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5.docx
-
资源ID:95088931
资源大小:14.02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5.docx
22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南安市毓元中学林金朗【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 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 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 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 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 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 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二、走近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 罪遣成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 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啊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 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三、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圮(pi)募(mu) 棹(zhao)柿(fOi) 湮(ydn) 啮(nie) 溯(su)欤(yu)2:古今异.义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是: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柿今义:判断词是阅:古义:经历阅十余今义:阅读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但知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3、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西蜀之去南海(相去复儿许)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4、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5、通假字 “颠”同“癫”,疯6、理清条理课文一共四段。前三段以叙事为主,可看作第一部分。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可看作第 二部分。第一部分记述寻找石兽的经过。第一段叙写寺庙的两尊石兽沉于水中十多年,寺中僧人募得资金重修佛寺,在河中寻找 石兽,未能找到。他们认为石善顺流到了下游地区,然而在下游照了十几里也没有结果。第二段叙写一位教书讲学的先生分析石兽的位置.,他认为石兽又坚硬又沉重,逐渐被河 中的沙埋沉,沿着河水去下游寻找很荒唐,应在河底沙中去找。第三段叙写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的分析,他认为石兽既不在下游,也不在河沙中,而是 受到水的不断冲刷,逆流而上,应该在上游。按照老河兵的说法,果然在几里之外找到了石 兽。第二部分,即第四段,是作者的思考和议论。他由事及理,道出遇事不能主观推断,而 应正确分析,综合思考的道理。四、课堂小结本文短短二百多字,脉络分明且层层深入,结构严谨。由事及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抄写字词积累。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默写课文。二、合作探究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 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明确:人物寻找地点理由结果探究原因寺僧在石兽落水处不可得没有考虑石兽、流水、 泥沙的关系寺僧到河的下游以为顺流下矣无迹只考虑了流水,没有 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 系讲学家到河底沙中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众服为确 论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 关系,却忽略了流水老河兵到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 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 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逆 流上矣。果得于数 里之外既有理论又有实 践,准确把握了三者 的性质及相互关系。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4、老河兵是如何推理的?老河兵准确的把握了石兽、泥沙、流水的关系。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 冲走石头,水的不断反冲力会使石头转个不停,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5、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凡是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 才能得出正确结论。6、文中两次“笑”的含义有何不同?明确:第一次“笑”是教书先生时寺中僧人做法的嘲笑,刻画出教书先生自恃博学的心 态。第二次“笑”是老河兵对僧人和教书先生的做法的否定,也表现了老兵的自信和沾沾自 喜。三、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凡是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 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实践出真知。四、作业布置1、完成“思考与练习”2、完成练习册。五、板书设计河中石兽纪啊寻找石兽的四种途径:第一种: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第二种:到河的下游寻找第三种:到河底沙中寻找第四种:到河的上游寻找道理:实践出真知。【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