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期末考研题.docx

    • 资源ID:94949114       资源大小:41.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期末考研题.docx

    1章练习题名词解释1 .放郑声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放郑声是指丢弃郑声。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 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论 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2 .文学批评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 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 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 几乎是文学研究的同义语。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 一种研究形态。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3 .春秋笔法南京大学2010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 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 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 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宜书的一面,也包 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4 .楚辞吉林大学2012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作为诗体名称,楚辞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 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它是指以具有楚国 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作为总集名称,楚辞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 用“楚辞”作书名的辞体诗歌集,收录了屈原离骚、天问、九章、九歌及宋玉、景差等 楚辞体作家的作品。答: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代表作为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 祖。(1) “道法自然”的含义“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 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2) “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内涵“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 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 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 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3) “道法自然”中“道”的内涵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即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 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可以反过来说与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 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 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 的认识论和方法论。(5) “道法自然”的现实意义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改造一个人 的效果是有限度的。人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 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综上所述,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是形上的本体。“自然”是“道”的存在 方式或内在属性。“道法自然”有利于宇宙和人类生生不已。“道法自然”还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的基础,在三教合流之后基本未变,可见其影响深度和持续时间之久。4章练习题一、填空题1 .报任少卿书作者 o 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司马迁【解析】报任少卿书又名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 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 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 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2 .史记的原名叫o 中山大学20H年研【答案】太史公书【解析】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共一百三 十卷,又称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3 .司马迁说他著史记的目的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究天人之际【解析】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他想通过 史记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4,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评说史记:“史家之绝唱,o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无韵之离骚【解析】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是说 其历史学成就;“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二、名词解释发愤著书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提出的文艺观点。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 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 多伟大人物的事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 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发 愤著书”对后来的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都有很大的影响。三、简答题(1) 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1)“发乎情,止于礼”的出处“发乎情,止于礼”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出自诗经毛诗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 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发乎情,止于礼。是先哲对理智、情感的升华;更是道德 与责任至上的一份情怀。传统儒学从来没有否定男女之间的性爱,只不过主张其应该节制而已。(2) “发乎情,止乎礼”的含义“发乎情,止乎礼”是说,人的情感虽然经常在男女之间产生,但一定要受礼法的约束,不能随心所 欲,要“乐而不淫、“发乎情,止乎礼”含着高度的压制性。“于情理之中而发生,因道德礼仪而终止”。 这里的止并不是停止感情,而是说到了礼法所允许的范围就要停下来,不能因为情爱就做出逾越礼法的 事情。“发乎情,止乎礼”也被中国传统文学在表现爱情的时候所遵守。例如诗经中的兼葭,汤显 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等。(3) “发乎情,止乎礼”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发乎情,止乎礼”常用来劝戒“性情中人工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不能被情绪驱 使,而要驾驭住情绪。童言虽无忌,但作为成年人,特别是公众人物,说话能不管不顾、“捧杀”和“棒 杀人权的要义,就在于既要坚持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利。(2) 何理解“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1)“发乎情,止于礼”的出处“发乎情,止于礼”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出自诗经毛诗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 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发乎情,止于礼”,是先哲对理智、情感的升华;更是道德 与责任至上的一份情怀。传统儒学从来没有否定男女之间的性爱,只不过主张其应该节制而已。(3) “发乎情,止乎礼”的含义“发乎情,止乎礼”是说人的情感虽然经常在男女之间产生,但一定要受礼法的约束,不能随心所 欲,要“乐而不淫、“发乎情,止乎礼”含着高度的压制性。“于情理之中而发生,因道德礼仪而终止”。 这里的止并不是停止感情,而是说到了礼法所允许的范围就要停下来,不能因为情爱就做出逾越礼法的 事情。“发乎情,止乎礼”也被中国传统文学在表现爱情的时候所遵守。例如诗经中的兼葭,汤显 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等。(4) “发乎情,止乎礼”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发乎情,止乎礼”常用来劝戒“性情中人工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不能被情绪驱 使,而要驾驭住情绪。童言虽无忌,但作为成年人,特别是公众人物,说话能不管不顾、"捧杀”和"棒 杀人权的要义,就在于既要坚持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利。3.温柔敦厚。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 “温柔敦厚”的出处及含义“温柔敦厚”出自礼记经解篇:“孔子日: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也“温柔敦厚”原意指人的性格温和宽厚,这里借指诗 歌对当前政治的讽刺和批评,不能过火,必须符合礼义。