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
资源ID:94703456
资源大小:17.6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1.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文本解读: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它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九月,秦、晋 两个大国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心胸和爱 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2、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文中体现的人物特点。关注烛之武退秦师前后发生的事,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文 章内容。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反复诵读,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 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4、文化传承与理解:思考历史叙述中透露出的思想观念,理解文中所说的“礼”,深入认识春秋时期军事、 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并思考其当今价值。教学重点疏通文意,赏析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并思考其当今价值。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 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 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 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 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姓姜,氏丘,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 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 孔子(前551-前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 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 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2、历史背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度形成分别以晋、楚为首的两大阵营。“千乘之国”郑国遭遇秦、晋两强夹攻。 郑国被围攻的原因是“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无礼于晋”指的是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出亡至郑国,郑文公 未以礼相待。“贰于楚”一一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 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晋国在城濮之 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因此与晋国结怨。城濮之战后,晋文 公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当时属郑地)大会诸侯,郑国也参加了。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 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前来,因此诸侯共同谋划讨伐郑 国。鲁僖公三十年春,晋国已向郑国出兵,但仅仅是试探性的(根据左传-僖公三十年的说法,是“观 其可攻与否”只是年九月,晋国联合秦国时郑国形成合围,郑国这样一个“千乘之国”陷入了 “摄乎大国 之间”的境地,而且已是兵临城下,危在旦夕。秦国当时也要争夺新权,也需要向外扩张。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 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犷张的愿望,所以,秦、 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3、题解烛之武是郑国大夫。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养马的长官),大 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低偻,步履蹒 跚。一一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退:使.撤退。秦师:秦国的军队。这篇文章讲的是郑国老臣烛之武运用自己的外交才能使泰国退兵的事。二、字音检测fanqipangyizhuigongque氾南杞子逢孙佚之狐缱而出共其乏困阙秦以利晋三、初读课文,概括段意全文围绕“烛之武退秦师”的前后过程展开,共有四个段落:第1段:秦晋国郑第2段:临危受命第3段:说退秦师第4段:晋军撤退四、逐段细读,分析讲解1、第一段 原文:晋侯、秦伯国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沱南。 重点字词: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氾(fd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2、第二段 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重点字词:佚(yi)之狐:郑国大夫。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辞:推辞。犹:尚且。为:做。已:同“矣二语气词,了。用:任用。过:过错。然:然而。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3、第三段 原文: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 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庆之有? 既东封郑,义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 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重点字词:细(zhui):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既:已经。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舍:放弃(围郑)。行李:出使的人。共(gd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厌:通“履”,满足。肆:延伸,扩张。阙(que):侵损,削减。盟:结盟。戍:守卫。说:“说”同“悦”,喜欢,高兴。4、第四段 原文: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 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重点字词: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二易:代替。不武:不符合武德。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第二课时问题探究1、赏析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明确: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最终使之退兵,完成了一次出色的外交。游说特点:说辞虽短,却委婉谦恭,有理有据,动之以情,晓之于理。游说技巧:(1)以退为进:坦言郑国“知亡”,示弱臣服;(2)正反两方面分析利害得失:站在秦国的角 度,表现出处处为秦国着想,亡郑对晋有利,存郑对秦有利;(3)摆事实:用史实离间秦晋关系,点破晋 国对秦国的威胁。2、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明确:“晋侯、秦伯国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就指出,出兵国郑,是以晋文公为主。围郑的原 因:一是郑文公得罪了晋文公;二是晋文公打败楚国称霸主,郑文公还是暗通楚国。这两个原因都是跟晋 文公有关,跟秦穆公无关。“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分驻两地,所以烛之武去游说秦号公, 晋军不会知道,无从阻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秦、晋围郑,但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秦国出 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就为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同时,晋、秦 两国军队并未合兵一处,也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了有利条件。3、本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明确:例如,在交代秦晋囤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 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伏笔。“夜缝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 扎在一起,彼此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4、你最欣赏这篇文章中的哪个人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说明。明确:烛之武虽不满郑文公不看重他,但为了救国,还是用尽智慧去说服秦穆公,说明他以国家利益为 重,深明大义,是爱国志士;知难而上,夜缝而出,孤身入秦营,可谓勇士;富有智慧,机智善辩,是难 得的“辩士二佚之狐一“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他敢于直言进谏,也是荐贤举能的伯乐。郑文公肯听佚之狐的话,相信烛之武能退秦军;当烛之武一开始满腹牢骚且不愿受命时,陷入尴 尬境地的郑伯没有放弃,先是自责以抚慰烛之武的情绪;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 见其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知错能改,是一位有见识的君主。秦穆公从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听取了烛之武的建议,是一位善于决断、善谋利益的君主。晋文公“不仁不智不武”的“不战之论”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霸主风度。晋文公是依靠秦 国的力量取得国君的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别人,不仁:打郑国容易,与秦国交恶时机未到,失去 盟国,不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知恩图报以及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聪慧。作业完成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