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docx
-
资源ID:95092052
资源大小:67.96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docx
襄阳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5页,共43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主观题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图所示器物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乌黑发亮、胎壁薄如鸡蛋壳的黑陶。此类器 物是下列哪一文化的代表性器物HA.大汶口文化B.河姆渡文化C.龙山文化D.仰韶文化J2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中国文明加速前进,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有核心地区的中华文明,k 核心地区在工A.四川地区B.岭南地区C.中原地区D.辽河地区3 .商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并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结合天象、 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由此可见,商代()A.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B.观测天象是为了了解自然C.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D.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4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的传统节日。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 血缘、重亲情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A.禅让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井田制5 .战国以前的文献中,“华”与“夏”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蛮夷戎狄相对应而称。 战国以降,“华夏”渐为通用词,“华夏”已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 又有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这反映出()公众号高中试卷资料下载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传统华夷观念被突破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D.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6 .历史现象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下图所反映的历史时空中的经济现象是A.农业生产以集体耕作为主B.劳动工具以青铜器为主C,铁犁和牛耕逐步得到推广D.南方经济逐步超过北方7 .春秋战国的一位思想家“通常被看成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思想家"他有效地避开了政治秩序 的结构而把他的通见直接传授给了门徒。”他是()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8 .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土人颇受重用,当时出现了众多学说和学 派,这些学派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其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的学派是()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9 .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 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B.法家地位有所下降C.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D.思想专制局面形成10 .“经过十年征战秦从一个落后的诸侯国,变为主宰中国的统治者。”秦主宰中国后,在 地方推行的政治制度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加强了中央集权C.形成分裂割据局面D.导致了秦朝灭亡11 .秦朝统一文字,建立了尊君抑臣的文书档案制度,出现了制、诏、奏、议等文书种类,臣 僚上呈文书的抬头制度、避讳制度等均产生于秦朝。这说明秦朝A.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运行机制B.提高了官僚办事效率C.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治理体系D.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12 .秦简为吏之道规定了官吏应具备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并将其概括为“五善”“五失”,同时 要求官吏通晓法律令,并以是否明悉法律令,作为区分'良吏”"恶吏的标准。这说明,秦朝() A,加强了吏治管理B.完善了政府职能C.建立了官僚制度D.提高了行政效率13 .秦朝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些措施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于A.建立君主专制统治B.便利分封制的推行C.导致泰朝暴政速亡D.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14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到南海、桂林、象三郡戍守,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 年,秦始皇又迁三万户居民到九原郡,垦田生产。这些措施A.加强了对南方地区管理B.缓解了中原地区人口压力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开发6汉文帝时,丞相申屠嘉觐见文帝时,宠臣邓通对其无礼。申屠嘉回府后,召邓通诣丞相府, 准备杀邓通。恰好文帝的使节召邓通入宫,才使邓通得免一死。由此可见,当时A.亟需澄清吏治B.朝廷党争激烈C.皇权岌岌可危D.丞相位高权重16 .汉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以至形成了从皇帝、丞相、博士到地方官都会讲经学 的局面。上述局面的出现()A,加速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B.标志着儒学以外其他学派的消亡C.促成了中央集权的行政机制D.导致了思想学术界的黑暗和倒退17 .西汉汉武帝时期,霍去病两次出兵河西击败匈奴,当匈奴浑邪王率部归顺汉朝时封其为候, 汉武帝不仅封其为侯,还分置五个属国,并特许“因其故俗二汉武帝的这种做法() A.消除了北方边患的威胁B.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18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记载:“汉兴以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干群, 徒附万计。”奴婢和徒附构成庄园劳动者,不少庄园还有私人武装,甚至有私刑私法。这反映 了东汉统治时期A.世家大族垄断国家经济B.豪强地主势力影响政权发展C. 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D.中央和地方存在尖锐的矛盾19 .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揽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将军 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这能说明当时A.官僚机构臃肿B.外戚势力膨胀C.豪强地主横行D.宦官把持朝政20 .东汉中后期,歌颂国势声威、极尽铺采的大赋渐少,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 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这一变化可说明()A.文学创作背离主流文化B.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D.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21 .魏孝文帝初年,因“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有李安世上疏倡均田之议。使贫微得 汕,贪欲可抑。”这一政策的实行在当时()A.解决了北魏的社会矛盾B.有利于北方小农经济的恢复C.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创新D.消除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22 .-(北朝)裴侠在世时将自己的清廉归功于,祖宗功业) 这种攀附祖先、恨不得将自己 的,优秀基因'归功于,家族遗传的逻辑,是和当时盛行的士族血统论一脉相承的。”当时“士族 血统论”的盛行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郡国并行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3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逐步成为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流行的服装,这个历史现象主 要反映出()A.北方文化优于南方B.民族交融成为趋势C.生产技术相互影响D.生活习俗相互影响24 .魏晋时期南方城市迅速崛起:会稽被誉为“晋之关中"建康的繁华可与长安、洛阳媲美, 番禺(今广州)成为进出口商人云集的大都市。