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公司设备管理制度.docx
第一部分设备管理171(一)职能工作管理标准172第一章 设备维修、保养标准173第二章 设备事故处理管理标准176第三章设备检查校验管理标准178第四章 设备(设施)报废处置管理标准180第五章设备外委修理(加工)管理标准182第六章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定186(-)工作流程图1897.2 当秤内物料出现有规律的卸不完(粘结)而残留在秤上时,及时告知值班管理人员和机修处 理。7.3 生产过程中发现任何异常现象,操作员应及时值班管理人员,积极杳找异常原因,排除隐 患后,方能继续生产。8相应文件记录计量器具自校记录9附则9.1本管理标准自发布之FI起执行。9. 2本管理标准由公司综合办公室负责解释。第四章设备(设施)报废处置管理标准1目的为了加强本公司设备、设施(不含筑建物)的使用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出设备的使用潜 力和经济价值,规范设备的报废和处置程序,参考国家及行业的通用管理规定。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单位。3设备、设施报废标准3.1设备使用年限超过国家法定使用年限需强制报废的。3. 2因工艺落后、能耗过大、环保超标等国家明文强制停产或停用的设备。3.3 设备正常使用时间过长技术性能严重下降,或主要部件损坏严重无法修复,整体技术性能 达不到原设备技术性能的60%。3.4 设备虽能使用,但能源、燃油消耗严重超标、维修频繁、使用效率低下,投入产出严重不 成比例,无再继续运行的经济价值。3.5 因设备技术性能下降严重影响设备安全运行或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健康,再使用风险较大 的。3. 6设备因交通或机械事故损坏严重,无法修复或无再修复价值的。3.7国家政策法规或公司认为需要报废的。4设备报废的申请审批和处置程序4.1 申请报废程序4.1.1 设备使用单位根据设备报废的条件,组织对设备进行初步鉴定评估,填写生产设备报 废申请表(见附表1),经设备所属单位负责人签字后报综合办公室;4.1.2 由综合办公室牵头组织公司相关部门对拟报废设备进行鉴定和评估(残值+第三方评估费 最终处置预估价的可由第三方评估后处置),填写书面鉴定和残值评估报告,经综合办公室主任签字 后报总经理审批(涉及固定资产报废的按公司相关制度执行),经批准允许报废的进入报废处置流程 (见附表2:生产设备(设施)报废鉴定报告表)。4. 2报废设备处置程序4. 2.1报废设备的处置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原则上按公开招标的程序进行处置变卖, 最大限度地回收设备残值:回收款项交设备所属单位财务:4. 2. 2小型或价值较低(总残值W5000元)的由设备所属单位按上述程序组织人员进行处置;大 型、成批量或总价值较高(总残值5000元)设备的报废处置由综合办公室向招标中心申请招标,招 标中心组织设备部、车管办、财务部、审计部等部门组成评标小组,按招标程序进行变卖处置。5其他规定4.1 设备报废工作根据需要及时审批处理。4.2 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能擅自决定设备报废,在批准报废前,不得随意拆卸、变卖设备附属 配件和装置、不得化整为零变卖处置,逃避招标程序。5. 3设备报废处置的所有文件、资料归口设备部门保管存档。5. 4财务部按设备报废审批手续和处置资料作固定资料下帐及回收设备残值。5. 5对于不按照此制度执行的责任人,处以被报废资产残值10倍以上的处罚,触犯国家法律法 规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6附则6.1本管理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执行。6. 2本管理标准由公司综合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五章设备外委修理(加工)管理标准1目的1.1为加强公司机电设备外委修理(加工)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审批程序,保证外委修理(加 工)的合理性,严格控制外协质量,堵塞漏洞,减少和避免资金流失,降低维修费用和成本,维护企 业利益。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单位。3基本要求1.1 设备外委修理(加工)是指由于公司内部因维修条件、技术能力、维修资质等因素限制而自 身无法完成的,必须委托其他专门或专业单位帮助进行维修、加工来完成的维修工作。1.2 公司对机电设备外委修理实行按制度管理,不论修理金额大小必领经按制度规定的程序审 批同意后方可外委修理。严禁不审批擅自进行外委修理行为。3. 3凡设备外委修理均须签订修理合同,主要及关键设备(部件)应签订技术协议。3.4设备外委修理应遵循在比质、比价的前提下,先立足于公司内部修理后再公司外委修理的 原则,以维护企业利益。4外委修理管理部门及职责4.1综合办公室为公司外委修理的具体管理和执行部门。4. 2综合办公室外委修理的职责:4. 2.1负责组织对拟外委修理(或加工)的项目进行技术评估与鉴定,确定是否符合外委修理的 条件,并制定相应的外委修理计戈小4. 