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T_CI 072-2023 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docx

    • 资源ID:94713298       资源大小:134.35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T_CI 072-2023 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docx

    ICS 13.020.20CCS A 12团体标准T/CI 0722023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Technical guide for evaluation of green and low-carbon rural construction2023 - 06 - 05 发布2023 - 06 - 05 实施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发 布T/CI 0722023目次前言 . II1范围 .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术语和定义 . 14建设原则及要求 . 25建设规划 . 26建设内容 . 37建设技术 . 58评价及评级 . 79长效机制 . 10附录 A(资料性)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评价报告编写提纲 . 12附录 B(资料性)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评价报告格式 . 13附录 C(资料性)乡村碳排放测算方法 . 14参考文献 . 16IT/CI 072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提出。本文件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南开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邵超峰、战雪松、杨锋、李晓华、毛国柱、师荣光、鞠美庭、陈思含、刘金鹏。IIT/CI 0722023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1范围本文件提供了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建设规划、建设内容、建设技术、长效机制以及对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评价及评级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绿色低碳乡村的规划建设与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T 27774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 通则GB/T 32150-2015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 41152-2021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低碳发展水平评价导则GB/T 51255-2017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乡村 village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3.2绿色低碳乡村 green and low-carbon countryside在保证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及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以清洁发展、低碳发展、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调整乡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乡村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优化能源资源的结构及循环利用,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及制度创新,完善乡村治理模式等途径,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发展型的乡村。3.3碳排放 carbon emission在特定时段内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以质量单位计算)。来源:GB/T 32150-2015,3.6,有修改3.4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一次能源的一类,在一定程度上,地球上此类能源可在自然过程中再生。注:此类能源包括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来源:GB/T 32910.4-2021,3.33.5绿色交通 green transportation满足交通需求,提高交通效率,使交通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的交通体系。1T/CI 0722023来源:GB/T 51255-2017,2.0.5,有修改3.6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设施。来源:GB/T 50378-2019,2.0.13.7绿色产品 green product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或者危害小、资源能源消耗少、品质高的产品。来源:GB/T 33761-2017,3.13.8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建设原则及要求4.1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效推进,贯彻与落实,节省资源成本的使用,确保在合理利用的过程中有效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未来的经济的快速发展。4.2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乡村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发展定位、产业基础等因素,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科学确定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目标,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内外兼修。4.3数字化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过程中可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乡村管理的数字化。4.4参与式利益相关方宜积极、有效地参与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决策、实施、管理和利益分享的全过程。4.5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过程中将人放在核心位置,在追求资源环境保护与最小化碳排放的同时,为人的生活提供最优服务。4.6持续改进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过程中坚持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在保持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策略长期执行的基础上,持续改进和优化,以确保乡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5建设规划5.1前期调研5.1.1开展乡村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包括查清社会、经济、技术、生产、资源、环境及乡村体制等方面的基本情况。5.1.2分析绿色低碳乡村建设阶段。评价分析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所处阶段,采取相应措施。5.2规划设计原则与方法5.2.1保护乡村资源和环境与乡村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保证乡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提高乡村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率。5.2.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开发乡村资源。保证绿色低碳乡村发展速度与规模建立在经济实力与实际2T/CI 0722023执行能力相匹配的基础之上。