞( )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1)年且九十 且: (2)惩山北之塞 塞: (3)出入之迂也 迂: (4)聚室而谋曰 室: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 (6)杂然相许 杂然: 许: (7)其妻献疑曰 献疑: (8)以君之力 以: 君: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 损: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 (11)且焉置土石 且: 焉: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夫: (14)叩石垦壤 叩: (15)始龀 龀: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 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 固: 彻: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 (二)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 (2)始一反焉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5)无陇断焉 (三)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 面: (2)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四)一词多义。1. 方: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 方欲行 2.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3.固: 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若金汤 4.亡: 今亡亦死 河曲智叟亡以应 5.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6.苦: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7.穷: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凶极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通: 指通豫南 初极狭,才通人 政通人和 阡陌交通 通计一舟 (五)古今异义(1)惩山北之塞 古义: 今义: (2)河阳之北 河:古义: 今义: 阳:古义: 今义: (3)达于汉阴 古义: 今义: (4)指通豫南 古义: 今义: (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 今义: (6)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 今义: (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义: 今义: (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今义: (9)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 今义: (10)虽我之死 古义: 今义: (11)惧其不已也 古义: 今义: (12)无陇断焉 古义: 今义: (13)何苦而不平 古义: 今义: (六)重点虚词(1)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操蛇之神闻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甚矣,汝之不惠。 (2)而:.何苦而不平 聚室而谋 .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而山不加增 (3)且:.年且 九十 .且焉置土石? (4)于:.达于汉阴 .告之于帝 (5)其:.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6)以:.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实亡以应 (7)焉: . 无陇断焉。 始一反焉。 . 且焉置土石。 五、特殊句式。(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主谓倒置装,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2)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3)何苦而不平(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4)帝感其诚 (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帝”是被感动者。)六、重点语句翻译。(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2)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4)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5) 甚矣,汝之不惠!(6)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7)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9)帝感其诚。七、理解默写1.愚公移山原因是: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3. “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 4.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5.愚公的精神是: 6.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 ,深入研究时其妻 ,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 ;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用原文回答)七、内容理解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的看法呢?3.愚心移山的艰巨性表现在哪里?4“平险”是如何进行的?除了愚公一家人,还有谁?表明了什么?5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6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7.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8.人物形象:愚公:智叟:七、文章主旨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伟大魄力,同时也说明了 。八.写作手法1.运用对比烘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例如:(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角度说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但她没有反对的意思。而智叟显然是讥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尤显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讥笑愚公无能了。2.借助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帝,两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给这本难结局的故事以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这同一般的宣扬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