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94975661
资源大小:41.18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接受过科学教育的现代人,一谈到“天”,可能想到的就是头顶上的那片天空,那是物 理学意义上的宇宙或者自然。这个“nature”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 过,孔子在讲到“天”的时候,除了 “自然之天”,还有其他两个意思:“命运之天”和 “德性之天”。中国人经常感叹一句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J这句话来自论语当中孔子的学 生子夏。这里说的“天”,就是冥冥当中似乎有一种主宰我们的力量,它法力无边,让我们 无法摆脱,只能通过易经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这是“命运之天”。还有一种“德性之天”。有一次,孔子带领一帮学生去宋国,在大树底下操练周礼。宋 国的大司马(就是国防部长)桓雌很讨厌孔子,派人将大树砍倒,要加害孔子。孔子连夜 离开宋国,学生为老师捏了把汗。孔子很自信地说:“老天将实现仁德的使命赋予我,桓魅 能把我怎么样? ”这里说的“天二就是一种有德性内在品质的天。因为从周代人开始,就 认为天的本性是有德的。所以老天将德性赋予了孔子,让他去人间实践天德。孔子心目中的“天。既是自然的,又是有德性的,又能主宰人们的命运。中国人的 “天”,与西方人的“上帝”观念有点相似,但天没有上帝那种人格化的特点,也不是造物 主。最重要的区别,在西方,上帝的意志与人的意志是对立的、冲突的,亚当、夏娃在伊 甸园里受到蛇的诱惑,违背上帝的意志,偷吃人生的智慧果,结果人就有了原罪。但在中 国,天与人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的、严格的界限,天道就是人道。中国人喜欢讲天地良 心,人的内心“小宇宙”与天的“大宇宙”竟然是相通的! “大宇宙”的天道可以通过人的 “小宇宙”的爆发,得以在人间实现。“天人合一”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外在的“天人感应、西汉的董仲舒很喜欢讲 这个东西。人间有什么灾祸,比如洪水、地震,一定是人得罪了老天,皇帝于是要赶紧下 罪己诏。另一种模式叫“天人相通”,明代的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良知与天是相通的,天理 与人心就是同一个世界。(摘自许纪罪什么是“天人合一”) 材料二: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在他们的诗文、书画和乐舞中传达着对天人合一真理的体悟。王维 在那“明月松间照”(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鸟鸣涧)一类的山水诗中传达了人 景相依的情怀: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也在物我 为一的感受中提升着自己的心灵境界:程颐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秋B.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 /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C.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 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D.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 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请遣使循行”与“便可速遣之”(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遣”含义不同。 B. “撷草进御”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进”含义相同。 C. “台谏”是唐宋时专司纠弹的御史(台官),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官)的合称。 D. “以备不时之须”与“圣心备焉”(劝学)两句中的“备”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仁宗体恤百姓疾苦,江、淮、京东遭遇灾害时,同意范仲淹的请求,让他到灾区赈 灾,并采纳了范仲淹八条减免租税的建议。B.宋仁宗忧勤国事又厉行节俭,每次退朝后,亲自批阅奏章,不敢懈怠。衣食简朴,夜晚 饥饿想吃烧羊,也告诫自己不要索求。C.宋仁宗认为明君要善于选拔人才,明辨忠邪,并且施行政令一定要让天下人都认为适 宜,没有听取臣子让其独揽大权的谏言。D.宋仁宗心怀敬畏,爱惜民力。在遭遇水灾旱灾时,在宫中光脚祷告,拒绝扩大御苑,穿 着洗过多次的旧衣,体现了仁爱之心。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今数路艰食,安可不恤!(2)吏部选人,一坐失入死罪,皆终身不迁。14 .面对吕夷简的夸赞,仁宗为什么说“非欲闻于外,嫌其近名耳”?【答案】10.D 11. B 12. A13 . (1)宫廷中半天没有吃食会怎样?