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5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docx
边城教学设计高中分层教学实验研究例谈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这势必会使一部 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尤其是在学校规模大,学生差异性大的条件 下,迫切需要一种着眼于全体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本着这一思想,我主持了山 东省“十二五”规划。本课题主要基于个别差异、可接受原则、最近发展区和教 学形式最优化等理论,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 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都能在教师指导下愉快地学习,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和谐主 动地发展。课题的目标就是基于这一思想,旨在建立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宗旨 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通常把语文基础扎实、接受知识快、求知欲望高 的学生称为“A类学生”,把语文基础较好、有着较大潜能和进步空间的学生称 为“B类学生”,把语文基础较差、接受知识比较困难的学生称为“C类学生”。 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认知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分层次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下面我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为例来展示一下本节课基于分层教学实验的教学设计与创新。一、走近文本【教材简析】边城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文 学大师沈从文的代表作。它讲述了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寄寓了沈从文 爱与美的人性理想,为被现代文明撕裂灵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恍若隔世、亦真亦 幻的理想世界。边城是现实世界里的梦幻王国。虽然没有神秘古老的城堡, 却有静谧肃穆的白塔;没有千奇百怪的精灵,却有一艘永久陪伴的渡船;没有骁 勇善战的骑士,但有耿直义气的两兄弟;没有艳丽多姿的公主,却有纯洁善良的 渡船女;没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国王,却有一个付出了所有爱的爷爷它比童话 更美,美得让人陶醉,让人觉得她真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恒久地温润人 心。这是一个小说单元,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有经久不衰的经典人物,有各 具特色的语言。小说是美的集合,美又具有层次性。分层教学恰巧能够体现不同 学生对小说的审美能力,能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发出自己美的声音。这个单 元学习的重点是分析人物,把握主题,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边城正是能 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的一篇小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教学目标,我从“知识与能力”“过 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置如下教学目标:走近作者, 把握小说故事情节;品味语言,感悟人情美、风情美;分析人物,探讨小说 主题内涵。第一个为基础型目标,第二个为提高性目标,第三个为高水平目标, 这样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重点难点】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节课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悟 至真至纯的人生形式。解决措施:多重阅读,小组讨论合作。根据学生已有知识 储备和理解水平,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探讨小说主题,理解边城内涵。突破措 施: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二、选择方法在教法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 待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和教学要求,落实好问题的设计与问题的归 属。在学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文本细读、圈 点批注,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情感、启迪智慧、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三、设计过程为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展示Flash图片。伴随着唯美略带忧伤的音乐,我这 样导入:从前有座小山城,临城有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的塔,塔下住了一户人 家。一位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一条渡船。老人守着渡船,女孩守着爷爷。 直到有一天,两个年轻男子同时喜欢上了这个女孩。故事又该如何发展呢?【设计意图】这样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 入学习情境。环节二:朗读文本,整体感知首先,让C类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针对学生的回答,结合黑 柳彻子对窗边的小豆豆中“窗边”的解释一一“排除在中心之外的,边缘的”, 教师进行补充明确,并进行鼓励性评价。其次,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 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 为阅读是对文本的一次再创造过程,而这个过程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 对文章的理解都不同,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之所以让学生在读中思考, 是因为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比无目的的泛读更重要。最后,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 读。A类、B类学生概括每部分的故事情节,教师进行激励性评价。【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把握小说故事情节。环节三:涵咏文本,以形入情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用文本细读和圈点批注的方法继续分析文 章,解决重点。结合小说里的情节和句子,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小说里有 哪些美?试着找出来相关句子,并用三个字如“风俗美”加以概括。有人说:“我喜欢沈从文,并不是因为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而是因为 他虽受政治的迫害,但他的创作离政治最远,距人性最近。"你是怎样理解这句 话的?【设计意图】问题一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把握小说里的人物,问题二、三的设 计在于让学生感悟人情美、风情美、人性美。问题分层且广度大,教师可以预设 学生对问题的回复,把握好课堂的生成。由C类学生找出小说里的句子,B类、 A类学生概括,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地讨论中解决重点。环节四:个性解读,探讨主旨在完成重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在本环节设置两 个问题:沈从文曾经写道:“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梗还珠,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隐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 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上面我们已经领略了作品 背后蕴藏的热情,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又是什么呢?怎样理解小说以“边城” 为题?【设计意图】细读文本,分小组合作,探讨小说主题和边城的内涵,突破难 点。环节五:梳理总结,拓展迁移1. 梳理总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我对本文进行小结:“时光破碎的质感,苦等未果的宿命;有始有终的故事,无头无尾的情缘。边城的文字 像散落的碎片,片片映射着故事中淡淡的无奈和隐隐的惆怅。细致到了极致,温 婉却有血性。它是一首圆润悲婉的乡土抒情诗,是一曲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他 描绘了一种充满化外之风的天人合一的意境,为被现代文明撕裂灵魂的人们提供 了一个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是一块行将失落的古朴的生命的绿洲。” 抽象的抒情里写道:“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 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 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 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 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在如此的静夜,我想,沈从文的生命已然在 他用文字构建的湘西世界中,安静地如藤葛般在石壁间蔓延,并最终企及了永恒。【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领略边城至真至纯的“人生形式”。2. 拓展迁移。将边城与汪曾祺的受戒进行比较阅读【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3. 布置作业阅读小说边城的其他章节;仿照边城的语言写一个片段;写一篇赏析边城的文章。【设计意图】C类学生完成作业一,B类学生完成作业二,A类学生完成 作业三。分层作业能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 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四、效果反思(一)实验效果本节课结合分层教学理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通过学生分层、目标分层、 教学分层和作业分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所有学生都能摘到属于自己 的桃子。教师的多样评价使学生肯定自己,不断激励超越,感觉到学习带来的成 就感。此外,课堂的弹性预设与生成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应变能力。分层教 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二)直面困惑分层教学尽可能实现“人人有事做,人人在做事,人人有成功”,创造和谐 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境界中成长。但是也有一些困惑。困惑一:如 何消除分层设计作业给学生带来的“我差、你良、他优”的消极心理暗示呢?如 果这不是一种动力而是压力,该如何转化?困惑二是老师要设计和评改不同的作 业,难免力不从心。怎样才能更高效一点?(三)探索展望随着微教学模式的逐渐兴起,微课时间短,内容少,主题突出,能够更细致 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尝试把分层教学与微课相结合,实现异步式教学。这是 对传统教学的极大挑战,也是一种更好的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如何实现微课与分层教学各自的超越,如何让两者更好融合,这是我们探索的新 方向。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得到有关专家的指点。“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信只有尊重学生差异,变“同步发展”为“差 异发展”,才能谱写分层教学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