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市城市人口规模专题研究报告.docx

    • 资源ID:94728681       资源大小:2.05M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市城市人口规模专题研究报告.docx

    城市人口规模专题研究专题 XX市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专题研究目 录1. XX市人口发展现状与特征11.1 范围界定11.1.1 XX市域11.1.2 XX中心城区11.2 人口统计口径确定21.3 人口发展现状31.3.1 市域总人口31.3.2 市域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31.3.3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41.4 人口发展特征51.4.1 人口增长特征51.4.2 人口流动特征71.4.3 人口结构特征92. 人口发展背景和趋势122.1 全国和西部地区人口发展背景122.1.1 全国总人口将于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后缓慢下降,但部分省份将提前122.1.2 西部地区常住人口会总量增加,占全国比例少量下降132.1.3 全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将集中在国家级和以省会为中心的重点城镇群142.2 关中城镇群人口发展态势152.2.1 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152.2.2 关中城市群是西部地区集聚人口的核心区域之一162.2.3 关中城市群人口总量规模将适度增加,城镇人口将大规模增长172.3 XX市人口发展趋势182.3.1 已迎来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2020年前后进入户籍人口自然负增长182.3.2 市域的净流入人口将逐步增加192.3.3 人口机械增长和内部流动加大,重点集中在城镇密集区203. 市域总人口预测213.1 相关规划预测结果213.2 各种预测方法预测213.2.1 综合增长率法213.2.2 就业增长弹性系数法233.2.3 预测结果254. 市域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264.1 相关规划预测264.2 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动力264.3 各种方法预测274.4 综合预测结果285. 中心城区人口预测295.1 本规划对XX的城市定位295.2 中心城区人口发展趋势295.3 各种方法预测295.3.1 综合增长率法295.3.2 区域平衡法305.4 综合预测结果3133人口发展与城镇化进程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体现,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专题旨在通过对XX市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从而对全市总人口、城镇化水平和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进行预测,为认识和把握XX市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提供借鉴,为科学合理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依据。XX是位于全国十四个重要城镇群之一的关中城镇群内,与成渝城镇群一起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发展地区,XX的人口发展和分布受到国家和关中城镇群人口变动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格局影响很大。因此,本专题将对全国人口发展背景和关中人口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在大区域的人口发展基本趋势下,再对XX市人口发展进行预测。1. XX市人口发展现状与特征1.1 范围界定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求,本专题将XX市人口规模确定分为二个空间层次进行分析,即XX市域总人口和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1.1 XX市域即XX市所辖行政管辖范围,包括3区(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9县(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太白县、凤县),面积18172平方公里。1.1.2 XX中心城区2007年XX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82.96平方公里,共包含120个社区和88个行政村,分别为:渭滨区金陵街道、经二路街道、清姜街道、姜潭街道和桥南街道的全部地区,马营镇的2个社区及廖家沟、温泉、郭家、永清、朴南、朴东、朴西、旭光、明星、东星、郭家崖、凉泉、下沟13个行政村,石鼓镇的1个社区和王家河、石坝河、赵家庄、相家庄、党家村、石嘴头6个行政村,神农镇的益门堡、茹家庄、姜城、陈家村4个行政村,高家镇的桑园圃、三合、孔家庄、巨家、符家、塔稍、厥湾、高家8个行政村,八鱼镇的凤凰头、聂家湾、淡家村、清庵堡、范家崖、孙家滩、姬家殿7个行政村;金台区的西关街道、中山西路街道、中山东路街道、群众路街道、电子街道、东风路街道、十里铺街道、陈仓镇的全部地区,金河乡的岳家坡行政村;陈仓区的虢镇12个社区和五一、西秦、土桥、贾家崖、东堡、北堡、西堡、南堡、高家塄、光芒、大众、水莲寨、屈家村、李家崖14个行政村,及千河镇的冯家嘴、陈家崖、魏家崖、黄贺、司家崖、底店、北坡、李家堡、高南、三星10个行政村。图1-1 2007年XX中心城区地域范围资料来源: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心城区现状图1.2 人口统计口径确定国内关于本地人口主要有三种统计口径,一是公安部门户籍人口口径,即本地人口为户籍人口;二是国家统计局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口径,本地常住人口为本地户籍人口加上在本地连续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再减去离开本地连续半年以上的户籍人口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第七条:人口普查,采用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常住地进行登记。