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记叙文阅读一(专题过关)-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部编版)(解析版).docx
-
资源ID:95095340
资源大小:66.44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专题11:记叙文阅读一(专题过关)-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部编版)(解析版).docx
记叙文阅读(一)(一)(2022春河南溪河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一)郭永怀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他的科研方向横跨了核弹、 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当年,他也是美国不想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郭永怀激动万分,恨不得立 马就飞回祖国母亲的怀抱。1955年7月,郭永怀被聘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受聘时他就明确表示:“我来贵 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离开” “中国是我的祖国,想走的时候就要走”。机会终于出现了。1955年8月,中美继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后,美国政府取消了禁止 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彼时,让他加入美国国籍的来信不止。当他执意回国时,美国则以“维 护国家安全”为由,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许多朋友也劝他不要放弃大好前程。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归国的决心。1956年,郭永怀在回国前举行了一次野餐会,聚 会上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当着所有朋友的面,将凝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的所有研 究成果和资料付之一炬。妻子李佩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但她明白,这是为了避免被美国政府找麻烦。郭永怀 安慰她:“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1956年国庆前夕,郭永怀携妻女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这一天,他们已经等了太久。(二)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 域钻研多年后,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了他。从那时起, 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当时的核大国对氢弹研究绝对保密,造氢弹,我国完全从一张白纸起步。由于大型计算机机时非常紧张,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团队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 的数据计算中。1965年9月,上海的“百日会战”最终打破僵局:于敏以超乎寻常的直觉, 从大量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理出头绪,抽丝剥茧,带领团队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氢弹 理论设计方案。然而,设计方案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处青海高原,在那里, 科研人员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 天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道路冻得像搓板。于敏的高原反应非常强烈,食无味、觉无眠, 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路,有时要歇好几次、吐好几次。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解决完问题第一部分第段“为了找到最满意的地点,南仁东从几百张遥感地质图像里挑选出所有 接近圆形的洼地,闷头钻进贵州的大山里。他要拄着竹竿翻山越岭,到现场去勘察,这个洼 地合不合适,距离嘈杂的闹市有多远”,他亲自到贵州大山里勘察,体现了他不辞辛苦,迎 难而上的宝贵精神;第一部分第段“为了推动工程立项,南仁东每次向相关部门汇报项目,都至少提前一 个小时到达会场” “南仁东就和同事一起在办公室,逐字逐句斟的,常常弄到凌晨。他怕稍 有疏漏,影响项的进程”,汇报项目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对细节了如指掌,多次计 算模拟,体现了他鞠躬尽瘁,科学严谨的优秀品质。