现在多处地方粮食匮乏,怎么可以搁置一边而不体 恤灾民呢?(2)吏部选拔官员,一旦因错误判人死刑而获罪,全都终身不能升迁。14 .出于他谦恭勤俭、仁爱宽厚的本性。勉励自己保持勤政爱民、克勤克俭的美德。 告诫臣子不求虚名,多做实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说的很对。然而处理天下事情,恰好不要专门从朕这里发出指令。如果只从朕这 里发令,都是正确的就罢了。一旦不对,就难以马上更改。不如交给大家公开讨论,让宰 相施行。“措置天下事”是完整的动宾结构完整,其中“天下”是“事”的修饰定语,“天下事”整 体作宾语,故应在“事”后断开,排除AC;“若自朕出”是假设复句,“皆是则可”是假设复句的后句,中间断开,排除AB。故选D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遣”:派遣;休弃。两句中的“遣”含义不同。句意:请求朝廷派遣使者巡查/ (你) 就赶快休掉刘兰芝。B.“进”:进献;进谏。两句中的“进”含义不同。句意:范仲淹采摘乌昧草进献给朝廷/ 偶尔有人进谏。D. “备”:防备;具备。两句中的“备”含义不同。句意:来防备不定时的需求/也就具有 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故选B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范仲淹八条减免租税的建议”错,由原文“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又 陈八事,上嘉纳之”可知,范仲淹先上奏请求减免租税,后来又上书陈述八件事,这些事 不一定全是减免租税的。故选A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食”,动词,吃;“路”,地方;“艰”,缺乏;“恤”,体恤。(2) “坐”,因;“失”,错误判案;“迁”,升迁。【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朕日膳不欲事珍美,衣服多以绿缗为之,至屡经藩濯”可知,仁宗谦恭勤俭、克勤 克俭;结合“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一遇水旱,或密祷禁庭,或跣立殿下”可知,仁宗本性 仁爱宽厚;结合“每退朝,凡天下之奏,必亲览之”“朕承先帝之托,况以万机之重,敢自泰乎? ”可 知,仁宗勉励自己勤政爱民;结合“非欲闻于外,嫌其近名耳”意思是,不是想要在宫外扬名,只是厌恶追求名声罢 了。“此偶与卿等言之”仁宗强调这是朕偶然间和你说起这些事,不想在宫外扬名,可见其 不求虚名,多做实事,也是以此告诫臣子。参考译文:明道二年七月,在这之前,右司谏范仲淹因为江淮、京东遭遇灾祸,请求朝廷派遣 使者巡查,没有答复。范仲淹请求说:“宫廷中半天没有吃食会怎样?现在多处地方粮食匮 乏,怎么可以搁置一边而不体恤灾民呢? ”甲申,皇上派范仲淹前往江淮,进行安抚。范仲 淹到达后打开粮仓,赈济食用缺乏、断绝的人,禁止不合礼制的祭祀。上奏请求免除庐、舒 两地的折役茶和江东百姓的盐税。有饥民吃乌味草充饥,范仲淹采摘乌昧草进献给朝廷,请 求给六宫达官贵人看,以此戒除奢侈之心。又陈述八件事情,皇上嘉奖并采纳了。十二月丙 申,皇上对辅佐的大臣说:“每次退朝后,凡是天下的奏章,一定要亲自批阅。”吕夷简说: “如果这样的小事都牵涉到君王,恐怕不能调养圣上的神明。”皇上说:“朕承载先帝的托付, 况且还要处理繁重的政务,哪里敢轻松自在呢? ”又说:“朕每天的膳食不想要美味佳肴, 衣物多数用双丝织成,多次洗涤成为旧衣,而有的宫人认为很可笑。”吕夷简说:“陛下孝心 可以敬奉先祖,节俭可以治理下属,即使是古代的美德,又怎么能够超过这呢? "皇上说: “这是朕偶然间和你说起这些事,不是想要在宫外扬名,只是厌恶追求名声罢了。”八月庚 午,皇上对辅佐大臣张士逊说:“帝王的贤明在于选拔人才,明辨邪正,那么天下没有治理 不好的了。”士逊回答说:“能真正了解别人就是圣哲,希望帝王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如果选 拔任用能够人尽其才,又善恶分明,就是尧、舜那样的帝王也不容易做到啊!”十月庚寅, 有臣子劝谏皇上要收揽大权,凡事都从宫中发出政令,不要让臣子弄权作威作福。皇上说: “你的言论本来是对的,然而处理天下事情,恰好不要专门从朕这里发出指令。如果只从朕 这里发令,都是正确的就罢了。一旦不对,就难以马上更改。不如交给大家公开讨论,让宰 相施行。施行后天下人没有认为很便利,就由监察官员公开讨论其中的过失,更改就很容易J史书说,仁宗恭顺节俭仁爱宽恕,出于他的天性。一旦遭遇水灾旱灾,有时在宫廷 里秘密祷告,有时在大典下赤足站立祈祷。有关部门请求把玉清宫旧地作为皇家园林,皇上 说:“我承袭先王的园林,尚且认为太广大了,为什么这样做呢? ”皇上在宫中夜里饥饿了, 想吃烧羊,告诫自己不要宣扬求取,担心厨师从这以后宰杀羊,来防备不定时的需求。判处 死刑中有疑虑的,都让他们呈报朝廷,审理定案,每年常常使一千多人活下来。吏部选拔官 员,一旦因错误判人死刑而获罪,全都终身不能升迁。君臣上下恻隐之心,宽厚的政务,用 来巩固宋朝三百多年的基业。左传说:“作为君王,应该在仁爱上止步。”仁宗的确无愧 于这个庙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临高台王融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临高台谢眺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注)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注】绮翼,这里指窗帘。