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教案:7《土地的誓言》.docx
-
资源ID:95100990
资源大小:15.69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教案:7《土地的誓言》.docx
7 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 -揣摩精彩语句及段落,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2多角度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课文语言形式的特色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 产著名的“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 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参天 碧绿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剽悍的马群 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明确:东北!正是东北,可是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931 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 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接着践踏了这片美 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 处流浪。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 事变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 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就在这个 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藏良为了纪念 “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 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 土地的誓言。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读,画出喜 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通过 喜欢的句子感受文中的情感。2 ,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 想感情。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 所体悟到的情感。读后能够谈谈自己的感 受。3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 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 立!”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 愿付出一切。”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 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失去故乡的忧伤、 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 战斗而牺牲的坚定信念。4 本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 结构简单。请你简要说说文章结构简单在哪 儿。第1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 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 呼唤,“我”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2段的 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 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两段 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 构上有如双峰并峙,又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 长联。目标导学二:品味精彩语言,感受家国 情怀1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 言?明确:从文章看来,这誓言是作者对土 地发出的,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作者之所以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 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在拟写标题之前更 是如此。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 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 一种好的选择。2 怎样理解“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 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 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 切含义?明确:“泛滥”原意是“江河湖泊的水 溢出,四处流淌”,又引申为“坏的事物不 受限制地流行”。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 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 制地四下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 “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 “涌动”等 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 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 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 笑” “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昔 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晶莹如露珠般,散发 着迷人的光泽。而“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 的事物,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 了 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3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 “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明确: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 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 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一步步激动, 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 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 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 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样的写法在修辞上 叫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4如何理解第1段最后几句话?明确: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 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从表层看,这是写 实:在任何一块大地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 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说的“红熟的浆 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 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 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 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人般 的语言塑造了两个战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 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 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 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 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 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目标导学三:体会文本言语形式特色, 多角度感受抒情方式1 探究:抒情性文章,往往具备突出的 抒情性特点,本文的抒情特征是如何表现出 来的呢?请同学们进行合作探究。明确:(1)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直接对 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 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 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如: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唉我的名字,无时 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她低低地呼 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 得不回去。”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 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 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 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 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 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 风”,白桦林、蒙古狗、红高粱、黑土地、 奔驰的鹿群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 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加强了对读者的冲 击力。(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 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 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 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 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以“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 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 平静你必须站立“为例,先是以平静的 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 的关系。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 不能离开她。”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 “多么丰饶”,这一段话回忆“我”在故乡 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 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 的伤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 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 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 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 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 立!”这些艺术特点都要结合语言揣摩才能 更细致地体会得到。2 拓展延伸:再次有感情她朗读课文。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 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写一篇小短文,描绘一下你的家乡, 表达出你真挚的情感。三、板书设计土地的誓言故乡呼唤热爱关东原野回忆东北产物热血喷涌跳跃怀念赞美土地誓言思念故乡土地回忆春秋美景发出战争誓言忧伤悲愤思念故乡解放东北教学反思可取之处1.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感受,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作 者的思想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2重视训练学生自我鉴赏的能力,教会学生多角度去鉴赏。不足之处为了赶教学进度,上课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导致学生针 对提问给出的回答较浅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