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嵩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资源ID:94977551
资源大小:69.08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嵩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2023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第一次中招模拟试卷语文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考生应首先阅 读试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4分)红旗渠记载了河南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一脉相 cheng,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hAn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pmg junB.bing juanCubing jtinD.pmg juan(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一脉相 cheng震 han人心2 .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8分)主题古诗文名句赏景古诗写景手法精彩纷呈。白居易诗句“,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从植物的变化写春景,生动地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岑参的诗句“ ,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夸张,寓情于景,写出了 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悟道道理来自深刻的领悟。戴圣在礼记中写学生学习和老师教课后总结经验的句子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两句,得出齐王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不能明察的结论,从而劝诫他广开言路,修 明政治。理趣哲思充满智慧的理趣。庄子在北冥有鱼中的“,去以六月息也”两句,说明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条件,活动者R是有所凭依的;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江春入旧年”两句,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 种自然的理趣。3 .名著阅读。(4分)班级板报小组同学,研究为板报和小版块命名时,组长提议可以借鉴名著命名的方法。请选择下面名著中的 一部,结合名著的内容与主题分析书名的妙处。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4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写合适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筷子蕴含丰富的寓意,除了 “筷”同“快”,有快乐、快速、顺利之意外,O ,o , ,不可仗着有能力便有恃无恐,单打独斗,这样是很难成才的。常被老师或父母拿来教育下一代要有团队精神筷子笔直坚硬,也被赋予刚直、正气、不屈等意义 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也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乙】文参考译文: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 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 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 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二)(共4分)17 .示例一:运用典故。“闻笛赋”表达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烂柯人”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的感叹。(2分)示例二: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人事全非,自己恍若 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2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颔联用“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写诗人被贬后归来的感触: 当年参加改革的诸多友人多已离世,自己被贬二十三年在外,如今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如隔世,无限悲 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18 .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2 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 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示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四、作文(共50分)19 . (1)【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要求写成记叙文。“错过”意思是交错而过、失之交臂、耽误、 失去、丧失时机等。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没有把握好现在的情况,让这个事态没有经过自己的干预而发展 下去。如果自己干预了,事情的结果可能就会有所转变。