(四)(2022春浙江杭州七年级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岑寂奇才浦江清张毅中当年的北平曾有“清华双清”。“双清”者,一是大名鼎鼎的朱自清,一是鼎鼎大名 的浦江清,也就是那个常在图书馆过夜的读书人。于今,朱自清依然声名显赫,浦江清却已 知者不多。浦江清少负文才。大学时期,这羸弱的小青年很快以江南人特有的聪慧脱颖而出。他 那令人惊艳的国文、外文和诗文,赢得了曲学大师吴梅的垂青,尤其得到了吴宓的器重。 毕业后,因着吴宓的引荐,他来到了清华国学院,与陈寅对门而居,任其助教。然而,一位年纪轻轻的后生,要胜任一代大师的助教,又谈何容易!在这里,他既要 协助陈寅恪教学研究,又要研习东方学,还要辅佐吴宓编大公报文学副刊,更要打理自 己的事务。浦江清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先后掌握了法、德、希腊、拉丁、日、梵、满等多 门语言;甚至还为陈寅恪编了一部梵文文法。以至于后来他与冯友兰赴欧游学时,一路与西 人谈笑自如;这不曾留洋的小讲师那娴熟的英文法文,令留洋多年的冯大教授也自叹弗如。那些年,北院9号的那盏灯,总是与14号的灯光隐然呼应,每每要在凌晨二三点才 停歌。这正好就为那些暗夜往返的野兔、野猫和飞禽照亮了道路。它同时照亮的还有灯的主人那特别的成才之路:他初则从吴宓治西洋文学,继则随陈 寅恪习东方学,后又转入王国维所倾力的中国文史研究。几年悠游涵泳后,浦江清功力大进。 终于将三巨头的心法集于一身。浦江清虽用功极勤,下笔有神,治学却极谨严,轻易不做学术文章。在12年里,他 的论文只有两篇。数量虽少,质量却高。其八仙考一俟问世,各界大表钦服。便是对学 界大佬来希祖都很不以为然的张荫麟也特地跑来祝贺。此文开始奠定了浦江清的学界地位。 很快,他那“文史并进、博览无涯”的名气,便在学界不胫而走。其实,他不仅国文好、洋 文好,而且诗词俱佳,棋牌在行,曲艺精工,甚至数理天文也无所不通。日后,浦江清久经 酝酿,又推出了著名长文词的讲解。文章一出,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程千帆等名流均极表激赏,“盛称讲解之精”,以为在俞平伯名作读词偶得之上。仅此一文,就奠 定了他作为词学高手的地位。那一阵,“清华双清”这两个著名的小个子,与修伟潇洒的“清华三菰”(金龙荔、 陈岱孙、叶企孙)相映成趣,各擅胜场。抗战胜利,联大解体。浦江清这才回到老家。他敲开门后,女儿立即急匆匆地向母亲 汇报:“又来了一个姨夫!”原来他离家多年,女儿早已不识这“陌生人” To这时的浦江 清,已然憔悴瘦削,神采尽失,与先前判若两人。浦江清家累已深,身体每况愈下;南方气候养人,不少名校也争相聘请。他终于决意 留在东南。不意此时耗传来:闻一多在昆明不幸遇刺。朱自清力单难支,立即催他返校。家 人反复挽留,他终是拒绝道:“系里正缺人,我怎能不去呢!”他立即北上,回到阔别多年 的故地。在那熟悉的北院,他的邻居将有朱自清、刘崇、曹靖华,有吕叔湘、杨业治、 王瑶,还有王竹溪、华罗庚、余瑞璜和张青莲等。是时,饱经蹂蹒的清华园已经满目疮痍,万物萧条,杂花遍地,野兔横行。秋风徐来, 落叶飘零。在金灿灿的落叶中,浦江清带着女儿寂然前行。前边早已有人相迎了。“来,快 叫这位朱伯伯! ”他说。女儿看到的是一位与父亲一样瘦小的男子。“就是背影的作者 朱自清朱伯伯吗? "她惊问。“是的,你也知道? ”浦江清也吃了一惊。可惜一年多后,这位背影的作者匆匆离去。几十年的刻苦用功,也把浦江清素 来羸弱的躯体渐渐掏空了。他的课越讲越漂亮,他的学问越做越深湛,而他的身体也越来越 枯瘦。至1957年,浦江清也然倒下,匆匆离去。早年的“清华双清”,终于成了一段学苑 佳话。(选自清华人学校史馆人物春秋有删改)【注释】吴宓mi(1894T978),字雨僧,陕西省泾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 家、文学评论家、国学大师、诗人。代表作品:学衡杂志吴宓诗文集空轩诗话。 金龙菰sUn:即金岳霖(1895-1984),字龙菰,祖籍浙江绍兴诸暨。哲学家,逻辑学家。 刘崇6ng (1897-1990),字寿民,福建福州人。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8年毕业后 入美国威廉康辛大学修西洋史。1921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3年回国,应聘为南 开大学历史系教授,教授西洋通史等课程。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浦江清不仅凭自身的实力赢得了诸多恩师的器重,而且还地抓住了恩师提供的发展 机遇,最终把自己铸成了大器。B.浦江清然未曾留过学,但是经过自身勤奋锤炼,到赴欧洲游学时,他的整个学术水 平已经超越了留洋多年的冯友兰。C.物以稀为贵,浦江消凭借一篇八仙考就奠定了自身的学界地位,凭借一篇词 的讲解就奠定了自身词学高手的地位。D.浦江清的家累很深,本应居家静养,但在闻一多于昆明不幸遇刺后,他义无反顾地 北上返校,这也加剧了他身体的衰竭。E. “清华双清”当年都鼎鼎有名,但浦江清轻易不做学术文章,而朱自清却著作等身, 所以今天两人的声名已有天渊之别。13 .请结合知识卡片和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写浦江清回到老家女儿竟然不识有何意图。知识卡片: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人物传记的特点是真实 性和文学性。14.为什么浦江清重返清华后“课越讲越漂亮” “学问越做越深”?请根据文章内容从 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进行探究。【答案】12. AD13.