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文本.docx
XX市XX区XX镇XX村村庄规划文本(2013-2030)文本目录第一章 总 则1第一条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1第二条 规划依据1第三条 规划期限1第四条 规划范围1第二章 村域规划2第五条 总体发展目标2第六条 规划定位2第七条 村域人口规模预测2第八条 村域布局结构2第九条 村域用地汇总2第十条 村庄综合交通规划3第十一条 村域公共设施3第十二条 耕地、林地保护3第十三条 村域“三区”空间管制3第十四条 产业布局规划3第十五条 村域旅游规划4第三章村主要居民点规划4第十六条 人口与用地规模4第十七条 用地布局4第十八条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及指标5第十九条 基础设施规划5第二十条 竖向规划6第二十一条 绿化景观规划7第二十二条 综合防灾规划7第二十三条 环卫设施规划7第四章 整治规划7第二十四条 道路交通7第二十五条 建筑8第二十六条 绿化景观8第二十七条 给水排水8第二十八条 电力电信9第二十九条 村容村貌9第五章 近期集中建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10第三十条 住宅设计10第三十一条 近期集中建设区综合经济技术指标10第六章 规划实施对策及建议11第三十二条 规划实施建议11第三十三条 管理策略11第六章 附则11第三十四条11第三十五条11第三十六条1113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为指导思想,本次规划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村庄规划层面来说,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更加均衡发展,实现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达到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努力建设美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建设乡风文明、和谐舒适、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规划原则编制XX村村庄规划应当保护村落环境、耕地、草地、林地及河流;合理有效利用村庄空闲地,统筹安排建设用地和村民宅基地布局,适当引导迁并散居农户村落;合理配置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改善村庄人居环境。1、分类指导,因地制宜。2、节约用地,合理布局。3、注重特色,传承文化。4、保护生态,美化家园。5、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第二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11);3、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建村200036号文);4、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6、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8、XX省村庄规划导则(试行)(2011);9、XX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办法;10、XX市XX区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11、XX市XX区XX镇总体规划(2010-2030);12、XX市绿道网专项规划;13、XX村1:1000地形图;14、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第三条 规划期限本规划的期限为20132030年。近期:2013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30年。第四条 规划范围村域规划以XX村行政管辖范围为界,包含前社、后社、过湖3个自然村,总规划面积约4.8平方公里。村主要居民点包括前社和后社自然村,其规划范围即XX村村委会所在地,北和西两侧至木兰溪河岸线,南和东两侧至南部通村路,规划范围用地面积共计49.85公顷。第二章 村域规划第五条 总体发展目标本次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实现“生态优美、村容整洁、设施完善、低碳环保、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努力将XX村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管理文明有序、社会保障健全的新型农村社区和幸福家园。