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和谢诗都属于登高诗,开头均紧扣题目,直截了当交代登台原因。B.王诗与谢诗描绘的登高所见之景都具有远近高低相结合的空间对比感。C.王诗中的“含月”和谢诗中的“朝夜”都表现诗人在夜晚于高台远眺。D.王诗和谢诗虽然所写之景不同,但都能够体现出“诗以言志”的特点。16.两首诗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 B 16.王诗生动描摹登高所见之景,又融入虚写想象,流露出了诗人纵 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谢诗描写了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 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B. “都具有远近高低相结合的空间对比感”错。王诗写登高所见,采用了地域上由远及 近、空间上由上而下、时间上由先及后的写法,谢诗并没有远近高低相结合的空间对比 感。故选B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王诗写登高所见,采用了地域上由远及近、空间上由上而下、时间上由先及后的写法,写 得很有层次和条理。诗的开篇紧扣题面,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游人”之所以要“临高 台”的原因。接下来就开始写登高所见了,纵然夏未至秋未到,莲花桂葩的神采风韵眼下“游人”确实无从领略,可是此时他心中却想象到了。当“游人”从夏莲秋桂的遐想中回 到现实中时丁他的目光已向稍远的地方投去。园外,那杨花柳絮在低空轻飘飘地飞扬。而 清晨早已散去的鸟儿,此刻已然到归巢时候,它们正陆陆续续地动远方回来。诗人在摹写 登高所见的同时,又将未见景象融入其中的写法,是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流露出了诗人纵 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谢诗首两句写游子登高而思乡,首句点明一篇主旨一一“思归”。“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 极”,写登台所见。接着“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二句写身所感受。“谁知倦游者” 句,与首句照应,揭示“思归”之意。全诗八句,从“思归”起,至IJ “故乡忆”结。明写 “思归”之情,实写“倦游”之意。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托 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如走珠流 玉,读来意味深沉,凄楚动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 ”写出了以诚待 人和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2)短歌行中“, "写作者求贤若渴,想象贤才踏着 田间小路,屈驾前来探望自己。(3)啸,是撮口发出悠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古人常以“长啸”“独 啸”“吟啸” “舒啸”等表达超凡拔俗、洒脱豪迈的心志,比如“,【答案】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越陌度阡 . 枉用相存 .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莫听穿 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竭、傲、陌、阡、皋、幽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到达蜀口已近黄昏。蜀水两岸漫山遍野的油桐花开了,白雪般的油桐花瓣一路飘洒, 空气中弥漫着这个季节特有的清香。此前,夕阳给万顷碧波披上了金色的余晖,江岸木排 上的鸠鹦纷纷跳入赣江戏水,好一幅渔舟唱晚的水上风景。进入蜀口古村,古代科举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自南宋以来,精读传家的做法在这里 早已 ,并且这种风气还带动了当地科举事业的发展。仅欧阳一姓,明清时期就产生 了 21位进土。进土的多少,往往是古代衡量一个地方文化是否兴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蜀口,和科举文化齐名的还有蜀口茶。相传明代成化年间,郭福可从溪川汤湖镇带 回狗牯脑茶树种,与族人一起种茶、制茶。蜀口茶的制作工艺 已逾500年,这种工艺的传承全靠师傅的口传心授和徒弟的反复实践。以透明清澈的汤色和沁人心脾的浓郁醇香闻名的蜀口茶一年可产四次,尤以清明前精制的茶叶最为名贵。除此之外,这里的古村ZKZV/V/ZZ/>1ZVZS/XZZV/>1ZK/S</>ZWZ*ZZ'SZV/ZZN1/XZ>«/>1«/«/>ZV/S«*>/>Z*Z>/>Z</Z%Z>/>Z/S1ZS/Z/S»Z/S»ZV/</'VZ</VZZ>/V/S/VZVZ>/VA/*KZA</%ZV/ZZVA>/ZV/VZ>ZW/ZVZ>ZW/ZVZZVAlZZZ'V/>ZV/ZZ'sA«/VZ'V/<ZX</>/'V/'S/Z>ZZ原乡、特色美食也让无数游客 ,蜀口已成为游客欣然向往的旅游目的地。