作者在写浦江清回到老家女儿竟然不识的情节,从侧面凸显出浦江清离开家的时间之长,在形体、容貌、神采上的变化之大,表现出浦江清在治学上 的刻苦钻研、用心精深,以至于身心憔悴。14.内因方面:自己刻苦用功。常在图书馆过夜,经常学习到凌晨二三点。博学多能。先后掌握了多门语言,不仅国文好、洋 文好,而且诗词俱佳、曲艺精工,甚至数理天文也无所不通。外因方面:难得的实践机遇。如协助陈寅恪,辅佐吴宓,同冯友兰赴欧等。受大师 垂青。如“初则从吴宓治西洋文学,继则随将三巨头的心法集于一身”。【解析】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B. “他的整个学术水平已经超越了留洋多年的冯友兰”错,原文第段说的是“这位不 曾留洋的小讲师那娴熟的英文法文,令留洋多年的冯大教授也自叹弗如”;C.“物以稀为贵”分析有误,据原文第段可知,八仙考与词的讲解分别奠定 了浦江清的学界地位和词学高手地位,这是因为八仙考和词的讲解的质量高;E.强加因果,文中并未提及“今天两人的声名已有天渊之别”与著作数量之间的关系; 故选ADo13 .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的作用。根据“知识卡片”中的内容,“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 迹”,本篇文章主要是写浦江清的为学经历和为学造诣,插人浦江清回家时女儿竟然不认识 他的情节,目的在于表现浦江清这个人物,是为了从侧面角度突出浦江清因治学而长期未归 家的事实和心力交瘁、身体日亏形貌大变的情状。1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本题可从内因(个人先天禀赋、后天努力等)和外因(时代背景、外力支持、机遇等) 两方面作答。根据第段内容“大学时期,这羸弱的小青年很快以江南人特有的聪慧脱颖而出。他那 令人惊艳的国文、外文和诗文,赢得了曲学大师吴梅的垂青,尤其得到了吴宓的器重”,第 段内容“在这里,他既要协助陈寅恪教学研究,又要研习东方学,还要辅佐吴宓编大公 报文学副刊,更要打理自己的事务。浦江清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先后掌握了法、德、希 腊、拉丁、日、梵、满等多门语言;甚至还为陈寅恪编了一部梵文文法”和第段内容“他 初则从吴宓治西洋文学,继则随陈寅恪习东方学,后又转入王国维所倾力的中国文史研究” 可知,浦江清的成功既得益于自身的博学严谨和刻苦努力,又得益于陈寅恪、王国维等大师 的引领和难得的实践机遇。(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奋发向上的钱三强笑笑浙江绍兴的古越藏书楼,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窗槛雕斗,颇为雅致,是个书香花香 同芳、地气人气俱旺的地方。20世纪初,这里曾住过一户钱姓人家,主人钱玄同,早年留学日本,是我国近代著 名语言文字学家。他年轻时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曾参加过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13年10月,正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担任国文教授的钱玄同,接到了来 自家乡绍兴的喜讯:他有儿子了!异常喜悦的钱玄同,给儿子取名叫“秉穹”,意思是说, 掌握苍穹,控制宇宙!不难看出,博学而思想开明的父亲,对儿子寄予了怎样的厚望!在小秉穹出生9个月 后,钱玄同就把他和妈妈接到了北平,住进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学子弟学校一一孔德学 校。天性聪明的钱秉穹在父亲的教育下,在孔德校风的熏陶与感染下,自幼养成了爱好读 书的习惯,什么书他都喜欢读读,读不明白就问。转眼,钱秉穹6岁了,该上学了。由于他在父亲身边接受了很好的启蒙教育,因此, 孔德学校根据他的实际文化程度,让他直接插入二年级。孔德学校是一所开明的新式学校, 当时的校长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学校除抓德、智、体三育外,还强调美育与劳 动,对音乐、图画、劳作课很重视。而且孔德学校师资力量较强、阵容整齐,老师们的水平 足以胜任高中的教学工作。有着这么优良的学习环境,再加上钱秉穹自幼受到父亲的言传身 教,胸怀大志,奋发上进,因此,虽然他是跳级生,在班上年龄最小、个头最矮,但是学习 成绩很快跃居前列。而且,他热爱体育,是运动场上的一名健将。刚进初中,年方13岁的 他就成了班上“山猫”篮球队的队员,在比赛中,他的个人技巧、拼搏精神和集体意识都得 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一次,一个体质瘦弱的同学给钱秉穹写信,信中自称“大弱”,而称秉穹为“三强”。这封孩子们之间互称绰号的调皮信,恰巧被父亲钱玄同看见了。“你的同学为什么叫你'三强呀? ”钱玄同风趣地问。“他叫我'三强',一是因为我在家排行老三,二是因为我喜欢运动,身强、手强、 力强。”钱秉穹笑嘻嘻地回答了父亲的询问。钱玄同先生一听,连声叫好:“我看这个名字起得好。不过,你不能光是身体强壮, '三强',也可以解释为立志争取德、智、体三个方面样样强。”“父亲,我知道了! "钱秉穹挺直身体,朗声答道。“我看'三强'这个名字很好,干脆,你就改名叫钱三强? ”“好啊!”本来就很喜欢这个外号的钱秉穹,欣然同意了父亲的建议,从此,钱秉 穹就正式改名为钱三强了。这个名字,时时激励着钱三强,使他日后在学业事业上一强再强。 