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分数除法》教学反思.docx
2023年分数除法教学反思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1本课主要学习用方程解决简洁的分数的实际问题,并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材中供应了一个主题图,这个主题图为学生供应了丰富的数学信息,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分数除法应用题这个在小学阶段历来的教学难点供应了学习的方法与帮助。特殊是在解决分数乘除混合问题时,学生是难以推断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激励学生用方程解决除法的问题,我充分利用这幅主题图,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激励学生以分数乘法的学问进行新旧知的学习迁移。反馈时,学生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做了适时的引导,激励学生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但也有学生选择用除法计算,我刚好引导学生做好分析,并借助线段图的功能理清思路。对学习实力强的学生我提出用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虽然题目并不难,但要加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激励学生找出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清数量关系,避开学朝气械套用题型的状况,引导学生依据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运算的含义解决问题。方法想了许多,但一些学困生还是不理解如何解题,还得想方法!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2“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背景动身,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相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学问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驾驭,绝不仅仅是学问演绎的结果,而是详细的模型、图形、情景等学问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从分饼的问题起先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绽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学问,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绽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觉就小学阶段的数学学问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详细可以转换的数学学问。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1。供应丰富的素材,经验“数学化”过程。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详细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用动手操作为方式,在丰富的表象的支撑下生成数学学问,是一个不断丰富感性积累,并逐步抽象、建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供应丰富数学学习材料,二是在充分运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觉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验从困难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验了一个详细到抽象的过程。2。问题寓于方法,内容承载思想。数学学习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自然就寓于其中;学习内容则承载着数学思想。也就是说,数学学问本身仅仅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学问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就分数与除法而言,笔者以为假如仅仅为得出一个关系式而进行教学,仅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事实上,借助于这个学问载体,我们还要关注隐藏其中的归纳、比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已有学问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3虽说现在的教材已经把意义淡化了,但我在教学中依旧采纳了整数与分数对比,乘法与除法对比的方式,揭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依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由于有了整数的基础和前面对于意义的理解,学生驾驭得也较顺当。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依据操作计算方法。于是学生们有的仿照分数乘整数的方法,分母不变,把分子除以整数;有的依据题意及直观操作,得出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因而除以2就是乘上2的倒数。对于学生的想法,我都充分予以确定,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比较,选出他们认为适用范围更广的方式。由于学生理解透彻了,所以后面分数除以分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教学上,学生轻而易己地就驾驭了计算方法。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4“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呈现的直观的情境图: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挚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分饼的情境,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熟识,不但生活中有,以前的课本学问中也有,生活、学习的阅历体会到和以前分饼的问题有相同之处,都是用饼分给一些小挚友,每个小挚友可以分得多少个饼的问题,算式是3÷4=?,有直观的情境图帮助学生思索,有学生知道这个算式的结果是3/4块。借机可以让全体学生直观地体会结果不满1时可以用分数表示,直观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验证“3÷4是否是3/4块,也就是每人分得是3/4块饼吗”是这堂课的难点,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方法一是一个饼一个饼地分,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挚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得1/4个饼,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其次、第三个饼也分,每个小挚友还是分得1/4块饼,三次一共分得3个1/4块饼,合起来是3/4块饼;方法二是三个饼叠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挚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3块的1/4,有3个1/4块饼,即3/4块。操作、图像都是直观的.不同手段和形式,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3/4块饼”得到的过程,形成丰富、精确的表象。视察等式3÷43/4、3÷53/5可以发觉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简单知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简单知道除法与分数的区分,除法是一种四则运算之一,而分数是一种数,相对于自然数、小数而言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数。在理解、驾驭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沟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应的技能。如,先将被除数改写成分子,后将除数改写成分母来的比较简洁,且不简单出错等等。板书是可以始终留在学生视线中的直观媒体,便于学生反复视察、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结论。情境图、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板书这些形式和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学问和运用学问。“试一试”是让学生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题目:7分米( )/ ( )米 23分( )/ ( )。学生沟通中有两种思路,一是运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把1米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10份,7分米是这样的7份,所以7分米7/ 10米;二是低级单位换算成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高级单位时,用除以进率的方法解决问题,即7÷10=7/10(米)。