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3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资源ID:95079997
资源大小:38.86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山东省济宁市2023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山东省济宁市2023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自新时代以来,中国就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以回应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更加饱满,更加符合人性发展的需要。长久以来,人们往往将人与自然的共生狭义地理解为人与自然界事物的共生,而忽视人类个体内部的人与自然的共生,更忽视人类社会层面上的人与自然的共生。事实上,如果不能处理好个体层面的人与自然之共生,或者不能处理好社会层面的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自然界事物的共生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从世界历史视野来看,西式现代化受制于线性发展模式,它以一种进化的单一线性逻辑,将人类自身的发展刻画为一种由低到高的进化历程,并按照这种进化逻辑来编排不同的民族、国家与文明,从而形成人类各个不同社会之间的线性进化链条与环节。西方民族与国家被置于链条的顶端,即现代阶段,是文明的代表;其他民族与国家则被置于古代阶段,被视为半开化或野蛮的。这里不是不同共同体的共生,而是不同共同体在世界历史中的先后更替或等级秩序的问题,这成为西式现代化实现帝国征服与价值殖民的文明等级论述。这种线性进化逻辑将古今之间的区分设置为进化链条的不同环节,从而加剧了古今之间的断裂。由于它强化并凸显了西式现代化的自我优越体验,给他们站在进化链条顶端的幻觉,因而他们不愿也无法修复这一断裂。有专家指出:“只要这种幻觉存在,那么我们就很难修复自然与非自然的关系,走向两者的共生共荣机制。”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很少被提及的特点是,它坚定地转变了古今关系,不再走西方古今断裂的老路,而是走“新故相资而新其故”的新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担纲主体将自身确立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担纲者和传承者,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置于五千年中国文明的根脉里。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对西式现代化古今断裂的超越。这一超越本身意在导向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激活与新生。个人层面、社会层面都不再否弃自然,而是走向完善自然、成全自然以与自然共生的构思;以此构思为基础,才能真正意识到人与自然界万物不可分割的一体性,这种一体性要求一种共生的秩序,而这种秩序作为思想似乎处于中国千年传统的“过去”,作为理想又恰是人类的共同未来。(陈赟共生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二: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上,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五位一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标指向就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从我们的国家战略和党的政治目标维度来看,在中国,现代化必然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看,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呈现出文明范式的转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可以说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西方通过工业化率先开启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使得西方的现代化过程表现出资本主义社会在现代性与生态性之间形成一种悖论。这也说明现代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回答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由于历史出场的先在性,目前,形成一种迷信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固有认知,实际上这不是真正社会进步意义上的现代化。在工业文明范式的现代化之后,会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出现,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伴生文明范式转换的历史进步。