他23岁就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24岁远赴法国留学,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指导老师是 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他对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发现,以及分裂机制的合理解释,深化了人类对 核裂变的认识。1948年,钱三强回到祖国,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培养了一大 批从事原子核研究的人才,对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选自小爱迪生)15 .同学们为何称钱秉穹为“钱三强”?16 .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钱三强的“奋发上进”?17 .从全文来看,钱三强的成功有哪几方面的因素?18 .读完全文,你得到了哪些启发?【答案】15.一是因为钱三强在家排行老三,二是因为他喜欢运动,身强、手强、力 强。16.他虽然在班上最小、最矮,学习成绩却很好,同时热爱体育运动。长大后一直自强不息成为著名科学家,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这都说明钱三强的奋发上 进。17.主要因素包括父亲的引导、优良的学习环境及自己的努力。18.好的学习品质要从小抓起;充分利用优越的学习条件;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只有奋发向上 才会创造出更好的成绩等。【解析】15 ,木题文章内容概括。根据第段“ 1913年10月,正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担任国文教授的钱玄同, 接到了来自家乡绍兴的喜讯:他有儿子了!异常喜悦的钱玄同,给儿子取名叫秉穹'”, 可知钱三强原名为钱秉穹。后来被同学们称为“三强”,原因在第段“'他叫我"三强”, 一是因为我在家排行老三,二是因为我喜欢运动,身强、手强、力强。'”钱秉穹笑嘻嘻地 回答了父亲的询问”,同学们的这一称呼让父亲钱玄同非常赞赏,于是给他改为“钱三强”。 可直接用钱三强回答父亲的话中语中,改换人称进行作答。16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提炼与概括。钱三强的“奋发上进”,可结合第段中“他是跳级生,在班上年龄最小、个头最矮, 但是学习成绩很快跃居前列”“他热爱体育,是运动场上的一名健将”、第段中“这个 名字,时时激励着钱三强,使他日后在学业事业上一强再强”、第段中“对我国原子能 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等进行概括。17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钱三强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进行概括。结合第段“天性聪明的钱秉穹在父亲的教育下,在孔德校风的熏陶与感染下,自幼养 成了爱好读书的习惯,什么书他都喜欢读读,读不明白就问”、第段“我看这个名字起得 好。不过,你不能光是身体强壮,三强',也可以解释为立志争取德、智、体三个方面样 样强”,可知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一是父亲的引导;结合第段“孔德学校根据他的实际文化程度,让他直接插入二年级。孔德学校是一所 开明的新式学校,当时的校长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孔德学校师资力量较强、 阵容整齐,老师们的水平足以胜任高中的教学工作”,可知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二是优良的 学习环境;结合第段中“再加上钱秉穹自幼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胸怀大志,奋发上进”、第 段中“这个名字,时时激励着钱三强,使他日后在学业事业上一强再强”,可知他成功 的重要因素,三是自己的努力。18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可从钱三张学有所成,为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原因方面来谈。根据第段“天性聪明的钱秉穹在父亲的教育下,在孔德校风的熏陶与感染下,自幼养 成了爱好读书的习惯”,可见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要从小抓起;根据第段“什么书他都喜欢读读,读不明白就问”、第段“有着这么优良的学习环 境,再加上钱秉穹自幼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胸怀大志,奋发上进”,可见要充分利用优越 的学习条件,奋发向上;结合第段中“你不能光是身体强壮,'三强',也可以解释为立志争取德、智、体三 个方面样样强”,可见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以上三点结合起来,个人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六)(2021春广东广州七年级校考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芦花运粮舒同驻芦花的四团、五团、师直属队,每天都是在田里自割未熟的青棵麦而食,各人揉各 人的麦子,各人做各人的馍馍,用自己的血汗去生产。