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练习)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95087058
资源大小:18.9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练习)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docx
【课文伴读+快乐练习】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 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 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 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 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 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 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 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 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 山狸也赶来看热闹。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 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我们一起学课文】一、初读知大意感受“与众不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 同的民族风俗。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在祖国的大地上盛 开。在我国西南的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居住在一起,他们一起生活, 一起工作,非常快乐。那里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学习。你知道他们 共同的学校叫什么名字吗?对,这所学校的名字就是“大青树下的小 学”。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这所小学去看一看。【我要挑战】(全部做对,你就是“五星小学霸”哦)一、我能从课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的服装()的国旗()的小学()的铜钟()的枝干()的墙壁二、我能把下面的三个词语准确地填在句中的括号里。好奇 新奇 奇怪1 .真(),我的铅笔怎么不见了?2 .小草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地打量着这个世界。3 .这件衣服的款式很(),大家都很喜欢。三、阅读我最棒!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 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了, 鸟儿不()了,蝴蝶()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 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 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1 .我能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2 读了这段课文,小问号想知道明明是写同学们课上课下的情 景,为什么还要写小动物呢?我来回答:3 .我能写出这段课文提到的那些小动物4 .我很喜欢这个小学,因为参考答案:一、鲜艳飘扬可爱古老粗壮洁白二、1,奇怪2 .好奇3.新奇三、L摇、叫、停;2 .说明同学们读书认真,声音好听,把这些小动物都吸引过来了,同 时也表现出山区学校的特点,增加了活泼、欢乐、祥和的氛围。(能 说出“声音好听”、“读书认真”、“欢乐”、“活泼”、“祥和” 其中两个词语就算正确答案)3 .鸟儿、蝴蝶、猴子、松鼠、山狸;4 .答案不唯一,只要能体现出“美丽”、“团结”、“祥和”、“欢 乐,,其中一个特点就可以了。注意表达时句子的意思要完整。)【知识卡片】“学校” 一词的来历三千年前左右,我国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于是 也就有了专门传授和学习文字的机构“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 芽。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商代学校 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西周时期,学校组织比 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 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 政区域而定。因为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于是就有了塾、庠、序、校的 区别。一般情况下,塾中的优秀学生可升入乡学,在庠、序、校里读 书;庠、序、校中的优秀学生可升入国学,在大学里读书。国学为中 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后来,人们专用“塾”称呼私人设立 的学校,叫“私塾”。“庠”、“序”成了乡学的名称。学和校合并 在一起,成为教育机构的通称“学校”,一直沿用到现在。【从生活中学语文】有一个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给爸爸妈妈分别发了一条信息。由 于平时读书不用心,这条信息没有加标点符号:儿的生活好痛苦一点儿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妈妈看了后,哭得泪流满面;爸爸呢,看了后笑得合不拢嘴。你 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妈妈是这样读的:“儿的生活好痛苦,一点儿也没有粮食, 多病,少挣了很多钱。”爸爸却是这样读的:“儿的生活好,痛苦一 点儿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哈哈,标点符号很重要,用不好可要闹笑话哦!(瞿强供稿连云港市青口中心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请同学们把课文认真 地读一读,说说你对这所学校的印象一一美丽、团结、祥和、欢乐。二、精读品韵味体会句中情感(一)感受学校的美丽1 .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能体现大青树下的小学美丽的语句。2 .品一品,悟一悟“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 小路上,走来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矗立在山花烂漫的环境中,所以说它很美。“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联系上下文,你觉得“绚丽多彩”是什么意思?(颜色鲜艳, 色彩多)“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 白的粉墙上摇晃”校园外山花烂漫,校园内大青树粗壮,凤尾竹婀娜多姿,还 有身着各式各样的鲜艳的服装的孩子们,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美景图。 你能读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吗?(二)感受学校的团结1 .“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小学呢,你能从哪些语句 中感受到?2 .品一品,悟一悟“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各民族的孩子虽然穿戴不同,但是他们都成了好朋友,所以 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 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一一“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说明什 么?(民族小学的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虽然民族不同,穿戴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 其实的一家人。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小学啊!(三)感受学校的祥和1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 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 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 地听着。”