所以,无论是从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是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模式的“扬弃”,人类社会走向进步的现代化,都会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赵建军现代化必然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都认为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必然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B.材料一认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往往偏狭,其实无论个体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与自然的共生都不可或缺。C.材料一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审视了西式现代化的局限性,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实现对西式现代化的超越。D.材料二指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一种失败的现代化,而生态文明才是文明范式转换的历史进步。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式现代化内涵饱满,符合人性发展需要,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B.西方将其自身置于进化链条的顶端,从而为其帝国征服与价值殖民提供理论依据。C.西式现代化的单一线性逻辑加剧了古今之间的断裂,西方不愿也无法修复这种断裂。D.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五千年中华文明和传统智慧,将走出一条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新路。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推卸责任,与发展中国家就碳气体排放问题产生很大分歧。B.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日趋频繁,贸易量持续攀升,形成了双赢或多赢的良好局面。C.世界各国科学家齐聚白石山“地球科学与宜居环境”科学大会,共商“碳中和”与气候生态突变相关问题。D.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说明我国古人早就认识到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4.文本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5.假如你作为代表出席“青年与现代化论坛”并作主题发言,请联系文本,列出你的发言要点,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青衣(节选)毕飞宇一部戏总是从唱腔戏开始。说唱腔俗称说戏,你先得把预设中一部戏打烂了,变成无数的局部、细节,把一部戏中戏剧人物的一恨、一怒、一喜、一悲、一伤、一哀、一枯、一荣,变成一字、一音、一腔、一调、一颦、一笑、一个回眸、一个亮相、一个水袖、一句话,变成一个又一个说、唱、念、打,然后,再把它组装起来,磨合起来,还原成一段念白,一段唱腔。说戏过后,排练阶段才算真正开始。首先是连排。一个人成不了一台戏,“戏”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多的演员挤在一个戏台上,演员与演员之间就必须沟通、配合、交流、照应,这样的完善过程也就是连排。连排完了还不行。演员的唱腔、造型还得与乐队、锣鼓家伙形成默契,没有吹、拉、弹、奏、打,那还叫什么戏?把吹、拉、弹、奏、打一同糅合进去,这就是所谓的响排了。响排过了还得排,也就是彩排。彩排接近于实弹演习,是面对着虚拟中的观众进行的一次公演,该包头的得包头,该勾脸的得勾脸,一切都得按实地演出的模样细细地走场。彩排过去了,一出大戏的大幕才能拉得开。几乎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从说唱腔的第一天开始,筱燕秋就流露出了过于刻苦、过于卖命的迹象。筱燕秋的戏虽说没有丢,但毕竟是四十岁的人了,毕竟是二十年不登台了,她的那种卖命就和年轻人的莽撞有所不同,仿佛东流的一江春水,在入海口的前沿拼命地迂回、盘旋,巨大的漩涡显示出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那是一种吃力的挣扎、虚假的反溯,说到底那只是一种身不由己的下滑、流淌。截至说戏阶段,筱燕秋已经从自己的身上成功地减去了4.5公斤的体重。筱燕秋不是在“减”肥,说得准确一些,是抠。筱燕秋热切而又痛楚地用自己的指甲一点一点地把体重往外抠,往外挖。这是一场战争,一场隐蔽的、没有硝烟的、只有杀伤的战争。筱燕秋的身体现在就是筱燕秋的敌人,她以一种复仇的疯狂针对着自己的身体进行地毯式轰炸,一边轰炸一边监控。减肥的日子里头筱燕秋不仅仅是一架轰炸机,还是一个出色的狙击手。筱燕秋端着她的狙击步枪,全神贯注,密切注视着自己的身体。身体现在成了她的终极标靶,一有风吹草动筱燕秋就会毫不犹豫地扣动她的扳机。筱燕秋每天晚上都要站到磅秤上去,她对每一天的要求都是具体而又严格的:好好减肥,天天向下。筱燕秋一定要从自己的身上抠去十公斤那是她二十年前的体重。筱燕秋坚信,只要减去十公斤,生活就会回到二十年前,她就会站在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曙光一定会把她的身影重新投射在大地上,颀长、婀娜、娉婷世无双。这是一场残酷的持久战。汤、糖、躺、烫是体重的四大忌,也就是说,吃和睡是减肥的两大法门。筱燕秋首先控制的就是自己的睡。她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固定在五个小时,五个小时之外,她不仅不允许自己躺,甚至不允许自己坐。接下来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嘴了。筱燕秋不允许自己吃饭,不允许自己喝水,更不用说热水了。