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著之旅教学设计: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docx
-
资源ID:94744409
资源大小:118.61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著之旅教学设计: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docx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著之旅5 草船借箭【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老课文,根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46回相关内容改写。主要讲的是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从曹操那里“借”来十万支箭交差的故事。诸葛亮的计策之高明,令我们叹服不已,既巧妙应对了周瑜,粉碎了他的如意算盘、保全了自己,又借此机会打击了曹军士气,可谓一举多得。草船借箭改写自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其自身也可以独立成为一篇小说,它具备了小说的所有要素: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小说环境特别典型。尤其是故事情节特别紧凑,前后关联紧密,特别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设置了一个悬念:诸葛亮到底打算怎样完成任务?诸葛亮是早就成竹在胸,作者作为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也是知道诸葛亮的打算的(这本身就是作者的精心构思和安排),但是,作者却迟迟不告诉我们,让我们读者干着急,为诸葛亮捏一把汗,这样的阅读感受真是令人欲罢不能,但又心甘情愿受折磨。作为一名读者,我们的心始终是“吊着”的:首先,我们都知道周瑜不怀好意,是在设计陷害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偏偏就往火坑里跳,周瑜给你十天时间,就已经是够紧张的了,可是诸葛亮你居然只要三天,这不是傻吗?第二,周瑜暗中使绊子,处处刁难,目的就是让你诸葛亮完不成任务,可是你诸葛亮倒好,前两天毫无动静,也不想办法破解周瑜的阴谋,这不是急死人了吗?你难道不要自己的脑袋了吗?第三,你诸葛亮仅仅带着几百军士就敢直闯曹军水寨,你吃了熊心豹子胆啊?直到读完全篇小说,我们才会豁然开朗、如释重负,从而体会到前所未有的阅读快感。如果小说先把诸葛亮的计划通过他的心理活动写出来,那么,这篇小说就失去了所有的魅力。当我们作为一个后知后觉者,想明白一个先知先觉者的所思所为,除了钦佩,还能怎样呢?【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认识本课“瑜、忌、督”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等13个生字。掌握“妒忌、神机妙算”等15个词语。2.理解课文,能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3.初步学习前后联系读懂名著的阅读方法。4.深入思考有关问题,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1.初步学习前后联系读懂名著的阅读方法。2.深入思考有关问题,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学准备】制作简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1.同学们,我们一起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改写自长篇小说三国演义。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亦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其虚实结合,曲尽其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小说,被许多人误以为该书内容就是中国三国时期的正史。3.简介作者罗贯中。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其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4.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从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5.检查朗读。指名接力朗读课文,集体正音。6.齐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7.理解几个难懂的词语:都督、迟延、水寨、弓弩、旱寨、丞相。【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旨在了解常识,训练朗读,积累语言。同时抛出一个主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阅读理解。】 二、梳理故事,交流收获1.