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docx
-
资源ID:94920051
资源大小:46.2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湖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docx
古代诗歌阅读湖南省怀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注】张祜应贡举,被主考官列为第二。张祜以为耻,遂“行歌而返”。杜牧得知此事,表示同情。张祜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此诗作于别后。中,一作“衷”。即,一作“始”。长,一作“犹”。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角声”勾起诗人内心感叹;斜阳画角经“孤起”二字点染,一种旷漠、凄咽之情油然而生。B. “碧山终日恨即休”将无形的离思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之中,丰满、具体,情深意长。C. 诗歌尾联运用反问句,极力推崇张祜才华出众,无人能及,并劝解张祜投笔从戎,建功立业。D. 此诗是为友人张祜鸣不平之作,诗歌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兴寄深远。16. 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颈联的含意。【答案】15. C 16. “睫在眼前长不见”意思是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这是对张祜的主考官不识才的微词。“道非身外更何求”意思是大道本非身外还去何处求?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诗歌尾联运用反问句”错误。尾联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将“千首诗”与“万户侯”做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张祜的敬重。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长庆年间,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长剑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杜牧事后得知,也很愤慨。此诗为友人张祜鸣不平,表达了作者对张祜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白居易的不满,抒发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伤感之情。颈联“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意思是: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有道有才华在身,又何必向别处追求呢?“睫在眼前长不见”,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这是对白居易的微词。“道非身外”,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这是故作理趣语,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自此,诗的境界为之一换,格调也迥然不同,可见作者笔姿的灵活多变。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高阳台·寄越中诸友周密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容浅入蒹葭。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注】周密;宋代词人。宋亡后,周密拒仕新朝,寄居杭州,本词是结写给同样拒仕新朝,寄居在越州的邓牧、谢朝等友人的。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起首三句描写作者所居之地清新明媚的初春景象。B. “雪霁”两句是说雪过天晴,燕子回巢,生机盎然。C. “夜汐”两句写词人想趁着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乡。D. “东风”一词一语双关,借自然之风,喻指新朝的招抚笼络。16.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深沉复杂,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5. C 16. 思念友人;伤己伤时;坚守气节,与友人共勉;对家乡的思念;对新朝统治者的讥讽;对趋炎附势者的不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写词人想趁着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乡”错误,夜里的潮水向东退走,清冷的月向西斜去,写出了作者因光阴消逝与友人仍悬于两地而不能相见的感慨。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诗歌情感的能力。“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写经过战争之后,城里十室九空,居民屋子受到破坏,燕子虽然归来,但是它们到哪一家去做窝栖息呢?用燕子无处栖息来渲染,形象而凝重。此情此景,使作者想起了朋友。“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转而写对友人的思念。“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又回到自己,感慨光阴易逝。光阴,也只用三个字轻点,有年华流逝之感。“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白发,自己和友人的头发都已经白了;青山,自己这里的青山和友人那里的青山。自己和友人都已经老了,可是两地的青山依旧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面对青山,遥想远方的友人,不禁产生无限感慨。“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鸿雁顺着潮水东流的方向飞去,但不能代人传递音讯;自己虽是倦游归来,居住杭州,但对故乡吴兴来说,对分别不能团聚的朋友来说,都有远隔“天涯”之感。