2. 2负责填写外委修理的申请或报告(见附表),并按权限程序逐级审批:4. 2. 3组织对外修理或加工的具体实施工作,并负贵监督中间过程的进度、质量和验收:4. 2. 4负责编制外委修理的费用预算,按规定办理挂帐和款项的支付手续:4. 2. 5建立外委修理的专门台帐,并定期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5外委修理的实施细则5.1外委修理的一一般原则和条件各单位应采取措施调动本公司技术人员和专业岗位员工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企业内部维修的潜 力,立足于自行修理为主、外协修复为辅的原则。在满足下列条件的基础上,方可适当进行外委修 理;5. 1.1无维修所必须的专门设施、设备或专用工具,且短时间无法改进达到维修条件的;5. 1.2专业性较强,无相应技术能力和水平的维修人员;5.1.3 一些需要专门的修理资质条件或政府职能部门明文限制自行维修的项目;5.1.4 自行修理不能确保维修质量、或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维修时间耗时过长、综合费用远 高于外协完成的。5. 2外委修理的审批程序1.1.1 2.1设备部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拟外委修理的项目进行技术鉴定,确认自行无法修复并满 足上述外委修理的条件:1.1.2 设备部经手人填报外委修理的申请表(或报告),设备部负责人签字后,按规定程序逐级 上报,审批同意后,方可具体组织实施:1.1.3 单次修理在500元以内或零星加工,设备部负责人同意后,可在定点的维修点进行修理 或加工;1.1.4 单次外委预计费用不超过1万的,必须填写外委修理申请表,报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同 时报综合办公室备案;5. 2. 5单次修理超过1万元的,必须报总经理审批,再按招标程序确定外协单位进行修理。6. 3外委维修(加工)单位的确定6.1.1 外委修理(加工)单位应按招标程序,在满足企业资质、企业信誉、装备能力、技术优势、 服务态度、取费标准、付款方式和保修承诺等方面综合考查评比后确定;5. 3.2外委修理单位的招标确定由综合办公室负责人组织3人以上相关人员组成专门小组,按 上述招标条件逐一考查评定后,书面报总经理审批同意,由综合办公室备案;5. 3. 3外协单位确定后,应签订外委协作单位定点合同,就维修的范围、取费标准、付款方式、 质量保证、维修加工工期以及其他优惠条件进行约定:5. 3. 4外委修理的费用原则上必须开据正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5.3.5 外委定点单位原则上每年评定一次,定期筛选。在未经主管领导同意前,禁止随意委托 其他单位或个人进行修理;5.3.6 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外委修理,各单位应加强交流配合,互通信息,择优选择外协单位 合作。5. 4外委维修的验收5.4.1 一般外委维修或零星加工,由需求单位负责人或其指定的责任人负责验收确认,并出据 书面验收确认单;5. 4. 2书面验收单附维修发票后一并作为外委维修报销、挂帐的重:要凭证。6加强外委修理管理的保障措施6. 1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务必重视外委修理的管控,严格按外委修理管理制度的规定程序进行审 批。7. 2外委修理原则上必必须在已确定的合格定点厂家或单位进行,杜绝随意的外委。6. 3单次维修加工超过50000元的,必须再签订专门的合同,进步明确维修项目(内容)、维修 金额、维修工期、技术质量要求、维修记录及验收标准、质保期限以及付款方式等。并按合同评审 程序进行合同会签;时有特殊要求和重要的维修项目,还应签订专门的技术协议。7附则6.1 本管理标准自发布之口起执行。7. 2本管理标准由公司综合办公室负责解释。附件1:设备外委(加工)申请表设备外委(加工)申请表单位: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出厂编号出厂日期起用日期购置价格使用部门操作员实际使用 年限申请时间设备外委(加工)主要原因:申请人:审批意见:审批人: 日期:备注:第六章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定1目的为保证部门使用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安全、正常、有效使用。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单位。3特种设备的购置、安装凡属特种设备均应由使用部门提出购置计划,经综合办公室审核并逐级报公司领导批准后,由 综合办公室负责购买持有国家相应制造许可证的生产单位制造的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特种设备。特 种设备安装前,必须先确定具有国家相应安装许可的单位负责安装工作,开工前应按照规定向特种 设备安全监察部门办理开工告知手续。任何部门不得擅自安装未经批准的特种设备。安装完成后, 使用部门(或者督促安装单位)应向有关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申报验收检验。