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毕业考试初三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课外).doc
-
资源ID:94697995
资源大小:135.50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初中毕业考试初三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课外).doc
(2023·甘肃白银)(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5分)卜算子·席间再作葛立方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注】水芝:荷花的别称。蒹葭浦:一般的、寻常的水滨。盈盈女:姿容美好的女子,此处指荷花。流霞:神话中的仙酒,此处指美酒。21. 根据词意,完成填空。(2分)紧承“盈盈女”,下阕以“_”喻荷花,与上阕“_”一句照应22.对词中叠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句“袅袅”兼写外貌与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柔丽妩媚、婉转多姿。B.词人笔下的风不是狂风,而是“淅淅”的风,充分衬托出荷花的生动情态。C.词中以“淡淡”状“烟”,营造朦胧的、似轻纱般的意境,衬托荷的姿态优美。D.饮酒赏荷本是赏心悦目之事,但从“草草”“细细”来看,作者其实在借酒消愁。【答案】21. (1)红衣 (2)袅袅水芝红 22. D【解析】【21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叶叶红衣当酒船”意思是:片片荷花瓣儿,像少女身上的红衣,用这花瓣儿来盛酒。“红衣”指荷花,贺铸有“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据此,这里以“红衣”比喻荷花。“袅袅水芝红”意思是:红嫩的荷花婷婷袅袅。与下阙的“叶叶红衣”相照应。【22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诗词的赏析。D项“作者其实在借酒消愁”表述有误,应该是:从“草草”“细细”来看,写出了诗人随意摆酒杯,细细品美酒的动作情态,表现了诗人疏神达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故选D。(2023·贵州安顺)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 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释】氛垢:雾气和尘埃。溪口:溪流的入河口。20. 本诗与杜甫的春望标题都有“望”字,但诗歌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比较其不同。21. 诗句“白水明田外”中,“明”字的意思是“闪耀着光芒”,由此推断诗中横线处最符合诗歌意境的字是( )A. 在B. 压C. 连D. 出【答案】20. 新晴野望写了雨后初晴的阳光下,面对开阔明亮、生机勃勃的景物,诗人表达了喜悦闲适之情。春望写了战火纷飞时的衰败零落之景,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前景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 21. D【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对比赏析。新晴野望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喜悦闲适之情。杜甫的春望开篇即写春望所见,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可据此作答。【2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炼字的能力。诗句“白水明田外”中,“明”字的意思是“闪耀着光芒”,“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与“明”相对应的应是“出”,将山峰拟人化:远处碧色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故选D。(贵州·黔西南)二、阅读理解(50分)(一)阅读古诗,完成9-10题。(6分)喜雨(唐)白居易西北油然云势浓,须臾滂沛雨飘空。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9. 这首诗言简义丰,请仔细体会下,字里行间倾注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分) 10. 说说三、四句开头两字“顿”“定”在突出标题“喜”字上的作用。(3分) 【答案】7. 为这场及时雨带来庄稼丰收而高兴,表现出一种关注下层百姓的情怀。 8. “顿”表明这场雨来得及时,立刻缓解了旱情;“定”,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粮食的丰收充满了信心。这两个字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2023·湖北荆门)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谒金门·春半朱淑真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注释】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词人,与李清照齐名,有断肠集断肠词传世。生于仕宦之家,相传因对婚烟不满抑郁而终。阑干:栏杆。输与:比不上,还不如。芳草:喻指词人思念之人。(1)请结合上片,谈谈你对“十二阑干闲倚遍”中“闲”字的理解。(2)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愁”的原因。【答案】(1)“闲”,“悠闲”之意,暮春时节,词人悠闲地倚栏赏景,看似是轻松之态,实际上表现了词人精神得不到寄托、愁怀难遣、百无聊赖的心境。 (2) 暮春时节,见满院落花而惜春伤怀、叹年华易逝;“莺莺燕燕”成双成对而自己形单影只,触发孤寂之愁;因所思之人在远方,而引发对离人的思念之愁。(2023·湖北随州)(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0-11题。春思二首(其一)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注释】贾至:洛阳人,此诗是诗人被贬时所作。历乱:烂漫。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意盎然的春景图。B. 第三句不直言愁重难遣,反怪“东风”无情,不肯吹走他的愁绪。C. “惹”字写“春日”将诗人的“愁恨”拉长,赋予“春日”以人的情感。