经过整个一天的动员,经过干部和党、 团员的领导,好容易才把这些粒粒皆辛苦、处处拼血汗的救命麦子、牛羊、馍馍粉搜集起来。已是下午一时,我还在五团帮助动员,师的首长猝然从电话上给我一个异常严重而紧 急的任务,要我负责率领一排武装及几十个赤手空拳的运输队员,运粮食到那山脚下,迎接 疲饿待救的第六团。三四点天色像是要夜,乌云簇簇,细雨纷纷,我们这一大群人开始在路上蠕动。前后 有少数武装,中间是运输队,背的背着粮,赶的赶着牲口。不上五里路,在一个桥头右边, 由林深沉处,守河的一班人在那里搭棚子住着,他们是预定同去的。“人马同时饥,薄慕无宿栖!”这诗不啻为我们的写照。走到一个深山穷谷里,没有 人影,没有房子,没有土洞石岩,参天的森林,合抱的粗树,没胫的荒草,不知好远的前面 才找得到房子,我们就在这个坡路上徘徊了很久。好吧!我们就在这里宿营。时间、天气都不容许我们犹豫选择了,于是集结队伍,我 亲自去动员解释,大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冲破了这阴霾险恶的环境。把粮食放下,羊、牛、马 集拢来,靠着几棵大树,背靠背地坐着,伞连伞地盖着,四面放好警戒,大家悄然无声的睡 下,希望一下子天亮。天是何等的刻薄呀!我们这点希望都不肯惠与。一刹那那风雨排山倒海来了,我们像 置身于惊涛骇浪的大海中,虎豹似乎在周围怒吼,雨伞油布失去了抵抗力量。坐着,屁股上 被川流不息地刷洗,衣服全湿透。我同两个青年干事,挤坐一堆,死死抱紧伞和油布。就这 样挨寒、挨饿、挨风、挨雨,通宵达旦。天色已光明,风雨也停止了,恐怖似乎不是那样厉害,大家起来,如同得了解放一样, 相互谈笑,重整行李担子,一队充满着友爱互助精神的红色健儿,又继续前进。一直走了二 三十里,绕到高山上的几个破烂房子才休息。热度不高的太阳,破云出现了,我们放下担子,布好警戒,用了大力,才找到一些柴 火、锅子,烧好开水,泡点熟粉,就这样吃了一顿。大家都在回忆着前夜,回忆着短短的过程。一部分正在咕噜地睡着,恢复肉体上的疲 劳。山回路转,沿途都看不见人影马迹,这下子却有了我们的队伍开始往来,这使我们兴 奋胆大。然而仅仅只是这一个地方,过此以往,那可怖的景象,又在我们的面前展开起来。 “走吧!赶早,时间已过半了。”“我们红六团还在那里望眼欲穿地等候着,我们早点去早点接济他们!”哨子一发,队伍集合,于是又继续向着目的地前进。河水骤然高涨起来,泛滥在两岸山谷中。一条小路,有时淹没得不见,排山倒海的 流水声,伴着我们行进。小雨,路又泥泞,我们埋着头一个个地跟着。离雪山只五里路了,六团先头的几个同志与我们尖兵相遇,大队亦继续赶到。除了把运来的粮食全部给他们外,连我们的私人生活必需的几天干粮也零零星星地 分送给了他们,就是最后的一个馍馍,也基于阶级的同情心,分给六团的儿个同志(有删改)19 .请依据提示,简要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部队扎在芦花,经动员搜集好粮食物资一一运粮队“蠕动”前行,与 守河人员会合一一第二天继续前行,并在破房子里休息充饥 一人迹罕至处遇到自己的队伍,遭遇暴涨的河水一20 .结合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子。(1)三四点天色像是要夜,乌云簇簇,细雨纷纷,我们这一大群人开始在路上蠕动。 (从加点词表达效果的角度来赏析句子)(2) 一刹那那风雨排山倒海来了,我们像置身于惊涛浪的大海中,虎豹似乎在周围怒 吼,雨伞油布失去了抵抗力量。坐着,屁股上被川流不息地刷洗,衣服全湿透。(从描写的 角度来赏析句子)21 .文章记述了运粮队伍遇到了哪些困难?彰显了他们怎样的品质?请简要概括。22 .结合老山界的内容,简要分析两篇文章在叙述顺序和人物表现手法两方面的共 同点。【答案】19.“我”接到负责率队运粮接济第六团的紧急任务;运粮队在深山穷谷中宿营,遭遇暴风雨;粮食物资成功地分送给了第六团。20. (1)“蠕动”原指像蚯蚓那样缓慢爬行,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运粮队在细雨纷纷、山路泥泞的艰苦 条件下缓慢、负重前行的情景。(2)运用景物描写,描绘了暴风雨迅猛、来势汹汹的情景,渲染了阴霾险恶的气氛, 烘托出了 运粮队伍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21.困难:任务紧急,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粮食物资较多;天气恶劣,途中遭遇暴风雨;食宿条件不济,休息难以保 证;山高谷深,道路崎岖、泥泞。品质:表现了运粮队伍艰苦奋斗、坚强乐观、乐于奉献、互帮互助的崇高品质。22.示例:叙述顺序,都运用了顺叙的写作思路,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人物表现:一方面,均表现了众多红军战士的群体形象而非单个人物形象;另一方面, 两者皆有语言、动作描写,还借助景物描写烘托人物,语言热点:都集中体现的质朴、平实 的语言风格。【解析】19.本题考查主要事件的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先要通读全文,然后按照 时间和章节顺序,以“运粮”为线索,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来概括,语言要简洁。阅读全文可知,题干中“部队扎在芦花,经动员搜集好粮食物资”可定位在第段;“运 粮队“蠕动”前行,与守河人员会合”可定位在段;“第二天继续前行,并在破房子里休 息充饥”可定位在一段;“人迹罕至处遇到自己的队伍,遭遇暴涨的河水”可定位在 一段。由第段“师的首长猝然从电话上给我一个异常严重而紧急的任务,要我负责运粮 食到那山脚下,迎接疲饿待救的第六团”可知,空填写“我”接到紧急任务,负责率队 运粮接济第六团”。