4特种设备注册登记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由使用部门负责向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注 册登记。登记标志以及检验合格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并在有效期内安 全使用。管理人员应明确所有特种设备的安装位置、使用情况、操作人员及安全状况,并负责制定 相关的设备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5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特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是为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的唯可追溯的技术文件。各 相关责任人均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妥善保管。当需调阅特种设备技术档案资料时,档案管理责任人应 严格照章办事,履行调用借阅手续并由相关领导审批后,方可交给资料借阅人。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 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 装技术文件和资料,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日常使用状况记录,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近。 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其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等。特 种设备档案是从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使用、检修全过程的文字记载,它向人们提供各个过程的 具体情况,也是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和更新报废的根据。通过建立特种设备档案,可以使特种设备的 管理部门和操作人员全面掌握其技术状况,了解和掌握运行规律,防止盲目使用特种设备,从而能 有效地控制特种设备事故。6特种设备使用6.1 特种设备使用部门的各级管理人员,应具有安全生产意识和特种设备使用管理相关知识,加强特种设备使用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6.2 各设备使用地点、场所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严格进出人员的管理。凡进入危险场所的其 他人员(包括领导检查、外来参观、设备检测人员),应由公司或部门负责人批准,并在安全管理人 员、操作人员等陪同下进入,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设备使用地点严禁吸烟、使用明火、放置杂物 等。6.3 依据条例、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特种设备的作业人员和安全管理 人员应经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相应特种设备的作业或管理工作。严禁安排 无证人员操作特种设备,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现象。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现设备 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和部门安全负责人报告。6.4 各设备使用部门应当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条件审核,保证作业人员的文化程度、身体 条件等符合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和培训,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具备 必要的特种设备安全作业知识。培训应做出记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资格证书到期前三个月,应 提出复审申请,复审不合格人员不得继续从事特种设备的作业。6. 5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严格执行特种设备的操作规程(操作规程可根据法规、规范、标准要 求,以及设备使用说明书、运行工作原理、安全操作要求、注意事项等内容制定)和有关的安全规章 制度。6. 5.1设备运行前,做好各项运行前的检查工作,包括:电源电压、温度、压力、安全防护装 置以及现场操作环境等。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严禁不经检查强行运行设备。