5.2.3突出重点、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保证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规划涉及全局,各部门做好专业细分规划,同时把握制约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发展的最大影响因素。5.2.4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同步提高。力争在少投入、不投入的情况下,科学设计、规划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路径。5.3规划内容5.3.1乡村布局规划。科学化的乡村布局规划应以乡村实际情况为基础,开展有效的空间规划设计,尽可能满足村民生活需求,同时为后续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打好基础。5.3.2乡村产业规划。结合乡村实际发展情况,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开发绿色低碳产业,改善乡村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经济,形成规模化的乡村主导经济产业,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乡村经济的双赢局面。5.3.3乡村低碳建设规划。以特定技术为依托,由所在地区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与低碳技术支持,对全新的低碳技术引进并广泛普及,全面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低碳技术应用体系。5.3.4乡村生态规划。在严格依照自身原始生态标准衡量的基础上,进行乡村区域生态的保护与控制,增加乡村碳汇,同时对村域生态格局进行构建,主要涵盖乡村人居环境生态化改造、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绿色生活设施规划与生态产业发展模式规划四个方面。5.3.5乡村科技发展规划。重点围绕“三农”领域中心工作,在“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引领下,突破农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农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增强乡村科技实力。5.3.6绿色低碳工程项目规划。建立健全低碳能源工程、低碳种植、养殖功能规划系统,开发绿色食品加工工程,同时创建低碳乡村科研基地和研究所,与相关大学或专家联盟,共同开发、启动并实施乡村各个绿色低碳工程项目。6建设内容6.1绿色低碳工作体系建设6.1.1发挥政府部门职责,以绿色低碳为目标,强化各级组织作用,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健全政府主导、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6.1.2将“双碳”政策目标要求与乡村绿色低碳管理措施纳入到乡村基层党员定期培训学习工作体系。6.1.3政府部门积极带动乡村创业带头人落实可持续生产理念,树立榜样,让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的理念在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庄建设发展中形成共识与认同。注:可持续生产指既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又不危及子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环境生产相互适应、相互平衡的生产,其核心是对每一种产品的产品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生产设施、市场销售以及废物产生和处置等都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要求,都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6.1.4引入“绿色低碳”技能型人才,开展对外对内的示范宣讲、沟通交流,提升乡村推进低碳发展理念实施与管理能力。6.1.5政府积极鼓励各种非政府组织及相关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到乡村绿色低碳建设工作当中。6.1.6立足于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实际要求和预期成果构建碳排放量标准,以便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导向性作用。6.2农业绿色低碳发展6.2.1强化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耕地质量建设,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推行节水型灌溉技术等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减排效果,为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奠定良好基础。6.2.2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施,强化减量增效;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整治农业白色污染,提升农业包装废弃物多样化处理水平。6.2.3构建农业绿色供应链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绿色转型、能源损耗减少和产品全值化利用;探索发展绿色低碳流通,引导绿色电商发展,降低流通成本和资源损耗;广泛宣传与普及低碳农产品理念,以销促产,实现低碳生产理念贯穿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的产业生产链与运输链整个过程。6.2.4推进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发展。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推动农业、食品加工业等产业融合,建设一3T/CI 0722023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绿色低碳农业产业园区,带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6.2.5深入挖掘乡村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服务及文化产业。6.2.6改善农业管理增加碳汇。通过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人工种草和草畜平衡等农业管理中常用的手段,提高农田和草地固碳增汇的能力。通过提升农田草地中有机质,增加吸收温室气体和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实现农田碳源到碳汇的转变,达到固碳增汇的效果。6.2.7加快农业碳交易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碳汇产品的研究研制和标准化体系创建,创新农业碳交易产品形式,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业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碳交易市场制度与法规体系。6.3乡村能源低碳转型6.3.1加快构建绿色、多元的乡村能源体系。逐步形成以电为中心、其他能源配合发展的能源供应与消费体系。6.3.2推进农作物秸秆、林业废料、禽畜粪便等乡村生物质能源多元化利用。大力推广生物质燃料清洁取暖、生物质燃烧发电技术,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液化天然气、沼气利用。6.3.3加强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以绿色低碳、经济高效为基本原则,大力支持地热能、太阳能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撑乡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乡村电网的能级。6.4乡村绿色低碳生活打造6.4.1加强宣传引导,倡导可持续消费。鼓励引导村民自觉使用环保包装袋,自觉选用绿色建材、绿色设备、绿色产品,让绿色消费成为一项自觉行动。注:可持续消费是指提供服务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6.4.2建造绿色低碳建筑。充分利用既有保留建筑,以低碳方式进行乡村建筑设计与建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6.4.3依靠科技实现乡村绿色低碳的生活新模式。