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语十二章语文教案.docx
2023年论语十二章语文教案(完整文档) 作为一名教学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留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十二章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一、学问和力量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育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力量; 2.了解论语的有关学问,明确其在历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把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受,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熟悉并准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喜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忱。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育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力量。 2.结合本文的学习熟悉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喜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忱。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育学生把所学学问、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解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消失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珍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日,它照旧光线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骄傲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局部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日,其精华局部依旧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局部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标准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见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憧憬的“大同”抱负。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育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开心、快乐;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欢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其次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其次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屡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恳; 传:教师传授的学问; 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屡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尽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恳呢?教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争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把握了学问,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法规。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独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规。” 详解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晰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决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赐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辨别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辨别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到达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标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地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地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章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到达了的境地。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熬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道德的境地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标准,而不是牵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ng) 殆(dài) 箪:(dn) 曲肱(g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学问;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习旧的学问,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觉。这样,就可以做教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索的必要性,由于只“温故”而不独立思索,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肯定要将学问融会贯穿,能在温习旧学问中有所发觉,才“可以为师”。“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奉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学问,从而可以获得新学问。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日也有不行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学问、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学问的根底上进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非常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愿动脑筋思索,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愿读书,就会有怀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索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行偏废。学习和思索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肯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转变自己好学乐善的欢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赞扬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抱负,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得意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名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爱;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深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详细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值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竭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抱负、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抱负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承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学问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承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 善者:优点; 从:跟随; 不善者: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肯定有人可以当我的教师。应中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假如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留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特长,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缺乏。 4.朗读、背诵。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斯:这; 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间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全部决心开头“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头,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诞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担当”“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需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全部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鼓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消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 (子罕)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行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转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害。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逼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抱负就要有丰富的学问,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索。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决,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状况亲密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肯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4.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作业布置】 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消失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沟通展览。 【教学后记】 论语十二章语文教案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育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奉献。今日,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留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局部由学生争论沟通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欢乐、温-温习、师-教师、思-思索、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以下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学问”、“新的理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快乐)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学习不思索,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索而不学习,就会疲乏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教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对比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上感慨说:“时间的消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三)整体感知 依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其次、三句讲修身做人。 其次章:争论学习方法,说明白温习旧学问的重要性。 第三章:争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索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争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学问重要的是培育学习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艳羡、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缺乏。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比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使是一个一般人的志向,也不行以被轻易转变。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擅长思索,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把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其次课时 【学习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展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存文中消失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展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点)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许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学问。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特别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连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传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子曰:“贤哉回也” 饭疏食,饮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学问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教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学问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学问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学问的把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索必需结合,二者缺一不行。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索,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乏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见既学又问,不仅问学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学问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当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耻辱。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勤于复习 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恳虚心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对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简单,所以说,能吃苦是胜利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由于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幻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制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论语十二章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存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存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 复习 一、 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闻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需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吸取才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仰慕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闻名的思想家和宏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见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教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柔又严厉,威武而又不凶狠,庄重而安详。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才智的话语吗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师:(展现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 师:今日,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展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局部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展其次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比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争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白板,把古文和译文对比读一读,再回照其次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竞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日仍旧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假如要表示自己虚心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肯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日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寻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假如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四、总结 教师最终还要把孔子教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日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教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尊敬兄长,做事要慎重,说话要诚恳,博爱群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气,就再去学习文献学问。”从这句话看出,孔子教师特殊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盼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论语十二章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把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存文言字词。 依据解释精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到达学以致用,并准时改正自己的缺乏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选用诵读课型 教学过程 分为三个根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其次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1.结合解释,走进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出色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见“有教无类”,一改正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学问的作用。他憧憬西周的“太平盛世”,提倡施行“仁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 字音: 曰(yu)说(yuè)愠(yùn)逾(yú) 罔(wng)殆(dài)好(hào)焉(yn) 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其次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方法一:译文背诵法 1.译读课文同桌争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解释,把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依据学生翻译状况,对比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 1.让学生争论,教师归纳:本文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3.指名发言,学生相互补充,教师归纳板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终身学习的效果: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点拨:“有朋处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方法三:交叉背诵法 1.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或学生背上句,教师背下句。 2.男生背上句,女生背下句或女生背上句,男生背下句。 3.同桌相互背诵。 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 学生选用一种自己的喜爱的方法背诵单独抽背教师评价全班齐背。 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信任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定会敏捷把握各种背诵方法,提高背诵效率。同时,教师也盼望大家在将孔子教育教育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终身学习的效果深入结合到自己平常的学习中,开创美妙的人生。下面,让我们在齐声背诵中完毕本课的学习吧!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