一个人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 下列人口应当在本乡、镇、街道普查登记: (一)居住本乡、镇、街道,并已在本乡、镇、街道办理常住户口登记的人; (二)已在本乡、镇、街道居住半年以上,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以外的人; (三)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 (四)普查时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常住户口待定的人; (五)原住本乡、镇、街道,普查时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暂无常住户口的人。 ;三是建设部城市人口统计口径 关于印发<市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下设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和人口规模核定工作规则>的函(建规函199998号):“报请核定的城市人口规模是指建成区内实际居住人口之和,由三部分组成:A. 非农业人口;B. 农业人口;C. 暂住期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本地城市人口为在本地建成区内的户籍人口加上在建成区内暂住期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三种统计口径差异的关键在于,离开本地连续半年以上的户籍人口(以下简称外出人口)和在本地连续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以下简称外来人口)是否计入本地人口。针对XX的实际情况,本专题认为从城乡建设用地、设施利用等城乡建设角度而言,采用常住人口作为市域总人口和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外来人口计入市域总人口、而外出人口不计入市域总人口,符合一人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的原则,且XX作为关中城镇群的重要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西部地区人口集聚的重要地区,自1990年代以来XX均属于人口净流入地区表明XX具有相当的人口集聚能力。在城镇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净流入人口对城镇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需求。1.3 人口发展现状1.3.1 市域总人口XX市域面积18172平方公里,2007年末常住人口为375.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375.6万人,户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7人,高于陕西省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2人的平均水平。XX市区面积354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8.4万人,其中户籍非农人口64.4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0人。其余9县户籍人口为237.2万人,其中户籍非农人口为30.1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2人。表1-1 2007年XX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分布区县常住人口(人)户籍人口(人)土地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渭滨区403000415799728571金台区3787003729933291134陈仓区5997005955912517237市区小计1381400138438335743873凤翔县50820050786701179431岐山县465300462329855541扶风县468200468223751623眉县308200308237863357陇县25380025378502418105千阳县129600129638959135麟游县8810088060160655凤县102400101446318732太白县5180051795278019合计3757000375576318172207资料来源:户籍人口来自XX市公安局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常住人口来自陕西统计年鉴2008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评估推算1.3.2 市域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XX市域总人口为36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08.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9.6。2007年末XX市户籍人口为375.6万人,户籍非农业人口为94.5万人,人口非农化水平为25.2。参考以上数据并结合实地调研,确定2007年XX市总人口为375.7万人,城镇人口为150.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0。1.3.3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按照建设部关于印发<市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下设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和人口规模核定工作规则>的函(建规函199998号)的统计口径,XX中心城区城市人口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现状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之和。2007年底,XX市中心城区的城市人口为85.9万人,其中中心城区的户籍非农业人口为62.7万人,占73.0;户籍农业人口为15.2万人,占17.7;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为8万人,占9.3。