(1)经济发展目标:近期加强农业结构优化,生产水平提高,远期重点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效益显著,农民收入渠道增多。随着利农现代农业项目启动、政策的倾斜,至2015年,XX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将达到XX市沿海发达县市农民纯收入平均水平。至2030年XX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将达到XX城镇居民收入平均水平。(2)社会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使全村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公共设施内容和建设标准达到同期城市较高配置标准。农民文明观念提升、生活便利、文化体育活动丰富。(3)文化发展目标:完善村和居民点两级文化网络。抓好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侨乡文化的挖掘、现代文明素质教育和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XX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4)环境发展目标:加强农村垃圾、污水有效治理,房前屋后,村主次干道常年保持清洁卫生。家禽家畜圈养,农户庭院整洁,无乱堆乱放现象。农户自来水和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消灭旱厕。加强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建设XX生态休闲公园。(5)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加强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村庄编制导则要求,结合XX村的实际情况,以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前提,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进行相对独立的道路、给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础设施配置标准的城乡统筹。形成完善的现代低碳环保市政保障体系,各项技术达到同期国内领先水平。第六条 规划定位综合上述条件分析,XX村规划性质定位为:以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和生态观光旅游业为主的整治型美丽宜居村庄。第七条 村域人口规模预测(一)人口规模本规划确定村域总人口为:近期(2015年)末村域人口规模达到3296人;远期(2030年)末村域人口规模达到3760人。(二)用地规模规划XX村建设用地规模为42.32公顷,其中主要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36.2公顷,人均村庄建设用地规模103.43平方米。第八条 村域布局结构根据村域自然环境、适建用地分布、对外交通状况及现状产业特点,规划村域空间布局结构概括为“一心、一轴、一带、四片区”。“一心”指 村庄的行政、文化、活动中心,位于村庄中部。“一轴”指从过湖居住区至闻香寺形成的南北向村庄发展轴。“一带”指沿木兰溪形成的滨水景观绿带。“四片区”指北部的过湖居住片区、木兰溪南侧的山水宜居田园区、中部利农现代生态农业种植区、南部的林业涵养区。第九条 村域用地汇总类 别面积(ha)占村域总用地比重(%)现状规划现状规划建设用地32.76336.86.9其 中村庄建设用地31.164.686.51.0区域交通设施用地1.64.120.30.9区域公共设施用地00.70.00.1非建设用地447.2444793.293.1其 中发展备用地06.270.01.3水域15.5715.583.23.2农林用地431.67431.4289.989.9总用地480100第十条 村庄综合交通规划XX村道路规划方面,将沿木兰溪新建一条滨溪路,经过万坂村,通往XX市区,未来是村庄的主要交通道路,南部道路连接至滨溪路,形成环路。确定通村公路红线宽度为10米。同时与上位规划衔接,规划设计木兰溪滨水绿道。第十一条 村域公共设施(一)公共服务设施村域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布置在前社自然村及木兰溪滨水绿地,结合村部、老人活动中心、生态休闲公园设置,成为全村的行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观光接待等的综合服务中心。过湖自然村部分公共设施则共享西湖和后山村。另村庄东南侧有一闻香寺,规划结合利农现代农业及生态休闲公园开发休闲生态观光游,内增设停车场、景观石、花卉园等。(二)基础设施规划保留XX村南侧的山涧水作为主要居民点供水源,从现状高位水池引150MM的主干给水管供给XX村。