读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我们交流的角度可以有许多,比如: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方法 2.引导学生说故事情节。(1)建议大家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故事情节。(2)建议大家根据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说一说故事内容。根据学生回答,形成人物关系图:3.引导学生谈人物形象。(1)说说对周瑜的认识。(2)说说对鲁肃的认识。(3)说说对诸葛亮的认识。4.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艺术。比如:(1)诸葛亮为何答应“三天”造好10万支箭?(2)诸葛亮什么时候有了全盘计划?(3)诸葛亮什么时候知道周瑜是在陷害他?(4)为什么要擂鼓呐喊?(5)为什么借箭时要请鲁肃同去?(6)为什么要掉头?5.教师小结:这些看似独立的细节,其实与课文前前后后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阅读小说,最需要的本领就是前后联系、深入思考的能力。【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本课的情节、人物、细节,学生基本能够读明白读透彻,所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尽情交流。】 三、结合原著,还原题目1.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46回,请看回目:用 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请问,横线上应该是什么字?2.学生思考,全班交流讨论。预设:阴、阳、计、智、妙、巧都不对,教师和学生一一给出理由。3.教师出示原作题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学生齐读。4.想想作者为什么用“奇”?“奇”是何意?5.“奇”就是出乎人的预料,令人意想不到。请问,诸葛亮此计出乎谁的意料?到文中找根据。出乎曹操的意料。根据:(1)曹操下令射箭御敌;(2)从旱寨调来弓弩手;(3)听到船上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方知上当。出乎鲁肃的意料。根据:(1)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2)诸葛亮请他一起去取箭,他不知道到哪里去取;(3)听到军士擂鼓呐喊,害怕曹军出来。出乎周瑜的意料。根据:(1)以为诸葛亮中计,一心作梗,准备名正言顺杀掉诸葛亮;(2)听鲁肃说诸葛亮不用造箭材料,心存疑惑;(3)听鲁肃回报借箭经过,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出乎我们的意料。根据:6.教师小结:鲁肃聪明吗?周瑜聪明吗?曹操聪明吗?为什么这些聪明的人,连诸葛亮想玩什么把戏都丝毫不知呢?这种写法在小说创作中叫“衬托”。【设计意图:巧用原著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怎样高度凝练地概括诸葛亮计谋的奇巧。再回到文本中去,印证这个“奇”,最后让学生明白这个“奇”表现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四、再读故事,学习思辨1.在文中挑一个角色,你愿意做谁?为什么?2.教师激活学生思维:你们都愿意做诸葛亮,但如果我是周瑜,你们就死定了!因为,诸葛亮在整个过程中,留下来两个明显的纰漏!3.学生再次走进课文,阅读思考。4.全班汇报交流。预设:第一个纰漏:诸葛亮说“从明天起,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第二个纰漏:诸葛亮“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然没有什么动静”。5.全班讨论:为什么说这两处是纰漏?预设:造箭不是应该在兵工厂里吗?造箭不是应该在军营里吗?怎么会让军士到江边搬箭?这岂不是在告诉周瑜:箭从江上来?如果周瑜意识到这一点,给全军上下传达命令:三天之内,任何船只不得出入东吴水面,那诸葛亮的计谋不是落空了吗?鲁肃回报,诸葛亮根本不用这些材料,那岂不是在告诉周瑜:他诸葛亮根本就没打算造箭?也就是说,箭必定是从外地运来的!如果周瑜意识到这一点,叫人密切监视诸葛亮,稍有风吹草动,立即加以阻止、破坏,那诸葛亮的计划不是同样落空了吗?6.如果诸葛亮考虑再周详一点,应该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预设:诸葛亮当天不应该说出搬箭的地点而应该等到第三天箭借回来了再去通知周瑜,或者说“三天以后,我将十万支箭送到都督府上”。这样,周瑜就不会产生任何怀疑。诸葛亮应该前两天正儿八经地造起箭来,让周瑜放松警惕,以为他自己阴谋得逞,不致于发现蛛丝马迹、从中作梗。这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叫“瞒天过海”。【设计意图:用大家意想不到的问题,引领学生再次回到文章中去,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能力。】 五、比较阅读,揣摩语言1.这篇课文改写自三国演义,在语言风格上,与原著有较大的区别,大家不妨比较比较,看看本课和原著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2.出示课后阅读链接,学生朗读。3.