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 得改变原意。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蔚然成风薪火相传流连忘返19 .蜀口茶汤色透明清澈、醇香浓郁、沁人心脾,一年可产四次,以清明前精制的茶叶最为 名贵。20 .文中第一段将油桐花瓣比作白雪,不仅点出油桐花瓣的颜色,还表现出油桐花瓣飘落的 数量之多,姿态之轻盈。“披”字赋予夕阳以人的动作,表现出夕阳的温柔与多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处,根据后文“并且这种风气还带动了当地科举事业的发展”对读书风气的描述,可知前文是谈精读传家的做法在这里以及成为一种风气,据此可填入“蔚然成风”。“蔚然成风”:事物盛极一时,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处,根据前后文对蜀口茶的制作工艺传承的描述,可知语境指局口茶的制作工艺已经一 代代流传很久了,据此可填入“薪火相传”。“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处,根据前文“这里的古村原乡、特色美食也让无数游客”和后文“游客欣然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的提示,可语境指游客不想离去,据此可填入“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常形 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的主语是蜀口茶,其特点分别是汤色透明清澈、醇香浓郁、沁人心脾,一年可产四次,以清明前精制的茶叶最为名贵。将长句化为短句,只需以主谓句的形式分别列 举其特点即可。【20题详解】木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及表达效果的能力。比喻:“白雪般的油桐花瓣一路飘泗”一句使用了比喻手法,本体是“油桐花瓣。喻体是“白雪”,把油桐花瓣比作白雪。他们的相似点是颜色相同、数量多,所以这个比喻句写出 了油桐花瓣的颜色是白色,以及油桐花瓣飘落的数量之多,姿态之轻盈。拟人:“夕阳给万顷碧波披上了金色的余晖”使用了拟人手法,“披上了”是人的行为,此 处把夕阳拟人化了,赋予夕阳人的行为动作,“披上了”动作温柔轻盈,表现了夕阳的温柔 与多情。(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发酵食品是指人们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如酸奶、 干酪、酒酿、泡菜、酱油、食醋、豆豉、黄酒、啤酒、葡萄酒等。它的魅力在于其有与药 品媲美的奇特功效,每天摄取一种发酵食品,O目前,发酵食品受到不少健康质疑,O食品发酵过程中,有可能受到来自土 壤、水源、空气的多种污染;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如果储存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也会积 累下过量亚硝酸盐及有害物质,进而带来潜在的危险;,比如香肠类的发酵肉制 品不宜高温油煎,以防产生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还有,发酵食品尤其是腌菜、豆酱、腐 乳等都大量含有盐分,容易让血压升高,这也是大家公认发酵食品有害健康。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 .阅读上述材料并提取主要内容,写出“发酵食品”特点的四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 超过5个字。2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答案】21.有益于身体健康 原因有很多 烹饪方式不当也是危险因素 22.风味独特功效奇特危险因素多食用应合理盐分含量大。23 .发酵食品尤其是腌菜、豆酱、腐乳等都含有大量盐分,容易让血压升高,这也是大家认 为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这也是公认的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句,根据上文“它的魅力在于其有与药品媲美的奇特功效,每天摄取一种发酵食品” 强调的是发酵食品的好处,所以最后总结的句子可填入“有益于身体健康工第二句,位于段落首句,属于总括句,根据下文的四个分句,谈到的都是“大家认为发酵 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所以前文应填“原因有很多”。第三句,根据下文“比如香肠类的发酵肉制品不宜高温油煎,以防产生致癌的亚硝基化合 物”可知,此处是谈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和烹饪方式不当有关,再根据上文“如果储 存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的句式,此处应填“烹饪方式不当也是危险因素”。