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乡村供气、供暖、供电等方面的应用。6.4.4推进乡村污水处理,合理确定排放标准,推动乡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6.4.5推广低碳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创新完善乡村公交网络,进一步在城乡融合中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鼓励村民采购新能源交通工具,增设充电桩,减少有害气体排放。6.5乡村生态环境建设6.5.1制定生态环境规制措施。通过刚性约束,防止乡村建设无序发展,低端扩张。6.5.2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推动乡村产业生态化,乡村生态产业化,完善生态产品市场创建与运行,健全绿色价格机制等行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6.5.3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补偿激励村民采取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保护行为外部性的内部化。6.5.4提高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通过设置生态公益岗位安排村民参与生态管护、组建生态建设专业合作社吸收村民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形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乡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6.5.5引导农民践行生态环境友好行为。通过宣传教育、将环境卫生、生态保护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村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5.6增强广大乡村地区草地山林及田野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充分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生物的固碳作用。6.6数字乡村建设6.6.1健全完善多元协同机制。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推动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结合各种信息技术成果,积极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基层党组织管理成效,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化、透明化。6.6.2完善碳交易体系。通过大数据技术运用在农业产业碳汇的核算研发和具体实施中,逐步推进广大乡村的碳汇进入碳交易体系。6.6.3合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互联网等技术搭建多功能新型服务渠道。利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4T/CI 0722023技术减少固有公共服务方式下的人工数量,降低成本投入。6.6.4构建城乡协同发展的数字联动体系。为城乡之间在物流、商流以及信息流等方面的高质量连通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推动城市中的公共服务资源尽可能覆盖到乡村。6.6.5强化落实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在提升村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生态意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建立起文化自信。6.6.6完善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所需数据。针对各种数据资料展开更加深层次的挖掘以及分析工作,推动乡村决策的科学转变。6.7乡村科技创新引领6.7.1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取得新突破。积极与相关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力争在基因组学、作物杂交育种理论、预防兽医学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取得新突破,支撑更多绿色低碳核心技术实现“从 0 到 1”的原创性突破创新。6.7.2形成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科技力量。完善各级各类农业创新主体、平台布局和功能定位,建设一批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培育一批涉农科技领军企业,重点培养农业农村科研杰出人才。6.7.3不断增强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和服务能力。壮大专业化社会化科技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院校面向一线科技服务作用。6.7.4加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不断健全农民培训教育制度,不断完善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相互衔接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格局。7建设技术7.1绿色低碳生产技术7.1.1农业绿色投入品研发。研发系列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业绿色投入品,培育高效优质多抗新品种,加大环保高效肥料、农业药物、生物制剂、微生物饲料、节能低耗智能化农业装备等绿色投入品研发和新制剂创制。7.1.2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技术。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宜坚持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科学选择与集成运用相关技术,如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全量处理利用技术、大田作物生物培肥集成技术等。7.1.3农业节水技术。传统型节水技术、农户型节水技术、社区型节水技术是目前农业节水技术的三种主要类型,在三种节水技术中,农户型节水技术主要以留茬免耕保墒技术、应用抗旱品种、地面管道、地膜覆盖等技术为主;传统型节水技术以平整土地、畦灌技术为主;社区型节水技术主要包括渠道衬砌、地下管道以及喷灌、滴灌等现代节水技术。在利用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提高作物水分高效利用的同时,保证粮食稳产增产。7.1.4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持续推广应用高效配方施肥技术、有机养分替代化肥技术、施肥机械深耕等为主的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推行统防统治、作物有害生物高效低风险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与科学用药等为主的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有效地实现农田的化肥农药源头减量。7.1.5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是指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与动物健康而采用的养殖技术,该技术强调禁止兽药、激素的滥用,主张以绿色健康的方式饲养食源动物,实现提高畜牧产品质量,保证国民食品安全的重要应用技术,有助于畜牧业的长远发展。7.1.6农业机械装备与智能化技术。开展主要农作物、特经作物、畜禽水产养殖装备及关键部件研发创制,创制薄弱环节农机装备,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快设施化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应用,支撑引领现代农业生产少人化和智能化。7.2绿色低碳产业技术7.2.1发展绿色产后增值技术。绿色产后增值技术主要包括农产品低碳减污加工贮运技术与农产品智能化精深加工技术两方面。其中农产品低碳减污加工贮运技术主要包括绿色农产品质量检测控制技术、新型绿色包装材料制备技术等;农产品智能化精深加工技术主要包括过敏原控制技术、超微细粉碎技术、食品加工副产物高效回收技术等。