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11课时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预学案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
资源ID:95105214
资源大小:15.42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三单元第11课时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预学案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1分钟,阅读预学目标并确定你在本节课的学习行为。)1 .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2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6分钟,完成教材P60.64的阅读;6分钟,完成下面的填空。)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宋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较前代明显发展:1 .农业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2)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3)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4)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等地的农'也都有显著进步。2 .手工业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4)时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5)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3 .影响农业:提高了粮食产量;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2)手工业: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 产量和质量;印刷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宋元时期商业和城市繁荣的重要表现:L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间有官方设置进行互市交易,民间 贸易也相当活跃。4 .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年铸造量远超唐朝;北宋开始出现;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5 .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6 .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临安在元朝改称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 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三、经济重心南移宋元时期我国经济的突出现象:经济重心南移1 .这一过程的演变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一带成 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元朝重开了,创造 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2 .产生的重要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 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四、社会的变化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的重要的新变化:1 .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人们的婚姻择偶, 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2 .宋朝受歧视的数量显著减少;宋朝的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 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3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在宋朝有比较明显的松解;“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官府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答案】宋朝青花瓷北宋榷场纸币元朝元大都太湖流域 大运河北宋贱民阶层(5分钟,完成下列题目并核对答案。)1 .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 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这是由于0。A.宋朝人口迅速增长 B.宋朝统一全国C.商品经济空前繁荣D.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宋代的这些大都市均为商业城市,并不是因为农业经济发 展而兴起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A、B、D三项,选择C项。【答案】C2 .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0。A.财产平均分配B.禁止土地买卖c.实行土地国有化D. 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解析】“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说明宋代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故D 项正确。【答案】D3 .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B.南方稻米产量大幅提高C.水稻已普遍得到种植D.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解析】南宋时期,苏州、湖州有“天下粮仓”的美称,这一现象揭示了这一时期南方已成 为中国的经济重心,故D项正确。【答案】D4 .两宋时期,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 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被打破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解析】“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 强,D项正确。A项中“开始被打破”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说法错误,且农作物种植区域 的变化并不足以反映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生态破坏问题,C项错误。【答案】D5 .北宋仁宗景祐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 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工 这表明当时()。 A.坊市界限被打破B.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C.对外贸易的繁荣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解析】坊指的是外商聚居区而非区分商业活动区域的“市”和“坊”,故A项错误;地域性 商人群体一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外国商人可 在广州与当地居民杂居,可知当时对外贸易繁荣,故C项正确;“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的 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C(2分钟,整理预学中的疑惑,完成预学反馈表。)理解上还有疑惑 的内容解决方式:自主学习口与同学交流讨论口询问老师口做错题目的题号原因分析:知识口方法口技能口题意理解口目标达成度!.2.口3 .口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