学生找出对应段落,比较各自语言特点。4.教师小结:(1)原著文白夹杂,语言精练,句式简短,节奏感强。(2)课文语言清晰明白,句子较长。5.梳理本课阅读方法。【设计意图:将课文与原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特点。最后对本课学习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凸显本单元语文要素。】 六、指导书写,布置作业1.学生将生字按照结构分类。2.重点指导“督、惩、遮、寨、插”等生字书写。3.学生书写。4.布置作业:请你以诸葛亮随行人员的身份给诸葛亮写一封信,提醒他整个计划中哪些地方做得不妥;或者以读者的身份给作者罗贯中写一封信,提出修改意见。【设计意图:抓住要领进行书写指导。最后布置的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有序整理。】 【板书设计】5.草船借箭6景阳冈 【教材分析】景阳冈节选自古典小说水许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在中国,这是个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精彩故事。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十八碗“三碗不过冈”,不顾店家景阳冈上有虎伤人的劝说,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吊睛白额猛虎的故事,刻画了武松豪放、神勇而又机敏的好汉形象。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点评这一章节时言道:吾尝论世人才不才之相去,真非十里、二十里之可计。今耐庵乃以一人,一心,一手,一笔,而盈尺之幅,费墨无多,不惟写一虎,兼又写一人,不惟双写一虎一人,且又夹写许多风沙树石,而人是神人,虎是怒虎,风沙树石是真正虎林。此虽令我读之,尚犹目眩心乱,安望令我作之耶!读打虎一篇,而叹人是神人,虎是怒虎,固已妙不容说矣。乃其尤妙者,则又如读庙门榜文后,欲待转身回来一段:风过虎来时,叫声“阿呀”,翻下青石来一段;大虫第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时,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一段;寻思要拖死虎下去,原来使尽气力,手脚都苏软了,正提不动一段;青石上又坐半歇一段;天色看看黑了,惟恐再跳一只出来,且挣扎下冈子去一段皆是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遂与后来沂岭杀虎一篇,更无一笔相犯也。妙哉施耐庵!妙哉金圣叹!作者的生花妙笔、匠心独运正是学习本文时应重点关注的地方。如先写酒之醇醲、武松豪饮为打虎做铺垫;极写虎威衬托武松之神威;写景虽寥寥几笔,但却极好烘托了打虎的紧张气氛;棒不离身却最需要时折断的波澜皆引人入胜之笔,真可谓无一处不妙,需细细揣摩,品味。部编版教材选用片段基本保留了名著原貌,让学生能更直接感受名著魅力,但客观上给学生阅读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本课学习中,朗读指导上教师应花更多心思。 【教学目标】1.认识“倚、箸、碟、俺、绰、杖、擒、勿、肋、踉、跄、呵、胯、霹、雳、咆、哮、锤、泊”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碟、俺、榜、杖、申、兼、勿、拖、悉、肋、坠、膛、截”等15个生字。2.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感受武松人物形象。3.揣摩作者生花妙笔,感受古典名著魅力。【教学重难点】揣摩作者生花妙笔,感受古典名著魅力。【教学准备】制作简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经典名著欣赏课景阳冈,节选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课文的背景资料。PPT示相关材料:水浒传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写北宋末年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梁山泊聚义的故事。武松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施耐庵,江苏人,元末期初小说家。2.课文是古白话文,语言和现在有些不同,请大家结合下面的词语解释,联系上下文,这样能帮助大家读懂课文。PPT示词语解释:梢棒:行路防身用的棍棒。箸:筷子。筛酒:斟酒、倒酒。恁地:如此、这样。醇醲:亦作“醇浓 ”。酒味浓厚甘美。榜文:公告。榜上的名文,或告示。吊睛白额大虫:眼睛上翘,额头上有白色花纹的猛虎。巳、午、未三个时辰:指中午时分。未末申初:指傍晚时分。厌厌:读yn yn,指微弱、精神不振。杖限:即杖限文书。旧时官府要下属限期完成某事、逾期则予以杖罚的公文。霹雳:响声巨大的迅雷。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疏软:软弱无力。【设计意图:开课明旨。介绍作品、作者相关背景材料以及解释难以理解的词语,为学生读课文扫清障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有声有色读课文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借助课文下面注解或者请教老师。2.生自由读文。3.指生朗读,师相机指导。4.