7.2.2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大力推进农产品、农兽药等污染物残留动态监测与质量安全风险评估,5T/CI 0722023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挖掘农产品营养品质特征指标,构建品质评价与分等分级标准体系,为科学指导生产、正确引导消费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7.2.3种养加一体化循环技术模式。种养加一体化循环技术模式可将种植业与养殖业进行有机结合,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及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可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推广应用规模化种养结合模式(猪沼菜/果/茶/大田作物模式、猪菜/果/茶/大田作物模式、牛草/大田作物模式、牛沼草/大田作物模式、渔菜共生养殖模式)与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稻虾/鱼/蟹种养模式、牧草作物牛羊种养模式、粮菜猪种养模式、稻菇鹅种养模式)。7.3清洁能源技术7.3.1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大力推进核能、太阳能、风能等低碳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应用,进一步加大清洁能源装机量,提高低碳清洁能源在乡村能源消费中的比例。7.3.2新型电力系统开发。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要能源,智能电网、新型储能、分布式能源相互融合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核电、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消纳利用能力。7.3.3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加强研发推广成型燃料高效低成本生产设备与清洁燃烧技术,实现生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燃烧污染物排放。7.4废弃物处理技术7.4.1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主要有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工业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等 5 种途径。通过进一步研发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技术、全株秸秆菌酶联用发酵技术、秸秆成型饲料调制配方和加工等技术,做好秸秆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7.4.2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畜禽养殖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粪污收集、处理、消纳等方面。首先新建、改扩建养殖场宜采用干清粪技术,从而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产生量;其次,采用雨污分流技术减少污水产生量;最后,通过臭气控制技术减少畜禽粪便的臭气外溢。通过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减少粪污对环境的污染及有害气体影响。7.4.3生活有机垃圾的处理工艺技术。创制农业农村生活垃圾与其他有机废弃物协同处理技术及装备,研发推广乡村有机垃圾集中处理技术装备及模式。在工艺技术利用中,可采用高浓度的二级联合厌氧进行发酵,利用有机垃圾生物降解特点,提高垃圾降解率。设置相应的资源化设施,将生活垃圾转化为能源满足乡村生活需求。7.5低碳住宅技术7.5.1绿化系统低碳技术。通过加强建筑场地合理的环境绿化系统设计、屋顶绿化系统设计与垂直绿化系统设计,有效降低建筑所处区域内碳排放。7.5.2能源供给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应用技术等新兴的能源技术,同时加强能源储存技术、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等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7.5.3围护结构低碳技术。加强包括围护结构节能材料与节能技术、遮阳技术以及楼地面技术等相关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通过综合运用外墙的隔热保温技术、多层复合式墙体以及 Low-E 镀膜隔热保温技术等可以实现墙体能耗的低碳化。同样在门窗中通过使用中空玻璃、Low-E 镀膜玻璃、断桥型节能门窗以及复合材料制作的节能门窗都可以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7.5.4建筑设备低碳技术。加强住宅给排水系统、通风空调系统、制冷供热系统、配电照明系统以及冷暖供给终端设备系统等建筑设备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7.5.5运用管理低碳技术。科学的运用管理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能源使用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在建筑运营管理过程中加强楼宇自动化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低碳技术的应用。7.6污染治理技术7.6.1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我国当前针对农用地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以及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其中,生物修复技术、原位土壤修复技术、综合修复技术、环境功能修复材料、设备化的快速场地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成为发展趋势。7.6.2乡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我国常见的乡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包括 AAO、MBR 膜生物反应器、人工湿地、曝气生物滤池、化粪池等以及基于以上工艺的一体化处理装置、组合工艺。根据不同地区的水体排放要求、排放水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污水处理技术,以此实现乡村生活污水经济高效的处理。6T/CI 07220237.6.3乡村改厕及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推广乡村厕所粪污处理与庭院、大田利用技术装备和模式。开展寒旱等特殊区域乡村改厕及粪污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创新,研发低成本、易维护、高效率的乡村改厕技术设备。7.6.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开展流域尺度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和入河变化规律研究,创建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评估模型和可视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决策平台。对于已产生的污染通过一些沟、渠、塘和收集系统等,对农田径流和排水进行有效地收集并处理农业面源污染物。我国常见的面源污染末端治理技术主要有人工湿地、景观绿化、物理过滤池、氧化沟、人工湿地稳定塘、重力沉沙过滤池技术等。7.6.5大气环境治理技术。主要针对大气污染扩散性较强的特征,在区域层面通过利用气态物质、固体颗粒物监测技术对大气污染进行有效监测,提高监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并立足国土空间全域视角管控与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推进生态全要素、系统性保护,改善地域气候条件。7.7农业数字化技术7.7.1农业大数据技术。该技术又分为大数据获取技术(RS、无人机、探测、定位等技术)、数据清洗技术(统计学、模型、算法技术)、大数据关联分析技术(模型、算法、参数技术)。农业大数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可为农业生产者、农产品经营者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决策能力。7.7.2农业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分布式账本,共享数据库,防篡改、防伪造、改进流程服务,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目前,区块链+农产品溯源、区块链+农村金融、区块链+农业保险均有成熟案例。