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8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分层作业(培优版).docx
-
资源ID:95092334
资源大小:25.41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语文部编版8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分层作业(培优版).docx
语文部编版8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分层作业(培优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融化(r6ng)孕育(ytin)翩然(bian)农谚(yWn) B.簌簌(shti)萌发(m6ng)芳菲(传i)销声匿迹(ni) C.衰草(shu折)草长莺飞(ymg)窥见(kuT) 纬度(wei) D.风雪载途(zhai)侵害(qln) 逆温(yi) 数据(shti) 2.下列句子加横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细。B. “最美新娘”李成环的事迹可歌可泣,她被兰州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C.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积累语言、深入理解,这种寻章摘句的方法值得大力提 倡。D.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3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 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 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 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懂得传语注意花香鸟语B.知晓喧闹掌握莺歌燕舞C.掌握警示倾听莺歌燕舞D.注意传语懂得花香鸟语4 .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的所有物候现象,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B.草木枯荣、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其为 物候。 C.文中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作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 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D.物候观测引用在农事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对于农业有十分重大的作用。5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20. (1)北极严寒;昆虫找不到自己进攻的对象(或:昆虫找不到赖以生存的食物)。(2)它们 自动降低细胞中的水分,避免结晶;用红外线探测器或用敏锐的嗅觉来寻找食物的来源(或: 寻找进攻的对象)。21. (1)牛蝇不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是因为这样做可能导致驯鹿群 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难以生存下去。(2)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必 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22. 示例:举例子。举牛蝇的例子说明昆虫如何抵御北极 的寒冷;举蚊子的例子说明北极昆虫如何寻找进攻的对象。(举出一例即可)23.适者生存 (或:只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就能生存下去。或: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练就适应变 化的绝技,才能生存下去)。答案第2页,共2页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 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6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古代把 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 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 史最悠久的国家。A. B.C. D.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 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 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 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 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 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 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 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交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 的影响。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 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 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 试卷第2页,共8页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 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 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 损失就可能避免。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 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 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 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 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 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 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 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 来得迟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 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 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 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 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 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 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 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 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 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 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7 .对第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物候现象B.物候规律C.四季变化D.气候变化8 .对第的两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的物候记录很详细。9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C.物候观测比气象仪器复杂灵敏。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10 对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摹状貌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11 .对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第段说明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 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B.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印象。各部分的内容有着 密切的内在联系,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C.本文说明语言生动、其雅、准确。第段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 候写活了,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D.根据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我们可以得知: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每到 春季,生长在泰山顶上的槐花飘香的时候,山脚下的槐花基本还是花骨朵。阅读下面不同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 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 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 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 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 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 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 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 来得迟了。试卷第4页,共8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 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 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 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 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 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午十年 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乙】中国地处温带,一年四季分明。我们的祖先发明的二十四节气,便将四季的时间 平均分配。从立冬到立春,再到立夏、立秋,都是间隔三个月。从历法的角度来看,春 天的法定长度便是三个月,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春”就是指长 达三个月的春季。杜荀鹤说得更加明确:“每岁春光九十日。”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 春季变得越来越短了。据气象部门统计,2017年南京的春季只有54天,还不足两个月。 今年的春姑娘也姗姗来迟,气象部门宣布,南京从3月23日才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 天,比历法上的“立春” (2月4日)晚了 47天!但昨天(3月27日)南京的气温迅 速升至27摄氏度,夏季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看来今年南京的春季会比去年更加短促! 红楼梦里贾府的四位姑娘,分别取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即迎之,又探之, 可见春尚未至,然而紧接着就来了惜之!