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段,由“具有独特的风味” “它的魅力在于其有与药品媲美的奇特功效”,可归纳出 “风味独特” “功效奇特二第二段,由“有可能受到多种污染”“进而带来潜在的危险”“以防产生致癌的亚硝基 化合物”,可归纳出“危险因素多”。由“比如香肠类的发酵肉制品不宜高温油煎,以防产生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可归纳出 “食用应合理”。由“发酵食品尤其是腌菜、豆酱、腐乳等都含有大量盐分”,可归纳出“盐分含量大”。【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一是“大量含有盐分”语序不当,应为“含有大量盐分”。二是“大家公认”语义重复,“大家”与“公认”中的“公”重复,可以将“公认”改为 “认为”或将“大家”去掉。三是“这也是大家公认发酵食品有害健康”成分残缺,缺少“是”的宾语中心语,根据语 境可知应在句末加“的原因”。四、写作(60分)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有人说:规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一直墨守成规,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有人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时代发展瞬息万变,对于“规则”利“自由”关系的讨论却始终存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是 需要遵守“规则”,还是需要打破规则?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月,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 袭,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于规则间沐浴自由之光规则是维系风筝的那根线,因为它的牵引,风筝在空中自由飘荡并能被成功收回;自由 是流水的波澜起伏,因为河岸的限制,湍流不再肆虐,奔涌向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建 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在合理规则保护下,我们尽情沐浴着自由之光。规则约束实现真正的自由。淮南子中云:“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规则引导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和谐有序。严守国法,包拯无私锄奸佞,保持清明;遵 守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稳定军心;合理的规则限制,让人收获便利与自由。红绿灯、 交通法规让我们各行其道,自由出行;校规校纪保障学生安心学习,思想驰骋。只有在规则 规范的前提下,才能充分拥抱享受自由,带着镣铐跳出最美的舞蹈。诚然,规则的事无巨细与面面俱到会限制生活,禁锢拘束同样会扼杀甚至葬送我们的想 象力,但遵守规则并不是要求我们墨守成规,荒诞专制的规则必须被打破。自由之上,规则守护。自由是根植于人类天性中的原始欲望与基本诉求,人类对自由的 追寻从未止步,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重庆公交车坠江 事件令人震惊,女乘客与司机随意发泄自由的怒火,忽视了乘客“安全第一”的规则,二人 激烈争执,带来全体乘客丧命的悲惨结局。无独有偶,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游客追求自由, 不顾猛兽区严禁下车之规定,擅自下车,导致一死一伤的惨剧。试想,若没有法律法规,社 会将动荡不安,人类会丧失理性;若缺少老师和家长的限制,又有多少孩子误入歧途!可见, 追求自由,绝非崇尚“自由主义”,勿让披着自由外衣的“乱花”“迷人眼”,我们应始终胸 怀理性的准绳,规范自我言行。规则与自由相辅相成。面对诗词曲赋的固定章法,文学家自由创作,“删繁就简三秋树, 标新立异二月花”,造就唐诗宋词元曲争奇斗妍,百花齐放。反过来,自由又可完善规则, 韩愈柳宗元等发起古文运动,推翻声律词藻限制,反对骈俪文风,力主文以载道,树立文学 作品应“言之有物”的新规范。规则与自由的统一创立了璀璨夺目的华夏文明。规则是社会有序与环境稳定的有力保障,自由则是创造与进步的不竭之源。在规则保护 伞下,自由方能一展长翼,振翅苍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作文材料中阐述了三种人的说法,第一种人明确要遵守规则才有秩序;第一种人强调规则 耍用来打破;第三种人倡导要有自由的秩序和有秩序的自由。这三种人的说法揭示了 “规 则,秩序,自由,三者之间的关系,即积极的好的规则(秩序),需要遵守;消极的差的 规则(秩序),需要打破;唯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想要的生活、想要的自由,才能获得自 由的秩序和秩序的自由。“规则” 一词既可以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也可以指“规律,法 则二因此,“规则”的理解应有正反两方面。