“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这一问,来得突兀,“东风”隐喻元朝统治者的“恩泽”,“垂杨”隐喻不能坚持气节而投靠新朝的人,梅花隐喻忍受清苦生活的遗民。作者及越中诸友是傲雪怒放的梅花,本不需要春风的惠泽,作者这样写,表达了自己和友人的坚贞不屈,与友人共勉;对趋炎附势者的不满和对蒙元新朝统治的讥刺。湖南省邵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贺新郎·赋琵琶辛弃疾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注:这首词为作者谪居江西上饶时期所作。出塞,指昭君出塞。贺老,指开元、天宝年间善弹琵琶的艺人贺怀智。沉香亭,用沉香建成的亭子,唐玄宗曾在此赏花。李白奉命作清平调三首。15. 辛弃疾的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霓裳曲罢”,借唐玄宗所做乐曲,暗含兴亡之感。B. “浔阳江头”,用白居易情事自比,表达作者谪居之苦。C. “望昭阳宫殿”,借昭君出塞典故,寄托报国立功决心。D. “想沉香亭北”,化用李白诗句,写出盛时已去之悲慨。16.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辛弃疾词作“于雄莽中别饶隽味”。意思是在豪放大气词风之外又不乏意味深长之处。请结合本词具体词句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答案】15. C 16. (1)辛词豪放大气,如“黄云堆雪”“离愁三万里”“千古事”等,景象阔大,作者心系国家,情感沉郁激昂,充分体现了词人豪放的词风。(2)意味深长,如“孤鸿”“轻拢慢捻”“泪珠盈睫”等,形象优美,蕴含情感复杂,显示词人俊美而隽永的另一特色。【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手法作用的能力。C.“借昭君出塞典故,寄托报国立功决心”错误,此典故既有作者谪居的苦闷,又暗喻“二帝蒙尘”的靖康之变。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词上片以琵琶行、王昭君等典故中之愁苦表达作者的愁苦难言,下片以唐由盛转衰喻宋之衰败。大量用典是此词的显著特点,但全词未因此而杂乱无章,反有余人难及之大气。此词借典抒情,暗含了作者满腔报国热情却壮志难酬的苦闷,体现了作者心系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操。(1)辛词豪放大气。所谓“大气”,就是指贯穿在词中那种浓烈的爱国之情,沉郁而激昂。“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写昭君出塞时黄云弥漫看去像茫茫白雪的阔大景象。当我离开故乡三千余里时,乐曲声声述说着无限的哀怨的沉郁激昂的情感。“千古事”,如一场云飞烟灭,表达了词人的心系国家。阔大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心系国家,情感沉郁激昂,充分体现了词人豪放的词风。(2)意味深长。词人怀念北方故土,联想琐窗深处,当寒气袭人时,闺中少妇正在怀念远戍辽阳而杳无音信的征人。她想借琵琶解闷,结果愈弹愈是伤心。运用了优美的形象,“孤鸿”“轻拢慢捻”“泪珠盈睫”等,蕴含了复杂的情感,显示词人俊美而隽永的另一特色。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代答闺梦还张若虚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年轻夫妇分别的场景,男子与妻子分别,戍守边关。B. 画衣上绣的花能将蜜蜂引来,说明绣花逼真生动,同时也表现了思妇装扮的用心。C. 诗中女主人公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远征的离人。D. 诗人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这首诗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16. 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思想情感和意境方面有什么不同?【答案】15. D 16. 本诗通过“试衫”“开镜”“妆洗”“入梦”“掩扉”等动作描写和春日景物描写,表达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境孤寂冷清;而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对月下奇景的描绘中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抒写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意境空灵曼妙。【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诗人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错,结合诗句可知,诗人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情色彩的事物来抒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代答闺梦还描写了春闺女子的相思离愁。前两句写的是女子和丈夫的分别,后面的内容为借景抒情。“暖气”“春晖”“燕入”“蜂来”“桃李艳”等词语点明这是个春意盎然、万物欢欣的季节。“试衫”“开镜”描绘出女子纤柔的情态举止;“罗幕”“画衣”描绘女子的生活环境与装束打扮。“管塞”“楼台”“别望”“相待”等词语表明,本诗是在写两地相思之情。在诗中,作者用乐景写哀情,春天的热闹反衬了女子的孤独期盼、相思离愁。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核心意象,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感叹自然的恒久与个体生命的短暂,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使之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空灵曼妙的意境。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湖南师大附属颐华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行香子·述怀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从中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B. “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写出了苏轼对时间消逝迅速的感叹,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C. 