本文要想读好,就要读出说书的感觉。大家来听一听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先生说的这段书,看有没有帮助。5.播放单田芳评书水浒全传第64回。6.请大家学着这个感觉再试试。7.生展示。8.师相机小结:同学们很了不起,这样的古白话文同学们也已经读得很好了。【设计意图:熟读课文,是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因本文课文为古白话文的特殊性,读起来会有困难,所以借助听评书的方式,帮助读好课文,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有模有样说故事1.武松打虎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国著名连环画家刘继卣先生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一组优秀的连环画。请大家给每幅画面配上两句文字作为脚本。(脚本就是连环画上介绍故事情节的简要文字。)PPT示连环画组图:2.生观察思考。3.师生交流。(1)指生汇报。(2)师相机指导: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神情将连环画表现的场景讲述清楚。注意语言要简洁、通顺。(3)继续汇报。4.小结:通过给连环画加脚本,大家已经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了。【设计意图:通过连环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审视文本,在完成脚本的同时,已经可以复述这个故事。】 四、有条有理说人物(一)“喝酒”看武松1.武松是家喻户晓的打虎英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认识他。按照故事情节,我们可以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1、2自然段写喝酒;3-8自然段写打虎。请同学们先默读“喝酒”的部分,说说:这“三碗不过冈”是什么样的酒?武松又是怎样的人?2.生读文。3.师生交流。(1)指生发言:这酒是怎样的酒?(2)相机PPT示:“三碗不过冈”、“透瓶香”、“出门倒”;“这酒好生有气力”“好酒”、“醇醲好吃”、“这酒端的要醉倒人”(3)小结:这酒不一般:醇醲、醉人。(4)继续交流:武松有事怎样的人?(5)相机PPT示:“主人家,快把酒来吃。”“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我也要酒,也再切些肉来”“再筛三碗来我吃。”“主人家只顾筛来。”“只将酒来筛。”“你尽数筛将来。”(6)句句不离酒,且先唤酒,次及肉,前后共饮十八碗。表现武松好酒、豪爽。这两个段落还表现了武松什么样的性格特征?(7)相机PPT示:“你休说这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8)这人也不一般。不仅好酒,兼且艺高人胆大!(9)大家看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PPT示:酒家道:“你这条长汉,倘或醉倒了时,怎扶得你住?”(10)小结:不是这样的人,怎饮的了这许多酒,怎打得了这样的虎,这就是武松自己口中所说的好汉形象!4.这一部分是通过描写武松的什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5.小结:典型语言让人物形象更生动。 (二)“打虎”看武松1.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打虎”部分。听老师读课文第6自然段,思考:这是什么样的虎?这又是怎样的武松?2.师朗读,生边听边思考。3.师生交流。(1)指生回答:这是什么样的虎?(2)师小结:这是正面描写了这只吊睛白额大虫的威猛。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也是在描写这只虎?(3)相机PPT示:“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请勿自误。”“为这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近来伤害人命。”(4)同学们,这不仅是一只猛虎,更是一只凶虎、恶虎。(5)喝醉酒的武松,遭遇了这样的大虫,当时是,我们又看到了怎样的武松?(6)继续交流。(7)相机小结:展现武松胸中武艺,赤手空拳打虎的神威,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好汉形象!4.这一部分是通过描写武松的什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5.小结:动作细节让人物形象更突出。6.PPT示:咏武松都头武二郎,醉上景阳冈。斗酒生神力,空拳把虎降。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学习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了解武松性情豪爽、武艺高强,神威凛凛的性格特征,深入认识武松打虎英雄的人物形象。】 五、有滋有味赏手法1.景阳冈这个故事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和施耐庵对故事情节的巧妙设计以及细节的精心安排是密不可分的。请大家试着分析文中:榜文、红日、梢棒的作用。2.生思考、小组交流。3.指生汇报。4.师相机出示PPT:榜文:榜文是伏笔。