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
资源ID:95107656
资源大小:90.17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广安二中高2022级高一上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这标志 着()A.国家取代了部落B.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C.部落取代了氏族 D.铁器取代了青铜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 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工B项正确;夏朝建立,国家已经形成,排除A项; 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不是部落,排除C项;夏朝没有铁器,排除D项。 故选B项。【点睛】2 .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其共同作用是()A.增强军事力量 B.加强思想控制C.增加政府收入D.巩固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从经济、文化 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并不能增 强军事力量,排除A项;秦朝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与加强思想控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B项;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并不能增加政府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 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和主要标准。(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创立新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和主要标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答案】(1)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标准:德行(孝廉); 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标准:家世(门第)。(2)原因:门阀士族衰落标准:考试成绩(3)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成绩;促进阶层流动;促进 社会公平;影响西方文官制度【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选官的主要标 准是“孝廉”;根据材料“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 主要标准是门第。(2)根据材料“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可知门阀士族的衰落 导致以门第为标准的。根据材料“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荐,按科应试,共同竞 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可知科举制主要凭借考试成绩来选拔官员。(3)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下使更多的下层平民和庶族地主能够通过考试入朝为官,进而 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也打破了士族 门阀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将选官和任官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有力促进选官的公平公正;科举制的推行还有利于推动文化教 育的发展,使社会形成尚学的风气,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最后,科举制传入了欧洲I,为近 代西方文官政治的确立提供了借鉴。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当代中国,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B.温故知新C.有教无类D.为政以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与孔子“有教无类”的 思想最为接近,c项正确;因材施教是具体的教育方法,并非十八大强调的促进教育育公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排除A项;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为政以德是治 国的政治理念,与促进教育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原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变化说明()A.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B.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C.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D.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汉初受经济残破影响,和亲匈奴、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用兵并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说明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D项正确;和亲政策符合发展 趋势与“(汉武帝)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等无关,排除A项;经济发展促进 国家统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排除C项。故 选D项。5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其用典出自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 北方流民南迁。这一历史现象客观上()A.消除了中原地区的民族矛盾B.确立了户口南多北少格局C.推动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D.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流民南迁”可得出民族内迁推动了江南开发和民 族交往,C项正确;AB项太绝对,排除A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 项。6 .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答案】D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 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 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 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7 .唐诗中有大量描写自然山川的诗作。从地域上看,神奇秀丽的江南、文化底蕴丰厚的中 原、奇峭险峻的巴蜀、壮美奇异的边地山水风光尽收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 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些诗作()A.丰富了古代诗歌的体裁B.体现出对藩镇割据无比痛恨C.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D.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的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 国山河的热爱”可知,这些诗作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的观念,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诗 人借诗歌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不是丰富古代诗歌的体裁,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 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未体现对藩镇割据无比痛恨的感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 及唐代经济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8 .据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 有人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这表明元代行省A.职能不断发生转变B.是地方最高监察机构C.代表中央分驭各地D.由朝廷临时委派出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外廷“、“政府“和“外宰相”可得出行省制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是代表中央分驭 各地的机构,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职能变化,排除A;行省不是监察机构,排除B;行 省不是临时的巡查机构,排除D。9 .有学者描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 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描述 说明A.南北服饰交流频繁B.辽朝职官因俗而治C.辽宋制度相互借鉴D.契丹生活方式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是对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是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 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因此B正确;AC与材料无关, 排除;该制度并未改变契丹的生活方式,D排除。故选B。10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 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C.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苏湖熟,天下足”标志着中国 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地区,故选D;“国家 根本,仰给东南”说明国家的财政主要仰仗东南地区,并非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排除A;材料反映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并非说明苏州和湖州人才汇集,也无法体 现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排除B、Co【点睛】11 .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 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 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A.文人品味发生变化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C.京剧艺术发展成熟D.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并结合所学可知, 对比昆曲,京剧更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推动京剧成为了主 流戏曲形式,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京剧符合普通民众的趣味,而未涉及文人士大夫阶层 品味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京剧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没有涉及京剧艺术 成熟情况,排除C项;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并不是京剧成为主流戏曲形式的原因,排除D 项。故选B项。12 .据清代学者赵翼所说:“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承旨诸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 稍有赞画于其间也。”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清代A.废除了宰相B.形成了内阁C.创奏折制度D.设立军机处【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承旨诸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 间也。”