她每天只进一些瓜果、蔬菜。在瓜果与蔬菜之外,筱燕秋像贪婪的嫦娥那样,就知道大口大口地吞药。减肥的前期是立竿见影的,她的体重如同股票的熊市一样,一路狂跌。身上的肉少了,然而,皮肤却意外地多了出来。多皮的皮肤挂在筱燕秋的身上,宛如捡来的钱包,浑身上下找不到一个存放的地方。多出来的皮肤使筱燕秋对自己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整个人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最要命的还在脸上,多出来的皮肤使筱燕秋的脸庞活脱脱地变成了一张寡妇脸。筱燕秋望着镜子里的自己,寡妇一样沮丧,寡妇一样绝望。真正的绝望还在后头。减肥见了成效之后筱燕秋整日便有些恍惚,这是营养不良的具体反应。精力越来越不济了。头晕、乏力、心慌、恶心,总是犯困,贪睡,而说话的气息也越来越细。说戏阶段过去了,奔月就此进入了艰苦的排练阶段,体力消耗逐渐加大,筱燕秋的声音就不那么有根,不那么稳,有点飘。气息跟不上,筱燕秋只好在嗓子里头发力,声带收紧了,唱腔就越来越不像筱燕秋的了。筱燕秋再也没有料到自己会出那么大的丑,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她在给春来示范一段唱腔的时候居然“刺花儿”了。“刺花儿”俗称“唱破”了,是任何一个靠嗓子吃饭的人最丢脸的事。那声音不像是人的嗓子发出来的,像玻璃剐在了玻璃上,像发情期的公猪趴在了母猪的背脊上。其实“刺花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每一个演员都会碰上的,然而,筱燕秋到底又不是别人,她不能忍受一起集中过来的目光。那些目光不是刀子,而是毒药,活生生地就要了你的命。筱燕秋强作镇定,示意再来。连续两次,嗓子就是不肯给筱燕秋下这个台。坐在一边的炳璋端来了一杯水,递到筱燕秋的面前,故意轻松地对大伙儿说:“歇会儿,歇会儿了哈。”筱燕秋没有接炳璋的杯子,接杯子这个动作筱燕秋无论如何是不肯做的。筱燕秋看着演后羿的男演员,说:“我们再来一遍。”(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筱燕秋为了演好奔月,不甘向年龄屈服,在明显吃力的情况下,依然对自己要求严格,突显了她高尚的职业道德。B.筱燕秋想通过各种努力回到二十年前,可以想象当年的筱燕秋正处在巅峰状态,无论身段、唱腔还是容貌都很出众。C.筱燕秋为了塑造好嫦娥这个角色,除了注重外在条件如体重外,更注重唱腔,一旦“唱破”永远都不能恢复到从前。D.炳璋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他故意轻松地让大家歇一会,才使得紧张的气氛得以缓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中“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形象地表现了筱燕秋试图通过努力回到从前,却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B.句子中“轰炸机和狙击手”生动地表现了筱燕秋对自身肥胖的敌视,既要全面减肥,又要各个击破。C.句子借嫦娥服药奔月的神话传说,生动地传达出筱燕秋渴望迅速减肥的急切心理,饶有趣味。D.句子充分体现了筱燕秋对艺术的完美追求,表现了她不允许自己失败的心理以及对艺术和观众的热爱。8.小说第一自然段用大量笔墨介绍一部戏的排练过程,有什么作用?(4分)9.本文情节并不复杂,却给人以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感觉。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杜子春者,盖周隋间人,少落拓,不事家产,然以志气闲旷,纵酒闲游。资产荡尽,投于亲故,皆以不事事见弃。方冬,衣破腹空,徒行长安中,日晚未食,彷徨不知所往。于东市西门,饥寒之色可掬,仰天长吁。有一老人策杖于前,问曰:“君子何叹?”春言其心,且愤其亲戚之疏薄也,感激之气,发于颜色。老人曰:“几缗则丰用?”子春曰:“三五万则可以活矣。”老人曰:“未也。”更言之:“十万。”曰:“未也。”乃言“百万”。亦曰:“未也。”曰:“三百万。”乃曰:“可矣。”于是袖出一缗曰:“给子今夕明日午时候子于西市波斯邸慎无后期!”及时子春往,老人果与钱三百万,不告姓名而去。子春既富,荡心复炽,自以为终身不复羁旅也。乘肥衣轻,会酒徒,征丝管,歌舞于倡楼,不复以治生为意。一二年间,稍稍而尽,衣服车马,易贵从贱,去马而驴,去驴而徒,倏忽如初。既而复无计,自叹于市门。发声而老人到,握其手曰:“君复如此,奇哉!吾将复济子,几缗方可?”子春惭不应。老人因逼之,子春愧谢而已。老人曰:“明日午时,来前期处。”子春忍愧而往,得钱一千万。未受之初,愤发,以为从此谋身治生。钱既入手,心又翻然,纵适之情,又却如故。不一二年间,贫过旧日。复遇老人于故处,子春不胜其愧,掩面而走。老人牵裾止之,又曰:“嗟乎拙谋也。”因与三千万,曰:“此而不痊,则子贫在膏肓矣。”子春曰:“吾落拓邪游,生涯罄尽,亲戚豪族无相顾者,独此叟三给我,我何以当之?”因谓老人曰:“吾得此,人间之事可以立,孤孀可以衣食,于名教复圆矣。感叟深惠,立事之后,唯叟所使。”老人曰:“吾心也!子治生毕,来岁中元,见我于老君双桧下。”子春以孤孀多寓淮南,遂转资扬州,买良田百顷,郭中起甲第,要路置邸百余间,悉召孤孀,分居第中。婚嫁甥侄,迁袝旅榇;恩者煦之,仇者复之。既毕事,及期而往。(节选自太平广记卷十六)【注】缗:串钱的绳子。一千文为一缗,也称一吊或一贯。迁袝旅榇:指安葬客死他乡的人。复:恢复,修好。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给子A今夕B明日C午时D候E子F于西市波斯邸G慎无后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五万则可以活矣”与鸿门宴中的“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意思相同。B.“乘肥衣轻”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五十者衣帛食肉”的“衣”用法相同。