过湖自然村用水与西湖村统一由西湖给水站供给。近期污水统一收集至本村规划污水处理站统一处理整村的污水,在村庄东侧规划一处人工生态湿地;远期污水集中排至木兰溪东侧沿岸的污水干管;过湖自然村污水结合西湖村污水系统排放;雨水就近向木兰溪排放。规划在通往南湖村道路一侧规划一处垃圾转运站,运至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第十二条 耕地、林地保护(一)耕地保护现状XX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大致位于分布于村庄建设用地外侧。XX村耕地保护的目标,是要实现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需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耕地的数量、质量保护并注重耕地环境质量的提高。(二)林地保护XX村现状林地主要集中于村域南部,XX村按照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需要严格实施林地用途管制,切实保护现有森林,引导节约使用林地,确保林地资源稳定增长。第十三条 村域“三区”空间管制规划将村域土地及空间资源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并根据不同的分区情况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措施。(一)禁止建设区该区域范围内原则上必须保持土地的原有用途,除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项目、管理设施外,严禁非农建设开发活动。包括以下区域:古建筑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河道木兰溪两侧防护蓝线退线范围内用地;具有重要景观价值的山体;坡度大于25%以上的区域。(二)限制建设区多数是资源环境较敏感区或工程地质较不适宜承受大规模的建设用地,以及由于建设条件尚未具备的用地空间。另外一部分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的限制未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包括生态重点保护区、农业生态景观区、古建筑建设控制区、绿化隔离地区等。限制建设区开发建设行为应科学合理地引导,建设用地选择应尽可能避让。该类型地区若有建设开发项目,必需经过科学严谨的规划并适宜当地的具体建设条件,与生态环境相和谐。(三)适宜建设区指村域范围内除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区域,一般为较为平整的、坡度较为平缓(小于10%)的用地。适宜建设区是村庄建设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其建设行为应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开发规模、开发强度和使用功能。第十四条 产业布局规划(一)总体规划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XX村将形成以现代化生态种植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将XX村打造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生态旅游度假村。(二)产业发展导向1、第一产业: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引进现代化水果种植技术,抓好以XX绿色无公害产品为主的特色品牌,培养XX龙眼、枇杷水果品牌,桂圆、荔枝干等干货品牌,使XX农业品牌不仅在XX、福州打响,还要把影响扩大到全省甚至全国;同时坚持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效益化发展。(2)第三产业:立边界、找特色生态观光旅游业:充分利用XX生态好、利农现代农业的引进,拥有果林资源、人文资源、古建筑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以现代化生态观光农业、古民居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生态观光旅游业。古民居和人文景观旅游业主要利用村庄拥有市级文保单位、优越的地理位置、木兰溪两岸绿带及生态休闲公园的建设和深厚侨乡、名俗、名人文化底蕴的条件,积极开展古民居、古厝、古街巷的参观浏览,和传统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侨乡文化以及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体验。利用利农现代农业发展农家乐、采摘乐等,将XX打造为周边城镇、XX市乃至XX省的旅游度假生态村。