(2) “温柔敦厚”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温柔敦厚”的内涵“温柔敦厚”最初主要介绍的是孔子的“诗教”观,也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唐代孔 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这是就诗歌讽谏 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 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 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温柔敦厚”说除了伦理原则的意义外,在后世有时也被引伸为艺术原则,例如况周颐蕙风词话 所提出的“柔厚”说,就是关于词的艺术原则要求。词论中的“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 微宛委曲;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1 .简述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 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 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 产物。他将古人著书与他们的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遭遇、心情相联系,归结到“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 其道,”提出“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观点,即其著名的文学思想“发愤著书”说。(1)“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作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没有在现实中实现,这才借“述往事,思来者”的创作进行 寄托。作家的“愤''而著书,创作动力在于内心的“愤''情。这种动力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因为“愤”常常 是由于作家强烈的愿望受压抑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十分强烈。(2)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味和质量,可以“成一家之言”“发愤著书”者都是精神生命的强者,他们有着美好正义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代表着 社会进步力量,又常常与环境中强大的反动势力发生尖锐的冲突,但他们人格高尚,意志坚定,不向恶 势力屈服。他们对人生痛苦和生命真谛有着更深的体验,他们的“愤”不仅仅是一己私情,而蕴含着积极 进步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正义精神。因此,他们以此"愤''情作为创作动力,其作品也必然具有积极进步 的思想内容。(3) “发愤著书”说具有不同于儒家“温柔敦厚”说、“中和”之美说的美学品格作家“发愤著书”,包含着对社会进步理想的强烈迫求和对发动实力的极度愤恨,“发愤”之作与“温 柔敦厚”、“主文谄谏”之作格格不入,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读者具有巨大的激烈作用和鼓舞力 量。“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影响。四、论述题1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是乐府古诗义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 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离愁别恨 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其艺术成就颇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谈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 不野,婉转附物,忸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为:(1)起兴发端艺术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婉转,反复低徊。许 多诗篇都能巧妙地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情明理。用以起兴发端的有典型事件,也有具体物象。(2)艺术境界圆融古诗十九首中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如明月 何皎皎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构成的意境如梦如幻,朦胧而又深沉,人物心理状态的描绘与抒情有机 融合在一起。(3)语言技巧醇熟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锤噪诗品卷上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 金”。古诗十九首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 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是浓缩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诗中有许多名言警句,简 洁生动,哲理深而诗意浓。古诗十九首中有许多日常用语,虽造语平淡却有韵味;化用了许多古代典故,却不给人以晦 涩生硬之感。同时叠字、双关语的自然融入,又颇得乐府民歌的神韵。(4)情感质朴自然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纯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 信手拈来,没有错彩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总之,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 觉醒与痛苦。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 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2 .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 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 充分肯定了它的史学的地位,又指出了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的继承。(1) “史家之绝唱”是说史记的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 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 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 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开纪传体正史先河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 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 烁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 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 王蝎;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 优旃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奠定纪传体的基本格局史记的出现,确定了我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为鉴,富有教化作用;形 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强调表现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与全,以及语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 史记写人物、写故事的方法则又给我国后世小说、戏剧以深刻影响,史记中的诸多主题,史 记人物的诸多范型,以及史记故事的许多情节场面,都为后世的小说、戏剧开出了无数法门。“发愤著书”说的提出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 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 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 实情。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 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1) “无韵之离骚”是说史记的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 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 人、岩穴幽隐之土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 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 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同时史记还有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 史记的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综合借鉴了前代各类史书的体例,创立了以人物为本位的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纪传体体例。史 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展示了三千年的历史,可谓是一幅历史人物的画卷。从上层社会的统治者到下 层社会的小人物,无所不有。史记所涉人物四千余个,其中许多是塑造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法:a围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形象的塑造精心选材、谋篇布局。常常是抓住人物生平中的重大事件, 或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来组织安排。b.以性格化的人物语言和典型性的人物行为,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尤其善以细节描写传达出人 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c.在人物的矛盾冲突中,在戏剧性的情节场面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形象。强烈的抒情性语言史记的语言风格总体上说,具有朴拙通畅、雄浑劲健、疏荡爽朗、横放不羁的特点,但也有多 样的显现。