D. 此诗巧用反衬手法,以深愁苦恨衬良辰美景,构思新奇。11. 古人写“愁”各具特色,请根据提示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1)_,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2)问君能有几多愁,_。(李煜虞美人)【答案】10. D 【解析】此诗巧用反衬手法,以良辰美景衬深愁苦恨,构思新奇,诗人在首联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故是用首联的良辰美景衬深愁苦很,故D错误,选D。 11.(1)一上高城万里愁 (2)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023·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7题。答人【唐】太上隐者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选自千家诗)7.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第一句的“偶来”可以看出诗人的随心随性。B. 从第二句“高枕”可以体会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C. 从三、四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并不在意生活的窘迫。D. 从整首诗来看,隐者形象是无拘无束、超凡脱俗的。【答案】C【解析】“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意思是: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结合三四句翻译可知,这里并没有提到诗人生活的经济情况,也就谈不上“不在意生活的窘迫”,这一联从时间上写出了诗人的无拘无束,塑造隐者形象,故选C。(2023·湖南长沙)(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共6分)感遇(其一) 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葳蕤:茂盛。皎洁:皎明洁净。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各自适应季节的特性。林栖者:指隐居者。闻风:借用典故。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8. 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春”“秋”“林栖者”“风”等意象。B. 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C. 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超脱。D. 本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9. 诗人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怎样的志趣?【答案】8. D 9.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表现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解析】【8题详解】A.“兰叶”“桂华”等意象借物抒怀,既实写草木茎干,又虚写才德之士所具有的秉性旨趣;B.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生机勃发,清雅高洁;C.全诗表达了作者遭贬谪后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茂盛,秋天里的桂花皎明洁净。世间的草木充满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2023·湖南株洲)(三)碎砚诗(清)张锦芳已坠同遗甑,深耕愧寸田。试当初洗日,碎及未焚前。正有文章劫,甘辞翰墨缘。谁能并投笔,抱璞得天全。注释:遗甑:东汉孟敏扛着瓦甑走路,不慎打破,他头也不回继续前行,说:“甑已经破了,看又有什么用呢?”文章劫:指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抱璞:保持本色。璞,包含着玉的石头。2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第一句说砚台已打碎了,无论是顾惜它,还是为它伤感,都没有意义了。B. 第二句说“我”过去用这方砚写文章,努力取得成就,对它有不舍之情。C. 颔联说得到砚就洗净用来试笔,现在幸好碎掉了,免得与作者同遭厄运。D. 颈联说写文章已经成了很危险的事,文人们因不用再写文章而非常高兴。23.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22. D 23. 尾联说要是真正通达的高人,就该连笔也丢弃掉,像玉璞一样,不雕不琢,保持本色,默默无闻,而得以全身避害。【解析】【22题详解】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颈联是说,能写文章在今天已经成了非常危险的事,所以这方砚大概是有先见之明的,甘愿玉碎,不再与笔墨结缘了。故D项中的“文人们因不用再写文章而非常高兴”的理解是错误的。【23题详解】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这首诗首联借用典故,是说砚台已碎,无论是顾惜它,还是为它伤感,都没有意义。但是,这方砚台是我衣食的来源,我靠着它来“笔耕”,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还是会对它有不舍之情。颔联,叙写作者自己用它最早试笔,而现在幸好它在暴君准备焚书之前碎掉了,免得与那些优秀的著作同遭厄运。颈联是说,能写文章在今天已经成了非常危险的事,所以这方砚台大概是有先见之明的,甘愿玉碎,不再与笔墨结缘了。尾联则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由物及人,说要是真正通达的高人,就该将笔也丢弃,像包含着玉的石头一样,不雕不琢,默默无闻,保持本色,而得以全身避害。作答时,重点抓住“抱璞得天全”来分析。(2023·江苏南京)13. 普通的植物一旦入了诗画,就特别有神。米豆觉得文中齐白石先生笔下的“芋”很有活力;小轩读到一首古诗,说其中的“芋”也一样。画家和诗人是怎么做到的呢?你说给他俩听。秋日漫兴【清】沈瑾学小小一村三十家,家家结个竹篱笆。田角绿擎芋头叶,豆棚黄上丝瓜花。老牛虽瘦不偷力,浊酒譬无聊免赊。最是网船相识熟,寻常买得贱鱼虾。(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版)【答案】10. 示例:这里的“吁”,相当于现在的感叹词“咦”,声音由低到高,是上扬的,语气是惊讶的。 11. 