6. 5.2设备运行时,按规定进行现场监视或巡视,并认真填写运行记录:按要求检查设备运行 状况以及进行必要的检测:根据经济实用的工作原则,调整设备处于最佳工况,降低设备的能源消 耗。6. 5.3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应立即停止运行,同时启动备用设备。若没有备用设备时,则应立 即上报主管领导,并尽快排除故障或抢修,保证正常经营工作。严禁设备在故障状态下运行。6. 5. 4因设备安全防护装置动作,造成设备停止运行时;应根据故障显示进行相应的故障处理。 一时难以处理的,应在上报领导的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故障进行排查,并根据排查结果,抢 修故障设备。禁止在故障原因不清的情况下强行运行。6. 5.5当设备发生紧急情况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时,操作人员应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后,立即 撤离操作现场,防止发生人员伤亡。7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必须由有资质的单位或有特种作业操作证的人员进行。各使用部门应加 强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对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相关仪器仪 表进行定期检修,填写检修记录,并按规定时间对安全附件进行校验,校验合格证应当置于或者附 着于该安全附件的显著位置,并送交安全技术部门备案。8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性能定期检验在用特种设备'实行安全技术性能定期检验制度。对特种设备进行定期检验,是确保安全使用的 必要手段。所有特种设备在运行中,因各种原因会产生一些缺陷,或原有允许的缺陷逐步扩大,产 生事故隐患。通过定期检验可以及时发现缺陷,以便能够得到及时处理,消除事故隐患。设备使用 部门应按照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的定期检验要求,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满前30天,由设备使用 部门向相应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未经定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 得继续使用。根据特种设备检验结论,各使用部门做好设备及安全附件的维修、维护工作,以保证 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等级和使用要求。对设备进行的安全检验检测报告以及整改记录,应建立档案 记录留存。9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各贡任部门根据设备使用情况,定期(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组织安全检查和巡视,发现问题或异 常情况应立即处理,情况紧急时,可以决定停止使用特种设备并及时报告综合办公室和上级领导, 并做出记录。10特种设备报废标准或者技术规程有寿命期限要求的特种设备或者零部件,或者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 无改造、维修价值,应当按照相应要求予以报废处理。特种设备进行报废处理后,使用部门必须到 负责该特种设备注册登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部办理注销手续。11其他设备大修、改造、移动、报废、更新及拆除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按公司内部流程逐级审 批,并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办理相应手续。严禁擅自大修、改造、移动、报废、更新及拆除未 经批准或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设备,一经发现除给予严肃处理外,责任人还应承担由此而造成的事故 责任。12附则12.1本管理标准自发布之口起执行。12. 2本管理标准由公司综合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七部分设备管理(二)工作流程图1、设备事故处理流程2、设备报废处置流程所属单位进行处置由招标中心组织变卖处财务回收残值综合办建立报废设备台账(-)职能工作管理标准第一章设备维修、保养标准1目的为了规范设备的维修、保养管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提高设备运转率,以满足产品生产的 工艺要求和质量要求。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单位。3设备维修、保养分类3. 1设备保养分为例行保养和二级保养;4. 2设备修理分为小修、项修、总成大修和整机大修四类。4各级维修、保养的内容和责任规定4.1 例行保养:指设备运行前和停机后的日常保养。