第十五条 村域旅游规划(一)旅游发展策略XX村旅游开发定位:立足XX,面向XX省、全国、国内外华人华侨,以古民居、名人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发展方向,集修学、体验、研究等多元化发展为一体的新型休闲度假旅游圣地。XX村旅游产业发展重点方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游、寻根谒祖游、修学旅游。(二)旅游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全面展示XX村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和农业自然景观是本次规划核心内容之一。XX村的旅游发展首先必须结合整个村落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总体布局,其次,应突出本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发展中的体现,由此,本次规划在结合整个村落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在旅游发展方面形成一环、四区、十点的旅游发展布局形态。第三章 村主要居民点规划第十六条 人口与用地规模1、人口规模预测综合人口自然增长及机械增长量的测算,XX村主要居民点人口规模为:近期(2015年)3063人;远期(2030年)3500人。2、用地规模由XX村主要居民点现状建设用地为28.49公顷,确定现状人均建设用地94.34平方米。并根据XX省村庄规划导则规定有关标准,确定XX村规划人均建设用地为103.43平方米。 3、村主要居民点建设用地平衡表用地名称面积(ha)占村庄建设用地(%)人均(m²/人)现状规划现状规划现状规划村庄住宅用地22.325.1978.27 69.59 73.84 71.97 公共设施用地2.893.7610.14 10.39 9.57 10.74 生产设施用地1.2704.46 0.00 4.21 0.00 交通设施用地1.995.56.98 15.19 6.59 15.71 工程设施用地0.010.020.04 0.06 0.03 0.06 绿地0.031.730.11 4.78 0.10 4.94 村庄总建设用地28.4936.2100 100 94.34 103.43 第十七条 用地布局(一)空间结构规划村庄空间结构规划力求保护和发展原有村庄形态的和谐美,巧于因借,灵活布置,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融。空间结构确定为“一环、一廊、两心、多节点”的放射型空间结构。(二)村庄住宅用地规划规划村庄住宅用地分前社、后社、滨河新区三个居住片区。(1)前社、后社居住区:主要是拆除建筑质量差及具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建筑,包括阻碍通道和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抗震要求、选址不安全或居民有拆除意愿等住宅和附属设施、其它设施,适度集中于周边重建;对于沿主街两侧及村庄外围,考虑到大部分建筑质量完好,规划居住建筑以保留为主;对旧区内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规划予以引导修缮。规划西南侧用地作为村庄近期拆迁安置用地,按照村民的居住生活习惯,新建住宅安排以综合式住宅,每栋建筑基地规模为167.6。在满足日照、通风、消防等技术要求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2)滨河新区:主要位于村庄北侧沿溪,作为远期新村新建区,以新建建筑为主,新建住宅安排以双拼式住宅,每栋建筑基地规模为110-112。另外对建筑外墙整治以当地民居建筑风格统一。规划村庄住宅总用地面积25.19公顷,约占村庄总建设用地的69.59%。(三)公共设施用地规划(1)保留现状村部大楼、卫生室和农家店。另在村部设置村邮所、广播室、消防指挥室。(2)规划XX中学为初级中学,占地1.6公顷,规划将其北侧用地作为学校的发展用地,规划初中30个班,小学36个班。XX中学主要服务于木兰溪南侧的村庄。(3)规划在村庄西北入口处新建艺术馆、展览馆,兼旅游接待中心,占地3580平方米,内含入口休闲广场和停车场。主要是展示XX村名人名画、村庄的发展等。(4)规划将在中学北侧新建一幼儿园,占地面积493平方米,将原幼儿园改造为老人活动中心,与观音亭、新兴社等形成村庄的另一个公共中心。(5)规划在村庄中部,即黄玉恒老宅东侧新建一集贸市场,占地414平方米。(6)规划整治观音亭、新兴社、存养堂、畏所岩、三一堂、明心祠、戏台等公共场所,周边形成较开放的空间,不仅可作为元宵等民俗活动的集散空间,还可作为村民日常休闲的公共空间。(7)结合村道路、考虑服务半径,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设置31处垃圾收集点,6处公厕,作为本村环境卫生治理的重点内容,并于通往南湖村道路边规划一处垃圾转运站,运至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3.76公顷,占总用地10.39%。