示例:母亲想能像以前种小芋头一样,把远方又大又好的芋头种在家里,不花钱就能让家人经常吃到。 12. (1). 示例:(1)“芋”是戴一笠草帽,穿着一面大绿叶子出场的样子。 (2). (它让我仿佛看到)青苔慢慢爬上台阶,将一片绿色铺染开来的画面。 13. 示例:齐白石先生用夸张的技法突出“芋”的枝叶肥大、恣意伸展,使人感受到“芋”的蓬勃生机;诗人用“绿”写出了芋叶的颜色和生机,再用“擎”字将芋拟人化,表现出“芋”努力生长的力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批注。【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中的情感理解。【12题详解】本题考查情境补写。通读文段,了解对话内容和情境,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进行补写。【13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2023·江苏苏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潮宋米芾怒气号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势与月轮齐朔望,信如壶漏报晨昏。吴亡越霸成何事?一唱渔歌过远村。【注】海门:指钱塘江与海交汇的地方,是海潮入江的必经之处。子胥魂:子胥即伍子胥,他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夫差听信谗言而被“赐剑自裁”。传说他死后,灵魂化为波涛之神。5.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怒气号声迸海门”一句,先声夺人,以形象、凝练的语言状写钱塘江潮水经过海门之时,涛声震耳、浪花迸溅的雄壮景象。B. “州人传是子胥魂”一句融历史传说于诗中,仿佛潮水因子胥之冤而奔涌激荡,怒号不已,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发人深思。C. 颈联中“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壶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器,该联写因潮水涨落有规律,人们就据此确定日期和时间。D. “吴亡越霸成何事”指历史上的兴衰变迁算不了什么,这是诗人观潮的感慨;“一唱渔歌过远村”抒发了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6. “天排云阵千雷震”一句有版本作“天排云阵千家吼”,你喜欢哪一个版本?请简述理由。7. “地卷银山万马奔”中“卷”字用得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答案】5. C 6. 示例:喜欢“千雷震”。“千雷震”比“千家吼”的声响更大,气势更壮,以此设喻,更能表现钱塘潮奔腾而至的雄壮景象;打雷与“云阵”都属于天气现象,由云阵到雷声,联想自然、贴切。 7. 表现了潮水的翻卷状态,突出了潮水的迅猛有力。【解析】【5题详解】C.该联钱塘潮涨落有规律,就像壶漏报时一样准确,而不是说人们根据潮水确定日期和时间。【6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鉴赏能力。本题作答时,要先表明观点,然后再分析各版本的妙处。示例一:喜欢“千雷震”。“千雷震”比“千家吼”的声响更大,气势更壮,以此设喻,更能表现钱塘潮奔腾而至的雄壮景象;打雷与“云阵”都属于天气现象,由云阵到雷声,联想自然、贴切。示例二:喜欢“千家吼”。“千家吼”以拟人方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钱塘潮奔腾而至时犹如千军万马的声势,而“千雷震”只是突出潮水声音大,比较呆板,体现不出这种气势。【7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鉴赏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地卷银山万马奔”是说钱塘潮排山倒海,犹如从地面上翻卷起来形成一座山,犹如万马奔腾,迅猛有力,疾驶而来。所以一个“卷”字表现了潮水的翻卷状态,突出了潮水的迅猛有力。(2023·江苏盐城)(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咏牡丹(其二)卞元亨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自是枯枝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注】卞元亨,元末明初东溟(今盐城便仓)人,曾任吴王张士诚谈军部先锋。枯枝:指枯枝牡丹。故人还:据载,诗人被明太祖遣成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祝云:“夫君有还信,当复再开花。”至永乐元年,花忽大放,元亨果遇赦还。7. 本诗题为“咏牡丹”,却从松菊写起,有何妙处? 8. 联系诗人经历,概括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7. 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松菊凋残的景象,突出了西园牡丹的坚劲和气节。 8. 表现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保持高尚的气节;借物喻人,借牡丹等待自己开放,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解析】【7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写法的理解。“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意思是草堂旁边的松树、菊花都已经凋零,只有西园以前的牡丹还在独自开放。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草堂的松菊和西园的牡丹两相对照,通过描写松菊凋残的景象,突出了西园牡丹的坚劲和气节,与题目“咏牡丹”相呼应。【8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自是枯枝存劲节”,只有旧牡丹还保留着坚劲和气节,表现了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保持高尚的气节。“依依唯恋故人还”,根据第个注释对“故人还”的讲解可知,诗人被遣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祈祷,最后花忽大放,诗人果遇赦还。诗人借物喻人,借牡丹等待自己开放,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2023·江西中考)(一)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庆清朝慢 踏青【宋】王观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注】东君:楚辞·九歌里有“东君”,这里是借用来称春神。