作业内容主要贯彻“十字”作业方针,即:“清洁、润滑、坚固、调整、防腐4. 1.2责任人:厂区设备为值班机修工,检测设备为班组长。4.2二级保养:指按照设备运行间隔里程、运行时间或完成实际工作量所进行的定期全面保养 作业。5. 2.1作业内容包括例行保养的所有作业内容;6. 2. 2以发动机为动力源的设备必须更换机油和“三滤”;7. 2. 3整机进行全面检查、调效、润滑,恢复各部位的配合间隙;4. 2. 4完成设备说明书中规定的其他保养内容;4. 2. 5责任人:二级保养以机修为主。4.3 设备小修:即设备维持性修理,对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现的临时性故障进行检查、调整,修 复或更换部分失效的零件。4.4 项修:指针对设备故障和损坏部位进行有针对性地修理。项修由机修班长提出计戈小报设 备科长同意后,由修理工具体完成。4.5 大修:指对整机进行全面解体检查、修复并更换所有失效和损坏的零部件,全面恢复整机 性能的修理。进行大修的设备,其性能必须达到出厂“性能的80%以上。大修由设备科长编制计划 和大修方案,报厂长审核,分管领导审批,总经理批准后,由设备科长组织实施。4.6 外委修理:因本公司技术能力和维修条件不能完成而需外委的,必须书面报告,经总经理 批准后,按相关规定联系厂家进行。每月外委修理名细应有专门的统计台帐。5设备保养、维修报修程序5.1 设备发生故障,按下述报修程序报修;5.1.1 大型设备、维修项目较大或需停止运行用于检修时间超过2小时以上、有计划的定期保 养检修等原则上书面报修。5.1.2 临时性一般小修,由操作工或驾驶员直接向相应机修班长或值班机修工报修。现场设备 故障可电话口头报修。5. 2值班机修工或班长接到报修后,应及时安排修理人员进行认真检查,及时排除故障。5.3.1 对故障不明显或不能准确确诊而有待进一步观查的,在保证设备安全的前提下,可安排 设备继续使用边观查,但必须随时跟踪使用状况:5. 2.2对确有故障但不明显影响设备安全,如果生产任务特别紧张或机修人员任务紧不能及时 调出人员进行维修时,可安排此设备先运行,在上述两种情况缓解后,再及时停机安排进行维修;5. 2. 3对故障明确需停止使用的设备,应立即安排抢修,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5. 2. 4设备检修的顺序必须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尽力缩短单台设备的在修时间。5. 3保修记录:修理或保养作业完成后,主修人必须填写修理或保养记录,详细记录故障现象、 维修部位、保养或修理方法及内容、更换的主要配件材料等内容,操作工应先试机验收,在维修记 录上签字作为验收依据。维修记录定期交设备部归档保存。5.4操作人员应将维修或保养作业内容、更换的主要配件材料名细等在设备运行记录本上登记 以备查。5. 5施工现场设备发生故障必须及时优先抢修,最大限度地保持生产的正常与持续。5.6保修时间规定:一般故障和二级以下保养作业在配件材料不短缺的情况下当天内完成。6零部件更换原则及配件材料领用签字程序:6.1 零部件的更换必须坚持“先修后换的原则:在更换配件时,优先领用旧件或修复件。6.2 所有零件的更换必须经设备科长同意,由机修工填写领料单,机修班长签字后,由设备科 长签字确认,库房凭领料单发货。6.3 材料采购计划的填报传递程序:7.1由机修班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采购计划,报设备科长审核后,形成书面采购计划,由厂长 复核签字。7. 2由分管领导审批签字。7. 3传送供应部及时组织采购。7. 4特殊情况下的急需配件,可以先电话通知供应部采购,后及时补办采购计划。7.5 常用零配件和易损件等标准件,库房应有一定的最低保有量库存,库管员要根据消耗情况 及时提出补充计划,由供应部组织采购储备。8其他规定:7.6 坚持每月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接合的方法,对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根 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奖励和处罚。凡设备出现故障或异常,操作人员未及时发现或者报修不及时, 造成故障扩大,直接损失增大的,扩大损坏的零配件由操作员赔偿。7.7 其他设备,在维修过程中需要更换的配件由操作工在库房按规定程序领取,交机修工维修 更换,并作好相应的记录。7.8 设备报修后,机修工没有及时进行诊断、检查,或修理不彻底,导致设备故障扩大而损坏 其他零部件,所造成的损失由机修工赔偿。7.9 因工作责任心不强,操作不当、维修方法不正确而造成零部件损坏,损失较大的,直接责 任人赔偿损失的50%o8. 5凡属违规违章操作或故意违规,造成设备损坏的,责任人赔偿全部直接损失,并处100-300 元罚款。构成事故的,按设备事故管理规定进行处理。9附则8.5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执行。9. 2本标准由公司综合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章设备事故处理管理标准1目的为了规范设备事故处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使机械设备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效益。