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CI 073-2023 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docx
-
资源ID:94712926
资源大小:166.29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T_CI 073-2023 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docx
ICS 13.020.20CCS A 12团体标准T/CI 0732023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Guidance on green and low-carb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technology2023 - 06 - 05 发布2023 - 06 - 05 实施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发布T/CI 0732023目次前言 . II1范围 .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术语和定义 . 14建设原则 . 15建设规划 . 26建设领域 . 37运营管理 . 58评价评级 . 69长效机制 . 7附录 A(资料性)社区绿色低碳建设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 . 9附录 B(规范性)绿色低碳社区客观评价 . 10附录 C(资料性)绿色低碳社区评价报告表 . 12参考文献 . 14IT/CI 073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提出。本文件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协会、允能环境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邵超峰、陈思含、杨锋、毛国柱、魏子章、郝文静、鞠美庭、刘金鹏、杨娟、战雪松。IIT/CI 0732023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1范围本文件给出了绿色低碳社区建设规划工作内容及要求,提供了绿色低碳社区的建设思路、建设领域、运营管理,以及绿色低碳社区建设水平评价方法、评价流程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在城市新建社区、既有社区开展绿色低碳建设,也适用于绿色低碳社区建设的自我评价及第三方机构评价绿色低碳社区建设水平。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892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CJ/T 164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3.2社区 community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多种社会关系的生活共同体。来源:GB/T 20647.1-2006,3.1绿色低碳社区green and low-carbon community在边界明确的区域内,以绿色规划为统领,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利用资源,平衡发展需求与控制污染及碳排放问题,提高社区建筑、交通、家庭生活等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和削减区域内碳排放总量,具备了一定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3.3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可循环利用的能源的统称。3.4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s不同于传统地表供水和地下供水的水源,包括雨水、海水、建筑中水等。3.5中水reclaimed water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利用的非饮用水。来源:GB 50336-2018,2.1.14建设原则4.1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社区的建设将人放在核心地位,为居民生活提供最优服务。4.2因地制宜1T/CI 0732023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宜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建设措施和管理方法。4.3协调性绿色低碳社区注重绿色与低碳相协调,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将绿色发展原则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使用和服务等活动的全过程的同时,着重降低社区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4.4多元性绿色低碳社区建设需要各相关方,特别是社区居民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建设的决策、实施、管理和利益分享的全过程。4.5持续性绿色低碳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宜在保持建设规划执行的基础上,进行常态化自我检查与评价,持续改进和优化,以确保社区始终走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5建设规划5.1前期调研5.1.1调研内容社区调研需要关注与绿色低碳建设相关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识别社区所处的环境和文化,确定社区资源禀赋和主要特征,识别社区建设的相关方,从而明确社区绿色低碳建设的本底条件,有助于确定社区绿色低碳建设的优先领域。