表1-2 2007年XX中心城区城市人口分布地域社区或村委会城市人口(万人)小计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暂住人口合计120个社区,88个行政村85888862711415177480000渭滨城区57个社区,38个行政村4013923022986909430000金陵街道全部,6个社区41889418890经二路街道全部,10个社区57767577670清姜街道全部,10个社区64281642810姜潭街道全部,10个社区32976329760桥南街道全部,18个社区86532865320马营镇部分,2个社区,13个行政村,即廖家沟、温泉、郭家、永清、朴南、朴东、朴西、旭光、明星、东星、郭家崖、凉泉、下沟503541648033874石鼓镇部分,1个社区,6个行政村,即王家河、石坝河、赵家庄、相家庄、党家村、石嘴头12614159411020神农镇部分,4个行政村,即益门堡、茹家庄、姜城、陈家村50462664780高家镇部分,8个行政村,即桑园圃、三合、孔家庄、巨家、符家、塔稍、厥湾、高家8907578850八鱼镇部分,7个行政村,即凤凰头、聂家湾、淡家村、清庵堡、范家崖、孙家滩、姬家殿1102645610570金台城区51个社区,26个行政村3228652520753079040000西关街道全部,8个社区,5个行政村36204305845620中山西路街道全部,4个社区,2个行政村23009207912218中山东路街道全部,7个社区,2个行政村30347291751172群众路街道全部,4个社区,4个行政村35136308644272店子街道全部,6个社区19683196830东风路街道全部,12个社区54591545910十里铺街道全部,5个社区53910539100陈仓镇全部,5个社区,12个行政村286901217716513金河乡部分,1个行政村,即岳家坡1295300995陈仓城区12个社区,24个行政村134631727415189010000虢镇部分,12个社区,14个行政村,即五一、西秦、土桥、贾家崖、东堡、北堡、西堡、南堡、高家塄、光芒、大众、水莲寨、屈家村、李家崖1033567137131985千河镇部分,10个行政村,即冯家嘴、陈家崖、魏家崖、黄贺、司家崖、底店、北坡、李家堡、高南、三星21275137019905其中,中心城区的暂住人口根据上版总规、XX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7年XX市公安局及各区县分局暂住人口统计报表的汇总数据(其中公安局统计的暂住人口偏小),综合估算2007年末XX中心城区暂住人口约在8万人左右。表1-3 XX中心城区暂住人口分布数据来源暂住人口地域分布统计口径2001版总规2.0万主城区2.0万人居住一年以上2000年五普6.27万渭滨城区23802人,金台城区32850人,陈仓城区6000人在本乡镇街道居住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2007年公安局登记暂住人口3.5万全市47732人,其中渭滨区18172人公安局登记暂住人口,计算居住半年以上资料来源: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XX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XX市公安局及各区县分局暂住人口统计报表1.4 人口发展特征1.4.1 人口增长特征1、常住人口持续增长,但增长率逐步放缓XX市域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均呈持续增长态势,常住人口由1953年的155.2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6.3万人,52年间常住人口年均综合增长率为17.2,高于陕西省同期年均增长率16.0,反映了XX市作为陕西省重点发展地区,人口集聚能力较强。但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常住人口增长率已逐步放缓,降至10以下。表1-4 XX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增长年份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户籍人口(万人)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率()陕西省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1953155.27151.76(1952年)1964209.4927.6216.01(1965年)27.523.11982295.1719.2296.3018.818.31990332.2514.9330.2713.716.42000366.479.85357.607.989.482005376.305.31369.536.594.13资料清单:常住人口数据来自XX市第一至五次人口普查、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户籍人口数据来自统计年鉴,陕西省常住人口数据来自陕西统计年鉴20082、常住人口增长的主体在于户籍人口增长,外出和外来人口影响较小从第五次人口普查来看,XX市常住人口的主体是本地户籍人口,常住本地的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高达93.4,而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不到5。从建国来多次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查来看,常住人口年均增长与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相差不大。因而可以看出,XX由于地处西北内陆,就业吸引力较为薄弱,大规模吸引全国人口的能力不存在,市域常住人口的主体在于户籍人口。表1-5 2000年XX市常住人口户口登记地情况指标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户口待定和暂无户口合计人口335533314655031677606553594215比例93.35%4.08%0.88%1.69%100%资料来源:XX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3、户籍人口较快增长,自然增长是主要因素XX市域户籍人口呈持续增长态势,由1978年的286.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75.6万人,29年间户籍人口年均综合增长率为9.34,低于陕西省户籍人口同期10.69的年均综合增长率。从年度来看,自1990年以来XX市户籍人口年综合增长率在310之间,其中19902007年为年均7.59。图1-2 19782007年XX市户籍人口变化资料来源:XX市统计局,XX四十年,XX统计年鉴2000-2006XX市域户籍人口主要来自自然增长,19782007年市域户籍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8.67,多数年份在810之间。而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长率起伏较大,绝大多数年份呈现净增长趋势,29年间市域户籍人口年平均机械增长率为0.67。图1-3 19782007年XX市户籍人口增长率变化资料来源:XX市统计局,XX四十年,XX统计年鉴2000-20061.4.2 人口流动特征1、市域属于人口净流入地区,且中心城区具有相当人口吸引能力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的差额就是在本地居住的外来人口与迁出半年以上的外出人口之差值,本专题称之为净流入人口。净流入人口的多少反映了地区人口流入流出的平衡程度,也从侧面反映了本地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程度。XX位于西部地区少有的关中平原内,是西部人口集聚的重点地区,自1990年代起就成为人口净流入地区。近年来,随着全国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陕西省逐步成为少量的人口净流出地区,XX市的人口净流入比例略显下降。