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直流电缆敷设安装导则.docx
直流挤包绝缘电缆敷设安装导则前言II引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总则25直流电缆的敷设3直流挤包绝缘电缆敷设安装导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 30kV500kV挤包绝缘直流陆地电缆系统的敷设安装方法。本标准适用于30kV500kV挤包绝缘直流电缆系统。其它电压等级直流电缆系统可以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16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DL/T 5221-2005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 5744. 1额定电压66kV22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敷设规程 第1部分:直埋敷设DL/T 5744. 2额定电压66kV22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敷设规程 第2部分:穿管敷设DL/T 5744. 3额定电压66kV22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敷设规程 第2部分:隧道敷设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挤包绝缘 extruded insulation由热塑性或热固性(如交联聚乙烯)材料以挤出工艺包覆导体的绝缘类型。3. 2 直埋敷设 direct burying把电缆放入开挖好的壕沟内,眼线在电缆上下铺设一定厚度的砂土或细土后盖上预制钢筋混凝土保 护板,最后回填土,夯实与地面齐平的敷设方式。3. 3 排管 cab I e duct按规划电缆根数开挖壕沟一次建成多空管道的地下构筑物。3. 4 电缆沟 cab I e trough封闭式不通行、盖板可开启的电缆构筑物,盖板与地坪相齐或稍有上下。3.5电缆隧道容纳电缆数量较多,有供安装和巡视的通道、全封闭型的电缆构筑物。3. 6 交叉换位 cross changing直流电缆的正负极每隔一段位置进行互换,以防止交流感应电流。4总则4.1为规范和知道直流电缆的施工,提高敷设水平,特制定本标准。4. 2本标准制定了额定电压500kV以下的直流挤包绝缘电缆敷设的基本要求。4. 3本标准适用于额定电压500kV以下直流挤包绝缘电缆陆地敷设的施工。4. 4直流电缆的施工除应遵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其他标准。5直流电缆的敷设5.1 一般规定5.1.1 电缆敷设前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检查:1)电缆通道畅通,排水良好。金属部分的防腐层完整。隧道内照明、通风符合要求。2)应检查正负极线路是否同型号、规格,电缆表面应隔50-100m标示极性,推荐采用红色标示正极性, 黑色标示负极性,回流电缆推荐采用白色标示。3)电缆外观应无损伤、绝缘良好,当对电缆的密封有怀疑时,应进行潮湿判断;直埋电缆与水底电缆应 经试验合格。4)电缆放线架应放置稳妥,钢轴的强度和长度应与电缆盘重量和宽度相配合。5)敷设前应按设计和实际路径计算每根电缆的长度,合理安排每盘电缆,减少电缆接头。6)在带电区域内敷设电缆,应有可靠的安全措施。7)采用机械敷设电缆时,牵引机和导向机构应调试完好。5.1.2 电缆敷设时,不应损坏电缆沟、隧道、电缆井和人井的防水层。5.1.3 并联使用的电缆其长度、型号、规格宜相同。5.1.4 电缆在终端头与接头附近宜留有备用长度。5.1.5 电缆各支持点间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不应大于表5.1中所列数值。表5.1电缆各支持点间的距离(mm)电缆种类敷设方式水平垂直直流挤包绝缘电缆15002000注:全塑型电力电缆水平敷设沿支架能把电缆固定时,支持点间的距离允许为800mm。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应15D注:表中D为电缆外径。电缆敷设时,电缆应从盘的上端引出,不应使电缆在支架上及地面摩擦拖拉。电缆上不得有铠装压扁、电缆绞拧、护层折裂等未消除的机械损伤。5.1.6 机械敷设电缆时的最大牵引强度宜符合表5.L10的规定,充油电缆总拉力不应超过27kN。表5.2电缆最大牵引强度(N/mm?)牵引方式牵引头钢丝网套受力部位铜芯铝芯铅套铝套塑料护套允许牵引强度7040104075.1.9 机械敷设电缆的速度不宜超过15m/min,在较复杂路径上敷设时,其速度应适当放慢。