运用分数的意义和规律精确完成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在思索时是离不开直观的支撑的。直观是学生理解的基础,直观是沟通学问的桥梁。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5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供应表现、操作、探讨、创建的空间,信任全部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共享受学习胜利的乐趣,分数除法三教学反思。要让学生经验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索,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验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三、不足之处1、对单位“1”的理解在课堂上渗透还得加深理解。2、巩固练习不够趣味性,缺少层次性。在巩固练习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应多支配一些数学嬉戏,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消遣中巩固和深化所学学问,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3多沟通。给学生肯定的时间去画一画线段图。4、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6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假如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学生能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计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学问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把一张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挚友,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张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着出示要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挚友,每个小挚友分得多少?四人一小组想方法把3张圆形纸片平均分给4个小挚友。并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每人分得1张饼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说是3张饼的四分之一,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2、使学生清晰为什么要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我有意识的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题。1÷3= 8÷9= 2÷6=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练习本上,比比看谁先算完。结果有的学生一两秒钟就举起了手,而有的学生费了很长时间才写出了计算结果。汇报之后,引导学生思索:1÷3=0.333与1÷3=1/3 8÷9= 0.88与8÷9= 8/9有什么区分?学生最干脆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商计算太麻烦,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时告知学生,以后计算两个整数 相除的商,除不尽时或商里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简单出错。3、借机引申,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第一次向学生介绍分率与数量的区分。如“把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这张饼的几分之几?每份分得多少张饼?” "把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 每段长多少米 ""把4千克盐平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盐的总数的几分之几 /每份重多少千克?先让学生明白这三道题第一问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没有单位,都是把总数看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总数的几分之一,都是用单位“1”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如前三道题的分率分别是1÷4=1/4 1÷7=1/7 1÷5=1/5。而其次问都是求每份数量是多少,每份数量是有单位的,都是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得数肯定带单位名称。前三道题其次问的算法分别是1÷4=1/4(张) 2÷7=2/7 (米)4÷5=4/5(千克)此处学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数量之后,为后面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做了良好的铺垫作用。4、让学生自主建构新学问当学生发觉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后,引导学生把数字换成它们的名称: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这时候,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多数学生写下:a÷b=a/b,老师拿一名稍差学生的板书出来,有意表扬这位同学。正表扬却突然转身给这名学生作业后面一个大叉号。正值同学们都惊诧的时候?问为什么错了?这时几个思维敏捷的先叫起来,说到:“b不能等于0!”我立刻抓住这个契机,追问:“为什么b不能等于0?”。我接着用课堂中的例题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4为例,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中的4表示什么?”“假如把4换成0呢?”学生茅塞顿开: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平均分成“0”份就没有意义了。在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a÷b=a/b(b0)”学生常常会遗忘,这里的b不能为0。通过这样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相识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这里并不干脆告知学生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而是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所以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分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出来。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种运算,是一个算式,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相除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值。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7蒲场镇儒溪小学:江娓 分数与除法这一节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学问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驾驭,绝不仅仅是学问演绎的结果,而是详细的模型、图形、情景等学问相互作用的结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开课前,我利用用学生都了解的西游记作为切入点,以八戒找食物为主线提出三个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帮助八戒解决怎样把8个桃、4个梨、1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的数学问题,每人分到多少个这样的一个简洁问题。探究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使学生比较简单建立分数意义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为下面的探究铺路搭桥。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解决例题2(类比题)“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个?”先让学生试着猜一猜,培育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渗透数学探讨的思想方法。然后利用手里的学具分分看,课前,我给每组都打算了3个同样大小的圆形卡片。课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剪一剪、分一分,探究学问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动手实力。开放的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并为学生供应充分沟通与展示的空间与时间,敬重学生的特性发展。