C.“因与三千万”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相同。D.中元,即“中元节”,是追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子春是周隋年间的人,年轻时放荡不羁,不经营家业,然而志向远大,平时喜欢喝酒闲游,以致穷困潦倒。B.老人第一次给杜子春三百万钱,杜子春不思悔改,依然游手好闲,挥霍无度,一两年的时间就把钱花光了。C.杜子春第二次得到钱财之后很快改变当初的决心,又一次变得好逸恶劳,不到一两年,比过去更加贫困。D.老人没有责备杜子春,最后给他三千万,希望他能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杜子春一改往常,扶危救困,赢得赞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资产荡尽,投于亲故,皆以不事事见弃。(2)复遇老人于故处,子春不胜其愧,掩面而走。14.请根据文意,概述杜子春痛改前非的具体表现。(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临江王节士歌李白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吴云寒,燕鸿苦。风号沙宿潇湘浦,节士悲秋泪如雨。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注】临江王节士歌是南朝文学家陆厥所作的乐府诗,李白沿用。作此诗时,李白因得罪权贵,被排挤出京。倚天剑:极言剑之长。长鲸:代指巨寇。15.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洞庭白波木叶稀”与屈原的“洞庭波兮木叶下”选择了相同的“木叶”意象,但二者表现的情感色彩却大相径庭。B.诗中的“寒”“苦”二字,描绘出吴云清冷、燕鸿哀鸣的深秋景象,烘托了诗人抑郁苦闷、壮志难酬的悲凉心境。C.“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两句借典抒情,诗人虽然在现实面前一再碰壁,但心中仍然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D.全诗前六句以描写为主,后六句以抒情为主。前面对肃杀秋景与节士悲秋情状的描写,为后面的抒情作好了铺垫。16.明代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认为:“太白此词正是自赋,未尝赋节士本事也。”请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两句,也表述了相似的观点。(2)在阿房宫赋最后,杜牧用“_,_”两句话,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3)苏轼赤壁赋中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则是用“_,_”两句写敲击船舷、仰天长啸的情态,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那时,大地依然一派毫无松动的严冬景象,土地邦硬,树枝全抽搐着,害病似的打着冷颤;雀儿们晒太阳时,羽毛乍开好像绒球,紧挤一起,彼此借着体温。你呢,面颊和耳朵边儿像要冻裂那样的疼痛然而,你那冻得通红的鼻尖,迎着冷冽的风,却忽然闻到了春天的气味!春天最先是闻到的。这是一种什么气味?它令你一阵惊喜,一阵激动,一下子找到了明天也找到了昨天那充满诱惑的明天和同样季节、同样感觉却流逝难返的昨天。可是,当你用力再去吸吮这空气时,这气味竟又没了!你放眼这死气沉沉冻结的世界,准会怀疑它不过是瞬间的错觉罢了。春天还被远远隔绝在地平线之外吧。但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总是被雄踞大地的严冬拒绝,稀释,泯灭。正因为这样,每逢这春之将至的日子,人们会格外的兴奋、敏感和好奇。如果你有在这小湖边亲眼看到冬天怎样退去、春天怎样到来、大自然怎样完成一年一度奇妙的起死回生的机会该多好啊!18.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两个逗号也可以改为顿号,但不如逗号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19.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为4个短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上面的文段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有何妙处?(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拥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一旦遇到某一方面的失败,就会认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失败的。他们非常善于由点及面,如仅仅因为学业成绩比不上他人,就全面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世上不存在完美之人,哪怕一败涂地的人,身上也有闪光之处,而这或许就是他人梦寐以求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气质、脾气和优缺点,是独一无二的美好存在。拥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失败面前习惯责备自己,将问题内化到自己身上,从而使得自我挫败感增强。他们往往只看到了失败与自我内在因素之间的关联,却看不到失败与 ,他人片面的评价标准、不良环境中的攀比之风等都会给人带来挫败感。