(四)交通设施规划主要划分为“村干路村支路巷路慢行道”主要道路规划一览表道路级别道路名称红线宽度(m)建设性质村干路环路10米新建、拓宽村支路旧街、新街7米新建、拓宽巷路5米新建、拓宽慢行道3米新建、整治第十八条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及指标XX村庄规划新区建筑密度宜控制在26-35%,容积率宜控制在0.7-1.0,建筑高度不宜超过18米,绿地率不低于30%。 第十九条 基础设施规划(一)给水及消防1、给水方案规划近期由XX村南侧的给水站(高位水池)对全村进行统一供水,远期条件成熟时村庄用水接入华阳自来水厂。消防用水与生活用水为同一水源,并利用木兰溪设置消防用水取水点。2、水量预测用水量预测采用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法,按居民生活用水定额0.15m3 /(人d)计算,预测得XX全村最高日综合用水量974t/d,则人均最高日综合用水量为185.5 L/ d。3、水源水源近期由现状XX村给水站提供,水厂规模为550 t/d;远期接华阳自来水厂,从DN350管径接入。4、管网布置规划由1根DN150干管引入村庄给水干管,在村庄主干道上形成环状网,后以枝状管沿村庄道路布置给水管向住户供水;旧村区尽量利用现状给水管道,部分反应给水管偏小的区域可根据规划扩大给水管。村内消防用水标准按同一时间火灾次数一次,一次灭火用水量20L/s。消防给水、生活给水共用一个管道的形式供给;旧村区消防用水由木兰溪抽水以及村内水塘提供消防用水。(二)排水1、排水体制:本区排水体制为雨水、污水分流制。2、雨水处理系统 旧村内保留现有沟渠用于雨水排放,并就近排入水体。规划对沟渠进行修缮、疏通,形成完善的雨水排放系统。对于部分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区域应敷设雨水管网,雨水就近排入溪流。 新村雨水管网原则上布置在道路的中心线底下,雨水管道沿道路布置,合理采用了最小覆土深度与最小埋深。管道接入点、连接处、转折点、变坡点及直线段每隔2540米均应设置检查井。在村庄主要道路,应设雨水口,雨水口间距为2550米。3、污水量预算:本村庄平均日污水量为552吨/日。4、污水处理设施远期接入区域市政污水管道。近期污水处理设施,位于村庄东部,处理规模为600 m3/d,占地面积约1500m2。XX村污水处理站均结合规划新建的人工生态湿地,建议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或污水资源化处理设施或高效生态绿地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污水处理,处理后尾水可农业灌溉或达标排放。(三)电力1、用电负荷预测规划测算XX村主要居民点实际用电负荷为8452.5KW。2、供配电系统布局本规划区用电电源规划来自XX镇变电站。规划将梳理现有管线,确保线路安全、有序。供电线路的布置尽量沿公路和区内道路,为减少占地和投资,宜采用同杆并架的架设方式,配电线路一般布置在道路的南侧和东侧以减少交叉、跨越和对电信线路的干扰。配变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原则配置,根据用电容量计算和用地布局,主要居民点内设置6个三相柱上变压器,容量为315kVA。4、照明规划每一路灯电源点的供电半径为500m左右,而规划区长度在300m左右;因此在巷道的路灯电源点要求设置在街区周边的道路上,市政道路的路灯线路要求埋地敷设。5、线路敷设村内的电力线路要求采用外套碳素螺纹管埋地敷设。但对于宽度2m的街巷可考虑架空敷设。10千伏线路采用YJV22交联聚乙烯绝缘铠装电力电缆,低压线路采用YJ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电缆敷设方式为穿炭素螺纹管(或电缆沟)埋地敷设。(四)通信1、固定电话业务量预测预测规划区内固定电话需求量为962门。2、广电业务量预测预测规划区内广电业务需求量为962个终端用户。3、通信设施(1)规划一处通信交接机房(接入网机房),机房使用面积预留30 m2,容量为900门。(2)建议在村委会内设置片区广电机房(接入网机房),建筑面积按10-20 m2预留,容量为900个终端用户,信号接自乡广电中心。4、通信管网通信线路尽量采用下地的敷设方式,预留移动、联通、广电、电信通讯孔数,规划的通信管道容量最小为4孔。(三)管线综合规划规划区近期给水、污水等管线采用直埋敷设,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管线采用架空布置。规划区远期给水、污水等管线采用直埋敷设,10kV电缆采用管沟敷设,低压电缆采用直埋敷设,通信管线采用混凝土管块暗埋敷设。各种管线均平行道路中心线平行敷设,各种管线与建筑物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为:电力给水电信有线电视污水。地下管线相互交叉时,各种管线垂直方向的相互关系从浅到深一般次序为:电信有线电视电力给水污水。