5.1.10 在复杂的件下用机构敷设大截面电缆时,应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确定敷设方法、线盘架设位置、 电缆牵引方向,校核牵引力和侧压力,配备敷设人员和机具。5.1.11 机械敷设电缆时,应在牵引头或钢丝网套与牵引钢缆之间装设防捻器。5.1.12 100kV及以上直流电缆敷设时,转弯处的侧压力不应大于3kN/m。5.1.13 电力电缆接头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并列敷设的电缆,其接头的位置宜相互错开。2电缆明敷时的接头,应用托板托置固定。3直埋电缆接头盒外面应有防止机械损伤的保护盒(环氧树脂接头盒除外)。位于冻土层内的保护盒,盒 内宜注以沥青。5.1.15 标志牌的装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生产厂房及变电站内应在电缆终端头、电缆接头处装设电缆标志牌。2城市电网电缆线路应在下列部位装设电缆标志牌:1)电缆终端及电缆接头处;2)电缆两端,人孔及工作井处;3)电缆隧道内转弯处、电缆分支处、直线段每隔50-100m;3标志牌上应注明线路,电缆型号、规格、极性及起迄地点;并联使用的电缆应有顺序号。标志牌的字 迹应清晰不易脱落。4标志牌规格宜统一。标志牌应能防腐,挂装应牢固。5.1.16 电缆的固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下列地方应将电缆加以固定:1)垂直敷设或超过45。倾斜敷设的电缆在每个支架上;桥架上每隔2m处;2)水平敷设的电缆,在电缆首末两端及转弯、电缆接头的两端处;当对电缆间距有要求时,每隔510m 处;5.1.17 沿电气化铁路或有电气化铁路通过的桥梁上明敷电缆的金属护层或电缆金属管道,应沿其全长与 金属支架或桥梁的金属构件绝缘。5.1.18 电缆进入电缆沟、隧道、竖井、建筑物、盘(柜)以及穿入管子时,出入口应封闭,管口应密封。5.1.19 有避雷针的照明灯塔,电缆敷设时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 验收规范GB50169的有关要求。5.1.20 流电缆与交流电缆近距离平行敷设时,应尽可能避免与交流电缆长距离水平平行敷设,如果无 法避免,则直流电缆应采取交叉换位的敷设方法,换位次数应为奇数次,每次换位的间距应保持一致; 推荐线路长度5km之内换位1次,5-10km换位次数换位3次JO-20km换位5次,20-30km换位7次, 依次每增加10km,交叉换位多2次。5.1.21 直流电缆敷设时应避免与交流架空线路近距离平行敷设,当平行敷设长度大于1km后,与架空线 路的敷设间距应大于50m;如果无法避免或间距达不到要求则建议直流电缆进行交叉换位敷设,推荐线 路长度10km之内换位1次,10-30km换位次数换位3次,30-50km换位5次,依次每增加20km,交叉 换位多2次。5.2 直埋敷设5.2.1 在电缆线路路径上有可能使电缆受到机械性损伤、化学作用、地下电流、振动、热影响、腐植物 质、虫鼠等危害的地段,应采取保护措施。5.2.2 电缆埋置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缆表面距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0.7m。穿越农田时不应小于1m。在引入建筑物、与地下建筑物交叉 及绕过地下建筑物处,可浅埋,但应采取保护措施。2电缆应埋设于冻土层以下,当受件限制时,应采取防止电缆受到损坏的措施。5.2.3 电缆之间,电缆与其他管道、道路、建筑物等之间平行和交叉时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5.3的规定。 严禁将电缆平行敷设于管道的上方或下方。特殊情况应按下列规定执行:表5.3电缆之间,电缆与管道、道路、建筑物之间平行和交叉时的最小净距(m)项目平行交叉直流电缆0.250.50控制电缆间0.50不同使用部门的电缆间0.500.50热管道(管沟)及热力设备2.000.50油管道(管沟)1.000.50可燃气体及易燃液体管道(沟)1.000.50其它管道(管沟)0.500.50铁路路轨3.001.00电气化铁路10.01.00公路1.501.00城市街道路面1.000.70杆基础(边线)1.00建筑物基础(边线)0.60排水沟1.000.50注:电缆与公路平行的净距,当情况特殊时可酌减;当电缆穿管或者其它管道有保温层等防护设施时,表中净距应从管壁或防护设施的外壁算起。1电力电缆间及其与控制电缆间或不同使用部门的电缆间,当电缆穿管或用隔板隔开时,平行净距可降 低为0.1m。