体现在学习、生活,业余爱好、体育锻炼、做事、 思考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结合以上分析,选择合适的材料及典型事件来写,围绕以下几点构思:错过了 什么?在怎样的情况下错过的?是怎样错过的?原因和根源是什么?带来什么影响?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 议论、抒情,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2)【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自命题作文,要求写一篇议论文。错过,一般来说,属于人生的常态。没错 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错过不代表遗憾,只为下一个等待创 造的机会。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久的遗憾。可以根据材料的立意,选择合适的材料,名人名言 事例最有说服力,适合运用举例、正反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自己拟题,要紧贴主题,新颖深刻。首先提 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地分析,进行辩证地立意,能够 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问题。根据这个特点,古人还把筷子看作是团结友好的象征同时,吃饭时筷子但凡使用必定是两根一起否则只有一根,即便材质再出色也很难成就什么A.B.C.D.5.班级开展主题为“榜样的力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共9分)(1)面对心中的偶像,很多同学成了小迷弟、小迷妹。针对如何追随榜样的问题,小丰同学摘录少年儿童 的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调查报告的材料,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要点。35字左右。(3分)偶像是青少年的心灵寄托和学习榜样,其优秀品质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偶像崇拜丰富 了青少年的闲暇生活。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认知判断能力不够成熟,选择偶像时往往浮于表面, 不够理性;具体行动上,有些青少年表现出盲目性、过激性,甚至沉迷偶像,以致迷失自我。因此,要全面把握当下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认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点,分析青少年偶像崇拜的 利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2)榜样是人们为人做事的一种楷模和规范,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晓兰同学为大家展示 了调查报告中两项统计图,请你简要分析两图的主要信息和追随榜样的原因(不出现数字)。(4分)拥有榜样的情况20.4%行榜样“才华府拿识育育牛府”息人油好收,大小个性心嗝选择榜样看重的因素(3)学习雷锋,好榜样,当今的学生喜欢追“星”,却很少有人崇拜雷锋这样的英雄。丽雅同学认为雷锋精 神过时了,学雷锋就是喊口号。请你针对这一问题和她交流,说出你的看法。(2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诚实的分量1978年8月末的夜晚,由于“秋老虎”作怪,白天气温连日发威,天气异常闷热。父亲赤着肩膀,穿条短裤,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在低矮的土坯房里,围着一张破烂的桌子,不停地来 回走动。我坐在土砖上,手握一张通知书,一言不发地看着父亲。一个时辰后,父亲才坐到凳上,我赶忙拿着蒲 扇,一边为他扇风,一边将通知书递到父亲跟前。父亲接过一看后,似乎压得他透不过气来,通知书标明学费15元,过了良久,父亲才说:“你还有三个 弟弟妹妹要读书,他们几个的学费,一学期总共不到10元,现在就连他们的学费也没有着落。”我非常懂得父母的艰难,放学一回家,带着弟妹,为队里放牛割草,每天多挣5个工分。在学校里读 书,非常用功,下课10分钟的休息时间,也是手持书本坐在教室自习,这次初中毕业考高中,我是全校唯一 考上最好的县直一中的学生,拿到这张油印录取通知书,16岁的我高兴不起来,知道自家的境遇。暑假期 间,我起早贪黑出集体工,到队上插田、扮禾忙“双抢”,多挣一点工分,努力减轻家里负担。我妈等着三个弟妹睡了,轻轻地走出房间,来到父亲身边,摇着他的肩膀说:“去借钱吧,大份子想读书。”父亲狠狠地捶了自己的头:“到哪里去借钱呢? ”我拿着扇子靠墙坐下,把头低到胯下,细声地说:“今天一早,我看见背后山里的七伯公,用士车绑了 一头肉猪送到食品站去卖了。”“他会借吗?前几年借的20多块钱至今没还。”父亲摇摇着头说。“你还是去借吧,多讲几句好话。"我妈催着他。父亲无可奈何地说:“那就试试吧。”我连忙拿起一个拼做的手电筒,照着父亲出门去借钱。我俩到了七伯公家,刚说一个借字,七伯公忙把手摇,说了一大堆不中听的语言。父亲气得拉着我往外 就走。两里多山路,父子俩感觉很长,两人都默默地走着,静得只听见两人的脚步声。突然,我左脚踩着软绵 绵的东西,是不是蛇呢,我吓得尖叫起来。父亲蹲下一看,原来是一个手帕包裹着东西,打开一看,里面卷 着一沓钱,数了数有70多元,里面夹了张纸,借着手电光看,是一张派购肉猪结算单,上面写着七伯公的名 字,原来是他丢的钱。父亲暗中惊喜,把钱塞进口袋,拍拍我的肩,说:“读书有希望。”我一个箭步拦住父亲回家的方向,宁愿不要这钱交学费读书,坚决要把钱退给七伯公。我从父亲手中抢 过这沓钱,一个人走进七伯公家,把钱交给他点清后,我如释重怀。我没凑齐学费,无法进县直一中,每天只好跟父亲拿着锄头到队上出集体工,每天挣7个工分。开学一个月后的下午,我背着喷雾器在田里打农药,队长领着一个人找到我,这个戴眼镜中年人,自称 是县直一中的老师,特地来劝我去读书,我说凑不起学费,老师说你来读书,学费我先帮你垫着。就这样, 我把喷雾器交给队长,跟着老师来到县直一中读书。一晃就是许多年,我大学毕业在京城谋教。有一次暑假期间,回乡下省亲,遇上了高中同学冬娃,聊起 往事,说到老师这个话题,我问起那个戴眼镜的余老师还健不健在?冬娃说早两年还健在,他看过班主任老 师好几次,老师说起我,总是满面的自豪。我打听了余老师家的详细地址,当面要去看看他。我来到余老师家,迎进家门是余老师的老伴,我迫不及待地问余老师到哪里去了。