由第段“走到一个深山穷谷里,没有人影,没有房子,没有土洞石岩”第段“我们 就在这里宿营”第段“一刹那那风雨排山倒海来了就这样挨寒、挨饿、挨风、挨雨, 通宵达旦”可知,空填写“运粮队在深山穷谷中宿营,遭遇暴风雨”。由第段“六团先头的几个同志与我们尖兵相遇,大队亦继续赶到”第段“除了把 运来的粮食全部给他们外,连我们的私人生活必需的几天干粮也零零星星地分送给了他们” 可知,空填写“我们与第六团相遇,粮食物资成功送到”。20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1)从词语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蠕动”原指像蚯蚓那样缓慢爬行,此处形容运粮 队伍缓慢前行,用语准确生动。结合“天色像是要夜,乌云簇簇,细雨纷纷”对环境的描写、 以及后文“前后有少数武装,中间是运输队,背的背着粮,赶的赶着牲口 ”场面描写可知, “蠕动” 一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运粮队在细雨纷纷、山路泥泞的艰苦条件下缓慢、负重前行 的情景。(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那风雨排山倒海”“我们像置身于惊涛骇浪的大海中”“虎 豹似乎在周围怒吼”“雨伞油布失去了抵抗力量”是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暴风雨迅 猛、来势汹汹的情景,渲染了阴霾险恶的气氛。结合“屁股上被川流不息地刷洗,衣服全湿 透”以及后文“我同两个青年干事,挤坐一堆,死死抱紧伞和油布。就这样挨寒、挨饿、挨 风、挨雨,通宵达旦”可知,划线句子的描写烘托了运粮队伍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21 .本题考查信息提炼和人物形象分析。第一问考查信息提炼。由第段“师的首长猝然从电话上给我一个异常严重而紧急的任务,要我负责率领一排 武装及几十个赤手空拳的运输队员,运粮食到那山脚下,迎接疲饿待救的第六团”可知:任 务紧急,时间紧迫;由第段”前后有少数武装,中间是运输队,背的背着粮,赶的赶着牲口”可知;任务 繁重,粮食物资较多;由第段“乌云簇簇,细雨纷纷”第段“深山穷谷里,没有人影,没有房子,没有土 洞石岩”第段“一刹那那风雨排山倒海来了”“就这样挨寒、挨饿、挨风、挨雨,通宵达 旦”可知:天气恶劣,途中遭遇暴风雨;由第段“一直走了二三十里,绕到高山上的儿个破烂房子才休息”第段“用了大力, 才找到一些柴火、锅子,烧好开水,泡点熟粉,就这样吃了一顿”可知:食宿条件不济,休 息难以保证;由第段“河水骤然高涨起来,泛滥在两岸山谷中。一条小路,有时淹没得不见,排 山倒海的流水声,伴着我们行进。小雨,路又泥泞,我们埋着头一个个地跟着”可知:山高 谷深,道路崎岖、泥泞。第二问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由第段“除了把运来的粮食全部给他们外,连我们的私人生活必需的儿天干粮也零 零星星地分送给了他们,就是最后的一个馍馍,也基于阶级的同情心,分给六团的几个同 志”可知,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运粮队伍不仅完成了任务,还把自己的私人物品和必 需的干粮送出去,展现出他们艰苦奋斗、坚强乐观、乐于奉献、互帮互助的崇高品质。22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老山界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记叙了 “我”跟随红军翻越老山界过程中 的见闻和感受,通过与瑶民的攀谈、半山腰的欢声笑语、半夜露宿山谷等情景,热情歌颂了 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选文芦花运粮以“送粮”为线索,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记叙了 “我” 带领一排武装及几十个赤手空拳的运输队员运送粮食的全过程,通过环境烘托、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赞美了红军战士们艰苦奋斗、坚强乐观、乐于奉献、互帮互助的崇高 品质。通过对比阅读可知,在叙述顺序方面:都运用了顺叙的写作思路,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 移展开叙述。人物塑造方面:表现了众多红军战士的群体形象而非单个人物形象;都运用了语言、 动作描写的方法,并有效利用环境渲染烘托人物形象。都直接引用人物质朴、平实的语言 表现人物精神品质(老山界中“我们顶着天了”等;选文中“我们红六团还在那里望眼 欲穿地等候着,我们早点去早点接济他们!”等)。(七)(2022春陕西咸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回忆陈寅恪先生季羡林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 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 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 译文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 行解释,考证。他的分析细致入微,如剥蕉心,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才离开基地。2015年1月,89岁的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 稀疏,满脸谦逊祥和。