没有榜文,遇到老虎就是偶遇,有了官府榜文,武松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表现武松的艺高人胆大。红日:骇人之景。点名时间,点出环境,烘托危急气氛。同样表现武松艺高人胆大。梢棒:文中十七处写梢棒,层层铺垫,就为写其最紧要关头“折断”,让故事横生波澜、更加惊心动魄。让武松必须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表现武松神威。5.白璧微瑕,老师觉得施耐庵有一处写的不好。这里和武松的人物形象不符。你怎么看?PPT示: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疏软了。武松寻思道:“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我却怎地斗得他过?”一步步挨下冈子来。 6. 生发言。7.让故事更真实,让人物更有血有肉。有此一折,便越显出武松方才打虎神威。8.小结:巧妙安排让人物形象更丰满。【设计意图:通过品析榜文、红日、梢棒的作用,感受作者在刻画人物方面的匠心独运,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六、课堂小结1.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点评武松的时候这样写道:水浒之人,固独人人未若武松之绝伦超群。武松,天人也。武松天人者,固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以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2.武松在水浒传中第一次亮相,就拳打猛虎,后面还有哪些精彩故事呢?预知后文如何,书中自由分解!请同学们到水浒传中寻找答案吧!下课!【设计意图:由课内到课外,引领学生走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大门,领略作家笔下不同人物的风采。】 【板书设计】6 景阳冈好汉武松饮酒显豪气猛虎显神威7 猴王出世 【教材分析】猴王出世选自古典白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第一回”乃是开篇之作,后面还有很多回。选入教材的用意,我觉得主要是欲借这一回引起同学们读整部书的兴趣。那么,教者就要从激发阅读兴趣着眼,让孩子迫切地想读整本的西游记,那么你就有功了。“古典白话”白话,浅白如话,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别忘了前缀有“古典”二字。阅读古典白话,对当代的大人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何况是五年级的孩子?不太可能靠他们自己的能力将字词句段全部读懂。我们得帮他,教他一些方法。同时,也不能要求太高。要求太高,会吓着他们,让他们失去兴趣,这就有违我们“激发孩子们阅读整本西游记的兴趣”的初心了。“小说”,自然以刻画人物为主要任务。那么,学习这篇文章,除了了解石猴是怎样变成猴王的,还要从字里行间感受猴王的形象,对猴王的形象有了最初始最本质的了解,孩子们再读后面的章节就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他”会生出那么多的事端来禀性难移啊。【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学习用“边读边猜”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2.朗读课文,感受古典白话的韵味。3.讲述“石猴”是怎么出世并“一跃”成为“猴王”的,感受其鲜活喜人的形象。4.分析石猴成为猴王的必然性,并由“猴王”的性格特点说开去,激发同学们阅读西游记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感受猴王鲜明的形象,分析其成为猴王的必然性。【教学准备】制作简易课件;影视片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文明意1.前面学习了草船借箭和景阳冈,这两篇文章分别选自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古典白话小说。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猴王出世则选自西游记,也是古典白话小说。读的过程中,大家一定会遇到一些不太理解的字词,请问你是怎么解决的?2.除了问人、看注释、查字典词典,还有什么办法?3.猜大意也是一种好办法。跟“问人、看注释、查字典词典”相比,有什么好处?4.试试这种方法好不好。(1)浏览第一段。(2)出示: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3)谁来猜猜这段话的意思?预设1:打从开天辟地以来,常常受天地日月精华,时间久了,便有了灵气。预设2:自从天地开辟以来,总是受到天地真气的浇灌,日月精华的培育,过了很久之后,于是有了灵气。师引导:回看前文:“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我们就更加确定猜得八九不离十了。更无树木遮阴,天天都是“太阳当空照”,倒有芝兰相衬,天天都是“花儿对我笑”。最好的都给了这颗大石头,这不就是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了吗?久而久之,难怪它就有了灵性。有了灵性,石头都会怀孕!5.结合前后文猜一猜,便能猜到大致意思。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默读并理解课文吧。