当得出结论:“无论用那种方法,我们都能得到把3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得到的就是3/4张饼。”探究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同桌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索,在小组合作中,赐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索,与人沟通,动手操作。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学生参加的主动性,在相互启发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逐步驾驭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学问,发展实力。本节课基本完成了目标,数学课堂有着千变万化的因素,要上好一堂优秀的数学课却非易事。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了,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分学生似乎还很朦胧。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实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假如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老师刚好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简单了。学生的学习爱好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等,总之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许多,让我相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刚好改正。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8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应用”的教学是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许多老师都深感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较难,教学效果不佳。自己通过在本段时间的教学和反思,自认为找到了一些基本的“小窍门”,和大家沟通一下。一,加强前后学问之间的联系,实现学问的正迁移。要想分数除法学生学的顺当,在学习分数乘法时肯定要做好铺垫。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肯定要理解好,让学生深刻地相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能快速地依据题中的关键句推断出谁是单位“ 1” 。比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留意引导学生看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 1”?怎么确定的?这可以通过题意画图来说明。通过学生实践,让学生归纳出快速找单位“ 1”的方法:是“谁”的几分之几,相当于“谁”的几分之几,比“谁”多(少)几分之几,“谁”就是单位“ 1” 。最简洁的方法是: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单位“ 1” 。3.学生要娴熟驾驭画线段图的方法。比如要先画单位“ 1”(因为单位“ 1”是比较的标准,所以要先画),再画比较量。假如是“部分”与“整体”相比较的'关系,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假如是“两个不同的量”相比较,就要用两条线段表示。4.能依据线段图或关键句快速写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其中依据应用题中的“关键句”进行分析比较快捷。例:“柳树是杨树的”等量关系式:杨树×=柳树“柳树比杨树多”等量关系式:杨树+杨树×=柳树或者杨树×(1+)=柳树这样学生在学习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找等量关系式就轻松多了。二,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时候要复习到位,唤醒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比如教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4的时候,就要复习一下学生学习第一单元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例8的学问,如从关键句中找单位“1”、说出等量关系式等。教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5时,就要对应复习第一单元乘法解决问题例9的学问。一节课只有事先的工作做得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的实力。刚起先学习的时候,老师经常都引导学生依据详细的线段图来找分数除法中的等量关系式,以达到“数形结合”的目的,想法是好的,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让学生每道题都画线段图也不现实,时间也不允许。所以,在学生驾驭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后,我就让学生扔掉“线段图”这根拐棍,引导学生从关键句的字面上来分析、理解,从而发觉找“等量关系式”的快捷方法。如:柳树比杨树多。引导学生分析:谁与谁相比较?(柳树与杨树相比较)谁是单位“1”?(杨树)多是多“谁”的?(多杨树的)究竟多多少,详细的量怎么算?(杨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柳树比杨树多了杨树的。所以等量关系式应当是怎么样的?(杨树+杨树× =柳树)当然,还有一种等量关系式:杨树×(1+)=柳树可由以下几个问题入手:柳树比杨树多,就是比单位“1”多,柳树应当是杨树的几分之几?(1+ =)即柳树的棵树=杨树的,所以等量关系式应当是怎么样的?依据这个等量关系式,想想用算术方法应当怎么列式?为什么?柳树的棵树和之间有什么关系?(对应关系,从而导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学生等量关系式找到了,就能很简单用方程或者算术方法解决分数除法问题了。以上只是自己一点浅显的看法,恳请咱们的数学前辈和教学高手指责指正。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9分数除法简洁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主动地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一、从生活入手进行教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背景动身,给他们供应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沟通的机会。在本课教学的一起先,我就变更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干脆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六年级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二分之一,男生有27人,六年级有多少人?让学生简洁计算。然后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状况,自编类似的应用题,交给另一部分同学解答,引发学生参加教学的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其乐无穷!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教学中,为让学生相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有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觉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觉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我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缘由,主要是老师在教学中存在偏差。老师往往喜爱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爱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虽分析得井井有条,但简单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原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原来不行理解的部分,无为地做深化的、细碎的剖析,这样既奢侈了珍贵的课堂时间,又起不到好的效果。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探讨、沟通、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分,从而增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省去了很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老师在教学中精确把握自己的地位。老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的教化思想。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实力。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激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主动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探究实力和创新精神。