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 因不考虑实际情况而死板地遵守规则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如旧社会的秩序(规则),新时期 阻碍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规则)等;但同样也存在着因破坏规则而给人们带来的更多的 痛苦和灾难,轻一点的如高铁霸座,严重些的如酒驾车祸等各类违规现象。当然,我们一般的思维有可能更多地是停留在对打破规则之后而带来的乱象方面。但如果 我们能把目光投向那些不合时宜、落伍甚至是反动的规则方面,或许我们的思维就会有一 个新的突破,而这也就是这篇作文带给我们思维发展方面最大的收获。题目材料具有极强的思辨性和现实意义,容易激发考生的思考。考生需要在文中体现他们 的思辨能力,有理有据地谈出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因此,“积极的规则需要我们遵 守”或“消极的规则需要我们打破”的观点应该在作文中体现出来。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自由之上,规则守护。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自由在高 处,就必定需要规则来守护住最后一道防线。灵活变通、求真务实的规则才更有利于社会 的自由发展;其次列举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例子论证“没有秩序的自由”具有破坏性; 紧接着列举“基因编辑婴儿”的例子论证“自由”需要“规则”“秩序”的守护;再次列举 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例子进一步举例论证“规则”需要“灵活变通、求真务实”,这样 “才更有利于社会的自由发展”;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拥有秩序的自由,就像是灯塔在 默默守护回家的航船,为你投来光明,指引方向;拥有自由的秩序,就像是一股清流在混 沌间流淌,为你拨开迷雾,迎来曙光。只有两者齐心协力,双剑合璧,我们的祖国才能永 久昌盛!立意:L积极的规则需要我们遵守。2 .要勇于打破消极的规则。3 .规则与自由同行,现实与梦想齐飞。4 .守护规则,释放自由。5 .在规则里品尝自由,在自由中完善规则。日偶成),则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中国艺术理论中源远流长的 所谓“情景交融”,正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和延伸,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 界。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化。陆游所谓“文章本天 成,妙手偶得之”,是指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刘熙载艺概书概云“书 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认为书法艺术 以源于自然为基础,立天以定人,但还当由人复天,笔补造化。刘勰所谓“神与物游”,提出在创作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交融汇合。苏轼的“身与竹 化”,石涛的“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等,说的正是审美欣赏和艺术构思活动中的天人合 一。朱庭珍亦云:“作山水诗者,以人所心得,与山水所得于天者互证,以心体天地之心, 以变穷造化之变造诣至此,是为人与天合,技也进于道矣。”这些都在说明艺术乃人体 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自然山水关乎人的心灵,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自然山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 变化,人的心灵便在自然山水的流转之中获得陶冶。山水之间既是思想的天地,也是性灵 的乐园,故人们寄意云水,息心山林。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 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萧萧,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寂。”辉格瓯香馆画 跋说:“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都在说四时之景,与人的身心相 互对应,故人能在自然之景中产生共鸣。因此,中国艺术把自然视为安顿心灵的家园和艺 术灵感的渊薮。总之,“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特征。钱穆认为“天人合一”观 “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归宿处”,从中体现了有机整 体的思想方法。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其精华与糟粕杂 糅着,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未来的文化建设,特别是 审美和艺术活动服务。