表1-6 XX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状况年份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净流入人口净流入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198229630002951700-11300-0.38199033027003322500198000.60200035759503664706887562.48200536952943763000677061.83资料来源:XX市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XX市2005年1%人口抽查公报 但XX市域内部人口流入程度差异较大,整体而言XX中心城区由于经济发扎较好,具有相当人口吸引能力。地处山区的麟游、凤县、太白则由于矿产开发而呈现人口净流入状态,平原区诸县则维持在人口平衡的状态。近年来随着XX中心城区产业扩散和周边地区产业园区兴起,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县的人口吸引力增强。表1-7 2000年XX市各区县人口净流入情况地区2000年常住人口2000年户籍人口2000年净流入人口2000年人口净流入比例()2005年人口净流入比例()渭滨区372964340883320818.60.1金台区369314339551297638.13.4陈仓区612283594525177582.92.6凤翔县494153498875-4722-1.02.3岐山县45552645290426220.61.8扶风县447098448817-1719-0.40.5眉县2961462954586880.2-0.1陇县246698246877-179-0.11.1千阳县123956124025-69-0.1-0.8麟游县874978456529323.44.0凤县1067149976569496.58.0太白县523574970626515.15.5合计36647063575950887562.41.8资料来源:江苏省XX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以市域内部的近程流动和省内的中程流动为主从XX市域人口流动情况来看,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常住本地的户籍人口 即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也在本乡、镇、街道的人口占市域调查人口的96,与2000年的93.4相比基本一致。即目前XX市域流动人口约为7左右,相比2005年全国11.3的人口流动比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其中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130628万人,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说明XX市域人口流动量较小,尚未进入移民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中国流动人口对城市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对稳定于10%以上的时期为移民时期,并提出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是流动人口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同时,市域各区县差异不大,说明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吸引力较为均衡。图1-4 2005年XX市各区县常住本地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资料来源:XX市统计局,2005年XX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从XX市实际调查来看,2007、2008年全部务工人员在70万左右,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50。其中,20的外出劳动力在本市内就业,30左右在陕西省内以西安为核心的地区就业,去省外的比例在50左右。也就是说,XX的劳动力以近程(市内)、中程(省内)就业有相当份额。表1-8 20072008年XX市劳动力转移就业地域分布情况年份本市本省省外合计务工人口所占比例务工人口所占比例务工人口所占比例务工人口2007年9851716.79%16410927.96%32425655.25%5868822008年14010522.22%17599927.92%31435349.86%630457资料来源:XX市劳动局,其中2008年为上半年统计数据1.4.3 人口结构特征人口结构状况对人口再生产和人口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国民经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因此,人口结构是人口专题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人口结构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本专题针对这次城市总体规划要求,重点分析了对城市人口发展规模有较大影响的三个方面,即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对人口自然增长有重要影响,受教育水平对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1、整体处在老年型阶段人口的年龄结构是以往人口变动的结果,也是未来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2005年XX市域总人口的少年儿童系数、老年系数和老少比分别为20.4、8.0和39.2,根据联合国制定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XX市已进入老年型社会,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在省内具有相对的劳动力优势。表1-9 2005年XX市人口年龄构成类型指标指标人口年龄构成类型标准XX市陕西省全国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少年儿童系数(%)40以上30-4030以下20.419.820.3老年系数(%)4以下4-77以上8.08.67.7老少比(%)15以下15-3030以上39.243.437.9类型判断老年型老年型老年型注:少年儿童系数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老年人口系数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老少比为65岁及以上人口数/0-14岁以下人口数,数据来自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由于目前XX市域劳动适龄和少年儿童人口占92左右,市域人口在近期还会继续增长。但伴随着198090年代生育高峰期人口在规划期内将进入老年,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此次规划修编过程中应得到充分的考虑。