史记大量地使用人物对话,多能做到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叙述语言丰富生动、 简洁精炼、明白晓畅。有口语化、通俗化的倾向。史记的语言还具有强烈的抒情特征。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a.史记的求实求真的创作精神和批判精神影响着后世的史学和文学的创作。史记中优秀的 人物形象的人格精神沾溉着后世文人的人格精神。史记以“实录”著称,这是指司马迁具有严肃的史 学态度,.不虚饰、不隐讳。但他的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为了追求生动逼 真的艺术效果,追求对于读者的感染力,他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也必然在细节方面进行虚构。这 是典型的文学叙述方法。a.史记有些篇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因素,为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艺术手法上的借 鉴。并且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也为后世历史小说、历史戏剧所取材。b.纪传体的体例对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小说中许多作品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的 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渊源于史记。而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其中都可 以看到史记的痕迹。5章练习题一、填空题1 .曹丕的 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首次提及建安七子诸作家的现存著作是O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典论.论文【解析】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专论。“七子”之 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 干伟长,陈留阮璃元瑜,汝南应场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 骋骥麻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2 . 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 玄虚,淡乎寡昧。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玄言诗【解析】玄言诗发端自魏正始时代。西晋只有少数诗人以玄言入诗。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 潮期。东晋末叶,玄言诗已经式微了。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 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3 .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 体物而浏亮。”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绮靡;赋【解析】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诗缘情”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 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体物,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 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二、名词解释1 .陆机文赋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陆机在文 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 思想。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写文赋的 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 所由“。2 .诗缘情而绮靡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陆机把当时最 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 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陆机讲“诗缘情”而不 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三、分析下列引文的文学观点和文论史价值1 .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自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2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2 .尽善尽美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尽善尽美”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僧:“子谓 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 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 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 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 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3 .思无邪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思无邪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思无邪”主要有 两方面内容: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思想上,“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 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 诗经意义。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4 .诗可以兴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诗可以兴是对诗的美学作用的深刻认识。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出自论 语阳货:“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中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兴”是说诗是 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 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5 .知人论世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著名概念。出自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必须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孟 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 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 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6 .以意逆志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 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是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 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 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以意逆 志”的诗歌鉴赏方法。二、简答题1 .辞达。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 “辞达”的出处及含义语出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日:辞,达而已矣。”这里的“辞' 原意主要指辞令,特指“言辞”之 辞,而非“文辞,。孔子认为言辞表达应恰到好处,既要文饰,又不可过分。何晏集解引孔安国 日:“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言辞过分华丽其内容就会被淹没。2 2) “辞达”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辞达”的内涵“辞达”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语言和内容关系的一种观点,主张言辞表达能表达出主观意指即可。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后代的文论家根据孔子的意思,把“辞达”运用到文论中。陆机在文赋中主张“辞达而理举”。特 别是苏轼,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盖千万人 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於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苏轼把“辞达”看作是评论家、作品的最高标 准。苏轼之后,明清诗人、学者王世贞和金圣叹对“辞达”观提出新解,并丰富其理论内涵。2.简述“兴观群怨”的基本内涵。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1) “兴观群怨”的出处“兴观群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子 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夕 , 4-1。(2) “兴观群怨”的内涵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极高的估价。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 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 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 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从诗“可以观”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文艺与现实关系 的理解。他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比较确切地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 特征。