【设计意图:以一两个例子引路,在实践中加于操练,让学生掌握“结合上下文猜文意”的阅读方法,解决理解古典白话文意思难的问题。】 二、朗读课文,感受韵味(一)感受衔接之美出示: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长。这三句话,写了“国”,写了“海”,写了“山”,写了“石”。海外有国,国近大海。海中有山,山上有石。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连绵不绝。朗读:读中感受到这石头的不凡。(二)感受对仗之美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看到“食草木”,就会想到“饮涧泉”,看到“采山花”,就会想到“觅野果”,看到( ),就会想到( );看到( ),就会想到( );看到( ),就会想到( )。朗读,读中感受石猴的可爱机灵。(三)感受猴言之美1. 读石猴与其他猴子的对话A:“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B:“我进去!我进去!”B:“大造化!大造化!”A:“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B:“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A:“怎见得是个家当?”B:“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A:“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B:“都随我进来!进来!”B:“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2. 从对话中你仿佛看到了一群怎么样的猴子和一个怎么样的石猴?【设计意图:1.在读中感受古典白话文的一些特点。2.对“石猴”的形象有一个直观的感知。】 三、角色置换,精彩复述任务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这只猴子,说说自己成为猴王的经过。为了说得更生动,可以加入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1. 自己练习。2. 说给同桌听。3. 挑战赛谁更像猴王。【设计意图:1.在文章中走几个来回,并在“我是猴王”的挑战中,对课文进行再创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2.反复揣摩“石猴”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更好地感受“石猴”的性格特点和鲜明形象。】 四、探究原因,为何成王1.提出问题:这只石猴成为猴王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2.学生思考交流。预设:(1)偶然因素如果那天天气不炎热如果那里没有瀑布如果那天石猴生病了(2)必然因素来历不凡冥冥中的安排与众不同石猴跟谁都玩得来极有亲和力与众不同敢为人先身先士卒与众不同跳进去出得来艺高胆大与众不同给猴群找到了理想的家造福猴群与众不同(3)当必然因素遇到偶然因素试问,这样的石猴它能甘心做一只普通的猴子吗?这样的石猴如果最终只是一只普通的猴子,你不替它惋惜吗?所以,它他必为王!它不为王,谁能为王!它有那么多的与众不同,它的魄力和能力远高于众人,它对族群的贡献很大,成为猴王是必然的。只要遇到恰当的时机,也就是前面所讲的偶然因素,它就能“一跃”称王。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设计意图:1.跳出故事本身,去分析“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引起学生对“性格与命运”的思考,培养学生关注“背后因素”的意识。】 五、以一带一,引向书籍1.这只与众不同的猴子,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了猴王。试问,这样的石猴能甘心做一只普通的猴王吗?接下来它的身份发生了哪些变化?它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2.学生回忆看过的西游记故事,说说“美猴王”惊天动地的故事。例如:不甘心生老病死漂洋过海去寻仙学道,以得长生,好与天地同寿。不甘心一直待在花果山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甘心做弼马温。不甘心被白骨精两次三番地欺骗。不甘心.3.同学们,发生在孙悟天身上的那么那么多的故事的背后都离不开它的这些性格。它是爱冒险的,它是不安分的,它是不服输的,它是有本事的。所以它要去争取他的位置,它要去挑战强者权威,它要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它的生命才与众不同,精彩绝伦。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那么喜欢它,那么喜欢看西游记。【设计意图:1.验证上一环节所说的“必然性”;2.引起孩子们阅读西游记的兴趣;3.培养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意识。】 【板书设计】7.猴王出世8.红楼春趣【教材分析】“一入红楼,终生难醒”。“红楼”是个说不尽的话题,“红楼”有许许多多悲欢离合的故事,红楼有无数解不开的谜,当然,红楼也很有趣。红楼春趣,节选自红楼梦第70回。