2、整体性别结构处于正常范围,但出生婴儿性别比严重持续失衡人口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它通常由性别比指标加以度量。对于一个社会人口状况而言,性别结构在其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它直接影响人口的婚姻、家庭和生育状况,与人口再生产、人口的分布、人均的迁移以及劳动力就业结构等其它人口结构有直接的关系。正常情况下,人口性别结构比(以女性为100)稳定在100左右,出生婴儿性别比(以女性为100)在103107之间。性别比过高或过低都不正常,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005年XX市人口性别比为101,与陕西省人口性别比接近(102),整体处于正常范围。但是,XX市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46,远高于正常范围,也高于2000年的初生婴儿性别比126。出生婴儿性别比严重失衡,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3、人口素质明显提升,高于全国和陕西省平均水平XX市人口受教育水平自1990年以来提升很快,文盲率大幅度下降,大学程度、高中程度和初中程度的人口数都有明显增加,人口素质提升明显。表1-10 19902005年XX市人口受教育程度年份每十万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大专及以上中专、高中初中小学合计男女1990 12049868255103057024.02000 29751326434674335978.364.1212.772005 52701427038001305345.132.327.97资料来源:XX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XX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比来看,2005年XX市每十万人拥有的大专及以上程度人口虽然稍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但中专、高中人口和初中人口都高于陕西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整体而言XX市人口素质较高,同时为应对XX未来快速发展和产业提升的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规划期内XX的重要任务。图1-5 2005年XX每十万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与陕西省和全国对比资料来源:XX市2005年1%人口抽查资料,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 人口发展背景和趋势2.1 全国和西部地区人口发展背景2.1.1 全国总人口将于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后缓慢下降,但部分省份将提前根据国家计生委的研究 引自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低于更替水平(2.1),比其他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提前半个多世纪跨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在未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要求把总和生育率在今后30年继续稳定在1.8左右。按此预测,全国总人口将于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13.6亿人和14.5亿人,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之后人口缓慢下降。我国不同地区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开展时间和执行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我国地区间出生率的差异,进而导致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差异很大。郭志刚等(2003)研究了分省的政策生育率,全国平均水平为1.465,但北京政策生育率仅为1.086,上海为1.06,而新疆政策生育率为2.366,宁夏为2.116,西藏则对政策生育率无限制。基本上,东部各省除海南外都低于1.5,西部省份均高于1.5。总体来说,不少省(市、自治区)将提前跨入人口自然增长负阶段。表2-1 东西部各省的平均政策生育率(按人口加权修正)地区政策生育率地区政策生育率地区政策生育率地区政策生育率全国1.465江苏1.060西部1.560(1.728)陕西1.514东部1.385浙江1.467重庆1.273甘肃1.559北京1.086福建1.481四川1.188青海2.104天津1.167山东1.453贵州1.667宁夏2.116河北1.592广东1.413云南2.006新疆2.366辽宁1.383海南2.137西藏无限制内蒙古1.602上海1.060广西1.527资料来源:郭志刚等,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转自罗淳、吕昭河等,中国东西部人口发展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其中,政策生育率1.0-1.3大致可对应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为主的地区,1.3-1.5大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与独女可生二孩政策混合区,1.5-2.0大致对应独女可生二孩政策与二孩政策混合地区,>2.0大致对应实行二孩及以上政策的地区。图2-1 19492007年全国总人口和自然增长率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1.2 西部地区常住人口会总量增加,占全国比例少量下降从19902005年全国常住人口的分省变化情况来看,东部沿海的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因经济发展水平较快而占全国比例有所增加,西部新疆、西藏等省份因出生率较高而占全国比例增加,中部和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占全国常住人口的比例在减少。但是,各省份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变化并不大,广东省为比例增加最多的省份,增加了1.5个百分点,四川为减少最多的省份,减少0.6个百分点。因而,说明全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各省所占比例不会有大规模变化。从西部地区来看,因西部各省份计划生育政策较为宽松,从1990年到2005年,西部地区常住人口总量依然保持增长,占全国比例仅下降不到1个百分点。在未来,由于西部各省份的计划生育政策、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及国内经济环境的调整,确定未来在以内需为重点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西部地区依然保持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会少量下降。