可以看出,清代专制皇权高度强化,这主要是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 录,没有实力,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D项正确;AB项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排除 AB项;奏折制度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揍他C项。故选D项。【点睛】13 .“郑和时代 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 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A.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B.明朝国力强盛C.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D.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厚往薄来”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郑和曾七次远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并没有给大明王朝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反而因浩大 的航海活动使明朝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A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强大却不称霸”等内 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之所以能够七次远下西洋得益于明朝前期强盛的国力,促进了 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传播了和平友谊,BCD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BCD项。故选 A项。14 .如表是中国历史纲要(上)的中国古代史目录。可以提炼的主题是()单元标题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B.传统经济结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C.科技成就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日益活跃【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中华文明史上,秦汉建立和巩固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辽宋夏金多 民族政权并立、元朝的统一、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等,体现的是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历程,A项正确;传统经济结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材料并未强调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排除C项;对外交往的日益活跃与材料内容无关, 排除D项。故选A项。15 .英国从1800年到1820年间,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在4000箱左右。以后逐渐见长,从 1839年到1840年,达到3. 5万箱。由此导致了()英国对华的贸易逆差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军队战斗力下降鸦片战争迅速爆发A.B.C.D.【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在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这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官兵吸食鸦片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正确,B项正确; 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在不断增加,使得英国扭转了对华的贸易逆差,错误;英国输入中国 的鸦片增加的时间较长,并没有迅速爆发,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6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 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并非中国“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排除 B项;中法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已进入到了近代史阶段,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并非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A项。17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 长计有三:一战舰,二是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工出自()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瀛环志略D.资政新篇【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项正确;A、C、 D三本著作没有明确提出该主张,排除。故选B项。18.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了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件事发生在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中法战争期间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56-1860年英国和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答案为 B; A是1840-1842年,C是1883-1885年,D是1894-1895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9.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金田起义开始,一路高歌。起义 最高潮时,占据中国南方的半壁江山,但这辉煌无法持久,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太平天国 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领导集团在军事上的失误B.天京变乱元气大伤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 军事上的失误、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项;中外 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0.李鸿章在试办织布局折中写道:“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 本乃可益固。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由此可见,李鸿章创办民用工业是为了A. “求强”,打败西方列强B. “求富”,巩固清朝封建统治C “求强”,镇压农民起义D. “求富”,完全剥夺洋商利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可知是李鸿章在洋务 运动中提出的“求富” 口号,目的是巩固清朝封建统治,故答案为B; AC不符合“求富” 题意,排除;根据材料“冀稍分洋商之利”可知不是完全剥夺洋商利润,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1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政治制度也必须应时而动,方能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 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曾召集群臣商议治国之策)丞相王维等言:“诸侯初破, 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 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 为郡县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 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县令一级 的地方官员),无不擢科(科举登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宋史文苑传材料三:时上(明成祖朱棣)念机务(机要事务)殷重,欲广聪明,措(治理)天下于 理也,乃开内阁于东南门,简诸臣为耳目。复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膝前(到皇帝面前) 密勿谟画(认真谋划),率漏下数十刻(工作到很晚)。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共同商讨处 理)。涂山辑明政统宗(1)据材料一指出王维、李斯争论的焦点?结合所学说明秦始皇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及 其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 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成祖设置内阁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内阁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 构?分析这一举措产生的影响。【答案】(1)焦点:如何管理地方(或者是实行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措施: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特点:崇文抑武。影响:利: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中央集权;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弊: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三冗”,积贫(内),积弱(外)(3)原因: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通过内阁帮助皇帝 分担工作,为皇帝建言献策,以便皇帝能更好地治国理政。性质:无实权的秘书机构(顾问机构)影响:宰相制度 废除,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解析】【详解】(1)焦点:根据材料一中的“王第等言:诸侯初破.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 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如 何管理地方(或者是实行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工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秦 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的“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得出“崇文抑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其影响应辩证 的看待,积极影响则是“防范地方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中的“上之为人 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无不擢科(科 举登科)”可得出“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消极影响则体现在“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加剧宋 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工(3)原因:根据材料三中的“时上(明成祖朱棣)念机务(机要事务)殷重,欲广聪明,措 (治理)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南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直 接统领六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通过内阁帮助皇帝分担工作,为皇帝建言献策,以便皇帝 能更好地治国理政“;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内阁的性质是“无实权的秘书机构(顾问机 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 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 郡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摘自通典材料三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唐人杨维云:“近炀帝 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荐,按科应试,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