小双鸾:指古代妇女鞋上绣成的鸾凤。饾饤(dòu dìng):本形容堆砌罗列貌,此处形容天气变化多端。眉山:西京杂记上说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这是“眉山”典故的由来。6. 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这首词写姑娘们的踏青活动,突出了初春时节景物的特点。B. 上阕写姑娘们愉悦的心情和野外迷蒙的秀色,表达了对“东君”的敬意。C. 下阕写天气的无常,以及姑娘们看花觅柳的从容与“小双鸾”沾满泥污的状态。D. 下阕最后三句写出了姑娘们心情变化后笑容顿敛、眉头紧锁的神情。7. 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词的开头写雨水的对仗句,富有形象性;下阕运用夸张手法,增添了喜剧色彩。B. 词的下阕用口语写天气变化,活泼有意趣;用“镂”“拨”描写姑娘们的行动,用词精巧。C. 词中化用唐人诗句,自然贴切,如出己手,体现了词人熔铸前人诗句的本领。D. 这首词充满生活气息,写法新颖,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很有特色,是豪放词中的佳作。【答案】6. C 7. D【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需要我们在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C.有误,下阕中“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写出了姑娘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与行动,并非表现她们“看花觅柳的从容”。故选C。【7题详解】此题考查对古诗词的赏析。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D.有误,这首词是婉约词中的佳作,而非豪放词。(2023·山东滨州)(一)阅读下面唐诗,完成89题。(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 杜甫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注释】糁:米粒。雉子:小野鸡。凫雏:小野鸭。8.诗人在第一、二句中选取“径”、“_”、“_”、“_”景物,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图。(3分)9. 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3分)【答案】8.杨花 溪 荷叶 9. “傍”,本指靠近、依靠,诗句中写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鸭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态,流露出作者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之情。【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的提取。根据提示“径”出现在第一句诗中,那么依次从这两句诗中提取其他三个景物即可,“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里面涉及的景物有“杨花”“溪”“荷叶”。【9题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沙上凫雏傍母眠”,这句话的意思是: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傍”本义指靠近,引申义指临近、依靠、凭借等。结合语境,作者漫步林溪间,忽然发现溪边沙滩上的凫雏傍母而眠,这幅宁静、温馨的美妙画面,让作者不免心生喜爱。(2023·山东德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22题。责子陶渊明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注】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7. 下列诗歌与本诗体裁最接近的是( )A. 次北固山下B. 十五从军征C. 登飞来峰D. 卜算子·咏梅8. “纸笔”代指_,“志学”用论语的典故代指_,“杯中物”代指_。9. 对于本首诗,杜甫认为是批评儿子,黄庭坚认为是舐犊情深,你怎么看?【答案】7. B 【解析】A.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B.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本诗从形式上看与乐府诗最接近;C.登飞来峰是七言绝句;D.卜算子·咏梅是一首咏梅的词。 8. 学习/读书 十五岁 酒 【解析】这首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责子,就是责备儿子。诗人以风趣幽默的口吻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励他们能好学奋进,成为良才。可知“纸笔”代指学习,读书;志学:指十五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人遂以十五岁为志学之年。“且进杯中物”意思是姑且饮酒莫论理。杯中物:指酒。9. 我认为是舐犊情深,夸张诙谐写法,表面是责其不争,实则爱之甚切。(或:我认为是批评众子不求上进,不学无术,深感忧虑。) 【解析】对于杜甫和黄庭坚的看法,可任选一种合理阐述理由即可。同意杜甫的说法。杜甫的意见是认为责子此诗是在批评儿子不求上进,诗题为“责子”,诗中确实有对诸子责备的意思,作者另有命子诗及与子俨等疏,对诸子为学、为人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陶渊明虽弃绝仕途,但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脱离文明、放弃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他还有种种常人之情,对子女成器与否的挂虑,就是常情之一。杜甫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此诗的。 同意黄庭坚的看法。杜甫的理解又未免太认真、太着实了些。批评是有的,但诗的语句是诙谐的,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出以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可以说,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画化了的,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这是带着笑意的批评,是老人的舐犊情深。