第二十条 竖向规划(1)由于XX村主要居民点地形大体坡度较平坦,在满足道路排水要求的前提下,道路纵坡控制在0.3%-8.0%之间。(2)根据地面排水的要求,各建筑室外地坪标高至少高出宅前道路标高0.2米,室内地坪标高至少高出室外地坪标高0.2米。(3)当用地自然坡度大于8时,宜规划成台阶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联接,土质护坡的坡比值应小于或等于0.5,砌筑型护坡的坡比值宜为0.5-1.0。第二十一条 绿化景观规划规划以现状滨江、农田、山体整体景观为背景,布局上强调将现有水系、寺庙、公共建筑等共同纳入本区绿化景观系统,近期重点建设滨水绿道及生态休闲公园。整体形成生态和人文景观网络,展示地方文化,体现乡土气息,留住山水风光,提升村庄形象,使“村、水、田、园、民居”有机融合,形成村在景中、景中有村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景观系统。第二十二条 综合防灾规划(一)抗震规划 1、对新建、扩建工程必须严格按照基本烈度七度进行设防。 选择对抗震有利地形进行建设。特别是生命线工程、重要公建。 所有工程设计、施工、验收,都必须按抗震要求的有关规范执行。 2、提高生命线工程如供水、供电、通信、救护中心等设施的抗震能力,以利于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和居民生活的尽快恢复。低密度用地和空地如学校、公共绿地、停车场、广场,应考虑作为紧急避难场所。 (二)地质防灾规划 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地质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地质环境,尽最大可能减少地质灾害损失,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开发建设时应避免大挖大填,应按规范进行挡护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各类建设用地安排应以可靠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为依据。工程建设应尽量避让不良地质,消除地质灾害安全隐患。(三)防洪排涝规划木兰溪流域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防山洪标准为10年一遇。排涝标准近期采用10年一遇暴雨24小时排完,远期考虑提高至20年一遇。(四)消防规划 本规划区的同时火灾次数为2次,每次灭火用水量为10L/S计。市政消防采用沿道路铺设室外消火栓,为保证消防供水要求,规划区内担负消防任务的给水管道管径不应小于DN100,同时沿主要干道布置室外消火栓,其最大间距120m,保护半径不大于150m,消火栓应尽量布置在交叉口附近。第二十三条 环卫设施规划村庄整治应实现垃圾及时收集、清运及粪便无害化处理,村庄按人口的1-2配备1-2个卫生保洁员。预测本区生活垃圾排放量为0.35吨/日。规划在通往南湖村道路边规划一处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收集至此,在转运至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75米,在各地块合理均匀设置。公厕服务半径500-800米,规划在休闲公园起点处新建六处公共厕所。第四章 整治规划第二十四条 道路交通道路路面宽度及铺装形式应满足不同功能要求,有所区别。旧村道路以改造拓宽为主。具体规划措施如下: (1)村庄干路村庄外环路,规划红线宽度10米。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形式,两侧配置行道树、花圃。清除两侧垃圾,统一种植灌木、花卉,空间较大的则配置乔木、景观小品等。在村庄南部的东西向道路北侧规划新建一条2米宽的水渠。(2)村庄支路、巷路作为组团内、住区内的主要交通道路,规划宽度为7米,断面形式为人车混行。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形式,道路两侧可根据具体地段情况布置自然式绿化带,同周边田园风光相融合,巷道旁绿化采用自然式布置,巷道内小广场采用青石板及碎石混合铺面,营造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对于一些已有的水泥面院墙拆除,可改为篱笆、石头、砖等富有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材料,不仅简单美观,取材便利,又能很好的将院落景观透出,丰富视觉景观。(3)古街、古巷恢复古街原有的古朴气息,清除两侧垃圾,统一种植灌木、花卉,空间较大的则配置乔木、景观小品、座椅等,路面采用条石铺设,;建筑侧面巷路,则保持鹅卵石铺设,已破坏的部分恢复原貌。(4)慢行道:根据XX市绿道网规划,结合XX生态休闲公园的建设,在溪边规划4米宽综合慢行道,并在沿线布置健身设施。根据现状需要,使用耐久性好的彩色沥青及透水砖,全线植物进行强化、彩化、美化设计。