5.1.2资源环境禀赋调研社区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优势,包括但不限于:社区所在区域的区位环境和气候特点,如日照、风向、气温、降雨、气候灾害等;社区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如山川、河流、森林等。5.1.3社会背景调研社区的社会背景,包括但不限于:社区所在区域关于绿色低碳的法律和政策(包括限制型和鼓励型),社区居委会等管理机构、社区所在当地政府对绿色低碳社区建设的态度,以及对绿色低碳社区建设的承诺力度和理解程度;社区建设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居民构成、生活方式等;社区的组织主体(企业、公共机构、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等)及其对绿色低碳社区建设的理解和认同程度等;社区与绿色低碳相关的合作机构从事的与绿色低碳相关的工作,以及这些机构推行的与绿色低碳相关的准则或其他要求。5.1.4相关方期望和需求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走访、访谈、热线、座谈会等形式,对社区居民、社区范围内的组织主体(企业、公共机构、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等)、社区所在地与绿色低碳相关的行业协会、政府监管部门等绿色低碳社区建设潜在相关方的利益需求与诉求、建设中沟通和参与的形式与频率进行调研。5.2规划原则与方法5.2.1坚持绿色低碳设计。社区绿色低碳设计是对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具象性、战略性落实,规划社区建设必须遵循无污染、无危害、可循环利用的原则,从而体现出绿色低碳社区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5.2.2兼顾环境质量和物质需求。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体在追求经济高效、节约能源的同时更要保证其2T/CI 0732023生活质量,在规划时必须注意不能以牺牲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舒适性作为代价。5.2.3突出地方特色。规划时宜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充分利用社区当地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山川河流等景观,在将对原先社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改造降至最低限度的基础上对社区进行整体的规划,同时考虑纳入社区所在街镇区域主题特色元素,绿色低碳社区建设与各区域原有的历史底蕴、建筑风貌相融合,彰显当地特色。5.2.4发挥社区管理作用。编制规划时必须充分发挥社区的主体作用,软硬结合,既要设计严格的规章制度、注重社区环境管理,又要注重人文社会精神层面的培育和改造。5.3规划内容5.3.1目标及实施计划通过绿色低碳建设,使社区的环境更加绿色、生态更加和谐、运行更加节能、治理更加高效,社区治理主体发展充分、机制体制健全、要素保障到位,满足居民物质需求和环境追求。依据自身资源环境禀赋和地方政府要求,量力而行制定社区绿色低碳建设计划,识别社区绿色低碳薄弱环节,明确社区绿色低碳建设路径。5.3.2建设领域绿色低碳社区建设规划应以社区现有设计与建设为基础,基于“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协调性、多元性、持续性”5项原则,对社区的建筑、资源、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绿色低碳建设与改造,完善社区的运营管理体系,建立长效发展机制。5.3.3监测评价制度在规划中规范对绿色低碳社区评价与监测,实行动态化管理。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包括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建设阶段,在此阶段规划中需明确社区建设自我检查机制,对建设目标和实施计划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不断完善提高;第二阶段为运营管理阶段,在此阶段规划中需明确加入第三方评估,发挥第三方组织的监督作用,坚持用公平、公正的立场对绿色低碳社区建设成果进行全面、科学的监测评估,保证绿色低碳社区建设高效完成。6建设领域6.1建筑系统新建建筑设计和既有建筑改造需严格遵照国家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建筑宜利用绿色建材,采用新型绿色建造方式,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对既有建筑在供热制冷系统、照明系统、空调系统等方面进行节能改造,对老化的线路和年代久远的设备进行检测维修,预防电能过度损耗;根据太阳能资源条件、建筑条件和用能需求,保证建筑或设施结构安全、防火安全的前提下,在评估建筑屋顶、墙体、附属设施及市政公用设施上具备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的潜力后加装建筑光伏。倡导居民绿色装修,鼓励选用绿色涂料、家具、节水器和节电器等,指:对于居民用电器具,本文件仅涵盖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和燃气灶 6 种产品,节电器需满足国家相关能效等级 2 级及以上标准;节水器具指满足 CJ/T 164 等级要求的产品,具体指坐便器、小便器和水龙头等。