(1)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安静)(2)你认为这个词语用得准确吗?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 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 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呢?这是从侧面烘托孩子们学习认真。是啊,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学习认真、书声悦耳,人与动物和 谐相处,怎么能不是一所祥和的学校呢?(四)感受学校的欢乐L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 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校园里的同学多么有礼貌,在民族小学里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 事。2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 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想一想,还会有谁来这里凑热闹?用下面的句式来说说:大青树下多热闹啊!有的(),有的(),还有的()。 他们的欢笑声把()都吸引过来了。课文写了学生活动的同时,还写了许多的小动物。为什么要写这 些小动物呢?(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地处边疆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 欢乐、活泼的气氛。)三、再读会总结感悟课文主题L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可爱” 一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这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多少自豪和赞美的情感啊!结合我们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填上最能体现你感受的词语再 读一读。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的小学。(美丽、团结、祥和、 欢乐)假如你是这所小学的学生,会对这样的学校产生怎样的情感?(自 豪、骄傲)3 .为什么一个西南边疆的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此祥和, 如此欢乐?(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正因为我们 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 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团结、祥和、欢乐!【拓展延伸】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择一个场景 说一说,写一写。(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图书室里、教学楼前、大树下)教室里:教室里格外安静,我坐在教室里,清楚地听见窗外的鸟 鸣,心里顿时平静了不少。班里的同学都看写作业,没有任何人发出 响声,连一根针落在地上都能听见。操场上:下课了,同学们像一窝蜂似的涌到操场上,开展了各种 各样的课间活动,宁静的校园顿时热闹非凡。同学们有的扳手腕,有 的踢足球,还有的打排球图书室里:当我们走进阅览室后,大家轻轻地从书架上拿下自己 需要阅读的书,然后找到自己喜欢的位置,坐下来静静地阅读。这些 动作虽然简单,但让我感觉同学们十分文明,不随意发出声音。等所 有人找到书后,整个阅览室就只剩下同学们翻书时发出的“哗哗”声。【课外积累】傣族:傣族是云南省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苗条的傣族女孩们把 黑色和明亮的发髻放在头后,在紧身上衣和花裙子之间系上银色腰 带。傣族人习惯于早上和晚上吃饭,他们的主食、副食和菜肴丰富多 彩,具有品种多、酸辣可口的特点。傣族生产的粳米和糯米不仅体积 大,而且含油,糯米的粘度也大。日常肉类包括猪、牛、鸡和鸭,不 吃或少吃羊肉。生活在大陆的傣族人喜欢吃狗肉,擅长烤鸡和烤鸡, 他们非常喜欢鱼、虾、蟹、蜗牛和其他水产品。著名的泼水节是傣族 的传统节日。第一天和第二天是送走旧东西的意义,最后一天是迎接 新生活的体现。通常在清明节后的第十天举行。男人和女人泼水,互 相祝福。它象征着“最好的一天”。在泼水节的传播过程中,傣族人 民逐渐将其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泼水节更多的神奇 意义和民族色彩。景颇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 础的拼音文字。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 居住在怒江保俅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景颇族热情好客, 客人进家,无论认识与否,主人都会招待食宿。景颇族喜欢喝烧酒和 自制的水酒,景颇族老人喜好嚼烟,他们把草烟和适量的熟石灰膏、 干芦子放入口中咀嚼,有提神、醒脑、防睛固齿的功效,见面时会互 递烟盒,表示友好、尊重和礼貌。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目脑纵歌节、 能仙节、新米节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为目脑纵歌。阿昌族: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 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和梁河县,在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 少量分布。多与傣、汉等民族分寨而居。阿昌族聚居区地处高黎贡山 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平坝,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 条件。阿昌族自古以擅种水稻而闻名。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 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 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 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 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 如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 把阿昌刀。德昂族:德昂族是我国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起源于古代 的濮人,唐宋时期被称为朴子、茫人,元明时期被称为金齿、蒲人, 清代史书称之为崩龙,新中国成立后沿用了这个名称。根据本民族人 民的意愿,1985年9月21日起更名为德昂族。德昂族主要散居在云 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的镇康县。茶是德昂 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不可一日无茶, 而且好饮浓茶。宾客临门,必先煨茶相待;走亲访友和托媒求婚时, 必以茶为见面礼;若有喜事需邀请亲朋光临,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 茶叶便成了请柬;如两人产生矛盾时,有过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 就可求得对方的谅解。由于茶叶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德昂 人家家户户都习惯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栽上一些茶树。与南方许多 民族一样,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框架,其他 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以竹子为原料,房 顶则覆盖茅草而成。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蓝、 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 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 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当纽扣,长裙上织有彩色 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