(摘编自朱志荣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的“天”有自然之天、命运之天、德性之天三层意思,材料二中的“天”主要 指自然之天。B.中国人的“天”与西方人的“上帝”观念既相似又不同,西方的上帝与人是对立的,不 会合一的。C.艺术作品是人的心灵与自然交融汇合的产物,艺术创作一方面源于自然,另一方面又能 弥补自然的不足。D.作家、艺术家如果在创作技巧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自然能达到“天人合一”的 境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谈到“天人合一”,材料一侧重于哲学角度,材料二侧重于艺术审美角度。B.古人认为“命运之天”无法摆脱,但可以通过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由此改变命运。C.古典诗歌创作讲究“情景交融”,追求“意境”,这是“天人合一”思想 具体表现。D.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归宿处。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天人合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A.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刘勰文心雕龙:“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JC.梅尧臣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D.陆游诗云:“挥毫但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5 .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 D 2. B 3. C4 .作者首先从“天” 意义出发,指出孔子讲到的“天”除了 “自然之天”,还有“命运 之天”和“德性之天二接着分别分析了何为“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然后分析了 中西方对“天”的不同观念,从而引出了 “天人合一”的理念。最后,对“天人合一”的 两种模式进行了介绍。5 .表达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指出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育,造 于自然,以笔补造化。说明艺术乃人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就自然能达到”说法绝对。材料二提到“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在创作 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交融汇合”等,可见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需要诸多因素,并非只 需要创作技巧。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 “但可以通过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由此改变命运”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为 “就是冥冥当中似乎有一种主宰我们的力量,它法力无边,让我们无法摆脱,只能通过 易经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没有说能够改变命运。故选Bo【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的是道德之天。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 论据。B. “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体现的是“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育,造于自 然,以笔补造化”,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C.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思是描绘难以描绘的情景,要写得 生动得如同在眼前一样;蕴涵的旨趣要深远,要表现为弦外之音。这是对创作方法的讨 论,不涉及“天人合一”,不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D. “挥毫但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是指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可以 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故选Co【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五段,第一段作者首先从“天”的意义出发,“接受过科学教育的现代人,一谈到 '天',可能想到的就是头顶上的那片天空,那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或者自然”,接着指出“孔子在讲到天'的时候,除了 自然之天',还有其他两个意思:'命运之天和 '德性之天接着,作者在第二、三分别解释了何为“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这里说的天',就 是冥冥当中似乎有一种主宰我们的力量,它法力无边,让我们无法摆脱,只能通过易 经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这是命运之天“这里说的天',就是一种有德性内在品 质的天。