注1:绿色建材是指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注2: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6.2资源系统6.2.1能源子系统6.2.1.1传统能源社区能源系统宜优先接驳市政能源供应体系。市政管网未通达社区的,建设集中供热设施,优先采用燃气供热方式,有条件的地区宜积极利用工业余热或采用冷热电三联供。采购高效节电器,选用3T/CI 0732023更加节能的设备设施,如采用带有人体感应装置的光源、利用自动控电系统远程遥控电灯等用电设备的方式提高电能利用率。对于公共区域用电器具,本文件节电器仅涵盖变压器、照明灯具、水泵、风机和电动机5种产品,产品满足国家相关能效等级标准2级以上的用电器具。6.2.1.2可再生能源社区应因地制宜地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配合储能、分布式供能等手段实现调峰填谷、源网荷储深度协同,整合形成社区微电网。鼓励社区根据资源禀赋及建筑需求,因地制宜推广各类可再生能源供暖技术。持续增加可再生能源供能占比,使社区能源结构清洁化,从源头减少碳排放量。社区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但不限于:光能、风能、水能等发电,满足路灯、公交车站棚、自行车棚、停车场棚等用电需求;地热能、空气热能、生物质能等供热,解决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用能需求。6.2.1.3能源管理平台社区宜建设能源管理系统,用于社区能源数据监测、统计分析,在能源数据综合集成的基础上,实现对能源利用的有效监控及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社区能源利用率,最终构建成安全、稳定高效的智能化能源管理平台。6.2.2水资源子系统6.2.2.1给排水设施加强供水管网管理,建立居民小区内供水管网、排水管网、公共用水设施、公共用水计量设施分布图,定期对用水管网、设备进行巡视检查,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建立用水系统巡视检查及维修保养记录。6.2.2.2节约用水对公共区域节水设备进行改进,加强用水计量器具配备;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绿地改用微喷、滴灌、喷灌技术,合理安排绿化的灌溉次数及用水量;在公共区域张贴节水标识,增强社区居民节约用水的意识。公共区域节水设备指满足CJ/T 164等级要求的产品,具体指坐便器、小便器和水龙头等。6.2.2.3非传统水源利用系统统筹建设非传统水源利用系统,构建社区循环水务环境。合理完善雨水收集、利用、控制系统,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举措推进海绵化改造和建设,结合社区地形地貌进行竖向设计,在绿地、道路广场等新改扩建过程中合理推广雨水渗滞、调蓄、利用等设施,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外排,推进就地消纳,就地利用。利用建筑中水时,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出水水质应根据不同的用途,满足相应的国家现行水质标准,当前社区内中水回用主要是通过绿化浇灌、道路清洗和景观调蓄等方式进行。6.3公共设施系统6.3.1出行子系统社区宜建立路网微循环,推行网格式道路布局,实现社区与周边路网有效衔接,优化社区出行道路与城市主干道接驳设计,提高社区交通通达度。在交通路网建设中尽可能采用透水铺装,采用多孔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材料促进雨水渗入地面,降低社区洪涝风险的同时,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鼓励步行出行,加强步行的可达性与连接线;建设自行车交通网络,合理规划自行车停放区域,推广自行车出行。在社区基础条件允许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注:透水铺装是一种具有全透水或半透水结构路面的铺装体系。按照面层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和透水路面砖(板)铺装。6.3.2碳汇子系统4T/CI 0732023社区宜合理布局和建设各类绿地,增加荫下公共活动场所、小型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增加社区公共绿地面积,推广立体绿化,充分利用墙壁、屋顶、棚架等栽种攀缘植物,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碳汇。在增加绿化面积时,宜:充分应用本地植物,构建符合本地气候特色的自然生态系统;推广乔灌草绿化模式,在有限土地面积中尽可能提升叶面积,增加绿量。6.4环境保护系统6.4.1水环境子系统社区中水处理工艺流程应根据中水原水的水质和用水的水质、水量、使用要求及场地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且中水处理系统必须设有消毒设施。采用中水用于景观环境用水时,其水质应符合GB/T 18921的规定。社区内水环境宜达到相应水环境功能区水质标准要求,无黑臭水体。6.4.2声环境子系统社区宜加强对内部电梯、水泵、变压器、供热制冷、通风等公用设施噪声治理,如在楼梯间内布置吸声材料、管网系统安装衬垫等;在社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推广噪声监测显示屏,鼓励建立噪声控制公约,通过居民自治方式,协商解决社区噪声问题。6.4.3废气处理子系统社区宜加强对于油烟净化处理的要求和管理;在社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设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显示系统,实时监测社区空气质量。