上一次像这般“抛头露面”,还是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 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23位获奖 科学家发言。对于敏而言,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场合,在隐姓埋名的那些年里,默默耕耘的他 “沉”在深处很自在。2019年1月16日,于敏溢然(溢:k5忽然,突然)长逝,享年93 岁。(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喻思南)1 .请根据两则短文的内容,分别为其加一个合适的小标题。2 .阅读文段二,根据括号内的要求,从【甲】【乙】两句中任选一个作答。【甲】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道路冻得像搓板。(从修辞角度分析加点文字的表 达效果)【乙】对于敏而言,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场合,在隐姓埋名的那些年里,默默耕耘的他“沉” 在深处很自在。(“沉”字意蕴深刻,你是如何理解的?)3 .郭永怀和于敏身上有哪些共同的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答案】1.示例:(一)郭永怀排万难回祖国(亲手烧毁十几年研究)(二)于敏解千 险造氢弹(隐姓埋名28年的中国“氢弹之父”)2.示例:A.运用比喻,将“道路”比作“搓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冬天气温之低,强调了工作环境的恶 劣,从侧面烘托于敏这些科研人员默默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B. “沉”本义是指“隐没 在某处”,在这里指于敏在氢弹研究中隐姓埋名默默耕耘、谦逊执着,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由 衷地赞美与敬佩之情。3.郭永怀和于敏身上均具有对科学研究执着精神:郭永怀研究十几年,于敏研究28年;两人均有爱国精神:郭永怀在国庆前夕执意回国参加新 中国建设;于敏隐姓埋名,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填补氢弹研究的空白,做出巨大贡献。【解析】1.本题考查小标题的拟写。小标题要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两篇文章都是人物传记,因此小标题必须有人名和 主要事迹。短文(一)的主人公是郭永怀,事迹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美国回到新中国。根据第段 中“当他执意回国时,美国则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许多朋友也劝 他不要放弃大好前程”,第段中“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归国的决心。1956年,郭永怀在 回国前举行了一次野餐会,聚会上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当着所有朋友的面,将凝 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的所有研究成果和资料付之一炬”,据此可概括小标为:郭永怀排万难 回祖国;或郭永怀亲手烧毁十几年研究成果。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弓I上阳关大道。读他的 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 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是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 生的“文艺心理学”。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寅恪师去上课。他身着 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 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 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 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 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那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 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 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1945年,在我来到哥廷根十年之后,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 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并将自己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 寄呈。