她流下眼泪哽咽着 说,老伴患肺癌离开人世,还唠叨余老师生前常念及我是个最诚实、最努力的学生,一个孩子竟然救了一家 人。我不明白:“怎么救了一家人? ”师母解释:“你捡了七伯公的送售肉猪款主动还给他,一星期后,他家吃了在山里捡拾的一篮野生蘑 菇,一家七口人食用后全部中毒,送到医院,刚好这些钱派上用场,要是没这钱,后果多严重。”我连问师母:“余老师怎么知道的? ”师母说:“七伯公是你老师的舅爷,他们要想尽办法让你复学读书,因为他们看中了你身上诚实的分 量。”(作者:欧有才。华文作家报2022年12月5日)6 .全文围绕“我”上学的情节,写了哪几件事?请梳理相关内容,按先后顺序简要概括。(4分); 一“我”和父亲借七伯公家的卖猪钱,遭到拒绝;一; 一没钱上学,“我”跟 父亲出集体工挣工分;一;一一中余老师称七伯公为舅爷,了解到;“我”的情况;一7 .下面两句都表现人物“渴望上学”的心情,但有不同的精彩之处,请结合词语和人物描写赏析两句的表达 效果。(4分)(1)我赶忙拿着蒲扇,一边为他扇风,一边将通知书递到父亲跟前。(2分)(2)我拿着扇子靠墙坐下,把头低到胯下,细声地说:“今天一早,我看见背后山里的七伯公,用土车绑了 一头肉猪送到食品站去卖了。”(2分)8 .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9 .小说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文本一以“三心”跑出青春赛道“加速度”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进入新征程,青年一代要以初心、信心、决心冲向强国建设、民族复 兴的赛道上,跑出青春“加速度”。牢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初心,跑出信念坚定“加速度”。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从“砍头不要紧”的夏明翰到“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从“拼死 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不带半根草去”的杨善洲;从为国拼搏,平均年龄为25.2岁的运动员,到科 技攻关,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的“北斗”团队,再到逆行出征,驰援防疫的“90后” “00后”医护人 员在百年征程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 理想。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抱负、涵养深厚家国情怀,把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建设 事业的“大我”之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祖国、为人民赤诚奉献。坚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心,跑出勇于拼搏“加速度”。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有生气活力、最具 创造性的力量。在过往的奋进征途里,面对考验和苦难,众多青年始终保持“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勇气,以 大无畏的精神,跨过了前进征程中的“娄山关” “腊子口”,跑出勇于拼搏“加速度”。当前,严峻复杂的 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仍然存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宏伟目标,广大青年唯有坚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心,敢于迎难而上、不怕啃“硬骨头”,才能在无所 畏惧中锤炼出应对挑战的能力素质,才能以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动人姿态,向着心中的星辰大海扬帆远 航,不断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迈向“新台阶”。树牢“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决心,跑出奋斗向前“加速度”。一切美好蓝图都要靠实干来实现,一切 远大目标都要靠奋斗来成就。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 要靠奋斗来扬起。青年是时代前行的先锋,时代将责任和荣光赋予青年,青年就要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成 为时代的奋斗者、奉献者和追梦者。要胸怀“国之大者”,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在劈 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勇毅前行,把“吃苦”当成一种历练、一种考验、一种福气,主动走出 “舒适区”、沉到第一线,把艰苦环境当成“磨刀石",将挫折阻碍视为“垫脚石”,在吃苦中练就肩负时 代使命的“硬肩膀”,在实干、苦干和巧干中,为青春交上一份满分答卷。新时代中国青年,唯有以乘势而上、奋跃而上的坚定执着,锚定目标,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奋斗, 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赛道”。(作者:彭良龙。中国青年网2023年3月30日) 文本二苦练本领,增长才干。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必须勤学习、增见识,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有能力、有本领是实现梦想的敲门砖。新的征程上,新时代青年应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致力建功立业,要抓住机 遇、应对挑战,在工作一线和急难险重任务的实践中苦练真本领、增长新才干,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 之,以钉钉子的精神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最大成绩,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以青春之我、青春力量实现青春价 值、青春梦想。