表2-2 19902005年全国四大区域常住人口变化地区1990年2000年2005年常住人口(万人)所占比例常住人口(万人)所占比例常住人口(万人)所占比例西部地区3220228.40%3529427.88%3594727.49%中部地区3227928.47%3509727.73%3549127.14%东部地区3863734.08%4476135.36%4635535.45%东北地区99338.76%105998.37%107568.23%全国113368100%126583100%130756100%资料来源:全国和各省人口普查公报,其中全国因含现役军人,而各省统计不一,因而各地相加数据与全国总数略有误差。图2-2 全国分省(市、自治区)19902005年常住人口变动资料来源:各省人口普查公报2.1.3 全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将集中在国家级和以省会为中心的重点城镇群2007年末我国有设市城市655座,建制镇19249座,城镇人口5.9亿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4.9。根据我国过去20年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未来20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经验,判断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判断我国城镇化速度会稳定在年均增长0.81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城镇化水平在5558,全国城镇人口在8.5亿左右。即未来十年,是我国人口大规模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时期,将新增城镇人口近3亿人。人口流向仍然遵循由农村流向城市、由落后地区流向相对发达地区的基本规律。随着我国设施、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预计全国流动人口比例将保持在10以上并相对稳定。随着中国城镇群和城镇群的发展,流动人口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国家级城镇群,及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城镇群。据研究 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2015年以前沿海地区仍然会成为流动人口的第一目的地;20152020年沿海地区占流动人口吸纳比重趋于稳定,有所下降。中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流动人口的基本格局是2015年前后由人口的净流出区转化为流入流出基本平衡。图2-3 1952-2007年全国城镇化水平和人均生产总值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2 关中城镇群人口发展态势2.2.1 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基于国家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家于2000年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近十年来,从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农业扶持方面,西部大开发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在下一时期,西部地区面临着从“输血”到“造血”功能的转变,需要根据当地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等,因地制宜的吸引和整合生产要素并形成现实的产业支撑,逐步吸引资本和人才,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显现,区域发展格局已经从以单个城市为主体转向以城镇群的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城镇群成为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地区。从国家发改委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和建设部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两个国家级的区域规划中,都明确确定成渝城镇群和关中城镇群(或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地区。XX地处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镇群,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地区。表2-3 国家相关规划对西部地区发展要求国家规划西部地区要求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推进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加快建立分工合理、协作配套、优势互补的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鼓励南贵昆、呼包银、兰(州)西(宁)等区域依托交通干线,加快形成有特色的城市带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加强和完善区域和省域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城镇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镇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发展地区以南宁海口为中心的北部湾城镇群,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乌鲁木齐城镇群、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镇群,是我国参与跨国区域合作的主要地区引自: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建设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2.2.2 关中城市群是西部地区集聚人口的核心区域之一西部地区受特殊的地形地貌、经济组织方式等因素影响,很多省份缺少劳动力,劳动力向东部发达地区转移并不如中部地区那样大规模和高

    注意事项

    本文(市城市人口规模专题研究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鸥鸥)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