文章紧扣“趣”字,写了宝玉、黛玉、宝钗、探春等人在春日里放风筝的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热闹闹的场面,见到了活泼泼的人,还感到了乐滋滋的趣。不怕文章长,从“趣”入手,就可以全拎起来。那就与孩子们一起做个“识趣”的人吧!考虑到孩子们将来有很大机会是要读红楼梦的,而红楼梦里的人物多,关系复杂,感情纠结千丝万缕,读起来可能会感觉艰涩难懂。如果让孩子们学会一点“解读”红楼梦的方法,知道文章里的很多“闲笔”其实是别有用心的“伏笔”,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物象”其实是另有所指大有关联的,那样,他们阅读的过程是不是就会有趣些,而收获更大些呢?【教学目标】1.综合运用从前面三篇文章学习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大致读懂课文。2.紧扣“趣”字,找“趣”识“趣”,在“趣”中感受人物的形象。3.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揣度人物关系和猜测事情发展,大略感受红楼梦“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写作手法的运用之妙。【教学重难点】找“趣”识“趣”,在“趣”中感受人物形象。【教学准备】制作简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 读课题。2. 理解课题,知文章主要内容。3. 小拓展:春天确实是放风筝的好时节,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4. 检查生僻字词的掌握情况。姊妹、搬高凳、捆剪子股、拨籰子、送饭、仰面睃眼、忒促狭。【设计意图:1.由理解课题拓展为概括课文内容,一举两得。2.扫除字词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的障碍。】 二、识“趣”1. 题目有四个字,你觉得哪个字是文章的“灵魂”,并说说理由。2. 全文就是围绕“趣”字而展开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文章的什么地方最有趣?3. 如果文章不这样写,而是一下就写( ),那还有趣吗?4. 文中还要很多有趣的地方。找出来,并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一下就写( ),那多没趣。先写( ),再写( ),那才有趣!”示例:一下就写(我们放风筝吧),那多没趣。先写(一个风筝撞到竹子上),再写(我们也放风筝),这才有趣!5. 从这“先写再写”你发现了写作的什么秘密?【设计意图:用一个问题和一个句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写作“爱折腾”的秘密。】 三、放风筝1. “放风筝”有两种意思,谁来说说?第一层意思是把风筝放到天上。第二层意思是把风筝放走。2. 好好的风筝,为什么要放走呢?放晦气。3.出示:放晦气。读。什么叫放晦气?比如你身体不好,你有病,放个风筝,让风筝连这病根一起带走;比如4.如果是这样的风筝,落在你的脚下,你捡不捡?为什么?出示:忌讳。读。3. 原来放风筝是寄托了某种愿望的,那放不起来会不会有特别的意思呢?【设计意图:1.了解放风筝的两种意思,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为后面的教学作必要的铺垫。】 四、探结局1.出示:宝玉:(大鱼、大螃蟹)美人探春:大凤凰宝琴:大红蝙蝠宝钗:七个大雁黛玉:美人2.一遍一遍地看这些人和风筝,谈谈你的发现。预设1:宝玉的风筝最多。追问:说明什么?预设2:只有宝玉是个男的。预设3:宝玉的和黛玉的风筝是相同的。追问:说明什么?3.出示:宝玉的风筝放不起来,急得他头上出汗,恨的掷在地上,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你仿佛看到怎样的宝玉?指导朗读。4.宝玉的美人放不起来的原因是顶线不好。这是宝玉自己发现的吗?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黛玉?5.看着黛玉的“美人”远去,宝玉怎么说?怎么做?出示:“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也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于是也用剪子剪断,照先放了。让自己的风筝去陪黛玉的风筝的,为什么不是其他人,而是宝玉?如此看来,宝玉是喜欢黛玉的,黛玉也是喜欢宝玉的。这叫郎有情,妹有意。那你们猜猜宝玉有没有跟黛玉成亲?6.拓展阅读“黛玉病死,宝玉与宝钗成亲”的情节。读后思考:放风筝这件事有没有暗示这样的结局?7.小结:原来作者早就在前面埋下了伏笔。正是有了这样的伏笔,所以我们读到后面的时候才会有“原来如此”的感叹,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阅读的趣味。8.思考:探春放的“凤凰”又埋下怎么样的伏笔呢?9.拓展阅读“探春远嫁”的情节。10.收束全课:简单提及红楼梦“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伏笔)写作手法的运用之妙;建议同学们“猜谜式”阅读红楼梦。【设计意图:1.找“趣”不难识“趣”不易,在“趣”中识人更不易。2.让学生留下这样的阅读经验:红楼梦里每一样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短暂的,而是前后关联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