词的下阕既有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又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几时归去”看来,苏轼已经有了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D. 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16. 词中“作个闲人”中的“闲人”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5. C 16. 闲人可以指闲散自在、乐观通达的人,从“且陶陶、乐尽天真”能看出词人的乐观洒脱,而“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勾勒出的也是一种清闲自在的生活状态。闲人还可以指因怀才不遇、不得重用而赋闲归隐的人。从“虽抱文章,开口谁亲”可见,词人心有抱负,却世无知已,无人赏识,不得已而只能做个“闲人”。【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已经有了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错误,“几时”意为“什么时候”,表达想要归去却不知几时可以归去的无奈,并没有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几时归去”意思是“何时能归隐田园”,可见诗人有归隐的想法;“且陶陶、乐尽天真”意思是“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词人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表现出豪放达观;“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意思是“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这是诗人设想的归隐生活,弹琴饮酒,赏景吟诗。作者描述的是隐居生活,闲散自在,乐观旷达。由这些内容来看,“闲人”的字面意思是指闲散之人。结合诗人的经历来看,他胸怀抱负,有兼济天下的志向,故而“闲”其实并非他一开始的追求,而是在不得已之后的选择,从“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中可见,诗人满腔报国之志无人能够理解,不受重用,不得不宽慰自己,退一步做个成“闲人”。这里的“闲人”其实是指怀才不遇、不得重用而赋闲归隐之人。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注】李思训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画中绝岛即大孤山、小孤山,此画作已失传。搀(chn):直刺、插入。低昂:俯仰。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中苍茫水天的衬托,峻峭山崖、参天乔木的渲染,使得孤山险峻之势跃然纸上。B诗人多角度感知、描绘画中兀立的山、抑扬的棹歌、起伏的客船,景物动静皆宜。C一江碧水与大小孤山辉映,宛若妆镜映照着美人的发鬟,孤山明丽秀美,惹人遐想。D结尾借由谐音融民间传说入诗,赋山、石以生命,丰富了画的内容,拓展了诗境。16后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东坡的“奇思谐趣”,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赏析。(6分) 15B(“诗人多角度感知、描绘景物动静皆宜”说法错误。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既然是题画诗,那么“棹歌中流声抑扬”和“孤山久与船低昂”这两句中的“棹歌”属于听觉的范畴,“船低昂”属于动态的描写,这都是画面上不可能表现出来的。因此,抑扬的棹歌和摇漾起伏的客船,是诗人发挥想象,为静止无声的画面赋加的动景,并非画中实有之景。)16“奇思”表现为诗中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新颖的比喻。诗歌以虚构夸张手法写山崖欲崩、猿鸟遁绝凸显山的峻峭;以丰富的想象为静止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抑扬的棹歌、轻柔的江风、摇漾的客舟;以新颖奇妙的比喻拟人将大小孤山化为美女临镜。“谐趣”表现在结尾两句中,诗人正告舟中的商贾不要对美丽的“小姑”心存非分之想,风趣诙谐,饶有兴味。(每点3分)(解释: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先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本题中,要从“奇思”和“谐趣”两个方面来进行鉴赏。“思”就是构思,可见要抓住诗歌的表现手法来作答。本诗中,首先,诗人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写山崖太陡峭而引发崩塌的“崖崩”;写山石滚落,堵塞了道路的“路绝”;写猿鸟惊惶四散,消失在深林中的“猿鸟去”。画幅上并没有猿鸟,但诗人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也是诗人的想象之笔。除此之外,诗人还在画面上添加了抑扬的棹歌、轻柔的江风、摇漾的客船,用这些丰富的想象为静止无声的画面赋加了动景。其次,诗人还开拓出一个奇丽浪漫的新境界。“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这两句写的是,大小孤山的峰峦,在水雾缭绕之中,宛若两个女子高耸的发髻。诗人妙以女子发髻比喻二山之峰峦,以镜喻水面,又以女子晨起对镜梳妆形容江中二山,比喻新颖奇妙。“谐趣”就是风趣,可见要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效果来思考。“谐趣”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末二句中:“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把比喻、拟人、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熔于一炉,根据小姑嫁彭郎的民间故事戏为谐语,诗人正告舟中的商贾不要对美丽的“小姑”心存非分之想,十分风趣诙谐,别有风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