难道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南京的春季就是如 此短促,所以“金陵十二钗”中的四位贾姓姑娘如此取名?就自然景观而言,春、夏、秋、冬各有千秋。然而人间贫富不均,贵贱有别,人 们对四季的感觉也就千差万别。春秋时代的某个严冬,齐景公身穿狐白之裘,对大臣晏 婴说:“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中唐的某个酷夏,唐文宗坐在凉爽的殿阁中与诸 学士联句,文宗得句云:“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者对严寒、 酷暑有切肤之痛,显然不会有这种闲情逸致。所以普通人更喜爱既不冷也不热的春、秋 两季,总是在盛夏酷暑时盼望着凉爽的秋天,在寒冬腊月时盼望着温暖的春天。可惜如 今的春季越来越短,自然界中的百草千卉当然也就“春江水暖鸭先知”。至少在南京, 春天的花卉似乎不再像从前那样先后有序,而变成扎堆开放。紫金山下的梅花刚谢,桃 花、樱花、海棠、紫叶李便争先恐后地纷纷开花。这几天到城东来赏花的人熙熙攘攘, 大家都明白“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我曾经十分喜爱英国诗人雪莱的名 句:“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 ”但如今的我更想把句中的“春天”改成“夏天”,不知其他地方的读者朋友同意这样改吗?(莫砺锋如果冬天来了,那夏天还会远吗?) 11.两篇选文的说明内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12 .【甲】文语言赏析。(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 槐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本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2)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3 .乙文中引用孟郊和杜荀鹤的诗句,又引述齐景公和唐文宗对季节的感受,分别有什 么作用?14 .作者想把“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 ”这句话中的“春天”改成“夏天”,有怎 样的用意?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小满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 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 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 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 气。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 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须熏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 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 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 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 的品质便会大大减弱。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 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 位也逐渐上涨。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 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试卷第6页,共8页 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 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 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 许。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 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为如此,人体在小满时 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至于有所伤耗。这 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 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 豆、蕙技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15 .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16 .文章多处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7 .本文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18 .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作简要分析。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19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 慧。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一个加以介绍。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北极昆虫的绝技在北极地区,由于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的种类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 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螭、壕、蜘蛛等。其中,苍蝇和蚊子的数量最多,占昆虫总数 的 60%70% o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 那么,它们怎样才能度过北极严酷的冬季呢?实际上,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 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生存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物质冻 在一起。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如果昆虫的身体结晶的话,就有可能扭断它 的脉管从而破坏其肌体。为了防止这一点,北极的昆虫们演化出了一种绝技,就是它们 能够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避免结晶。还有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可怕的寄生昆虫,它将卵下在驯鹿的绒毛里,孵化出来之后即钻进驯鹿体内, 顺着血管周游全身,长大之后又回到驯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没而居,而且开了一个天窗, 以便呼吸新鲜空气,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进行新的一轮繁衍生殖。按理说,小 驯鹿细嫩鲜美,又无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因为如果 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 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小小的牛蝇,竟早在人类数十万年之前就懂得 如此深奥的道理,不得不引起人类去深思。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下卵的数量, 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一头驯鹿身 上下卵过多。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而如 果在同一头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其死亡,或者由于体弱而被天敌吃掉。 这样,它们的后代也就会随之同归于尽了。生活在北极的昆虫,还面临着另外一种特殊的困难。毕竟北极地广人稀,连动物 也很稀少,昆虫怎样才能找到自己进攻的对象呢?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 种非常先进的红外线探测器,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准确无误地遥感到人和动物身上发射 出来的红外线,从而顺藤摸瓜,群起而攻之。而人类所用的红外线探测器,只是最近几 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不仅庞大笨重,而且所显示出的图像还模模糊糊。若与小小的蚊子 相比,人类落后了不知有多少个世纪。至于那些蛾子和蝴蝶们,是怎样相距遥遥就能谈 情说爱,就更使生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了。在北极的陆地上进行野外工作,最可怕的东西是黑蝇。它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 老远就能闻到人的气味,便立刻成群结队地飞来,“嗡嗡”叫着,轰炸机似的,使人心 惊肉跳。因为即使你穿再厚的衣服也没有用,它们那钢针一般的嘴,连脚上的老皮也能 叮透,然后深深她扎进你的肉里,吸食你的血液。与此同时,还吐出一种毒液。被叮咬 之处,凸起一个大泡,肿胀疼痛,甚至溃烂,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在北极,昆虫的世界就是这样奇妙。20 . (1)生活在北极的大多数昆虫遇到了哪些困难?(2)它们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21 . (1)第段中“如此深奥的道理”指的是什么?(2)这一点对人类有什么启示?22 .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请举一个例子说明。说明方法:例子:23 .从文中介绍的北极昆虫的绝技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条什么自然规律?试卷第8页,共8页参考答案:1. C2. C3. D4. A5. C6. A7. A 8. B 9. A 10. D11.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春季变得越来越短。12. (1)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 较的说明方法,列举“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 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的例子,把两者进行对比,运用具体的数字,准确说明了受纬 度影响,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2)“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 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 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13.引用孟郊和杜荀鹤的 诗句,表明在古代历法中,春天的法定长度是三个月;引述齐景公和唐文宗对季节的感受, 表明由于贫富不均,贵贱有别,人们对四季的感觉也就千差万别,突出了普通人对春、秋两 季的喜爱。14.进一步强调如今的春季越来越短,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春天匆匆 离去的惋惜之情。15.小满的时间;小满的含义;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小满时的气候特点; 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16 .文章多处引用农谚说明了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 生动形象,有说服力。17.逻辑顺序。18. (1)准确地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 (2)“渐次”是“逐渐”的意思,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19.示例: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 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 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 华民国政府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 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