这样看来,黄庭坚的体会又是颇为精妙的。(2023·山东东营)(一)(4分)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注:765年,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举家自成都乘船东下。此诗写于漂泊途中。8.本诗“书怀”“沉郁凄婉”,试就此谈谈你的理解。(2分)9.本诗展现出诗人“炉火纯青”的艺术创造力,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2分)【答案】8.(1)基调凄凉悲怆。本诗刻画了一个独立于天地间的飘零者形象,不但写出了诗人当下旅途情景和孤寂、悲怆心境,而且高度概括诗人一生的坎坷旅途,凝聚了壮志难酬的凄怆之情。(2)含情深沉凝重。既有眼前境遇的凄惨,又有人生际遇的悲凉;既有理想难以实现的痛楚,又有年老多病的忧愁。这就令本诗具有了足够的情感重量和深厚的思想意蕴。(3)传情曲折有致。首联将景物浓缩于狭小空间,传达微弱孤寂之情;颔联赞叹“天地壮阔”“江月安详”而使孤寂之情变得强烈;颈联以自解自嘲婉曲抒发抱负不得施展的悲凉;尾联以沙鸥自喻,将寂寥悲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全诗情感迂回曲折,顿挫有致。(4)达情含蓄蕴藉。诗人为传达孤寂、愤懑、悲怆之情,找到了恰当的载体和独特视角,以“细草”和独舟映射孤独之情,以星月、江野映衬寂寥之感,以自嘲隐含愤懑之情,以沙鸥自况括尽人生悲苦。(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9.示例一:善于选取和组织意象,营造意境。如由草、风、岸、樯、舟、夜构成的特写镜头与由星、月、江、野构成的远景画面,形成微渺与阔大、孤寂与旷远相融为一的意境。(或如诗人将自我融入自然之境构成雄浑阔大又孤独凄凉的审美意境。或如将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意境。在“孤独”的统领下,近岸见风草、暗夜见樯舟,两者联系在一起,构成萧瑟凄凉的意境)示例二:情景相生。首联诗人以微渺处境、孤寂心境选取萧索之景,萧索之景又助添孤寂之情;而“细草微风”与阔大平野“危樯独舟”与奔流大江相比照,将诗人微渺、孤寂表现得更为突出。(或借景抒情。颈联由眼前草风檣舟、星月江野触发愤激不平之情;尾联借助飘飘于天地之间的沙鸥传达漂泊无依的感伤)示例三:善用修辞。衬托。首联以细草等意象正衬诗人孤寂之情和漂泊之感;颔联以宏阔境界既正衬心怀天下之胸襟,又反衬自我形象的微渺、对前途的无奈和孤寂无依的凄怆。(或对比。自然的宏阔与诗人渺小对比。将用以自况的沙鸥等置于宏周境界,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天地辽阔和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赋”中兼“比”。诗人是在叙述旅途夜中所见,但景物又成为诗人的隐喻。细草暗喻诗人身世,任凭风雨侵袭与洗劫;独舟、沙鸥暗喻诗人颠沛流离、孤苦无依。通过隐喻抒发了理想不得实现、报国无门的哀痛与悲怆。或注重字词锤炼。颔联中闪烁的星星在远处与地面相接,是谓之“垂”;月色使水天浑一,又随水而动,是谓之“涌”。非“垂”不足以见平野之阔,非“涌”无以知大江奔流)示例四:构思缜密,描写层次丰富。前两联写所见之景,照应诗题“旅夜”,后两联抒情,照应“书怀”;前两联景物一渺小一宏大,尾联“天地一沙鸥”,又一宏大一渺小,与前两联形成关联。全诗结构严谨构思缜密。首联为近景,颔联为远景,层次分明;颔联一动一静,动静相谐。描写层次丰富。(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2023·山东潍坊)(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5分)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注武威,今甘肃武威。碛(qì)西:沙漠以西,这里指安西都护府。太白:指金星。古人认为太白星主管西方,在某种情况下能预示敌人的败亡。13.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行人少”写出了火山炎热,而那正是赴军必经之地,征程的艰难显而易见。B. 第二句意在表现马之神勇和一往无前的气概。以鸟喻马,表现马之迅疾及地之辽阔。C. 第三句运用夸张,给人更加庄严、威风的感觉,“太白西”写出了都护行营的遥远。D. 这首诗没有直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是对征程进行了想象和描写,不落窠臼。14. 请简要赏析诗歌最后一句的意蕴。(3分)【答案】13. B 14. 字面意思:一声号角响起,军营的天就亮了。蕴含的深意: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敌军,使西域重见光明,边地安定。【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B.第二句写一匹飞马掠野而过,向火山扑去。可见那骑者身手是何等矫健不凡。以鸟形容马,不仅写出其疾如飞,又通过其小,反衬出原野之壮阔。这就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蕴的赏析。从字面解析,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诗人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联系上句“太白”出现所预兆的,这句之含蕴比字面意义远为深刻,它实际等于说: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据此作答。(2023·四川成都)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过摩诃池(其二)宋祁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东海不为田?(选自景文集卷二十四)【注】争教:怎么能让。1. 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是否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关于“仙湖”景象的描绘?请结合本诗,简说观点及理由。(2分)2. 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诗人“过摩诃池”时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分)A.乐 B.叹 C.伤【答案】1. 不符合,因为本诗描绘的摩诃池景象冷落、衰败。 2. B。 作者因昔日的热闹场面变为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的衰败景象而感叹历史变迁的必然。