6.4.4固体废物处置子系统社区宜鼓励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优先采用社区内资源化的处理方式,从社区层面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社区应根据居民生活消费习惯和垃圾成分特点,科学布局社区内固体废物的分类收集网络,在住宅楼下、广场、停车场等公共区域设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合理安排社区内垃圾处理系统,预留垃圾中转、预处理场地空间,减少垃圾长距离运输;有效衔接市政固废处理系统,配备标准化的分类收集箱等设施。有条件的社区可设置专门的岗位,以实现社区垃圾高效、专业化分类、回收利用和处理。社区内固体废物资源化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设立旧物交换站,商场、超市等以旧换新服务点;建设厨余、园林等垃圾社区化处理设施;鼓励支持专业回收企业或资源再生利用企业在社区布置自动回收机等便捷回收装置。7运营管理7.1组织制度安排社区宜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居民自治机制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体作用,统筹协调居民委员会、社区内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绿色低碳社区建设。成立绿色低碳建设领导和管理小组,制定适合本社区的绿色低碳发展策略、实施计划和具体措施,建立覆盖整个社区的管理体系,制定绿色低碳建设管理制度,明确各主体责任和义务,建立社区绿色低碳建设目标责任制。鼓励成立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巡查工作。建立社区公众参与机制,发挥居民的监督作用,保障居民权益,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绿色低碳社区建设。7.2日常宣传教育社区宜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制度,加强培训,完善对绿色低碳文化的宣传场所及设施设置。基于社区目前的工作组织基础和已建立的渠道、模式,通过宣传教育促进社区居民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内化于心,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外化于行,形成富有特色的社区绿色低碳文化。具体可开展以下活动:利用社区、街道公众号、宣传栏、黑板报等载体发布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口号和标语;编制发布社区绿色低碳生活指南;5T/CI 0732023组织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等专题讲座;开展绿色低碳知识竞赛活动;开展绿色低碳家庭、个人评比。7.3智慧化管理社区宜建设绿色低碳运营智能化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居民住宅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管理系统,推动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通过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效信息技术实现社区从基础建设、运营管理到综合服务的全方位智慧化管理。搭建社区积分商城互动平台系统,鼓励居民从“衣食住行”全方位长期坚持绿色低碳生活。“衣食住行”全方位绿色低碳行为主要包括:“衣”:参与旧衣二手交易、回收活动,购买可持续原料生产的衣物;“食”: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实施光盘行动,餐厨垃圾分类弃置;“住”:节约用水、用电,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行”: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出行。8评价评级8.1职责分工社区在完成绿色低碳建设后可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绿色低碳社区评价评级工作,在评价时应组建审核组,由其负责评价过程中的各项事宜,成员人数宜不少于3人,并包含1名(含)以上高级职称的专家。8.2流程概述绿色低碳社区评价包括评价启动阶段、评价实施阶段和跟踪反馈阶段,评价流程见图1。图1绿色低碳社区评价流程图8.3启动阶段8.3.1组建审核组,确定审核组组长及成员。8.3.2由审核组初步审核社区提交资料文件,并编制评价计划和方案,明确评价时间、地点、人员及其他相关要求,指导参评社区进一步完善相关证明材料的准备工作。6分数等级特征60(含)70分(含)一星级绿色低碳社区()社区已具备绿色低碳发展基础,需进一步明确合适的创建路径。7085分(含)二星级绿色低碳社区()社区已基本实现绿色低碳技术覆盖,满足居民日常绿色低碳生活所需,仍需针对薄弱环节重点突破。85100分(含)三星级绿色低碳社区()社区绿色低碳创建水平较高,已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循环体系,已基本以人为本、协调、智慧、多元、持续的绿色低碳模式。注:得分低于60分的社区为非绿色低碳社区。满意度主观评价系数十分满意(满意度为10分)1比较满意(8满意度10分)0.9满意(6满意度8分)0.8一般(4满意度6分)0.7注:基于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居民满意度低于4分的社区为非绿色低碳社区。T/CI 07320238.4实施阶段8.4.1召开评价启动会议:审核组介绍评价工作事宜;社区介绍绿色低碳建设开展基本情况并提交参评材料,材料应包括社区基本情况、绿色低碳措施介绍及相关证明材料。8.4.2组织现场考察并开展主观评价:审核组进行实地考察核实,并随机走访参评社区住户,参考附录 A 开展满意度调查。由审核组走访、回收问卷并统计测算,主观评价系数对照表见表 1。