(光明网2022年5月31日)10 .下面对文本一、二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开头提出论点:青年要以初心、信心、决心冲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赛道上,跑出青春“加速 度”。B.广大青年唯有坚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心,勇敢面对考验和苦难,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 标。C.第段运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强调实干实现蓝图,奋斗成就目标,号召青年艰苦奋斗,开拓前进。 D.文本二青年要实现青春价值、建功立业、先后顺序为练本领、强能力、勤学习、增见识、抓机遇、迎挑 战。11 .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段的论证思路。(4分)12 .两个文本都围绕新时代“青年奋斗”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4 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316题。(共11分)【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 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书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 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有时朝发白帝无案牍之劳形入则无法家拂土*去国怀乡)(2 分) 黄发垂髯劳民伤财 参差披拂 身死国灭(欧阳修伶官传序节选) 【注释】伶人:乐工,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忽微:极细小的东西。所溺:沉溺迷恋的人 或事物。A.征于色,发于声B.劳其筋骨 *C.行拂乱其所为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4 .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5 .语段【甲】第一段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意在证明什么道理? (2分)16 .两个语段都谈论治国之道,请根据内容填空。(4分)语段【甲】中“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针对说的,如果没有实力相近的国家的并 存、威胁,没有外部的侵扰,国君就会,长期下去国家会被入侵而灭亡。语段【乙】强调能使 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也能导致的下场。(二)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7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18 .尾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四、作文(50分)19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如果你因错过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会错过满天的群星。泰戈尔 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出现过诗中写到的那种“错过”?跟这种“错过”有关的人和事是怎样的?对于“错过”,你又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1)请以“错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2)请以“谈错过”为题目,确定立意,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谈谈你对“错过”的思考和认识。要求:按要求作文。如果写记叙文,要做到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如果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明 确,有理有据。60。字左右。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语文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 (1) B (2 分)(2)承撼(2 分)【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词音形义的能力。根据词义和句意确定读音和字形,结合语境区分用词。(1)摒弃 bing qi:舍弃、放弃。镌刻judnk省:把铭文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或石头上。(2) 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 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震撼人心: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 大。2 .乱花渐欲迷人眼瀚海阑干百丈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海日生残夜(每空1分,共8分。有错该空不得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默写上下句根据课本的语句正确默写,理解性默写要结合诗文内 容和提示性语句准确写出。不得多字少字、错字别字,“乱、渐欲、瀚、阑干、困、蔽、甚矣、技扶摇、 残”等字要正确书写。3 .示例一:红星照耀中国讲述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寓意是中国共产党及 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书名 生动形象,内涵深刻。