这一时期南方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对外贸易迅速发展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政治中心逐步南移25 .有学者认为:隋朝初期国家设计义仓的目的是关键时刻开仓济民,挽救社会危机,但隋文 帝后期将义仓收为中央管理,不仅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反而成为国家灭亡的助推器。这主要是 因为隋朝义仓制度()A.加剧了政府和人民的矛盾B.限制了义仓的赈济功能C.导致了隋末官员日益腐化D.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26 . 621年,李世民创办了文学馆,搜罗贤才。馆中既有以诗赋文章名世的虞世南、褚亮、许 敬宗等,又有以经史学问著称的孔颖达、陆德明、姚思廉等,还包括了极富政治军事才干的房 玄龄、杜如晦、杜淹等人。李世民此举()A.抑制了前代门阀势力的扩张B.奠定了贞观治世的人才基础C.开启了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D.实现了唐代政权的和平转移27 .唐代后期,各地藩镇奏请自行任命县令等地方官的情况非常普遍,甚至自行任免官员,贡 赋不入于朝廷,拥重兵以自立。这说明当时A.科举制度流于形式B.吏部丧失了官员选拔权C.中央集权遭受挑战D.地方行政机制完全异化28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述了孟郊登科 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之情。这得益于()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9 .在唐朝,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唐中宗把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 敕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这反映了()A.皇权受一定制约B.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C.中央集权的加强D.中书门下拥有决策权30 .唐朝初年,一位农民在农忙时节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 事。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国家税收的增加B.三省六部的设立C.以庸代役的实施D.民众衣料的变化31 .唐朝推行了新的赋税制度,“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 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这一制度A.减少了商人的税额B.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C.减轻了农民的负担D.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32 .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作品,大多呈现出阴森凄厉、鲜血淋淋、悲惨痛苦的景象。而唐代的 佛教艺术作品,大多呈现出庄严肃穆、温柔妩媚、雄健威武的生活气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A.三教合一的文化政策B.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C.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化D.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动33 .东晋高僧法显于义熙九年(413年)归国后,撰写了历游天竺记传一卷,记录了他十 四年来赴印度的经历与见闻。该传记A.再现了汉代丝绸之路的盛况B.可用于研究中印文化的交流C.阐述了儒佛思想的交流融合D.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广泛34 .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葛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 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35 .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多部外来乐,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 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的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的乐。促成当时音乐 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唐代军事实力的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3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 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A.诸葛亮B.贾思勰C.祖冲之D.郦道元37 .后晋节度使安重荣喊出“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的狂言。宋朝建立后,宋太 祖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采取的措施是A.中央设三省六部B.实行崇文抑武方针C.地方设通判监督D.征兵制取代募兵制38 .宋代王朝基本不筑城,内地州县亦普遍不筑城,只在边地城市和部分重要城市,才兴筑或 注意维护城垣,宋初甚至强令地方州县毁废城垣,许多府州县治所城市长期没有城郭,或虽有 旧城而长年不加修理,使其自然废弃。宋代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放弃对地方州县的管控B.增强城市的经济职能C.削弱地方防卫加强集权D.抑制城市商业的发展39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工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 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40 .据考证,杭州小笼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而西湖醋鱼与历史更悠久的开封糖醋鱼的做法 几近相同。这一现象的发生很可能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A.赤壁之战B.澧渊之盟C.宋夏和议D.靖康之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41题4分,第42、43题各8分,共20分。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用祖先 崇拜的繁缚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 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 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 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2 .人口迁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 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泗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 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 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0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 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 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 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 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一摘编自曹文柱乾坤众生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影响。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宋代行政区划与唐无大差异,而行政组织与运用则大有不同。盖宋室君臣鉴于唐末、五代藩镇 权重,故对于地方行政采取绝对控制政策。其方法:最高级地方行政区划之路,不置元首性之 长官,而以帅、漕、宪、仓诸司,分掌众务,不相统属,互相牵制不能自专。上自诸路使司, 下至县知事,皆以中央文官权充,以便中央直接控制。犹惧知事官权太专,又置通判,以资牵 制与监视。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历史参考答案1-40 CCDBC CACCB CADCD ACBBC BCBAA BCDAC BDBBD CBCDD41.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42特点:由北向南迁移;迁懒模大,参与人口多;迁移活动范围广;迁移涉及阶层广, 民族成分繁杂.影响:促进较为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有利于国内各族 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中 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43路设“四监司”互相牵制;以中央文官出任地方长官;州设通判分权;废节度使制;收 缴各州赋税;将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公众号高中试卷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