表1主观评价系数对照表8.4.3按照附录 B 执行客观评价:审核组结合参评社区提供材料及实地考察核实结果,对照附录 B 计算社区客观评价得分。8.4.4审核组按照公式(1)计算得到综合评分结果。𝑆 = 𝑆𝑜 × 𝐶𝑠 ··········································································· (1)式中:𝑆 综合评分;𝑆𝑜客观评价得分;𝐶𝑠主观评价系数。8.4.5审核组按照参评对象的综合评分将评价结果划为 3 个等级,分别是一星级绿色低碳社区、二星级绿色低碳社区和三星级绿色低碳社区,并出具正式评价报告表、认定证书,评价报告表格式参见附录 C。评价等级划分如表 2 所示。表2绿色低碳社区建设等级8.5跟踪反馈阶段8.5.1绿色低碳社区评估结果应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8.5.2基于绿色低碳社区建设的持续性进行定期评估(3 年为宜),并以最新评估结果进行公示。9长效机制9.1多元化参与社区可通过参与企业、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发起的绿色低碳相关活动,做出行动承诺,找寻自身在绿色低碳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针对性制定改进计划。社区可参与的活动主要包括以下类型:加入绿色低碳相关国际国内倡议;参加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组织的绿色低碳行动计划;为所在城市的绿色低碳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对策建议。9.2定期审查7T/CI 0732023社区绿色低碳建设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可对其建设和运营工作进行定期审查。审查时可关注以下内容:与建设相关的社区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社区绿色低碳建设的评价信息;与相关方的有关沟通;持续改进的行动。8T/CI 0732023A A附 录 A(资料性)社区绿色低碳建设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A.1基本要求绿色低碳社区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是考察社区居民对社区绿色低碳建设、管理、服务等是否满意的重要措施。问卷调查表宜使用表A.1,由审核组或社区组织的志愿者发放、回收,有效问卷数量应达到社区入住户数的50%。问卷的调查对象原则上为在参评社区居住时间满6个月年满16岁以上的居民。A.2计算方式社区绿色低碳建设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中每项问题满分为10分,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得分依次为10分、8分、6分、4分、2分。表A.1 社区绿色低碳建设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社区名称_年龄_性别_社区居住时间_填写完成本问卷大约需要5分钟,非常感谢您对社区绿色低碳建设的支持!1.您对所住社区的公共场所干净整洁度是否满意?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2.您对所住社区的绿化是否满意?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3.您对所住社区的用水、用电情况是否满意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您对所住社区的噪声环境是否满意?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5.您对所住社区的污水处理是否满意?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6.您对所住社区的垃圾处置是否满意?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7.您对所住社区的房屋建筑质量(采光、隔音、管道等)是否满意?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8.您对所住社区的房屋建筑密度是否满意?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9.您对所住社区的交通系统(道路、停车位、充电桩等)是否满意?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10. 您对所住社区的公共交通条件(共享单车、公共汽车、地铁等)是否满意?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11. 您对所住社区的综合服务设施(社区便民服务站、物业服务站等)是否满意?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12. 您对所住社区关于绿色低碳的宣传是否满意?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13. 您对所住社区整体是否满意?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14. 其他问题与建议(不纳入考核)9评价内容指标要求分值1.建筑系统1.1建筑内节电器具普及率,计分如下:(1) 节电器具普及率80%,得4分(2) 50%节电器具普及率80%,得2分(3) 节电器具普及率50%,得0分41.2建筑内节水器具普及率,计分如下:(1) 节水器具普及率80%,得4分(2) 60%节水器具普及率80%,得2分(3) 节水器具普及率60%,得0分41.3建筑绿色建材使用率,计分如下:(1) 绿色建材使用率70%,得4分(2) 40%绿色建材使用率70%,得2分(3) 绿色建材使用率40%,得0分42.