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力量读后感.docx
第一章地理、政治与全球化经济总量增长源于劳动力增长、资本积累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增长放缓,同时储蓄率提高使得投资率下降。要 实现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技术进步和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关键。 本书不讨论技术进步,而强调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和发展中大国的特 征。通过调整户籍、土地等制度,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和地区间更 为有效的配置(来提高人均收入)。当代中国,经济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始终是影响资源在城 乡和地区间配置的重要因素。当地政府最大化本地税收,面对上级政 府的经济增长和招商引资考核,地方有激励发展自己第二产业和服务 业的意图,其手段之一就是阻碍生产要的跨地区在配置,其直接的体 现就是要地不要人的现象。(限制外来户籍人口;农用地-非农用地, 增加经济规模和税收)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地理和规模经济效应变得越来 越重要,分权体制及其派生出的城乡和地区间分割限制了生产要素向 生产率更高的地区配置,妨碍了规模经济效应发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地理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是重要的决定 因素,而阻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和地区间再配置的政治因素却可能导 致效率和平等两个目标兼失。因此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和 谐发展,中国必须突破政治因素对于生产要素在城乡和区域间再配置 的阻碍,通过城市体系的调整来提高经济的集聚度,实现现代经济增 长的规模效应。第一节关于城市的三个故事第一个“密度与生产率”正相关。大城市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率,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居民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才愿意支付更高的 成本。蕴含了城市之所以存在,并且具有不同的规模、密度和功能的 基本原理。第二个“港口与工资”,与港口距离越远,工资越低,与开放有 关。全球范围内,大的海港很多都是制造业的中心,在国际贸易中, 将制造业布局在大的港口附近,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当一个城市的产业升级到以服务业为主时,由于人力资源的持续 增长,制造业中心往往转型成为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中 心。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重新加入了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发展了出 口加工型制造业。因此中国也是如此。第三个“密集与差距”,与政治有关。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第二、 三产业在空间上集聚于一些地区,发挥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劳动生 产率。如果人口自由流动,人口与经济活动会同步集聚。人口会从低收 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流动。但是由于当前中国存在地区间市场分割, 地方政府的目标是最大化本地的经济增长、招商引资和政府税收,于 是人口流动收到户籍、土地和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制度的阻碍,造成人 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的现象。如果省内gdp在向部分地区集聚,但 人口却没有,意味着收入差距将扩大。(不是由于集聚的人口是受高 水平教育,因为户籍制度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限制更大)。总结:第一,地理重要。第二,在开放经济下,港口重要。第三, 由于市场分割导致的人口流动不自由加剧收入差距。本书的接下内容 都是对这三句话的扩展。第二节地理:凹凸不平的中国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经济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 的。全球生产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发达省份和富裕国家。另一个现象 是,很多国家最主要的城市是在港口。(铁路还没有发展起来时,贸 易高度依赖于水运。于是,形成了港口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本书“地理”因素不仅是港口、气候、地形,更重要的是其在经 济发展中的作用,要理解“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马歇尔指出,投入品的分享、劳动力市场群聚以及知识的溢出是 导致集聚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一,分享。生产者从更大范围获得广泛投入供给,产生规模经 济,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能够提供高度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第二,匹配。企业和劳动力各自需求更好得到满足,第三,学习。空间集聚加速知识传播,越是知识、信息和技术密 集型产业,越是会聚集在大城市。有利于提高生产率;干中学。经济的扩张不是无止境。经济集聚提升生产率同时,也会增加企 业和居民成本,同时,有城市拥挤、污染、犯罪等负效应抵消正效应, 进而决定了城市规模和城市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有效的城市体系。将城市层面的规模经济与国家层面联系起来。自古以来,大国的 好处:一是收税;二是风险分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三是国家 安全,国防支出。公共品,卫星导航和高速铁路规模经济。农业社会, 人口分散分布,不太需要国家内部的经济集聚。现代经济以工业和服 务业为主,规模更加重要。不仅有利于生产率提高,更有理由提高经 济的国际竞争力。规模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政策和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欠发达国家在发展战略性 产业时技术进步的速度很快,可能获得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并提升其 在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体系中分享利益的谈判地位。如果一个国家规 模较大,可能将斩落行产业的生产成本降到足够低,而提高国际竞争 力。第二,即使在一般产业内部,规模经济也有利于技术创新。这可 以解释为什么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置研发中心,因为中国总体市场 规模大,很多小技术创新也可在市场上生存。第三,规模经济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其服务业比重也越高。金融、医疗、教育、文化标志着国家实力。以上国家层面的规模经济既与国家规模有关,又与内部经济活动 的分布有关。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 是高度集聚在少数几个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原因,一方面相关产 业的集聚发展可以减少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运输成本;另一方面越是技术、知识和信息密集型产业,越是需要相关的企业和劳动者相互分享技术、知识和信息,就更需要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发展。中国经济发挥规模经济优势,需要经济的空间集聚发展和国内市 场整合。只有市场整合,生产要素才能自由流动,产品可跨区域贸易, 才可以谈论空间集聚和规模经济效用。第三节 开放:面朝大海的中国现代经济发展首先经历的是工业化的过程,通常服务业的发展滞 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如果要促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打开国门,面对 全球竞争的挑战和全球分工体系的整合。“进口替代型”:一些国家通过政府干预生产自己没有比较优势 的产业,替代国外产品的进口,结果是低效率的政府负担。中国在改 革开放前也是如此,而改革开放后,中国利用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 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走出了一条“出口 导向型”的道路。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有三个机制导致地理在经济发展中越来 越重要。第一,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布局在靠近港口的地区能够节省运输成 本。严浩和靠近大港口的开放程度高,促进了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 聚。第二个使得地理更为重要的机制是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只要国 际贸易的主流方式是海运,沿海地区港口就会形成集聚和规模效应, 其发展出后导向型制造业的优势就特别明显。第三个是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制造业的生产和消费可以分离,比 如家电下乡,但绝大多数的服务业需要同时完成生产和消费。服务业 最终还是在大城市,可提供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满足需求。第四节政治:市场分割的中国中国存在城乡和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不利于国模经济优势的发 挥。尽管统一的大国对于中国来讲有利于实现税收、分担风险、国防 等规模经济,但要去维持统一却很难。经济分权阻碍了市场统一,在 全球化和工业化京城中,真正决定中国城市体系布局的不是土地而是 资本,资本可以积累也可以流动。地方官员考核通过gdp和招商引资, 导致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即使没有这样的考核标准,地方 政府也会尽量将地方经济规模做大,因为税收增多,可以提供更多的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劳动力流动的“三歧视一障碍”,有损于效率、不利于平等,使 得中国经济陷入“囚徒困境”的局面,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受损。三歧视:(1)就业。早期,政府向招收外来劳动力的企业征收额外的费 用,同时外来劳动力也被限制进入一些特定行业。今天,虽大多数已 取消,但是非本地户籍人口要进入到政府公务员系统和高收入的垄断 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2)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的限制规则,降低了外来人口的参保率。(3)公共服务,特别是子女教育。“按片划分、就近入学”,农民工子弟学校,回原籍考试等一障碍:城乡和地区间劳动力流动也面临土地制度的障碍。中国 保持粮食安全,要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同时不允许农用地的“占补 均衡”。