另外,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要求水涨船高,孩子做得再好,或许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学生们如果看不到这些外在因素,一味地妄自菲薄,就会渐渐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问题,心理健康受到极大影响。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请如何克服自卑心理给出两条合理化建议。要求使用“要,不要”句式,表达简洁流畅。(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很多老人言是代代相传留存下来的佳言妙语,是先人长期劳动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年轻人多听老人言会少走很多弯路。但也有人认为,老人言是他们时代、他们人生的经验总结,未必适合当下,更未必适合年轻人。听老人言没有什么意义,有时候可能还会起反作用。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1.D(“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一种失败的现代化”于文无据,也不符合历史事实)2.A(颠倒因果。根据文意,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被确立,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更加饱满,更加符合人性发展的需要)3.C(材料二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社会走向进步的现代化,都会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C项内容“世界各国科学家”的行为可以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A项是就环保问题产生争议,不是“共生”;B项是经济贸易问题,与人与自然的共生无关;D项是古人观念,与现代化无关)4.引用论证。文章引用二十大报告和专家论述,增强了说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比论证。通过对中西现代化不同特点的对比,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强化了中心论点。(4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5.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的理念,因为自然环境给人类的发展提出严峻挑战。要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因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的必然要求。要理性看待西方现代化模式,因为西式现代化在认知和实际表现上都有局限性。(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B(A“高尚的职业道德”文中并未体现,C“永远不能回到最初”于文无据,D 炳璋的话没有推动情节的发展)7.D(过度解读,筱燕秋努力排练并非表现出为观众的热爱。)8.突出了排练戏剧的艰辛,为后文筱燕秋的训练和减肥做了铺垫。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4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9.本文记述了筱燕秋为演戏而排练和减肥的过程,情节相对简单;但作者将这一过程细分为若干阶段,分别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描述。筱燕秋先是拚命训练、减肥,后来发现肉虽减少皮肤却增多,更绝望的是变得精神不济、唱腔走样,最后甚至因“唱破”而出了大丑。整个过程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步步推进,跌宕起伏,妙趣横生。(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DG(正确标点:给子今夕。明日午时,候子于西市波斯邸,慎无后期!)11.C(两个“与”意思不同,原文“因与三千万”中的“与”是“赠与,给予”的意思;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是“亲附、交好”的意思)12.D(文中未提及杜子春“赢得赞誉”)13.(1)他家中资产挥霍一空,投靠亲戚朋友,都因为游手好闲被嫌弃。(4分。“荡”“事事”“见”各1分,句意1分)(2)在原来的地方又遇到了老人,杜子春非常愧疚,捂着脸想要跑开。(4分。“故”“胜”“走”各1分,句意1分)14.在扬州买田建屋,安置孤儿寡妇;帮助年轻人结婚出嫁,安葬客死他乡的人;让有恩者得到关怀,让有仇者和解修好。(3分,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A(“情感色彩却大相径庭”不恰当。两个“木叶”的意象都写出了草木摇落之景,感时伤秋之意)16.这首诗以“临江王节士歌”为题,表面上是一首以节士为表现对象的诗作;实际上是诗人“自赋”,借节士来表现李白自己。诗中云寒燕苦的悲凉景象和“节士悲秋泪如雨”的情状,正是李白自身处境的真实写照;诗中节士悲愤交加的情绪、忠君爱国的精神、建功立业的豪情,也都是李白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6分,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18.两个逗号将“拒绝”“稀释”“泯灭”三个动词分隔开来,使停顿延长,更能突出严冬的冷酷无情;顿号停顿时间较短,无此表达效果。