资源系统2.1可再生能源应用,社区每实施一项措施记3分,该项满分为9分92.2社区公共区域生活节电器具普及率,计分如下:(1) 节电器具普及率90%,得4分(2) 80%节电器具普及率90%,得2分(3)节电器具普及率80%,得0分42.3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社区每实施一项措施得2分,该项满分为6分62.4社区绿化灌溉应采用滴灌或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得3分32.5社区公共区域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计分如下:(1) 节水器具普及率90%,得4分(2) 70%节水器具普及率90%,得2分(3) 节水器具普及率70%,得0分43.公共设施系统3.1社区有设置自行车及行人专用的绿道,得3分33.2社区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得3分:(1) 社区出入口距离公交站点步行距离500m(2) 社区出入口距离地铁站口步行距离800m(3) 有规划的共享单车停车区33.3社区设置有电动车、电动汽车充电桩,每项得2分,该项满分为4分43.4社区绿地率,计分如下:(1) 社区绿地率40%,得4分(2) 25%社区绿地率40%,得2分(3) 社区绿地率25%,得0分43.5社区绿化覆盖率,计分如下:(1) 社区绿化覆盖率60%,得4分(2) 30%社区绿化覆盖率60%,得2分(3) 社区绿化覆盖率30%,得0分43.6社区本地植物物种种类比例70%,得2分23.7社区容貌整洁、卫生良好,无暴露固体废物和废水乱排等现象,得4分43.8本年度小区内无雨洪涝情,得3分34.环境保护系统4.1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计分如下:(1)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90%,得4分(2) 80%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90%,得2分(3)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80%,得0分4T/CI 0732023B B附 录 B(规范性)绿色低碳社区客观评价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评价指标和加分项,其中基础评价指标分值总计为100分,附加项指标分值总计为20分。绿色低碳社区客观评价评分表见表B.1。表B.1 绿色低碳社区客观评价评分表10评价内容指标要求分值4.2设置固体废物社区就地处理设施,得4分44.3设置旧物置换或回收利用设施,得3分34.4社区设置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得2分;污水处理后进行中水再利用,得1分,该项满分为3分34.5制定并公示噪声污染控制公约,得1分;在广场等公共区域设置噪声监测显示屏,得2分,该项满分为3分34.6在广场等公共区域设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显示屏,得2分25.社区运营与管理5.1社区制定绿色低碳建设规划,得2分,制定绿色低碳建设实施方案,其中有明确负责人及职责,得2分;制定年度总结计划,得1分,该项满分为5分55.2建立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至少每季度举办一次环保低碳志愿者活动,得3分35.3有固定宣传绿色低碳的场所和设施,至少每季度发布一次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得3分35.4编制宜居低碳生活指南,得3分35.5社区定期开展绿色低碳宣传教育活动,每举办1次,得1分,该项满分为2分26.附加项6.1社区内有建筑满足GB/T50378标准,得3分36.2建设并运行智慧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得5分56.3搭建并运行社区积分商城互动平台,得5分56.4获得过国家级、省市级表彰的社区,如生态社区、绿色社区、零碳社区等,市级以上表彰得2分,市级表彰得0.5分,该项满分为3分36.5其他绿色低碳创新措施,每项得2分,该项满分为4分4T/CI 073202311社区名称评价年度报告日期社区基本信息客观评价指标要求得分1.建筑系统1.1建筑内节电器具普及率,计分如下:(1) 节电器具普及率80%,得4分(2) 50%<节电器具普及率80%,得2分(3) 节电器具普及率50%,得0分1.2建筑内节水器具普及率,计分如下:(1) 节水器具普及率80%,得4分(2) 60%<节水器具普及率80%,得2分(3) 节水器具普及率60%,得0分1.3建筑绿色建材使用率,计分如下:(1) 绿色建材使用率70%,得4分(2) 40%<绿色建材使用率70%,得2分(3) 绿色建材使用率40%,得0分2.资源系统2.1可再生能源应用,社区每实施一项措施记3分,该项满分为9分2.2社区公共区域生活节电器具普及率,计分如下:(1) 节电器具普及率90%,得4分(2) 80%节电器具普及率90%,得2分(3) 节电器具普及率80%,得0分2.3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社区每实施一项措施得2分,该项满分为6分2.4社区绿化灌溉应采用滴灌或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得3分2.5社区公共区域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计分如下:(1) 节水器具普及率90%,得4分(2) 70%<节水器具普及率90%,得2分(3) 节水器具普及率70%,得0分3.公共设施系统3.1社区有设置自行车及行人专用的绿道,得3分3.2社区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得3分:(1) 社区出入口距离公交站点步行距离500m(2) 社区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