出乎意料地迅速,先生回复了一封长信,并说想介绍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 谁会听到能到最高学府去任教而不引以为荣呢?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 到了冬天,寅恪先生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 先生。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 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让我到 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西文书。陈先生只收了二千美 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 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的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在我同先生来往的几年中,当然会谈到很多话题。我们谈到当代学术,他当然会对每 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几乎没对任何人说过贬损的话。对青年学者,他更是只 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就连那一位由于误会而对他专门攻击, 甚至说些难听的话的学者,寅恪先生也从没有说过半句贬损的话。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莫测。现在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在世的年龄5年,算是寿登 耄耋了。现在我时常翻读先生的诗文,每读一次,都觉得有新的收获。我明确意识到,我还 未能登他的堂奥。哲人其萎,空余著述。我却是进取有心,请益无人,因此更增加了对他的 怀念。(有删改)23 .本文的题目是“回忆陈寅恪先生”,但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我”,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24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 们引上阳关大道。25 .文章第段运用了哪种手法?有什么作用?26 .阅读文章,请说说陈寅恪先生有哪些特点。27 .在学术方面,陈寅恪先生“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几乎没有对 任何人说过贬损的话”,甚至包括专门攻击他的学者。对陈先生的这种做法,你怎么看?请 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答案】23.表现了陈寅恪先生在学术和人品方面对“我”的影响之深;从侧面体 现了先生的渊博学识和高风亮节;表达了作者对陈先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增强文章的 真实性。2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陈寅恪先生的引导过程”比作“从山阴道慢慢走上阳光大道的过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陈寅恪先生讲课时的细致入微、层层深入, 符合学生学习的过程,体现了陈寅恪先生学识渊博,授课水平高,表现了 “我”对陈寅恪先 生的敬佩与赞美。25.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陈寅恪先生的朴素无华与当时留洋归来的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们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陈寅恪先生穿着朴素的特点,表 达了作者对陈寅恪先生的敬重之情。26.陈寅恪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有精湛的授课艺术;陈寅恪先生穿着朴素,朴实无华;陈寅恪先生对后辈真诚细心的提携爱 护、宽容;陈寅恪先生有非其道不取其财的正直性格(有骨气)。27.示例:我赞同陈先生的做法。陈寅恪先生在学术上坚持己见,不人云亦云,有独立的人格;“对事不 对人”,只探讨学术,不因学术侮辱别人的人格,对于说难听话的人,也不说贬损的话,有 宽广的胸襟。现实生活中,有些专家学者或所谓的名人对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极尽贬损 之能事,甚至进行人格侮辱,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解析】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 章的主要内容,题干表述为“回忆陈寅恪先生,但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我”,这主要是表现 陈寅恪先生在人品和学术思想上对于“我”的一个重要性,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上,通过“我” 来表达对陈寅恪先生的高度礼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