2电力电缆间、控制电缆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不同使用部门的电缆间在交叉点前后1m范围内,当电 缆穿入管中或用隔板隔开时,其交叉净距可降为0.25m。3电缆与热管道(沟)、油管道(沟)、可燃气体及易燃液体管道(沟卜热力设备或其他管道(沟)之间,虽净 距能满足要求,但检修管路可能伤及电缆时,在交叉点前后1m范围内,尚应采取保护措施;当交叉净 距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将电缆穿入管中,其净距可减为0.25m。4电缆与热管道(沟)及热力设备平行、交叉时,应采取隔热措施,使电缆周围土壤的温升不超过10。 5当直流电缆与电气化铁路路轨平行、交叉其净距不能满足耍求时,应采取防电化腐蚀措施。6直埋电缆穿越城市街道、公路、铁路,或穿过有载重车辆通过的大门时,进入建筑物的墙角处,进入 隧道、人井,或从地下引出到地面时,应将电缆敷设在满足强度的管道内,并将管口堵好。5.2.4 电缆与铁路、公路、城市街道、厂区道路交叉时,应敷设于坚固的保护管或隧道内。电缆管的两 端宜伸出道路路基两边各2m;伸出排水沟0.5m;在城市街道应伸出车道路面。525直埋电缆的上、下部应铺以不小于100mm厚的软土或沙层,并加盖保护板,其覆盖宽度应超过电 缆两侧各50mm,保护板可采用混凝土盖板或砖块。软土或沙子中不应有石块或其它硬质杂物。526直埋电缆在直线段每隔50100m处、电缆接头处、转弯处、进入建筑物等处,应设置明显的方位 标志或标桩。527直埋电缆回填土前,应经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回填土应分层夯实。5.2.8 直埋直流电缆在交流电缆3m内长距离平行敷设时,参考;与架空线长距离平行敷设参考 5.3 排管敷设5.3.1 在下列地点,电缆应有一定机械强度的保护管或加装保护罩:1电缆进入建筑物、隧道、穿过楼板及墙壁处。2从沟道引至电杆、设备、墙外表面或屋内行人容易接近处,距地面高度2m以下的一段。3可能有载重设备已经电缆上面的区段;4其他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的地方。532管道内部应无积水,且无杂物堵塞。穿电缆时,不得损伤护层,可采用无腐蚀性的润滑剂(粉)。5.3.3 电缆排管在敷设电缆前,应进行疏通,清除杂物。5.3.4 穿入管中电缆的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排管管材应选用非磁性并符合环保要求的管材。5.3.5 直流电缆与交流电缆平行排管敷设时,参考。5.4 隧道敷设5.4.1 电缆隧道净高不宜小于1900mm,与其他沟道交叉的局部段净高,不得小于1400mm或改为排管 连接。542电缆的排列,应符合下列要求:1直流电缆和交流电缆、控制电缆不应配置在同一层支架上。2直流电缆和交流电缆同隧道敷设时,正负极之间需要进行交叉换位,换位要求参考535。543直流电缆双极应布置在同侧支架上,并加以固定。5.4.4 电缆与热力管道、热力设备之间的净距,平行时应不小于1m,交叉时应不小于0.5m,当受件限 制时,应采取隔热保护措施。电缆通道应避开锅炉的看火孔和制粉系统的防爆门;当受件限制时,应采 取穿管或封闭槽盒等隔热防火措施。电缆不宜平行敷设于热力设备和热力管道的上部。5.4.5 明敷在室内及电缆沟、隧道、竖井内带有麻护层的电缆,应剥除麻护层,并对其铠装加以防腐。546电缆敷设完毕后,应及时清除杂物,盖好盖板。必要时,尚应将盖板缝隙密封。5.4.7 在隧道内lOOkV以上的直流电缆,应按照热伸缩量作蛇形敷设,具体可参照DL/T5221。5.4.8 直流电缆与交流电缆同隧道平行敷设时,参考5高落差敷设5.5.1 高落差敷设的电缆必须具有能承受纵向拉力的铠装层,并采用阻燃外护套。5.5.2 高落差敷设电缆,需按电缆重量以及由电缆的热伸缩而产生的轴向力来选择敷设方式和固定方式。5.5.3 高落差电缆敷设方法可采用上引法、下降法,对于高落差段需连续敷设时,应同时采用上引法和 下降法(详见附录1)。5.5.4 在高落差的高位侧,应设置不少于2处的刚性固定。5.5.5 高落差电缆重量较大,由电缆的热伸缩所产生的轴向力不大的情况下,宜采用直线敷设、多点固 定方式;固定间距需按电缆重量和由电缆热伸缩而产生的轴向力计算,并确定夹具的数量和安装位置;5.5.6 高落差电缆重量较大,由电缆的热伸缩所产生的轴向力较大的情况下,宜采用蛇形敷设,并在蛇 形弧顶部设置能横向滑移的夹具。5.5.7 对于在高落差的竖井中存在上下投料口不在一直线的情况,可参照附录2简化公式进行牵引力的 计算和控制。5.5.8 高落差电缆敷设完毕后,应在上下接口处,以及穿过各层楼板的竖井口进行防火隔断封堵。如垂 直段超过7米未穿越楼时,应每隔7米设置阻火分隔。高落差电缆敷设方法(0 在30° -90° )单侧下降法(需补充图)单侧上引法双侧下降法类几字型连续敷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