同时在村内规划2米宽休闲慢道,可采用当地青石板铺面或块石、卵石等地方材料铺花,以保持其原有的丰富性,体现古朴的风貌,做到收放有致。西侧地块受地形高差限制,此区域只能通过设置步行系统方能到达,因而在整治区域内保留部分现有步行道,即保证了通达性又增添了山村田园气息。(5)停车分散、灵活,停车采用分散式,村庄东部的集中停车不仅是旅游停车场地,也是日常村民的晒场。村庄内设置多个分散式小型停车点,做到化整为零,使得停车自然地融入村落格局中。(6)道路照明在村内主干路及支路设置高杆路灯,路灯亮灯率应在90%以上;局部景观节点及广场照明可用草坪灯或景观灯柱。第二十五条 建筑1、更新与保留住房整治充分考虑到XX村现状和经济条件及可操作的原则,对本区的建筑及外部空间提出了以保留改造为主。2、建筑整治改造结合XX村建筑风格较为杂乱的现象,对建筑的改造整治应以莆仙民居特色为宗旨,充分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并尽量选用地方材料和技术。通过现状对不同建筑结构形式的归类整理后,对不同类型建筑进行分类整治,提出符合建筑结构形式的整治改造方式,增强整治改造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第二十六条 绿化景观村庄绿化应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少用草坪;注重与村庄风貌相协调,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合理搭配,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一)路旁绿化 路旁绿化乡土经济、养护方便、形式多样,乔木、灌木、花卉、农作物多种形式搭配,形成多样化的路旁绿化景观。路旁绿化可分为主要道路绿化和次要道路绿化。(二)水旁绿化 水旁绿化应自然生态,体现乡土特色,对现状原生态植被可适当进行清杂除乱,但应注重保护现有乔木,不可乱砍滥伐。重点建设木兰溪边XX生态休闲公园。XX生态休闲公园东起XX村鲎山,西至木兰溪,南起XX村防洪堤,北至XX大桥。总面积约为3.8公顷。设计目标:弘扬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通过XX生态休闲公园的建设,达到保护XX村生态环境,展示和丰富XX村独特的自然风光、莆仙文化及侨乡文化遗产的目的,提高XX村品位,改善村庄形象,聚集人气,使其成为XX村集生态、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核心景区和生态名片。公园定位:打造融侨乡文化、XX文化及山水风光于一体的XX村生态休闲景观公园。根据规划结构及场地现状,分为兰溪绿洲休闲区与鲎山叠萃文化区。兰溪绿洲休闲区:该区为近期建设重点地块。位于木兰溪边,面积约2.4公顷,生态环境优越,结合市级绿道的建设以休闲运动与生态活动为主。设置主入口广场,堤下平台,市级绿道等与利农生态农业种植区衔接。保留奇石滩天然平台,增设休闲茶座、浣溪台、观景阶梯、市级绿道、亲水空间等景观节点。鲎山叠萃文化区:该处为XX村的风水山,面积1.4公顷。现状多为龙眼林,设计中以保护为主,适当加以改造,以体现XX村的侨乡文化与莆仙文化。主要设置文化广场、景观亭、儿童活动场地等景观节点。(三)宅旁绿化 宅旁绿化主要指房前房后的绿化美化,应充分利用空闲地和不宜建设的地段,做到见缝插绿。寺庙等是村庄内的重要设施,不仅可增加树木的配置,还可增设休息座椅、景观小品等,作为村民的主要活动场所。第二十七条 给水排水1、更换供水管材,采用新型管材。2、配备灭火器,消防水带等消防器材。3、新建改建建筑必须设三格式化粪池。4、旧区近期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可沿村内主干道布设截污干管,新建改建道路应铺设污水管道。5、结合道路的建设,雨水排放逐渐以明沟排水转化为以管道排水的方式,规划主干道上采用钢筋混凝土雨水管排放水,支路采用道路边沟(加篦),结合排水沟渠砌筑形式进行沿沟绿化。6、建筑四周宜设置排水沟渠。7、改造旧沟,加设盖板。第二十八条 电力电信1、电力电缆均采用直埋电缆和架空线路相结合方式布置,沿人行道或绿化带敷设至用户, 2、结合道路铺设通讯电缆管沟,包括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电缆沿规划道路人行道或绿化带下敷设。第二十九条 村容村貌(一)清理村庄环境1、清除简易搭盖、废弃建筑物2、清理垃圾、废弃物、杂草3、清理沟渠(二)街巷空间整治措施在村庄内统一设置垃圾收集点,引导村民要求其及时清理建筑垃圾,禁止随意堆放。对外联系道路、主要干道种植遮荫较好的本土树种;其他巷道由村民结合自家门前空地种植花草,丰富宅间绿化。村内的主要道路放置垃圾箱、建立路标和宣传栏,巷道则由各户架设路灯进行照明。(三)农家环境整治建议结合农家民宅房前屋后空余地种植观赏花卉,另外在屋面及墙身增加绿化种植面积。使房屋变为整体美观、局部出彩的效果。 利用农家房屋间的空旷用地,搭设瓜果菜棚、围筑菜园竹篱笆,达到见缝插绿作用。(四)水系环境整治建议1、有机疏理排水系统、清淤清污、选取当地特色材料进行房前屋后沟渠砌筑、南侧溪流采用自然护坡与石砌护坡结合,保留部分自然堤岸,或水生植物掩岸的水岸景观;加强绿化美化。