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单位。3事故分类3.1 设备事故分为工伤事故、交通事故、机械事故三类:(1)工伤事故:事故单位协同劳资部门(综合办公室)处理;(2)交通事故:交通管理部门(车队)处理;(3)机械事故:事故单位设备管理部门处理。注:机械事故是指由于维修、操作和施工不当等原因引起的设备非正常损坏。4事故等级4.1 根据事故所造成损失,事故分为三个等级:(1) 一般事故:造成一般零部件损坏,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50000元之间;(2)大事故:造成主要部件损坏,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0()20000元之间;(3)重大事故:整机严重损坏,有人身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20000元以上。5事故处理1.1 发生设备事故后,操作人员必须立即停机,采取措施控制并防止事故扩大损失,同时保护 好第一现场,并及时向有关相关部门、领导报告。1.2 设备部组织相关人员及时赶到事故现场,勘察事故现状、收集事故相关资料后,积极组织 施救,采取最优、最恰当的方案排除故障,恢复生产。1.3 3事故当事人写出书面的事故经过,详细说明事故发生的过程、原因和今后的防范措施。5.4设备部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事故分析,查找事故原因,事故责任人以及事故的直接经 济损失等。对事故责任者处理原则(交通事故处罚另行规定):5. 4.1对责任者要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5. 4. 2根据事故的情节轻重和当事人认识态度,对事故责任者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1)在事故负次要责任的责任者,赔偿直接经济损失的3%;(2)在事故中负主要责任的责任者,赔偿直接经济损失的8%(一次最多不超过20000元);另 外,对大事故的责任人再处罚100元,重大事故责任人处罚200元;(3)在事故中负同等责任的责任者,赔偿直接经济损失的5%。5. 4. 3对隐瞒事故、拖延不报或谎报事故情节,在事故处理中态度恶劣的,一经查实加重处罚。5. 4. 4事故贵任者不能参加年度先进评选。5. 5根据分析填写事故报告表,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和预防改进措施,上报核算点主管领导。5.6 由总经理或主管领导组织召开事故分析会对事故进行认定,确定处理意见。5.7 综合办公室发事故通报给予公布。6设备事故的处理必须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6.1事故的经过、原因不清不放过。6. 2事故的责任不清不放过。6. 3事故资任人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和群众没受到教育不放过。6. 4没有防患措施不放过。7建立设备事故台帐由责任单位设备部门建立设备事故台帐。设备事故处理完毕后,所有事故资料装订归入该台设 备档案中,交由各部门保存,或移交综合办公室保存。8附则8.1本管理标准自发布之口起执行。8. 2本管理标准由公司综合办公室负责解释。弟二早设备检查校验管理标准1目的为了加强计量、检查设备校验管理,使计量设备更准确性、精细化,提高设备完好率,更好为 生产服务。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单位。3校验责任1. 1生产设备校验、送检由生产单位负责。3. 2检验设备校验、送检由技术部负责。4. 3特种设备校验、送检由所在单位负责。4检查校验类别和周期4.1校验设备分为自校和送检。4. 2按类别制定设备台账,台账中注明设备有效期。5. 3生产过程中坚持定期自检校验。4.4设备档案人员需提前1-2个月告知设备管理人员设备即将到期,需送检。5误差精度要求5.1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6检校秤操作程序6.1每次检秤前应在每台称重仪表上:检行、核对各个秤的量程、自重、分度值等数据,并与 上次检秤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如有异常应仔细查找原因。6. 2正式检秤前应人工清除秤内所有粘结物,再作清零操作,保证种自重准确。6. 3根据各秤的最大量程值,每个秤至少确定三个检定点,人工逐步添加砍码至相应的检定点, 根据需要进行必要地调整,保证各点均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然后反向逐步减祛码,对各检定点进 行验证。6. 4破码在秤上的摆放必须均匀、对称、平衡。6.5检校完毕后,除去所有秤上物料,作清零操作,按确认保存数据,并作好详细记录签字, 并在检校后的设备上贴好相应的标签。7生产操作中注意事项7.1正常生产过程中,操作员应随时观察电脑屏幕上各秤的实际称量值与理论配比值的误差是否超限,并通过调整提前值和误差值来保证称量误差在允许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