【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和比较阅读的能力。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对摩诃池曾经的景象特点概括为“仙湖”,描绘了摩诃池曾经“桃花灼灼,杨柳依依,水波潋滟”的胜景;本诗由前两句可知,摩诃池已不见了帛饰栏杆的船,而是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的衰败景象,曾经的繁华热闹变成了如今的冷落、衰败。所以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不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关于“仙湖”景象的描绘。【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在经过摩诃池时,所看到的是摩诃池冷落、衰败的景象,不见帛饰栏杆的大船,只见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眼前的衰败景象与曾经的热闹繁华形成了巨大反差。再由诗的最后两句“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东海不为田”可知,诗人感叹兴衰的更替也是必然的,历史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怎么能让东海之水不化为田呢?这眼前的摩诃池引起了诗人内心无比的感慨。所以本题用“叹”更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故选B。(2023·四川德阳)(二)古诗词鉴赏(7分)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注:太乙,终南山的别称。21. 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近天都”极写其高大雄伟;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B. 颔联写近景。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淡淡“青霭”,“青霭”似有若无,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 的广阔空间。C. 尾联叙事。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又用“隔水问”的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深寂静。D. 这首诗游踪清晰可见。诗人远望终南山,人在山外,然后诗人已身在山中,接着登顶,最后准备投宿,人还在山中。22. 请赏析“阴晴众壑殊”一句。(4分)【答案】21. A 22. 这句描写出诗人俯瞰在天气变化下,山中的众多沟壑都显出独特的形态。“众壑”与上句中的“中峰”相呼应,突出了终南山的雄伟壮大,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解析】【21题详解】A.“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在首联中未体现。故选A。【22题详解】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意思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分野中峰变”一句表现了终南山从北到南的辽阔,游山而有这样的认识,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也是尽收眼底的全景。“众壑”和“中峰”两个词语,突出终南山的雄伟壮大。用天气变化不定时雨时晴,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令人赞叹;表达诗人对终南山的喜爱赞美之情。(2023·四川遂宁)10.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6分)晚次乐乡县唐·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呜。【注释】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野成:指野外驻防之处。断:断绝,消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噭(jiào)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1)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3分)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3分)【答案】(1) 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登幽州台歌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诗人放眼四围,“野戍荒烟断”写出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古木平”写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诗人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描写画面时要突出景物全部被夜色所吞没的特点。【(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征途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异乡孤征的凄凉,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愁。登幽州台歌写法粗犷,“独怆然而涕下”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直抒胸臆,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本诗则恰恰相反,笔法细腻,情景交融。如诗歌用一个设问句“如何此时恨”来引出抒情主人公的愁绪,但并没有点明为何而愁,而是用夜色中传来的声声猿鸣作答。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含而不露。纵观全诗,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连起来的,结构非常完整。(2023·四川自贡)(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注】卢纶(739年7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