因为从周代人开始,就认为天的本性是有德的。所以老天将德性赋予了孔子,让 他去人间实践天德”。再接着作者分析中西方对“天”的观念的不同,从而引出了 “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人 的天,与西方人的上帝'观念有点相似,但天没有上帝那种人格化的特点,也不是造物 主”“在西方,上帝的意志与人的意志是对立的、冲突的但在中国,天与人之间并没有 一条绝对的、严格的界限,天道就是人道”。最后,作者对“天人合一”的两种模式进行了分析。“一种是外在的天人感应'”“另一种 模式叫天人相通【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柳宗元所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意思是山川景物的自然之美是自在之美,不能自彰 其美,也就是说,山水景物之美只有通过人的眼睛去发现,只有通过人的心灵去感受,才 能真正领略到自然之美,否则,山川自然景物之美是静寂的。这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 的艺术境界。其次,这句话是说自然之美要通过人才能得以展现。从材料二第二段中“艺术作品既源自 自然,又参赞化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化。陆游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指 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可知,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以笔补造化。最后,从材料二第三段“刘勰所谓神与物游,提出在创作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交融汇 合。这些都在说明艺术乃人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可知,这一句也说明艺术乃人 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话说乡味口味和口音一样是从小养成的。“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已深有体会。口音难改,口 味亦然。我在国外居留时,曾说“家乡美味入梦多”,不是虚言。近年我常回家乡,解馋的 机会变多了。但时移境迁,想在客店里重尝故味,实属不易。倒不是厨师的技艺不到家, 究其原因,说来相当复杂。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一向喜欢吃油煎臭豆腐。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大众食品。 臭豆腐深受人们喜爱,原因就在于用鼻子闻时似乎有点臭,但入口即香,而且越嚼味道越 浓,令人舍不得狼吞虎咽。它这个特色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念小学时,家住吴江县松陵镇,平日吃的臭豆腐都 是家里自己“臭”的一一从市面上买回压得半干的豆腐,泡在自家做的卤里,腌渍一定时 间后取出来,在油里炸得外皮发黄,咬开来豆腐发青,真是可口。其鲜美程度,取决于卤 的浓度和腌渍时间的适度。我家在吴江期间,县城里和农村一样,家家有自备的腌菜缸,用以腌制各种咸菜。 我家主要是腌油菜耋。每到清明前油菜尚未开花时,菜心长出细长的茎,趁其嫩时摘下 来,可以当作蔬菜吃。油菜纂在市场上有充足的供应,货多价廉时大批买回来泡在盐水 里,腌制成常备的家常咸菜。腌菜缸里的油菜耋变得又嫩又软,发出一种气味一一香臭因 人而异,喜吃这种咸菜的说香,越浓越香,不习惯的就说臭,有人闻到了要犯恶心。把豆 腐泡在这种卤里几天就“臭”成了臭豆腐。由于菜卤渗入其中,泡得越久豆腐颜色越青, 味道也越浓、越香、越美。我是从小就习惯这种味道的人,所以不臭透就觉得不过瘾。1920年我家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家里就没有腌油菜纂的专用缸了。要吃臭豆腐得到 店里去买,有时也有人挑了担子沿街走动,边炸边叫卖。但味道总是比不上早年家里做 的,在我总觉得是一件憾事。当时我还不明白有越臭越美之味感的人,必须是从小在有腌 菜缸的人家里长大的。在苏州城里居住的人,像我这种从小镇上搬来的并不多,他们的口 味自然不同了,挑担叫卖的人当然不能不按照大多数买客乐于接受的标准来决定让豆腐臭 到什么程度。在我看是降低了质量,而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臭得恰到好处。乡味还是使人依恋。这几年我回家乡,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