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备考:文言文课内外关联阅读题专练.docx
-
资源ID:94923782
资源大小:37.61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备考:文言文课内外关联阅读题专练.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备考:文言文课内外关联阅读题专练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材料一: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B.让,文中指责备,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让”相同。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D.宰有“主管、主持”意,文中“守宰”指宰相,是封建社会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长官。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B.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壮实的“中男”入伍。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调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3分)(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3分)(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3分)16.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3分)答案12.(3分)EKR(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13.(3分)D(原文“守宰”指地方长官)14.(3分)C(“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有误)15.(9分)(1)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独”1分,“岂所谓”1分,句意1分)(2)喜爱狩猎就想到网开一面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三驱”1分,“敬”1分,句意1分)(3)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第一个“老”和第一个“幼”1分,“以及”1分,句意1分)16.(3分)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越山西南高而下倾于海,故天目于浙江之山最高,然仅与新安之平地等。自浙望之,新安盖出万山之上云。故新安,山郡也。州邑乡聚皆依山为坞而山惟黄山为大大鄣山次之。秦初置鄣郡以此。唐广明之乱,都使程沄集众为保,营于其外,子孙遂居之。新安之程,蔓衍诸邑,皆祖梁忠壮公。而都使实始居汊口。其显者,为宋端明殿学士珌。而若庸师事饶仲元,其后吴幼清、程钜夫皆出其门,学者称之为徽庵先生。其他名德,代有其人。程君元成汝玉,都使之后也。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噫!今名都大邑,尚犹恨纪载之轶,汊口一乡,汝玉之能为其山水增重也如此,则文献之于世,其可少乎哉?(归有光汉口志序节选,选自古文辞类纂)材料二: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材料三: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卷上。填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州邑A乡B聚C皆D依E山F为G坞H而I山惟黄山J为K大L大M鄣N山O次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鄣郡,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的“桂林”“象郡”一样,均指秦设置的郡县。B.学者,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相同。C.阳,向日为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文中“太行之阳”指的就是太行山的南面。D.黜陟,罢免官职。文中“理乱不知,黜陟不闻”指李愿不关心社会和官场,安于隐居生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新安地势高峻,山势蜿蜒延伸,环绕多个邑镇。唐代时,程沄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新安定居,宋朝时程珌地位显赫。B.程汝玉是程沄的后人,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记录地方特产及人世风俗,并作序勉励晚生后学不忘家乡。C.苏轼认为记录见闻的详略、有无探访实地的勇气和撰文记录的能力,是石钟山得名原因流传受到影响的几个关键因素。D.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因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此处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适合隐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4分)(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4分)14三则材料的写作内容都涉及自然山水,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3分)答案10C HL。(一处1分,共3分)11D。文中“黜陟”,官吏降免或升迁,与前文“理乱”同为反义联用,亦可参照初中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2C。A原文“新安之程,蔓衍诸邑”,可见环绕邑镇的是新安程氏,程沄率子孙“始居汊口”而非新安,“新安之程······皆祖梁忠壮公”;B.程汝玉写汊口志,归有光为该书作序;D.原文两个“或曰”,可见得名原因有二。13(1)(4分)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2)(4分)与其当面(或生前)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或死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或不如)心中没有忧虑。(状后、“毁”、“与其······孰若”固定结构各1分,句意流畅1分)14(3分)材料一,(勉励)表彰程汝玉写作汊口志,不忘家乡的可贵品质;材料二,(说理)评价前人对石钟山得名缘由的误解,说明求真求实精神的重要性;材料三,(言志)抒发隐居自洁的高尚情操。(摈弃官场、洁身自好的隐逸情怀)(大意对,每一点择其一即可。一点1分。照抄原文不给分)【文言材料一背景资料补充】1西晋“永嘉之乱”时,徽州程氏始迁祖程元谭辅佐琅琊王司马睿(晋元帝)有功,被封为新安太守,因政绩突出,民请留之,赐第于新安郡西黄墩,遂世居新安;2梁末“侯景之乱”时,程灵洗率众据黟、歙以抵抗侯景,赠镇西将军,谥号“忠壮”;3唐末“广明之乱”(黄巢起义)时,程沄、程淘兄弟组织族众力抗黄巢别部入侵黄墩。(以上出自宋代徽州程氏家族进士考论相关内容)大谷程氏宗谱·四卷安徽绩谿(清程常宪主修)中记载“始祖元谭,东晋元帝时自兖州东阿宦居新安篁墩;二十八世孙沄,迁休宁汉口”。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710 题。文本一: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文本二: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注】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寘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注】劘(mò):规劝,直言劝谏。(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B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C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D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昨日蒙教”中的“蒙”与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含义相同。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2)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答案7A8B9C10(1)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2)适逢王安石复出主持政事,(皇帝)才下诏书允许司马光辞职,收回敕诰。参考译文:文本一: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承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道理就得到了。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施行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文本二:壬申年(1071),(朝廷)任命司马光担任枢密副使,司马光坚决推辞不肯拜官。当初,司马光跟王安石一向交情深厚,等到王安石推行新法,写信给王安石再三陈述变法之弊,又跟吕惠卿在御前讲席展开辩论,王安石很不高兴。皇帝想要重用司马光,征求王安石的意见,王安石说:“司马光表面上直言劝谏皇上,内心却在讨好下臣。所说的都是危害国家政务的事,所结交的人都是对国政有危害的人,如果想将司马光安置在身边,让他参与讨论国家大事,这是关系到国家走向繁荣还是走向衰弱的关键。司马光的才能怎么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他处在高位,那些有反对意见的人会倚重他。韩信树起汉的红色旗帜,赵地士兵勇气丧失。现在任用司马光,这就是给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树起一面红色旗帜。”等王安石称病在家,皇帝就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了解我疏狂率直,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取我的意见,这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我只是拿俸禄和职位作为自己的荣耀,而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身谋私利。陛下果真能够罢掉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施行青苗、助役等法令,即使不任用我,我得到的恩赐也很多了。青苗钱散发以后,使者担心他们拖欠债务,一定要让富人替穷人担保,(以后)贫穷的人不能偿还债务,就会向四方逃走;富裕的人不能离开,一定会被责令偿还其他人家所欠的债。十年以后,贫穷的人跑光了,富裕的人也变成穷人了。常平仓也废了,有军队来攻打我们,接下来又有饥荒,这样羸弱的百姓一定会死于沟壑,强壮的必然聚集成为盗贼,这是这件事必然到来的结果。”他多次上疏,皇帝派人对他说:“枢密,是掌管军事的,官员各有各的职责,不应该拿其他事情来说话。”司马光回答说:“我没有接受任命就还是侍从,对于任何事情没有不能说的。”适逢王安石复出主持政事,(皇帝)才下诏书允许司马光辞职,收回敕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