(4分)示例二:红星照耀中耀国报道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共产党、红军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书名中“红星”象征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照耀”写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品质,红色革命必将胜利。书名折射作者的 准确预判,形象而富有内涵。(4分)示例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解释书名说:“钢是在烈火里烧、高度冷却中炼成 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并学会了在生活中不灰心丧气。” 运用设问,启发思考,概括内容。(4分)示例二:铁经过千锤百炼,无数次熔化凝固方能成为好钢!人才也要通过不断修炼,提高道德修养和文化水 平。经过摔打锤炼,抛弃自身的缺点,才能使自己进入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题目概括英雄成长的必然规 律,深刻而引人入胜。(4分)示例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题目含义: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题目既指主人公从稚嫩的孩童蜕 变为一个如钢铁般有毅力的大英雄,同时也暗示我们不要害怕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勇往直前。题目形象凝 练,含义深刻。(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的整体阅读的能力。书名是一部作品的灵魂,高度概括,简明扼要,意味深长。红星照耀中国寓意是中国革命事业犹如红星,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书名形象而富有内涵。钢 铁是怎样炼成的点明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英雄在经历磨难挫折中造就,运用设问,启发思考, 含义深刻。4 .B (3分)【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的能力。理清选项信息和句子内容,确定语段主题和顺序。句“也 被赋予”呼应首句“除了之意外”,提出筷子的第二个意义;句的“同时” 一词标志第三个意义: 句的“否则只有一根”呼应句的“两根一起”;句的“根据这个特点”呼应句,句的团队精神呼应 末句,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5 . (1)青少年崇拜偶像会产生积极作用,也存在一些问题,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3分)(2)大多数同 学拥有或曾经拥有榜样,选择榜样主要是看重他们的才华学识、为梦奋斗、人品好等优秀品质,希望能从榜 样身上吸取激励自己、完善自我的力量。(4分)(3)示例一:丽雅你好,雷锋牺牲时年仅22岁,但“雷 锋精神”却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播。他的精神、思想、灵魂,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还被无数大中小学 生和社会仁义之士广泛接受。可见雷锋精神并没有过时。(2分)示例二:丽雅同学,我不认同你的看法。 雷锋的做法或许和现代社会有一些出入,但他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学习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会使我 们的社会充满正能量,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多一分理解与包容。(2分)【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要点的能力。抓住材料关键词和内容要素,简要概括要点。材料从正面说 偶像崇拜“产生积极作用”。材料“盲目性、过激性,甚至沉迷偶像,以致迷失自我”指出存在的问题, 材料强调“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的问题。(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前图显示大多数同学 拥有或曾经拥有榜样,不需要列举数字。后图显示选择榜样主要看重榜样的才华学识、为梦想奋斗、好人品 等内在素质和追求。好榜样能激发学生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自我完善的力量。(3)本题考查 口语表达的能力,注意紧扣“交流”“看法”来作答。“雷锋精神”不会过时,无论在任何时代,“雷锋精 神”都是我们构建文明社会的重要动力,学习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会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正能量,雷锋精神 会一代代流传下去。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共 16 分)6 .“我”中考考上县直一中,家里没钱交学费(1分)回家路上“我”捡到七伯公丢失的钱,主动还给了 他(1分)七伯公全家吃蘑菇中毒,卖猪钱救了全家性命(1分)余老师看中“我”的诚实好学,想法让 “我”复学读书(1分)(共4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情节的能力。根据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概括,要简洁通顺。“我”考上县一中没钱交 学费,去七伯公家借钱被拒绝,正巧“我”捡了这笔钱还给了他,七伯公全家吃蘑菇中毒,靠卖猪钱救命, 七伯公家亲戚余老师看中“我”的诚实好学,想法让“我”复学读书。7 . (1)生动细腻地描写“我” 一边为父亲“扇风”讨好,一边“递通知书”的动作,表现“我”对上学的渴 盼和希望父亲支持自己的想法。(2分)(2) “靠墙坐下”“头低到胯下”的动作(细节)描写,“细声” 说话的语言描写,表现“我”想借钱上学又怕父亲不同意的紧张不安。(2分)(共4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准确判断描写方法,分析词语句子的含义作用,赏析表达效果。