2、水质整治措施: 清理木兰溪河道淤积杂物,适当整理驳岸,完善水边绿化,还“水清流畅”;禁止将污染物倾倒入河流等,对污水进行统一的收集和处理,水质达标后再进行排放。3、驳岸整治措施:本区内护坡基本为硬质护坡,采用迎春花等悬垂植物对现状硬质护坡进行遮挡。有较好的美化作用。也可在岸边种植果树、迎春、油菜,乡土气息浓厚。(五)垃圾收集处理整治1、垃圾收集采用“每户分类收集村庄集中转运市集中处理”的模式。2、生活垃圾存放点的服务半径按75米放置,生活垃圾存放点可放置垃圾容器或建造垃圾容器间,规划在本区域内共设置31个垃圾收集点以及若干垃圾桶。3、垃圾收集点的建设应做到防雨、防渗、防漏,保持整洁,不得污染周围环境,并与村容村貌相协调。4、医疗垃圾等固体危险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5、村庄内部的垃圾通过环卫队伍清扫收集,用环卫车运至垃圾转运站,在由垃圾车运至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六)粪便处理整治为了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预防疾病,保障村民身体健康,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根据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对厕所类型选择规定要求,规划建议选择三格化粪池 厕所为村内公厕类型,同时户厕改造宜实现一户一厕,无害化处理。第五章 近期集中建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第三十条 住宅设计1、宅基地:确定XX村民按一户一宅的标准,新建住宅安排以两户、四户拼联为主,辅以少数六户拼联住宅,每一户建筑基地规模为99.2,建筑面积控制为299.4。在满足日照、通风、消防等技术要求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本次XX规划新建住宅,共计51户。2、建筑朝向、间距及后退道路距离:建筑采用坐南朝北方向。建筑间距满足日照间距的要求,南北向平行布置的建筑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低层建筑相邻房屋山墙之间(外墙至外墙)的间距为4米,设置消防通道的多层建筑山墙最小距离不小于6米。3、给水排水、电力通信、道路、广电、绿化和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建设。灵活布局包含花木草坪、桌椅、简易儿童设施等的社区绿地。4、农村住宅建设标准和规定本次规划小区建筑户型结合XX村当地生活习俗,遵循了适用、经济、安全、美观、节能的原则,体现农村生活方式,满足面积、通风、采光等要求。平面布局设有厅堂、厢房、厨房、卫生间、储藏间(农具堆放间)等功能用房,方便使用。房屋造型简洁适用美观,识别性明显,采用坡屋面,能反映农村住房特点,同时满足抗震要求。按照村民的居住生活习惯,新建住宅安排以两户和四户拼联为主,辅以少数六户拼联住宅,每一户建筑基地规模控制在120平米以内,建筑面积控制在300平米以内,层高控制在 3 米左右。在满足日照、通风、消防等技术要求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第三十一条 近期集中建设区综合经济技术指标项目数值单位总建设用地面积30316m2建筑基地面积9843.6m2总建筑面积29689m2建筑密度32.47%容积率0.98绿化率29.5%规划总户数93户其中新建88户保留5户规划人口(4人/户)372人第六章 规划实施对策及建议第三十二条 规划实施建议1、加强管理与宣传。各级政府应积极发挥组织管理、协调作用,制定宣传计划,开辟宣传专栏,及时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加强对将军村的指导、监督、管理,在规划通过后严格按规划实施。2、农民自主。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农民自愿,村民自治,在规划过程倾听农民意见,在规划前期、中期、后期都积极吸收群众意见,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力求规划切合实际,让农民接受,规划完成后,通过公开展示,深入宣传,以村规民约的方式确定规划,使规划具有着准约束力和形成执行规划的自觉性。3、以鼓励代替强制。规划制定完成后,鼓励农户自主申报改造项目,自行投资投劳,与农户自己完成的工作量挂钩,多完成多补助,少完成少补助,不行动不补助,提高农民积极性。4、选准切入点。在建设中研究农民的迫切需求,先易后难,先选择较易实施、易见成效、群众意见最大的脏、乱、差项目进行整治。5、建章立制。建立长效机制,实行规范操作,使新农村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发展轨道。可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