另外,变更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实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打算。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启发不够到位。教学过程中学生时有答非所问和不知怎样答的状况,如归纳本节课中的应用题特点时,由于没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10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运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是本册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彻理解这类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等方法,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再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这节课我首先复习了以前的学问,找出题中的单位“1”以及写出含x的代数式,这两道复习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但在其次题中,缺少了线段图,赵老师给我提议可以给出线段图,让学生依据线段图列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出线段图。线段图是学生必需要会画会理解的重点内容,在这一问题上,我有欠考虑。展示出例题:某学校开设了课外爱好小组,其中有美术小组和航模小组,并且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一、我让学生大声读题并思索三个比较简洁的问题,学生都表现得不错,但这里只有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及关系,并没有提出更高的有挑战的要求,是课前低估了学生的实力,把学生当成了没有良好阅读题目的习惯、解决问题的实力有限的学困生。二、是依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在课前打算课的时候,我就思索是否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出线段图,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特别性,放弃了这个想法,最终还是由我带着学生画出线段图。这样缺乏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画线段图的重要性。三、让学生依据线段图列出等量关系式,这个学问点也是本班学生的一个难点,经过我一再的引导学生精确无误的说出了等量关系式。四、依据本题的等量关系式,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析题意得出单位“1”未知,并且要求的就是单位“1”,设未知的单位“1”为x,列出方程。将方程列出来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在草稿纸上演算解方程,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经过我的视察巡察,大部分学生能够精确地解出方程。五、我变更题意,变成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稍困难的应用题,有了前面一道题的引导,学生能够较快的列出方程并能求出正确的解。这两种类型题结束之后,我展示了这两种类型题的线段图,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用“-”,然后提炼出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这个环节进行得较快,没有让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只是浅尝辄止,这样学生可能没有清楚的理解此类题的方法。在提炼出方法的时候,应当要列出序号,这样更有条理性,学生能够看得更加的明白。六、最终展示两道同类型的应用题,让学生刚好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本节课的教学反馈来看,学生对应用题的驾驭状况不错,能够独立完成类型题,但在看线段和画线段图时不是很娴熟,这是接下来我要补充教学的内容。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1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子,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分数除法简洁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为了激发学生主动主动地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力戒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胜利之处:一起先,我就变更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干脆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状况,引发学生参加的主动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为让学生相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有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觉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觉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前我曾有幸听过几个老老师的分数除法的课,他们对于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是特殊高,究其缘由,主要是老师教学存在偏差。老师喜爱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爱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虽分析得井井有条,但简单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原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原来不行理解的,仍做深化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奢侈了珍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探讨沟通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分,从而增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省去了很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激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主动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探究实力和创新精神。另外,变更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要求学生严格根据以下步骤解决此类应用题:1、找单位12、画线段图3、列等量关系式4、列方程或数学算式解决。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实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打算。不足之处:1、时间驾驭不够好,由于前面用的时间较多,导致了后面的练习时间已经不够了。2、在课堂评价方面还需加以改进,当学生回答正确或解答出现了错误,没有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很在乎老师的评价,这方面略微欠缺了一些。3、整节课,我表现得太多,学生的表现弱了一点,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4、练习设计没有体现较强的针对性和拓展性。改进:1、对于学生每次做题的结果应当刚好进行评价,让全部的学生感受到胜利的喜悦。特殊是在学生自己独立猜想方法尝试解决了分数除以分数的题目之后,应当重点激励,让他们感受欢乐,增加信念,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2、教学中引导的语言假如能注意一些细微环节,效果就会更好一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要留意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育学生的探究实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欢乐。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12分数除法是学生在学会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一个数除以分数,这是学习分数除法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由于教材的学习比较味同嚼蜡。因此我试图在教学初始把干脆展示静态例题变更成小故事呈现出来,形成一个好玩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经验从整数改变到分数,得到的运算法则由特别到一般的欢乐又严谨的数学学习过程。在教学备课时我先复习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然后通过小故事的形式展示例题,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等多种方法证明白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但备课后我突然产生这个疑问“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呢?”