(1)句 运用动作描写,生动细腻地描写讨好父亲,表现对上学的渴盼和希望父亲支持自己。(2)句运用动作(细 节)描写、语言描写,表现“我”想借钱上学又怕父亲不同意的紧张不安。8 .学习刻苦,成绩好。“我”学习十分刻苦,下课10分钟也坚持学习,中考成了全校唯一考上县直一中的 学生,后来大学毕业又在京城谋教,余老师也夸“我”是最努力的学生。(2分)2热爱劳动,明事理。“我”懂得父母的艰难,放学回家放牛割草挣工分。暑假期间起早贪黑插田、扮禾忙“双抢”,努力减轻家 里负担。上不起学就跟父亲到队上出集体工。(2分)拾金不昧,讲诚信。借钱不成,回来路上捡到钱, 父亲要为“我”交学费,“我”坚持做人诚信的原则,宁愿放弃上学,也坚决要把钱退给七伯公,当面把钱 交给他点清。(2分)(两方面即可)(共4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围绕具体事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格、心理情感。“我”在校下课10分钟也坚持学习,中考成了全校唯一考上县直一中的学生,后来考上大学,可见“学习刻 苦,成绩好”。放学回家放牛割草挣工分,暑假期间起早贪黑插田、扮禾忙“双抢”,可见“热爱劳动,明 事理"。“我”坚决要把钱退给七伯公,可见“拾金不昧,讲诚信”。9 .总结上文,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1分)交代“我”能复学读书的原因,使情节完整合 理;(1分)画龙点睛,揭示主旨:善良诚实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1分)卒章显志,结尾点题,言有尽而 意无穷,回味深长。(1分)(共4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结尾段作用的能力。结尾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 整、照应题目开头等。内容上交代“我”能复学读书的原因,使情节完整合理;揭示主旨:善良诚实是做人 最宝贵的品质;卒章显志,结尾点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二)(共 11 分)10 .D (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原文相关内容语句,仔细辨别每个选项的 正误。文本二中新一代青年,苦练本领、增长才干、建功立业,从前到后的顺序为:勤学习、增见识、强能 力、练本领、抓机遇、迎挑战。故选D。11 .首先提出论点:牢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初心,跑出信念坚定“加速度”;(1分)接着论述青年理想 远大、信念坚定,是国家民族的前进动力;(1分)然后举个人和团队的事例,证明青年拼搏牺牲要靠理想 信仰;(1分)最后号召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抱负、涵养深厚家国情怀赤诚奉献。(1分)(共4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准确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用表示次序的词语联结。第一层提出论 点;第二层揭示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的作用和意义;第三层从个人和团体两个角度举例,具体有力 地证明;最后号召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抱负、涵养深厚家国情,为国奉献。12 .文本一侧重论述“青年要以三心,跑出青春赛道加速度,”,开篇和结尾解读“跑出”加速度,”的意 义,主体部分从牢记初心坚定信念、坚定信心勇于拼搏、树牢决心奋斗向前三方面,论述如何跑出青春赛道 “加速度”。(2分)文本二侧重论述“苦练本领,增长才干”,从学习方法和意义、立志高远、苦练真本 事几方面论述如何增长才干,号召青年实现价值梦想,建功立业。(2分)(共4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要点的能力。找准文本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概括内容要点作答。文本一中心论 点是“青年要以'三心'跑出青春赛道加速度'",主要从牢记初心坚定信念、坚定信心勇于拼搏、树牢 决心奋斗向前三方面论述具体做法。文本二论点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论述学习方法和意义、立志高 远、苦练真本事,号召青年增长真才干,实现青春价值梦想。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共 11 分)13.B (2分)【解析】A.显露、流露/出发/头发;B.使劳累;C.违背/同“弼”,辅佐/飘动;D.国家/国都/ 国家。故选B。14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2分)【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准确、通顺、连贯。所以:用来 (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曾 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15 .六人都是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人物,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有力地说明人才是 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第一段使用类推的逻辑方法,列举几位历史人物的真实事迹,说明 逆境更能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性格,从而使人坚强无畏;而失败挫折又能使人吸取教训,变得聪明机 智、增长才干,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16 .国君耽于安乐(沉迷享乐)伶人身死国灭(4分)【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语段【甲】针对国君而言,论述国家的兴亡也存在忧患则生、安乐则亡 的道理。语段【乙】评论庄宗的盛衰,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