(4分,第一点3分,第二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19.(示例)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该多好啊:你能在这小湖边亲眼看到冬天怎样退去,春天怎样到来,大自然怎样完成一年一度奇妙的起死回生。(4分,每句1分。句数少于4个,少1个扣1分;多于4个时如果不违背原意不扣分)20.第二人称使行文上更加自然亲切,便于抒发情感。增强代入感,让读者更能设身处地体会到作者的感情。(4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21.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他人、环境等外在因素之间的关联(4分,每句2分。意思答对即可)22.要学会看到自身的闪光点,不要一味地否定自己。要学会全面看待问题,不要总是归咎于自身。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4分,每条2分,其中内容恰当1分,符合句式要求1分。答出任意两条即可得满分。有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很多老人言是代代相传留存下来的佳言妙语,是先人长期劳动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年轻人多听老人言会少走很多弯路。但也有人认为,老人言是他们时代、他们人生的经验总结,未必适合当下,更未必适合年轻人。听老人言没有什么意义,有时候可能还会起反作用。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老人言:陈年佳酿,抑或时光遗珠?自古以来,老人言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它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经验的沉淀,是岁月流转的见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老人言是否仍然具有其价值?是否还适用于现代社会?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老人言的确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首先,老人言具有普遍适用性。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职场竞争,还是在家庭生活、教育子女等方面,老人言都蕴含着普遍适用的道理。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尊重长者的意见,不要轻易忽视他们的经验。其次,老人言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老人言不仅仅是语言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反映了某一时期的社会风貌,某一族群的生活习俗,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老人言也并非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照搬老人言,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老人言在教育方面的使用也需谨慎。虽然老人言中蕴含了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但也有一些与现代的教育理念相冲突。如果盲目地使用老人言进行教育,可能会产生反效果。此外,老人言的使用也要注意方式和时机。同样的老人言,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使用,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有时,使用老人言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解释和引导,否则可能会造成误解。同时,我们也要避免过度使用老人言,以免给人一种过于倚老卖老的感觉。综上所述,老人言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在尊重老人言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和应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领会老人言的内涵,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去发现和理解新的时代智慧,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听老人言,不是对老人的尊敬,而是对智慧的尊重。但是,智慧并不是只存在于老人言中,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时代变迁中。我们应该用一颗谦卑而开放的心去发现和理解这些智慧,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实践。"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并不仅仅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更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和启示。让我们在尊重老人言的同时,用一种开放和探索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世界,去发现和理解更多的智慧和价值。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