引起了我的反思。教案的设计中没有算理的教学,只是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相对忽视了算理的教学,这样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参考一下其他教材,发觉其他教材是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来明白算理,更注意算理的教学但又忽视了猜想、尝试、验证、归纳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如何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既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又让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方法呢?经过细致反思之后,我在修改备课后,调整了我的教学过程。教学中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学生思索,探讨。汇报时学生起先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简洁的算理教学。这是我发觉大部分同学们能够听懂,然后茅塞顿开,露出了绚丽的笑容,效果不错。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既进行了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又进行了算理的教学。将新旧学问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效果较好。如何更好的让学生驾驭学问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主动思索的一个问题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13数学课要学分数除以整数了,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洁,班级的大屏也坏了,让学生自学吧。起先我先提出了自学要求。孩子们起先学了起来。接连有孩子学完举手了。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发觉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所以,乘以一个数就等于除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然后就进行了练习,学生学习效果也不错,此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多数学生没有了做题后的兴奋了。只是因为结果相同啊。学生不明白算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知道,这个学问点是我要给孩子们讲解的地方。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算理的教学,大部分同学们茅塞顿开,都露出了绚丽的笑容。从这节课,使我感悟到,计算教学,最省事的教法就是把计算方法和盘托出,干脆告知学生,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可是这样教学,尽管也能让学生娴熟驾驭算法,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节课中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学,正如侯校长说的那样,真的须要老师好好琢磨呀。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突出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如在本节教学中,我先请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再四人小组合作沟通自己的计算方法。汇报结果时,有的小组说因为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都是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他们认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也等于乘以这个数倒数。通过沟通探讨,最终得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然后,再和前面学的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联系起来,得出统一适用的分数除法的法则是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乘以乙数的倒数。很自然地复习了旧学问,再结合详细的算式强调转化的过程,特殊是除号要变为乘号,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两个要同时变。由此推导出分数除以分数也是这样的,并且归纳其中的联系,发觉其中不管是怎么样的分数除法都是一样的,这样就可以只用甲数和乙数来区分。依据学生的分析,我刚好把统一的计算法则板书在黑板上,并把改变的和不变的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本节的教学中,学生始终以主动的看法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主动进行探究,并总结出计算法则。而对新学问的学习,不是老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供应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14为了激发学生主动主动地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 。我作了以下的教学尝试。教学中,为让学生相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觉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探讨沟通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分,从而增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激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主动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探究实力和创新精神。另外,留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阅历规律。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的数量就是作单位“1”的数量,画线段图就先画作单位“1”这个数量,再画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线段图;“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实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打算。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15在讲分数的产生时,曾提到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用分数来表示,这事实上已经初步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讲到把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的点出来,现在学生知道了分数的意义,再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打算。胜利之处:1.读懂教材编写意图,精确把握每个例题的支配。在例1的教学中是依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依据分数的意义计算结果,使除法计算与分数联系起来。在例2教学中,列式比较简单,但是计算结果相对有些难度,但是对于部分孩子来说,可以得出计算结果,但是为什么学生说不清晰,因此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际分一分,学生知道了其中的结果,能依据分的结果说出所表示的意义。2.留给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在合作沟通中探究出计算的结果。在操作中出现了以下三种方法:(1)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四分之一块,再把12个四分之一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3个四分之一块,也就是分得四分之三块。(2)把三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四份剪开,得到四分之三块。(3)先把2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剪成4个二分之一块,分给四个人,每人得到二分之一块,再把1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四分之一块,最终把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合起来,就是每人分得四分之三块。(4)1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四分之一块,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3个四分之一块,是四分之三块。不足之处:对于除法算式的两层含义,个别学生还是有些混淆。再教设计:让学生正确区分分率和实际数量的区分,以便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