“群汽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 流感情,加强团结。"群”,是在“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而不是少数人以某种共同利益为 基础的小宗派之“群”。“怨' 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子对“怨”的肯定,也是和他提倡 的“仁”相联系的。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加以揭发,这正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和进 步因素的集中表现。总之,“兴观群怨”的提出以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演变过程,集中地反映了古代美学的产生、发展和成 熟的过程,表现出中国古代美学中重意味,重社会政治伦理的特点。3.简要分析评述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主要有:(1)孟子中的生命权意识孟子仁义思想中的生命观儒家正统法律思想“贤人之治”的渊源之一是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作为 对“舍生取义”的个补充,孟子提出了“权”的范畴。在具体事件中实践“义”的程度适宜与否,要根据当 时的情况,遵照“权”的精神来确定,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舍生取义”,去作无谓的牺牲。另外,孟子认 为“人性本善二 正因为如此,人生来就具备仁义之心,对仁义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仁义是生命中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孟子反对人们自暴自弃。在孟子看来,仁、义与生命是融为一体的,弃仁义便是 毁生命,毁生命便是弃仁义。在个体生命与个人理想二者之间,孟子并没有偏废任何一方的取向,相 反,二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孟子天命观中的生命意识孟子继承了孔子“尽人事而待天命”的思想。他一方面重视天命的作用,认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人要安顺天命;但另一方面,这种安顺天命是有条件的。在孟子看来,天命的实现离不开人力的配合, 虽然失败主要是天命所致,但人事未尽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顺天命的同时,孟子更强调人事的 作用,他以人的角度看待“天命L只有从生命的本体出发,去“尽心”、“知性”才能“知天”,去“存 心"、“养性”才能“事天”,至于寿命的长短不必去顾及,君子修身养性以待天命而已。(2)孟子中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论在孟子尽心篇中,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这段论述 是对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大总结、大升华。孟子认为民是国家之本,而王道仁政,要在贵民。轻民、贱 民、残民,便无王道可言,亦无仁政可言。所以,孟子认为,只有不嗜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一国 的君主要注意保民而王、为民父母、与民偕乐;在治国时不能耽误民事。这些都是孟子民本思想的表 现。养民富民说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征战连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站在民众生计的立场上,孟子主 张“薄税敛”,强调”取民于有制“,严格按照他想象中的尧舜所定的税法来办事,“事取其中”,不轻也不 重,不能重得让人民生活不下去。同时,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并由此提出了“正经界”的办法,即实行 井田制。孟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看到了广大农民是否有恒产是农民能否生存发展下去的重要条件,也是 一个社会兴衰的标志或根本原因。三、论述题1 .论孔子文艺思想。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诗教”源于“乐教”,即强调音乐诗 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用“诗教”来概括孔子的文艺思想是有道理的,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 是围绕“诗教”展开的。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孔子字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是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诗、礼、 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论语子路记载:“子日: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溪以为?“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 予了极高的评价,这和当时的时代风尚是密切相关的。(1)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所说:“诗 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思无邪”中,“思”有两种解释:作为语气动词,没有实际意思;作 思想内容理解。“无邪”就是“归于正”。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符合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 和审美标准的。“思无邪”从审美方面来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文学作品来说,要求作品从思 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2)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论语阳货篇记载:“子 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 名。”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他 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3)论文学的内容于形式关系论语卫灵公日:“子日:辞达而已矣。“孔子认为语言文辞的作用在于充分地表达人的思想内 容,形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体现内容,不必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4)论雅乐和郑声孔子关于音乐的论述,其实也是对诗歌的论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对“雅乐”和“郑声”的看法。孔子 提倡雅乐,发对郑声,态度非常鲜明。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 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孔子认为雅乐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之正而不 邪,有助于养成仁义为特点的高尚道德品质,而不会违背仪礼的事情。2 .孔子说“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请举例谈谈中国古代诗歌的这四种功 能。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研答: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观群怨”功能主要表现在:(1)诗之兴诗之兴含有兴盛、兴起、振兴、复兴等多种意义,可以感发人的意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0余篇中,就有100多篇是围绕国家民族兴衰而发出的心声。在我国 历代诗人的笔下,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也是数不胜数的。最早出现的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 就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炽热的爱国感情和嫉恶如仇的反抗精神。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 一辈子念念不忘的是统一祖国。他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 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也是他爱国诗歌的名篇。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其杰出的 爱国主义名作满江红,充分表现了他对敌寇无比痛恨、报仇雪耻的迫切心情和收复中原失地的不可 动摇的意志。又如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充满爱国激情的 动人诗篇,表现了“头可杀,志不可屈”的崇高无比的磅礴正气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他耿耿的 爱国忠心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还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寄意寒星荃不 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综上举例,证明一条爱国主义红线,贯穿了全部中国诗歌史。(2)诗之观诗之观是通过对表象的观察,反映事物的本质、核心和规律,从而提高人们的辨别能力和认识能 力。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通过豆和豆箕相煎的深刻而形象的比喻,以及豆在釜中泣诉的饶 有风味的拟人化手法,讽刺了曹丕的残忍不容,表现了曹植内心的悲郁。唐朝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作者运用朴素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景色。特别是对春 草乍生未生之时的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俨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就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 和体会才发现的。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也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庐山的特点,写出庐山峰峦的千变万化,表现了庐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期末考研题.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