7.7.3农业数字资源全息构建技术。通过农业数据标准技术、农业数据全息获取技术、农业多物理量建模技术、农业时空数据融合技术对自然资源、生产资源、社会生活资源进行全息构建,实现乡村数字世界与农业农村物理世界地对等映射。7.7.4精准监测和精准预警技术。在监测上,能实现整体、实时、动态、多维、多方位;在预警上,能精确到大小、多少、范围、程度、强度、时序,实现农业管理过程精准有效。7.7.5农业全产业链信息监测技术。应用农业传感器、无人机技术、信息采集终端、遥感等各类信息获取技术,对农业生产、流通、市场等全产业链信息进行精准化、动态化、标准化采集,具有对全产业实现实时监测、预报预警、风险防范多种功能,可有效提升产业安全水平。8评价及评级8.1评价基本要求8.1.1绿色低碳乡村的评价以乡村为评价对象,应明确评价乡村地域范围。8.1.2村民均遵守适用的环境保护、卫生、消防等法律法规要求。8.1.3近三年内,没有发生环境纠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或重大安全事件。8.1.4成立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制定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创建资料定期归档,档案专人负责管理。注:以上各项中一项不满足,不予评价。8.2评价方法8.2.1评价组织乡村在进行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后可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绿色低碳乡村评价和评级工作,评价机构组织绿色低碳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开展评审,并编写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评价报告,评价报告编写提纲示例见附录A,评价报告格式见附录B。8.2.2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是对评价内容进行评分的主要手段,在评价过程中可使用一种评价形式,也可使用多种评价形式的组合形式。主要评价形式有:文件审核:对所提供的审核文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审核文件是指在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评价过程中,被评价的乡村相关方根据评价要求需提供的自我声明、相关文件、证件或7序号评价内容评价要求分值评价方式1碳排放与碳抵消碳排放(计算方法见附录C)区域人均碳排放量3.5吨CO2/(人·年)。2文件审核2碳抵消购买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1文件审核3农业生产农业资源实施最严格耕地资源保护,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实行特殊保护。2文件审核4按照GB 15618要求,管控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1文件审核5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植绿为辅,保持山体绿化率95%。2文件审核6统筹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加快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2文件审核7无乱砍滥伐树木现象,保护野生动植物,无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行为,保护并修复湿地和其他可以净化水体的自然系统,保持原生态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2文件审核现场核查8面源污染大力推进废旧地膜回收网络体系构建,积极探索回收处置机制,实现农用农膜、肥料包装物、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95%。2文件审核9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与秸秆露天焚烧督查工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2文件审核现场核查10全面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用有机肥、缓释肥;肥料施用符合NY/T 496的要求,化肥利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文件审核11全面实施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全面采用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科学用药,合规购药,无使用禁用的农药行为。农药利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文件审核12按GB 18596的要求排放畜禽养殖场污染物;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92%,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100%;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利用后尾水达标排放;不使用农药进行清塘、清涂。2文件审核现场核查13农业产业探索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农业观光采摘产业、休闲研学体验产业等产业形式。1文件审核现场核查14村域内规模农产品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定。2文件审核15加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仓储物流,形成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开发。1文件审核16注重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一批知名度高、信誉度好的特色农业品牌。2文件审核17形成典型低碳生态农业模式如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1文件审核现场核查18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建设数字田园,发展智慧农业。1文件审核19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划定安全区域,设置电动车充电场所。2文件审核现场核查20乡村创建绿色低碳的道路系统,打造通达怡人的慢行网络,营造步行友好的情况。1文件审核现场核查21节水节能公共场所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使用LED、太阳能路灯等节能灯具。2文件审核现场核查22公共场所变压器、制冷等设备维护良好并符合相关节能要求。1文件审核T/CI 0722023证明等材料,所有证明文件都应为盖章的纸质文件,提交的证明文件应充分说明指标内容,指标内容有数值和比例计算要求的,应提交相应计算说明;现场核查:评审专家组赴各绿色低碳乡村现场,实地勘察乡村情况,获得乡村第一手资料和创建报告中没有体现的有关补充信息,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问卷调查:根据评价对象设定调查对象的范围和数量,并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在规定的回溯时限内回收调查问卷,并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对评价内容进行评分。8.3评价指标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表1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8序号评价内容评价要求分值评价方式现场核查23给水排水给水管网完善,水质达标。1文件审核24排水沟渠密闭,排水通畅,实现雨污分流。1文件审核25根据村落地形和农户的分布,采用集中处理或分散处理或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并有专人维护,优先选用生态工艺进行处理。2文件审核26能源结构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地区光伏、风电等分布式能源发展,持续推进乡村电网的能级;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的家庭覆盖率达100%。2文件审核现场核查27推广秸秆等生物质热解能和沼气能源。2文件审核现场核查28生活方式绿色居住应用绿色建筑的新技

    注意事项

    本文(T_CI 072-2023 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docx)为本站会员(馒头)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